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界史圖鑑

    清朝自鴉片戰爭以後,便籤訂了諸多不平等條約。原因最初被認為是由於老式火炮在英法軍隊面前根本沒有任何進攻的機會。即便如此在兩次鴉片戰爭時,依然有一隻清軍憑藉著本沒有絕對優勢的火力擊敗過英法聯軍。1859年英法聯軍打著撤換條約的名義再一次侵略清政府,他們的目標直接就定在北京。當時英法聯軍的軍隊已經進入渤海。通常的路線都是先攻佔大沽口炮臺,然後陸路進入北京。

      

      但這一次,英法聯軍遇到了阻礙,咸豐皇帝命令猛將僧格林沁去鎮守大沽口。雖然僧格林沁是蒙古人,但是對於兵法頗有閱歷,上任之後便歷盡加大對大沽口的防禦部署,增加了不少火炮。防止英法聯軍的偷襲,還調來了精銳的蒙古騎兵。當然,在那個時代蒙古以騎兵已經失去了其作戰優勢,但對於當時清朝軍隊的軟弱無能來講,蒙古騎兵依然具有極高的戰鬥力,在雙方開戰以後,清軍的炮臺立刻進行猛烈的還擊,英法聯軍沒有料到清軍還會有抵抗能力。

      

      由於輕敵,再加上僧格林沁的充分準備,英法聯軍一時找不準方向,但隨後英法聯軍調整了戰略部署,依靠近戰和陸戰消滅了清軍的炮臺。此時蒙古騎兵派上用場。英法聯軍剛剛衝入清軍炮臺陣地,還未及調整,便被蒙古騎兵衝散。英法聯軍發現蒙古騎兵突然而來,也沒有思想準備,出現戰場上的劣勢,被迫撤退。也正是這一戰,僧格林沁守住了大沽口。

      

      利用蒙古騎兵和本就落後的火炮擊退了英法聯軍的進攻。但這一次戰爭,蒙古騎兵和清朝軍隊全部損失慘重。對於這場戰爭的勝利,其實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英法聯軍的輕敵冒進所致。事實上,英法聯軍的實力並沒有受到壓制,反而讓英法聯軍認清了清政府的真實力,那就是軍事上的絕對落後。

      

      當英法聯軍重新修整以後,僧格林沁沒有任何勝利的機會。即便如此,僧格林沁依然可以作為晚清史上著名的將領被人們所銘記,在武器和軍隊各個方面都不如英法聯軍的情況之下,依然可以擊退聯軍的進攻。在還沒有進行新政在清政府內部已經算是傑出的軍事指揮將領。

  • 2 # 蔣南強讀歷史

    在1856年-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在大沽口發生了三次戰鬥,直接影響了戰爭的走向。

    其中1859年6月24日至26日的第二次大沽口戰役,清軍打退了英國法國美國聯軍的進攻,清軍完勝聯軍。

    一、第二次天津大沽口戰役概要:

    大沽口位於今天津市東南50公里海河入海口處,是明、清海防要塞(見下圖)。西北距北京約170公里,是京津的咽喉,所以外國侵略者都選擇從大沽口進攻,這樣可以溯河直上到達天津,進而到達北京城。

    1、時間:1859年6月24日至26日

    2、地點:中國海河大沽口

    3、交戰國:大清帝國和英國法國美國

    4、雙方的指揮官

    清軍指揮官:僧格林沁郡王爵(1811-1865年5月18日)

    聯軍指揮官:

    英國海軍司令James Hope 詹姆斯霍普爵士(1808年3月3日-1881年6月9日)上將

    美國海軍Josiah Tattnall約西亞塔特納爾(1795年11月9日-1871年6月14日)准將

    5、雙方的武器和人員裝備

    清軍武器和人員裝備:陸軍士兵4,000 ,60支槍,6座炮臺。

    英法美聯軍武器和人員裝備:陸軍士兵1,160 ,11艘炮艇,4 艘蒸汽船。

    6、雙方的傷亡和損失

    清軍傷亡和損失:32人死亡,其中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在戰鬥中壯烈殉國。

    英國傷亡和損失:3艘炮艇沉沒,3艘炮艇重傷,81人死亡,345人受傷。

    法國傷亡和損失:12人死亡,23人受傷。

    美國傷亡和損失:1人死亡,1人受傷,1大炮受損。

    二、第二次天津大沽口戰役的過程: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先從廣州開始打起,英法聯軍攻下了廣州,後因兵力不足而退出。

    1858年在5月20日爆發了第一次大沽臺戰役,英國和法國派出一箇中隊的炮艇,在海軍少將海軍上將Michael Seymour邁克爾·西摩(中國的很多歷史資料記載他是第二次大沽口戰役的指揮官)攻擊中國的大沽炮臺,戰鬥以英法盟軍的成功結束。這起戰事的結果促成了《天津條約》的簽訂(見下圖),英法聯軍歸還了大沽臺,這也引起了咸豐皇帝對大沽口炮臺的重視。

    1858年6月,在清朝朝廷同意不利條約後不久,咸豐皇帝決心主戰,以抵抗西方的侵略。

    1858年6月2日,咸豐皇帝命令蒙古將軍僧格林沁在天津附近守衛大沽臺。僧格林沁加固了炮臺,增加了火炮。還從查哈爾和綏遠帶來了4,000名蒙古騎兵。

    1859年6月,英國海軍2,200部隊和15艘炮艇,在海軍上將詹姆斯希爵士的指揮下,從上海向北航行到天津,護送去北京的新任英法大使。航行到天津附近的海河大沽口時,要求繼續從內陸水路前往北京。

    清軍為了防止英法聯軍重奪大沽炮臺,僧格林沁回答說,英法使節只能登陸北塘海岸並前往北京,拒絕允許武裝部隊陪同他們前往中國首都北京。英法聯軍堅持要在大沽口溯流而上到達天津而不是北塘登陸,並一路護送外交官到北京。(下圖是大沽口地形圖)

    1859年6月24日晚上 ,一小批英國軍隊炸燬了中國在白河的鐵路。

    第二天,英國軍隊試圖強行駛入河中,炮擊大沽炮臺。然而,低潮和爛泥阻止了登陸行動。而僧格林沁大炮的準確射擊,擊沉了四艘炮艇並嚴重損壞了另外兩艘炮。美國准將約西亞·塔特納爾儘管要求維持中立,但宣稱“血液比水還厚”,並立即投入戰鬥,提供掩護火力保護英法撤退。

    當英法聯軍的四艘軍艦被擊沉以後,暫時舉起了白旗詐降,修整了一會,美國的軍艦也加入進來,英法美三國再次發起進攻無果,只能撤退。

    三、清軍勝利的原因

    1、清軍吸取第一次戰敗的經驗和做好充分的準備

    僧格林沁到達大沽口後,立即設立大沽海口水師,並在第一次大沽之戰被毀的炮臺、營盤的廢墟上新建防禦設施。

    南北兩岸各建炮臺3座,共安火炮60門,其中12000斤大鋼炮2門,萬斤大鋼炮9門,5000斤鋼炮2門,西洋鐵炮23門。

    所有炮臺周圍均堅築堤牆,堤牆之外開挖壕溝,豎立木樁。又在海口設定三道攔河鐵鏈,配置鐵戧,安設木柵,連成巨筏,並加強了偽裝。

    當英法美聯軍進入了大沽口,此時安靜的大沽炮臺上所有本來掩護著炮臺大炮的草蓆都捲了起來,頃刻之間全部大炮一齊開火。聯軍猝不及防,多艘聯軍軍艦被擊傷擊沉。

    清軍完勝英法美聯軍。

    2、英法美聯軍輕敵冒險驗證了驕兵必敗

    由於英法聯軍在第一次大沽臺打的太順了,第二次戰役中英法美聯軍出現了輕敵的思想,沒有進行仔細的偵查就進入了大沽口,倉促採取登陸作戰。沒想到登陸以後,首先遇到是大炮的轟擊,其次就是道路泥濘很難前進,最後還有滿蒙騎兵阻擊,雙方激戰了一個晝夜,英法美聯軍徹底失敗。

    三、一次區域性戰鬥的勝利無法挽回大的局勢

    清軍在第二次大沽臺戰役的勝利鼓舞了士氣,第二次大沽臺戰役的失敗嚴重打擊了英法美聯軍的囂張氣焰,反對外國侵略的呼聲在清朝朝廷內達到了高潮。

    1860年夏天英法聯軍就派出更多的軍艦和軍隊再次進攻清朝,第三次大沽口戰役爆發。

    英法聯軍吸取第二次大沽臺戰役失敗的教訓,1860年7月30日,英法軍隊從距離大沽臺16公里北塘登陸,對大沽臺形成合圍。天津總督恆福指揮這次戰役,清軍沒有抵擋住,8月21日英法聯軍攻破大沽臺。

    1860年9月18日英法聯軍在北京通州八里橋附近與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發生衝突,進行決戰。經過數天的激戰,10月6日僧格林沁的1萬名士兵,包括精銳的蒙古騎兵被英法聯軍擊敗。英法聯軍進入北京,火燒了圓明園。

    1960年10月24日、25日,英法聯軍以焚燬紫禁城作為威脅,迫使恭親王奕訢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不平等的《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作為《天津條約》的補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扶桑花的葉子越來越小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