回覆列表
  • 1 # 語文360

    明代有四種貢生,即“歲貢”、“選貢”、“恩貢”、“納貢”。

    監生是國子監讀書者的統稱。

    入國子監讀書是人生轉折的一件大事,只要能認真苦讀,按期肄業,就可以被挑選做官,所以成為監生也是值得祝賀的事。

  • 2 # 了不了齋主人

    這個問題涉及兩部分內容,分開進行回答:

    【關於明代國子監學生】

    明代國子監的學生可以區分為三類,即官生、民生和軍生【軍生是由軍衛選送到太學的學生,因洪武三十年另立京衛武學專教武官子弟,又因軍衛子弟往往系籍州縣,隨州縣儒學學生一同貢入太學,身份不好區分,所以軍生後來一般視作民生,不再另別一類】。此外,太學還接受勳戚等特殊身份的人入監學習。

    1.官生

    官生是有官之家的子弟,包括三類,即一品至七品官的子弟、土官子弟和外國留學生。除外國留學生在入學上不完全受明代太學官生入學資格的限制外,官生在入學資格上還有一些變化。明初一品至七品文武官的子孫都有可能成為太學的學生,偶爾也有七品以下官員的子弟進入太學的。通常都是皇帝勒令如此,並不完全具有制度化的性質。隨著明代官制體系進一步完善,根據官員政績和職官品級而對官員的家屬進行封贈的制度確立後,品官子弟之進入太學,就是一項特別的待遇了【俗稱“廕監”】。

    土官子弟也屬於官生,他們是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官子弟。土官子弟進入國子監讀書,大約在洪武十五年國子監建成以後,在洪武二十年以後數量大增。土司子弟的入監途徑,前後也有一點變化。洪武年間,入監的土官子弟,通常都是由土司官提出請求並需獲得皇帝的恩准。洪武十八年,令雲南所屬學校的生員,有成材者,不必拘泥於歲貢法,從便選貢。永樂十八年,又令貴州選貢送監。 這些命令的頒佈,表明對土司子弟的教育,已經納入明代國家教育的整體部署中。亦因如此,永樂以後,有關土官子弟入監的記載逐漸減少,而因土司儒學實際上兼教土官子弟和一般民眾子弟,由土司貢入國學的學生,也就同時有了官生和民生的區分。

    2.民生

    民生是出身於普通民眾家庭的學生。在明代的國子監中,民生所佔的比例最多。民生的主要成份是歲貢生以及後來的選貢、恩貢生和援例生。

    歲貢生是全國各地的儒學每年按照一定數量向國子監選送的學生。因此,歲貢生的數量,與當時所實行的歲貢法有密切的關係。歲貢生員進入國子監,條件是相當苛刻。一方面,地方官、教官為了保證所送的生員質量可靠,勢必預先對生員進行選擇,因此,歲貢生在被送貢之前,就已經經過了一次或多次挑選。另一方面,歲貢生員在到達京師之後,還需要接受翰林院舉辦的考試,接受進一步的篩選。乃至被送往國子監後,還需要接受國子監中的考試,以確定進入何堂何班學習。

    援例生,是指援照過去的事例入監的學生。明代援例生一般指出貲入監的學生,稱為納監。這種做法始於景泰元年。納監開始時僅限於地方儒學中的學生。隆慶以後,開納太濫,以至“提學所擯斥,儘可歸諸太學”,而民間白丁乃至“商賈、輿臺、隸役,鹹廁其中”。所以在此之後直至明朝滅亡,援納生員中,除地方儒學的學生外,還包括未入學的民間子弟和官員子弟。援例生中還有一種是例貢生員,是指宣德八年以後實行的、將年齡在45歲或40歲以上的地方儒學生員考選入監。

    3.舉人

    舉人也是明代監生的構成成分之一。這部分人是科舉會試中落選的人,與一般歲貢生不同,在明代的學生名籍中,通常把他們同官生放在一起。

    4.勳戚習讀

    明代的太學中,還有一類地位特殊的學生。這類學生包括駙馬、公侯伯的子弟等,他們是太學中的一個特殊部分,其進入國子監,完全出自中央政府政治上的考慮,而不受太學有關入學資格的限制。

    【關於國子監內的學習】

    明代太學分正義、崇志、廣業、修道、誠心、率性六堂,六堂再分成三十二班。分堂教學是國子監組織教學的基本形式,一直得到了保留。凡生員通《四書》未通經者,居正義、崇志、廣業堂。一年半之上,文理條暢者,許升修道、誠心堂。坐堂一年半之上,經史兼通、文理俱優者,升率性堂。

    國子監常見的做法,有會講、背復講、作課、背書、考試幾方面。

    會講是指彙集全部學生進行講授,由教官負責主講。

    復講的主講者不是教官,而是學生。復講舉行之前,一般由教官預先擬定題目。到復講日,六堂監生全部集中於露臺前。主持復講的教官先抽籤確定當日要講的問題,而後再抽籤決定當日出講的監生。出講的順序,由率性、修道至誠心、正義,再到崇志、廣業,每堂有一名監生出講。復講結束,祭酒、司業抽籤送繩愆廳點名,凡未出席者上報兩廂,並壓撥一次。

    作課其實就是訓練學生的作文水平,作課的內容,與科舉考試的內容完全一致。

    背書是明代國學教學中的主要構成成分,目的是檢查學生對所習經書等的熟悉程度。

    考試是明代國學最終衡量學生學業成績的方式。監生只有在完成正義、崇志、廣業和誠心、修道堂的學習任務之後,才能夠進入率性堂,參加每月舉行的考試而積分出身。考試以季為單位而迴圈,即每年考試12次。每次考試的成績,就是積分的依據。積滿積分,才能試圖透過或獲得出身。不過,考試積分的做法在歷事法實行以後就實際廢止了。

  • 3 # 四川達州人

    明清時期,中央次級大學是國子監,低於太學但高於其他一切學校。不過,太學屬於頂級的極少人。所以國子監類等於今天的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的聯校。

    國子監主要招收以下三類學生,統稱監生。

    1、優秀的秀才。

    通常稱呼為貢生。秀才本來應該入本地縣學府學讀書,但經推薦與考核,可入學國子監。

    2、恩蔭。

    明清制度,從三品以上官爵者,一生有兩個推薦入國子監讀書的名額。

    3、捐生。

    某些常態化的規定下,富裕人家透過捐款或者捐糧可以入學。

    由於國子監學生的特殊身份,監生可直接參加直隸的鄉試考舉人而不需回籍貫考試,所以這是科舉制度下對富貴人家開的快車道。

    同時,因為地理上的優勢所在,國子監就讀的經歷,可以提前接觸到未來仕途上的很多重要人物,利於結好關係。

    就讀國子監只6年時間,到期必須離開。無論是否考中舉人。其中,特別優秀者經過考核不需要參加科舉就可以授官,但這樣的人才一般都不會接受官職。所以,後面就變味了。

    具體學生分為六個大班,不要理解為年級。有專門先生教授四書五經等科目。國子監祭酒通常是從四品級,非道德大儒不能擔任。

  • 4 # 軍旅小故事與教育

    國子監,明朝的最高學府,歷經明清兩個朝代,當年很有名氣,也培養出了不少社會精英。

    國子監錄取學生,有一套複雜的程式,招收的學生分為貢生和監生兩種。

    貢生採取的是推選和考試相結合的方式,招錄的學生,首先是由地方學校推選,推選出來的都是成績或資格優異者,而且推選的名額嚴格限定,少而又少。

    每年府學(相當現在的省一級)挑選2人,州學每兩年限選3人,縣學每年選1人,要求推選的學生天資淳厚、學問有成、年齡20歲以上。被推選出來的學生,還得透過翰林院組織的考試,成績合格者,予以錄取。

    不過貢生當中,也有特例,如例貢貢生,就是隻要繳納高額學費,便可獲得入監讀書,類似於今日的自費生。

    監生的招生,採取的是一些特殊政策,如恩監監生,就是單獨招八旗子弟中修習漢文的學生以及招錄報考算學館(數學、天文專科)的學生;廕監監生,專門招收那些官二代;而優監監生,實際上招錄的是一些特長生;還有就是高價生,只要出錢就可以入監讀書。

    作為明代的最高學府,國子監在教學上有其獨特之處,教學內容以國學為主,《四書》被列為學校的基礎課。新生入學後先修完《四書》的主耍內容,再進入正義堂、崇志堂、廣業堂學習一年半。完成學業後再升入修道堂和試心堂學習,一年半後只有那些"經史兼道,文理俱優者"可升學到率性堂就讀。進入率性堂之後,學生開始實行"積分制度,凡每次考試成績優秀給一學分,良好給半分,很差不給分,一年之內積滿8個學分,便可獲准畢業,達不到,留級繼續學習,直到積滿8個學分方可畢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道家族的角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