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一生所愛444

    鄭姓原出自姬姓,發祥地為鄭國,為華夏祖先黃帝的後裔。在中國的早期歷史上,鄭姓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業績。5000多年前,軒轅皇帝以姬水為姓,建都有熊,後來春秋時期的鄭武公、鄭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國都。黃帝的第五世孫后稷是鄭姓的血緣始祖。黃帝的第19代孫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兒子姬發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為周武王。因此鄭氏即是周朝王室的後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靜封他的異母兄弟姬友(周厲王少子)於鄭(今陝西華縣東),定國號為“鄭”,建立西周的最後一個諸侯國,鄭國由此誕生。姬友死後諡號為桓公,所以史稱鄭桓公。到周幽王時,鄭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見周幽王昏庸無道,寵幸褒姒,重用奸臣,使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到將要發生變亂,便向太史伯請教躲避戰禍的辦法。太史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說:位於洛水以東、黃河以南的虢(河南滎陽東北)、鄶(今河南密

    縣東南)兩國之間,土地富饒,交通方便,是個既比較安全、又可圖日後發展的地方,可以把妻子兒女先安排到那裡。鄭桓公採納了太史伯的建議,於公元前772年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今滎陽京襄城村),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了“犬戎之亂”,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襲位,是為鄭武公。後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之機,先後攻滅鄶、虢,建立新的鄭國,定都新鄭(今屬河南)。鄭國在春秋初年為強國,後漸衰弱,共經歷了23君,計431年,於公元前375年為南韓所滅,子孫播遷於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之間,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鄭氏。

    對於上述情況,《新唐書"宰相世系》曾有過簡要敘述:“鄭氏出自姬姓,周厲王少子友封於鄭,是為桓公,其地華州鄭縣是也。生武公,與晉文佛夾輔平王,東遷於洛、徒溱、洧之間,謂之新鄭,其地河南新鄭是也。十三世孫幽公為韓所滅,子孫播遷陳、宋之間,以國為民。”按《史記"鄭世家》,幽公被韓武子所殺,幽公弟駘立,是為儒公;儒公被弒,幽公弟乙立,是為鄭君;鄭君乙“二十一年,韓哀侯滅鄭,並其國”。

    鄭姓始祖世系如下:黃帝→玄囂→嶠極→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俞→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發→成王誦→康王釗→昭王瑕→穆王滿→共王醫扈→懿王燮→夷王燮→厲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靜→封姬友(鄭桓公)於鄭。公元前375年,鄭國被南韓所滅。鄭國滅亡後,散居於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制(今滎陽西)、祭(今河南鄭州東)和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之間,為紀念故國,相繼改姓為鄭,自此,鄭姓誕生。

  • 2 # 小咔咔啊

    鄭姓

    鄭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鄭桓公為姬姓鄭氏得姓始祖。

    鄭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至2006年,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援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按人口排序,鄭姓在中國大陸為第二十一大姓(在臺灣地區是第十二大姓)。大陸鄭姓人口約為936萬,約佔大陸總人口的0.78%。

    主要源流

    1、源於姬姓,以國號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鄭國,遠祖為鄭桓公。[2]公元前375年,鄭國被南韓所滅。鄭國滅亡後,散居於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制(今滎陽西)、祭(今河南鄭州東)、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等地,為紀念故國,鄭華人相繼改姓為鄭,自此,鄭姓誕生。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後,子奠也稱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為商朝一方國。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子姓鄭國也隨之滅亡,周人遷子姓鄭人到渭水上游,約在今陝西寶雞附近。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後。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於鄭,以統治子姓鄭人,史稱西鄭,故城在今陝西鳳翔縣。周穆王奪西鄭為下都,姜姓鄭國滅亡。華人姓奠井氏,或為鄭井氏,亦即鄭氏。

    4、源於地名,以居邑名稱為氏。出自古褒國附庸之邑南鄭。韓哀侯滅了鄭國後,鄭國王族、國民逃遷至陝西漢中地區,以故國之名再建了一個小方國,史稱南鄭,並以故國名為姓氏,稱鄭氏。

    5、源於改姓而來:

    ①北韓族改鄭姓:北韓半島上的新羅國第三代國王樸儒理執政時期,開始仿漢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鄭氏。

    ②蒙古族改鄭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蒙古族寶裡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為鄭氏、寶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訥魯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鄭氏。

    ④哈尼族改姓鄭姓: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陳晟把《百家姓》中開始兩句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八個姓氏分別讓當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從此才有了鄭氏。後來,一些哈尼族人在與漢族的交往中,受漢文化的影響,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漢字“鄭”,成為哈尼族鄭氏的新成員。

    鄭姓

    ⑤滿族改姓鄭姓:滿族濟禮氏,亦稱紀里氏,世居駑宜(今俄羅斯薩哈林島)、長白山區、佔尼河(今吉林梨樹葉赫河支流)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鄭氏;鄭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逐漸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瀋陽,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鄭氏;弼嚕氏,亦稱碧魯氏、必祿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烏喇(今吉林永吉)、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鄭氏。

  • 3 # 小白無敵6

    鄭氏由來如下:

    1、鄭姓原出自姬姓,發祥地為鄭國,為華夏祖先黃帝的後裔。在中國的早期歷史上,鄭姓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業績。5000多年前,軒轅皇帝以姬水為姓,建都有熊,後來春秋時期的鄭武公、鄭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國都。黃帝的第五世孫后稷是鄭姓的血緣始祖。黃帝的第19代孫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兒子姬發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為周武王。因此鄭氏即是周朝王室的後裔。

    2、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靜封他的異母兄弟姬友(周厲王少子)於鄭(今陝西華縣東),定國號為“鄭”,建立西周的最後一個諸侯國,鄭國由此誕生。姬友死後諡號為桓公,所以史稱鄭桓公。到周幽王時,鄭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見周幽王昏庸無道,寵幸褒姒,重用奸臣,使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到將要發生變亂,便向太史伯請教躲避戰禍的辦法。太史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說:位於洛水以東、黃河以南的虢(河南滎陽東北)、鄶(今河南密縣東南)兩國之間,土地富饒,交通方便,是個既比較安全、又可圖日後發展的地方,可以把妻子兒女先安排到那裡。鄭桓公採納了太史伯的建議,於公元前772年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今滎陽京襄城村),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了“犬戎之亂”,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襲位,是為鄭武公。後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之機,先後攻滅鄶、虢,建立新的鄭國,定都新鄭(今屬河南)。鄭國在春秋初年為強國,後漸衰弱,共經歷了23君,計431年,於公元前375年為南韓所滅,子孫播遷於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之間,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鄭氏。

    對於上述情況,《新唐書"宰相世系》曾有過簡要敘述:“鄭氏出自姬姓,周厲王少子友封於鄭,是為桓公,其地華州鄭縣是也。生武公,與晉文佛夾輔平王,東遷於洛、徒溱、洧之間,謂之新鄭,其地河南新鄭是也。十三世孫幽公為韓所滅,子孫播遷陳、宋之間,以國為民。”按《史記"鄭世家》,幽公被韓武子所殺,幽公弟駘立,是為儒公;儒公被弒,幽公弟乙立,是為鄭君;鄭君乙“二十一年,韓哀侯滅鄭,並其國”。

    3、鄭姓始祖世系如下:黃帝→玄囂→嶠極→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俞→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發→成王誦→康王釗→昭王瑕→穆王滿→共王醫扈→懿王燮→夷王燮→厲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靜→封姬友(鄭桓公)於鄭。公元前375年,鄭國被南韓所滅。鄭國滅亡後,散居於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制(今滎陽西)、祭(今河南鄭州東)和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之間,為紀念故國,相繼改姓為鄭,自此,鄭姓誕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跑步真的會讓小腿變粗、膝蓋受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