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社會歷史觀

    李世民屠城這個說法本身就是值得懷疑的,所以他到底是不是罪魁禍首更值得商榷了。

    1.屠,在古代可不僅僅是屠殺的意思,還有攻破,佔領的意思。憑一句話就斷定李世民屠城了實在有些牽強。

    2.出土的常何墓誌明確說明了進攻夏縣的指揮官是常何自己和宇文穎,他們攻下夏縣的時候李世民本人是不在場的。當然,有可能李世民在背後指使的,我個人認為破城肯定是李世民同意過的,但是屠城的說法是無稽之談。

    3.李世民雖然奪權的時候表現出了狠的一面,但這也是君王必備的氣度,他本人待人是很寬厚仁慈的,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人跟隨。

    綜上,李世民屠城十有八九是後人的誤解,關鍵在這個屠字上。一說屠可是整個城啊,我不相信李世民會這樣做事。

  • 2 # 香茗史館

    關於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縣屠城的罪魁禍首,網上的確有這種傳言,而依據便是《新唐書》和《資治通鑑》中的記載,那麼事實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實這件事並非沒有疑點,我認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禍首,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參加平定夏縣之戰,二是夏縣屠城到底是誰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為具體執行者。

    △李世民

    李世民是否參加平定夏縣之戰

    從史料記載來看,李世民的確參加了平定夏縣之戰,不過卻並非一開始便參與此戰,而是在李孝基等將領兵敗之後,才開始參與這一戰的。

    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後,隋將宋金剛建議劉武周“入圖晉陽,南向以爭天下”,於是劉武周在突厥支援下開始舉兵南下。同年九月,劉武周攻佔太原,而宋金剛則與尉遲敬德繼續南下,攻佔晉州,次月又攻佔澮州。而就在劉武周勢力向南發展之際,夏縣人呂崇茂也在當地起兵響應,並擊敗了唐右僕射裴寂。

    △李世民攻打劉武周的“柏壁之戰”

    面對這一局面,李淵決定對劉武周和呂崇茂進行圍剿,《冊府元龜》有載“高祖令太宗益兵進討(劉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陝州總管於筠、工部尚書獨孤懷恩、內史侍郎唐儉進取夏縣。”(《資治通鑑》記載類似)可見,在平叛初期,唐軍是分為兩部分作戰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負責剿滅劉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則負責平定呂崇茂。根據《唐代交通圖考》,柏壁至夏縣僅有兩條道路(如下圖),李世民也根本無法有效指揮夏縣部隊。

    △柏壁至夏縣的兩條路線,紅色危險,藍色太遠

    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呂崇茂向宋金剛求援,宋金剛隨即派遣尉遲敬德和尋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呂崇茂和尉遲敬德的裡應外合之下,唐軍大敗,李孝基、獨孤懷恩、於筠、唐儉及行軍總管劉世讓全部被尉遲敬德俘獲。而李淵為了就回被俘的將領,於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處,招降了呂崇茂,並要其暗中除掉尉遲敬德,結果反被得知訊息的尉遲敬德殺死。而尉遲敬德在撤退之時,則被李世民派遣的殷開山、秦叔寶等人在美良川伏擊,丟下了兩千多具屍體。

    △尉遲敬德大敗李孝基等唐將

    事實上,在李孝基、獨孤懷恩、於筠、唐儉等人兵敗之後,李世民仍然沒有接過夏縣的指揮棒,而是由李淵自己親自坐鎮華陰,就近指揮夏縣戰鬥,同時策應李世民的糧道安全。根據《資治通鑑》記載,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淵到達華陰,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長安。不論是"遣將軍桑顯和等攻呂崇茂於夏縣",還是“上潛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圖敬德”,均出自李淵之手。

    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連續大敗宋金剛、劉武周之後,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這時,李世民才開始負責平定夏縣。於是便有了《資治通鑑》中的“秦王世民引軍自晉州還攻夏縣”,同樣也有了《冊府元龜》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發幷州,仍以旋師平夏縣"。

    夏縣屠城到底是誰的命令

    《新唐書》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縣”,《資治通鑑》同樣記載“秦王世民引軍自晉州還攻夏縣,(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從這兩種記載來看,夏縣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達的,這也是大家將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頭上的原因所在。

    △李淵

    而在《通鑑考異》中引用的《高祖實錄》中,卻有“帝曰:‘平薛舉之初,不殺奴賊,致生叛亂,若不盡誅,必為後患。’詔勝兵者悉斬之”的記載,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淵下達的。那麼司馬光為何不採納這種記載呢?司馬光的理由是“疑作實錄者歸太宗之過於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說司馬光懷疑這是《高祖實錄》的作者有意將李世民的過失推給了李淵,這個說法看似也較為合理,畢竟我們都知道,李世民是個推卸責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

    似乎一切證據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細細想來,這道命令出自李淵似乎更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

    1、李世民沒有理由這麼做。從前文來看,李世民長期以來都沒有負責夏縣的戰鬥,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後,夏縣迅速便被平定,並未遭遇強烈抵抗,而李世民又並非一個生性殘暴之人,那麼李世民又有什麼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淵,他親自指揮夏縣戰鬥數月而沒有進展,甚至有些灰頭土臉,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

    △李世民沒有理由下令屠城

    2、李淵的“赦晉潞等州詔”。在發生屠城事件之後,李淵於六月丙申(初五)頒佈了赦晉潞等州詔(《新唐書·高祖本紀》),《全唐文》對這封詔書的記載如下,“……晉州、潞州、隰州、幷州等四總管內,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劉武周、宋金剛等所詿誤者,罪無輕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縣劃歸絳州是貞觀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縣一直隸屬於虞州,而虞州則歸蒲州總管府管轄,而李淵的“赦晉潞等州詔”中偏偏沒有蒲州。也就是說,李淵赦免了周邊所有地區,偏偏繞過了夏縣所在的蒲州,豈不可疑?

    種種跡象表明,似乎李淵才是那個對夏縣耿耿於懷之人,而也只有身為皇帝的他,才敢於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淵的“赦晉潞等州詔”則更像是一種補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殺掉所有叛亂地區的百姓,僅僅是針對夏縣一地而已,是一種穩定人心的措施。

    李世民是否為具體執行者

    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於李淵,那麼李世民有沒有可能是屠城的具體執行者呢?答案同樣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李世民率領的凱旋之師速度不會太快

    1、時間問題:史料明確記載,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長安的,而根據《唐代交通圖考》來看,夏縣距離長安足有近500裡,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親自主持的,那麼他返回長安便等於只用了九天時間。一支攜帶俘虜、繳獲物資和輜重的大軍,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過黃河返回長安,顯然不大可能。

    2、記載問題:《常何墓碑》中有載“武德二年(619),令與劉弘基等,至百崖招慰。軍還,又與宇文穎平夏縣。”可見,當時在夏縣主持任務的乃是宇文穎,如果當時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務,那麼碑文便應該是“軍還,又從太宗平夏縣”。墓誌銘畢竟是用來彰顯功績的,與李世民一起共事,顯然要比與宇文穎共事要更光彩一些,這也從側面證明,當時李世民是沒有在夏縣的。

    △李世民一個多月後便再度出征了

    3、李世民在哪:那麼李世民在平定夏縣之後去了哪裡呢?答案是在將善後事宜交給宇文穎之後,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長安。要知道,僅僅三個月後,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領大軍出關,向王世充發動了進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長安,應該就是在為攻打王世充做準備,要知道當時王世充雖然已經勢微,但卻並不是個軟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準備一番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夏縣的屠城應該是李淵的命令,而實際執行者則是宇文穎。不過,由於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長安,因此應該還算是當時河東道唐軍的最高指揮官,因此應該對屠城負有一定領導責任,想必這也是《新唐書》中出現“秦王世民屠夏縣”這句話的原因吧。

  • 3 # 使用者5350648040980176

    吃飽沒事幹了/李世民是你亂說的嗎/你是個什麼東西/難道你比李世民更有本來嗎/你真偉大/什麼歷史你都敢改寫/人才/天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意蜂不斷子治蟎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