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亮仔學史

    當年朱元璋在統一中國後,曾派遣使臣到周邊各國訪問,目的就是告訴他們,現在我中國是大明的天下,蒙古人被趕走了,以後磕頭就來找我磕,另外,大明的作為正統立國了,你們趕緊稱臣的稱臣,該納貢的納貢。

    可偏偏日本不買賬,大明使臣到了日本後,竟然被當時日本的當權者給殺掉了。這件事可讓朱元璋火冒三丈,以狠人著稱的朱元璋哪裡受過這等屈辱?就立即決定要滅掉小日本,出一口惡氣。

    可是這一決定被劉伯溫給勸了下來,他給出了幾點理由,最終說服了朱元璋:

    其一,當年蒙古人最鼎盛的時候,打遍歐亞無敵手,最終在征討日本時全軍覆沒,可見,日本當時還是有一定的軍事實力。

    其二,現在雖然把蒙古人趕出了中原,但北元勢力還很強大,他們不會甘心就這樣退出中原,早晚還要捲土重來,所以大明的重心應該是在北方,防守蒙古人是才是重中之重。

    其三,日本四面環海,資源匱乏,征討日本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即使是勝利了,也得不到任何資源,加上現在戰爭狀態剛剛結束,百廢待興,現在的第一目標是發展生產力,讓百姓安居樂業,這才是大明的立國之本。

    朱元璋雖然脾氣暴躁,但絕不是意氣用事之人,他在權衡利弊之後,認為劉伯溫說的有理,也就採納了他的建議。

    而大明的第二撥使臣在到了日本後,日本也意識到大明得罪不起,不但善待了使臣,還同意向大明納貢(雖然只是一句空話),但也是給朱元璋一個臺階下了。

    如果朱皇帝知道日後的日本攻入了南京,製造了南京大屠殺,朱皇帝會不會集全國之力去滅了小日本,以除後患呢?

  • 2 # 圍爐煮酒話春秋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一方面想著怎麼消滅元朝餘孽,安定內部環境;另一方面又琢磨這聯絡一下週邊國家,告訴他們明朝建立了,老朱當皇帝了,讓他們都來歸順。其實老朱的心情可以理解,畢竟從一個農民坐到了皇帝的寶座,想體驗萬邦來朝的感覺也是皇帝之常情。

    元朝餘孽是老朱比較頭疼的一個問題,雖然他們大多數都已經逃到漠北去了,但是還有不少人去周邊國家藏了起來。老朱想來個一箭雙鵰,派遣使者去周邊國家宣揚改朝換代這件事情的同時,順便打探一下元朝餘孽的訊息。

    於是,朱元璋同時派遣了數批使者分別去向不同的國家。去高麗、安南等國家的明朝使者都完滿完成了任務,這些國家不但乖乖交出了元朝餘孽,而且還表達了成為明朝藩屬國的意願。

    但是,唯獨去日本的明朝使者不大順利,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朱元璋剛當皇帝那會兒,日本正處於鎌倉幕府時代和戰國時代的過渡期,國家被分裂稱南北兩地(我們姑且稱作南北朝),而且南北各有一個天皇,局勢十分混亂。

    當時出使日本的明朝使者是楊載,他來到日本之後,誤打誤撞地先見到了南朝的懷良親王。懷良親王是南朝的實權派人物,但是他為人狂妄,性格暴躁,不是個好對付的主兒。

    楊載見到懷良親王之後,便向他遞交了明朝的國書。國書是按朱皇帝的意思寫的,大致意思是:日本海盜猖獗,時常騷擾明朝的邊境,你作為日本國王(其實老朱搞錯了,懷良親王不是日本國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現在,我大明朝皇帝朱元璋正式通知你,你要麼交出海盜,俯首稱臣;要麼等著我大明朝的軍隊踏平日本。

    如果是別的小國接到這樣的國書,早就嚇得屁滾尿流了。可是這個懷良親王不但不為所動,很硬氣地給朱皇帝回了一封國書,其大致意思是:一,我們國家雖小,但是我們知足;明朝那麼大,不但不知足,還要窺視別人的領土;二,你動不動就要發兵攻打別人,一點堯舜的仁德之心都沒有;三,明朝強大,有興兵之策,日本雖小,但也有禦敵之圖;四、自古以和為上,不要貿然發動戰爭,造成生靈塗炭。

    不僅如此,懷良親王還殺掉了楊載的隨從人員,只讓他一個人帶著國書回國。楊載回國之後,將國書提交給朱皇帝,朱皇帝看罷大怒,是可忍孰不可忍,決定即刻發兵攻打日本。

    劉伯溫聽說此事之後,就找到了朱皇帝,告訴他不能攻打日本。朱皇帝很生氣,問他為何不能攻打日本。劉伯溫說出了兩個原因:

    一、明朝剛剛建立,各地還不太平,抽不出兵力。而且國家百廢待興,別說現在沒錢了,即使有錢也應該拿來搞建設;

    二,前車之鑑。元太祖忽必烈數次攻打日本,都還沒到達日本本土就被大風大浪給擋了回來。即使是運氣好到了日本,打了勝仗還好說,萬一打了敗仗,大明朝臉上無光,也會讓元朝餘孽蠢蠢欲動。

    朱皇帝聽完劉伯溫的話之後,覺得很有道理,便暫且打消了出兵的念頭。但是朱元璋心裡的恨卻沒有消失,他想著遲早有一天要把日本給收拾了。

    後來,明朝又一次派遣使者到日本譴責日本的海盜問題,接見日本使者的還是懷良親王。但是懷良親王這次沒有殺人,而是又寫了一封國書讓使者帶回去。

    朱元璋接到國書之後開啟一看,之間一面有一句話特別扎眼:

    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亡,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弈,有何懼哉?

    我歸順你不一定就可以生存,不歸順你也未必就要滅亡。有種就來打一仗吧!

    朱元璋脾氣暴,上一次受辱忍了也就算了,這次還這麼囂張,朱元璋實在受不了,就又要發兵攻打日本。正當朱元璋要點兵點將的時候,劉伯溫又來了。

    這次劉伯溫啥也沒說,只是將一份西北軍情緊急的奏章交給了朱元璋。朱元璋看罷,長嘆一聲之後,便又放棄了攻打日本的念頭。

    時間來到1387年,朱元璋不知道從哪裡得知日本暗中支援胡惟庸謀反,給他提供了很多火藥和武器,試圖用這些東西謀殺自己。朱元璋雖然很生氣,但是人年紀大了,也沒那麼衝動了,他這次沒有要攻打日本,而是派遣使者去日本,斷絕了兩國的外交關係。

    使者回來之後告訴朱元璋,懷良親王已經在1372年隱退。朱元璋對此感到十分惋惜,雖然他很恨懷良親王,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認懷良親王確實是個有骨氣和才幹的人。朱元璋在此事過後,便告誡自己的兒子們一定要提防日本,不可小視他們。

  • 3 # 歷史課課代表

    在大明江山建立之後,為展示大明王朝皇恩浩蕩,派大明使者出訪周邊列國,既可以讓周邊的國家都知道明朝的建立,是老朱家的天下。當時元朝剛剛結束,大明王朝雖然已經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但是還有很多元朝的殘餘勢力未清,這也是讓朱元璋比較擔心的,趁著使臣出使周邊國家也可以順便緝拿這些元朝餘孽。

    當時明朝周邊的小國都實力不足,他們自知國力不強,所以一心只想要依附大明王朝,使臣一路十分順暢,也受到了很多國家的歡迎,但是在使臣來到倭國時,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原來當時倭國正處於特殊的歷史時期,倭國當時時局動盪不安,因為國內有兩個天皇,他們各據一方,當時大明的使臣先是去拜會南朝的天皇,這位天皇就是懷良親王,此人十分的殘暴,而且脾氣暴躁,只懂在戰場上殺敵逗狠,卻沒有什麼政治頭腦。

    使臣在見到懷良親王時,其實心中是有很多不滿情緒的,這是因為在倭國朝政不穩的時候,很多倭華人開始騷擾中國的邊境,很多沿海地區的老百姓經常遭到倭華人的搶劫,讓這些地區的百姓不得安寧。所以朱元璋給倭國的國書中用詞比較刻薄,在使臣將國書遞給懷良親王后,看到朱元璋的話語針鋒相對,並直接警告倭國,如果再敢無端滋事一定不會對倭國心慈手軟。懷良親王本就是個暴脾氣,看完之後不僅當著使臣的面發怒,還將好幾個使臣都殺死了,只留下一個叫做楊載的人回去通知朱元璋,倭國隨時應戰。

    朱元璋得知此事後震怒,使臣被殺本就是奇恥大辱,懷良親王還這樣理直氣壯,所以朱元璋馬上就要發兵去討伐倭國。而劉基此時卻出面阻止了朱元璋,他有兩個非常關鍵的理由,其一,當時明朝雖然已經建立,但是政權並不穩定,元朝殘餘勢力不能不防,這個時候對倭國發兵會危機朝政。其二要吸取歷史教訓,此前元朝也曾經征討過倭國,但是每一次都是失敗而歸,因此不能輕舉妄動。

    朱元璋後來聽了劉基的話放棄了征討倭國的決定,但是第二年,在使臣去倭國見到懷良親王時,他雖然沒敢再殺使臣,但是言辭依然不敬。朱元璋得知後很想去攻打倭國,可是這一次劉基沒有提出反對意見,而是將西北戰亂的事情告訴給朱元璋,當時和倭國相比,西北戰亂更加重要,所以朱元璋只能再次以放棄了征討倭國的計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屋漏偏逢連夜雨!熱刺不敵曼聯,凱恩受傷,孫興慜離隊,你覺得熱刺的戰績會急劇下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