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藍藍_8670

    1、《淥水曲》

    唐代:李白

    淥水明秋月,南湖採白蘋。

    荷花嬌欲語,愁殺盪舟人。

    釋義: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發著亮光,我到洞庭湖採白蘋。荷花姿態嬌媚好像有話要對我說,卻愁壞了我這個搖船人。

    2、《青陽渡》

    魏晉:佚名

    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

    下有並根藕,上有並頭蓮。

    釋義:青青的荷葉蓋住了盈盈綠水,芙蓉穿上了紅衣服。水下有連成線的藕,上面有大頭蓮子。

    3、《曲池荷》

    唐代:盧照鄰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釋義:輕幽的芳香朗繞在彎曲的池岸,圓實的花葉覆蓋著美麗的水池。常常擔心蕭瑟的秋風來得太早,使你來不及飽賞荷花就調落了。

    4、《採蓮曲》

    唐代:白居易

    菱葉縈波荷颭風,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釋義:菱葉在水面飄蕩,荷葉在風中搖曳,荷花深處,採蓮的小船輕快飛梭。採蓮姑娘碰見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話,便低頭羞澀微笑 ,一不留神,頭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5、《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釋義: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風光與其它季節確實不同。荷葉接天望不盡一片碧綠,Sunny下荷花分外豔麗鮮紅。

  • 2 # 愛打王者

    李白:“心如世上青蓮色。”

    孟郊:“道證青蓮心。”

    白居易:“似彼白蓮花,在水不著水。”

    權德輿:“試問空門清淨心,蓮花不著秋潭水。”

  • 3 # 南波宛

    為什麼佛教中多以蓮花為喻,以及蓮花為什麼成為一種佛教信眾普遍認同的象徵性圖騰?這個問題可能有許多種解答。但是,個人以為自古及今,乃屬天台智者大師的詮釋最為周詳。這裡介紹一下。

    天台智者大師是東亞佛教軸心——中華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他的三部著作,《妙法蓮華經玄義》、《妙法蓮華經文句》、《摩訶止觀》是天台宗立宗的重要典籍。

    其中《妙法蓮華經玄義》(簡稱《法華玄義》)的開頭,專門對《妙法蓮華經》這部大乘圓頓經典的經題作了精彩的詮釋,真可謂“口吐蓮華”、辯才無礙,據說智者大師單演說此經題的妙義,就演講了三個月,從此智者大師成為中華文明史上象徵辯才不斷、靈感不斷的一位神聖。

    善男、信女們若求辯才、求藝術靈感和創意,勿忘當往浙江天台山朝禮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詮釋經題中的“蓮花”(原為“蓮華”,因“華”古同“花”字,此處皆寫作“花”)的大意,本人略整理如下:

    【第一,為什麼不以別的花為喻?】

    【原文】例有粗花。

    云何為粗?狂花無果;或一花多果;或多花一果;或一花一果;或前果後花;或前花後果。

    【大意】普通的花與蓮花相比,是“粗”而不“妙”(古語中,“粗”與“妙”是反義詞),不如蓮花更能體現此經的圓頓法義。為什麼?因為這些花要麼是有花而無果,要麼是一花而多果,要麼是多花一果,要麼是一花一果,要麼是先見果後開花,要麼是先開花後見果。

    這裡和以下,“花”譬喻業因,“果”譬喻果報。

    【原文】初喻外道,空修梵行,無所?』瘢淮斡鞣卜潁┭改福ㄔ阼筇歟淮斡魃牛種摯嘈校溝媚??;次喻緣覺,一遠離行,亦得涅??;次喻須陀洹,卻後修道;次喻菩薩,先藉緣修,生後真修。皆是粗花,不以為喻。

    【大意】

    1、有花無果的那種花,是比喻外道的修為,他們盲修瞎練,白白禁慾苦行,而未能獲得真實究竟解脫的果報。是為“狂花無果”。

    2、一花而多果的那種花,是比喻世間一切善行,如孝養父母等。人們由某種殊勝的善行,以此善因,來世得生欲界、色界天界,得享各種天福。

    以一種善行而感得多重樂果,是為“一花多果”。

    3、多花一果的那種花,是比喻小乘道法。以追求個人解脫的小乘發心,修學解脫道,雖有種種苦行,只能證得阿羅漢——小乘涅??之果。以多種世、出世間善業,而感得一涅??果,是為“多花一果”。

    4、一花一果的那種花,是比喻麟角獨覺的道法。

    這一類仙人是常樂寂靜,獨自修行,修行功成,於無佛之世,宿因所萌,或觀十二因緣,或觀飛花落葉,而獨自覺悟也。他們完全隱遁,與世隔絕,故稱為“一遠離行”。以一遠離行感得一涅??果,是為“一花一果”。

    5、前果後花的那種花,是比喻須陀洹果。須陀洹果是小乘的一種果位,當生證得這種果位的人,已經見道了(已斷三界之見惑),但還沒有完成實際的修道。

    通俗地說,就好像說一個人已經對某種事物有了決定性的知見,但還沒有在這種知見指導下完成實踐過程。是為“前果後花、卻後修道”。

    6、前花後果的那種花,是比喻菩薩的六度萬行。菩薩六度的初發心,是以有情世間為環境、為物件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以普度眾生為己任,所以叫“先藉緣修”(緣指有情世間這種外緣)。

    比如佈施,需要有佈施的物件;忍辱,需要有難忍能忍的外界苦緣等。但是,真正的菩薩道是不能著相的,即要證得“無生法忍”,如《金剛經》所開示,雖廣行六度萬行、度無量眾生而又不斷排除我、人、眾生之相執,在勝義觀中,“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生後真修”就是說,得“無生法忍”方可真名菩薩,是真行菩薩道。

    但是要證得“無生法忍”,又必須有藉有情世間外緣所做的六度萬行的善因,故而是“先藉緣修、生後真修”。你看,這一句話其實就是概括大乘佛教關照世間民生、不離世間有情的菩薩精神,但同時又以超脫世間、擺脫現象束縛的出世智慧來為菩薩萬行作指導、這就使人們的精神境界能夠在心底徹底淨化(無我故無私)、使世間萬善出離虛偽,這是多麼深刻而高度辯證的思想。

    然而,以上這種種花(所譬喻的行為)都不足以譬喻《妙法蓮華經》所開示的圓頓妙法,“皆是粗花,不以為喻”。

    【第二,為什麼偏偏以蓮花為喻?】

    【原文】蓮華多奇:為蓮故花,花實具足,可喻即實而權;又花開蓮現,可喻即權而實;又花落蓮成,蓮成亦落,可喻非權非實。

    故以蓮華喻於妙法也。

    【大意】蓮花有許多奇特屬性。

    1、為蓮故花:蓮花的內在就是蓮蓬,蓮蓬是果實之聚。

    2、花實具足:蓮花的出現,也就隱含意味著果實的存在。

    3、即實而權:“權”是權巧方便之意,指佛陀為了引導眾生從此岸世界達到佛法彼岸世界,而有為施設的種種外在的事相。

    “實”指佛陀真實的智證以及眾生本具之佛性。蓮花之相,譬喻佛法弟子信眾,依佛經教,而起戒、定、慧、六度等種種外在善行。雖然這些善行的似乎是以佛果為目的,但其實,這些善行正是眾生本具佛性(或曰本覺、或曰久遠成實之本佛)的作用之顯現,若無此佛性,終不能起六度萬行,這就是“即實而權”--即因本佛性而起種種善行--唸佛是誰?唸佛是佛。

    4、花開蓮現:蓮花開放的同時,蓮蓬、蓮子就一目瞭然,花相和果相是同時出現的。

    5、即權而實:而同時,若無六度善行之昭顯,雖有佛性,終不能體認佛性而證果。如《法華經》中的窮子喻,雖有無價寶珠在衣裡,而不自知,四方乞食。此因六度萬行之事相而昭顯佛性之理,正如若無蓮花之開放,不能得知此花果實的存在。

    6、花落蓮成,蓮成亦落,可喻非權非實:儘管明權實二理,但這種認知仍然是相對的,是指導修行的,亦不可執“權、實”為實而需要進一步超越的,在勝義中實無“權、實”二相及差別可得。總之,唯有達到佛智究竟彼岸,方可真正明瞭權與實、事相與本質、用與體、相與性的實相。

    正是因為唯有蓮花可適用於譬喻大乘佛法中最深奧、最圓頓、最微妙的法義,所以自《妙法蓮華經》傳世以來,蓮花更進一步成為佛教信仰社會的一種圖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1941年德國的東線戰場中,曼施坦因為何耗費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徹底佔領克里米亞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