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羽的文庫

    孫權和孫策,他們的感情,並非用知恩圖報來形容的。

    正如孫策所說,建功立業,孫權不如我,守侯基業,我不如孫權。

    他們生為手足,更情比金堅,很多事,很多情,放心裡就好,又何須來拿彰顯。

    他們二人,是真正的兄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摧毀的情感,我想,他們在九泉之下得以重逢,一定會說上一句,這輩子和你成為了手足,真好。

  • 2 # 以史為鑑

    權力是世界上最醇的美酒,權力也是世界上最毒的毒藥。

    孫權之所以能繼承孫策留下的江東之主位置,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孫堅、孫策早死

    江東基業始於孫堅,孫堅和曹操同歲,本來可以在亂世中大展宏圖。但是孫堅所託非人,因為孫堅赫赫戰功被袁術忌恨,後來又機緣巧合得到了傳國玉璽,這下就惹了大麻煩。

    果然孫堅沒幾天就被袁術劉表合作,死於劉表手下黃祖之手,時年三十七歲。

    孫堅有五個兒子,長子孫策,次子孫權,老三孫翊,老四孫匡,還有一個庶出的小兒子孫朗。孫堅死的時候,長子孫策也才十七歲,孫權這個時候才9歲,後面幾個更小。

    袁術大家都知道是鼠目寸光之輩,根本不能成大事。於是在一年的守孝結束後孫策乾脆決定脫離袁術單幹!孫策短短几年中就打下了大片的基業。甚至孫策一度準備在曹操和袁紹對峙時奇襲許都,救出漢獻帝。

    但是孫策卻因為沒注意安保,被刺客所殺,去世時年僅二十六歲。

    孫策死的太早,孫策的兒子孫紹才幾歲,這個時候北方有曹操、袁紹、劉表帶來的巨大壓力,內部充滿著各種山頭勢力,如果孫紹繼位,江東的大好局面勢必分崩離析。在這樣的情況下孫策勢必在自己的弟弟中挑選繼承人。老三孫翊基本上是孫策的翻版,於是穩重的孫權則成了首選。

    於是,孫策拉著張昭等人的手託孤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

    然後又把孫權叫過來,把印綬交給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二、孫權的決斷

    這時候孫權十八歲,無論是張昭這樣的文臣,還是周瑜這樣的武將基本上都是孫策的班底,孫權這個時候還沒來得及培養嫡系,只能繼續籠絡舊臣,先渡過內部穩定的難關之後再說。

    於是從建安五年孫策去世,到建安十三年曹操伐吳這八年間,孫權不但籠絡了張昭、周瑜等孫策舊將,還先後重用了魯肅、諸葛瑾等自己嫡系人才。穩定了內部勢力,然後再透過攻伐黃祖,替自己父親報仇雪恨,建立威望。短短八年時間,基本上穩定了內外局勢,可見孫權的確有一手。

    但是孫權心裡總是有一根刺,就是:嫡長子繼承製!

    孫堅死後,嫡長子孫策繼承孫堅舊部,孫策堂哥孫賁年紀雖大,但必須讓位給孫策。

    孫策死後,嫡長子孫紹太小,外部壓力太大,這才選擇弟弟孫權繼位。那麼當這兩個條件都不存在了呢?

    赤壁之戰後,如日中天的曹操敗退,江東和荊州都是東吳的掌中之物,這個時候外部壓力已經不在了。

    而內部孫紹年紀逐漸長大,江東第一名將周瑜是孫策發小,江東第一文臣張昭是孫策長史,其餘程普、黃蓋、韓當、蔣欽等名將都是跟著孫堅、孫策打天下的老臣,孫權唯一信任的恐怕就是當過自己貼身保鏢的周泰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孫權肯定要大力淡化孫策一脈遺留的影響力。

    所以我們在三國中看到,周瑜死後,周瑜的大兒子周循早死,二兒子周胤也一度因為犯錯被孫權大力打壓。

    張昭等文人在赤壁之戰後雖然還活躍在東吳,但是地位已經遠遠不如諸葛瑾、魯肅這樣被孫權親自提攜上來的新貴。

    而孫紹長大後,孫權的威望已經很高,朝中文武大臣也都是孫權的人,孫紹可以說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能幹一些雜活,被當做宗室的一員雪藏。

    222年,孫權稱吳王的時候,孫紹才露了一面,和張昭等人一起負責孫權稱王的各項禮儀性工作。

    229年,孫權稱帝,追諡孫堅為武烈皇帝,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從這個諡號上就可以看出孫權對於孫策影響力的不滿。

    如果追諡孫策為皇帝,自己的繼承權是否合法肯定會引發大爭議,而孫紹也早已經成年,他的合法地位要比孫權更高。所以孫權才會一竿子把自家死去的哥哥封到長沙去做一個桓王。

    至於活著的大對手孫紹,孫權先封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反正就是不給實權。孫紹死後,他的兒子孫奉沿襲爵位,孫奉也是可憐人,後來孫權死後,還是因為有可能繼位的事情上,被提前幹掉以杜絕後患。

    所以說,孫權並非不知道知恩圖報,而是知道孫策在東吳的影響力極大,往大了說是為了東吳政權的穩定,往小了說是為了自己的權力。

    所以才一個勁的消除孫策的影響力,儘量淡化孫策一系的人和事。但是就算這樣,孫策依然是壓在孫權頭上的一道巨大陰影。

    要知道在東吳末帝孫皓繼位前,東吳官員推薦他的原因就是孫皓行事作風有長沙桓王的影子。

    稱皓才識明斷,是長沙桓王之疇也。--三國志

    至於說如何評價孫權的這種做法,其實三國志中陳壽評價的已經非常到位了:孫權能忍辱負重,任用人才,是個和勾踐一樣的人傑。但是孫權性格不好,經常嫌忌別人,而是殺人很多,越到晚年越是如此,到後面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又犯了錯誤,東吳的滅亡其實從孫權選擇接班人的時候就註定了吧。

    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三國志·吳主傳
  • 3 # 紫禁公子

    在三國時期,孫家父子三人都是比較有名的人物。作為父親的孫堅,他還有個外號叫做江東猛虎。實際上,他雖然是江東人,但他這一生都沒有在江東征戰沙場。而真正稱霸了江東的人是孫策,也就是孫堅的兒子之一,孫策被人稱之為江東小霸王,這其實還比較符合他的能力。當年孫堅去世之後,孫策就不再想要去依附袁術,而恰巧這個時候就有人來勸說他:江東本來就是將軍的地盤,劉繇這個人沒有什麼謀略,這正好就是一個機會,將軍為什麼不趁現在將江東給取回來?

    孫策聽到這樣的一番全部以後,心中便打定了主意。他將玉璽都押給了袁術,然後向他借了一些兵力,帶著這些人直接去擊敗了劉繇。接著,孫策打著乘勝追擊的算盤,很快速的就將江東的六郡都全部拿了下來。這一下子,他算是真正的建立起了孫家的根系。在他去世之後,他就讓他的弟弟孫權來繼承了這個位置,這就等於他將自己打下來的江東六郡都讓給了孫權。

    孫權也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他憑藉自己哥哥給他的這些東西,然後不斷的壯大發展,很快就建立起了東吳。在公元的229年,孫權稱帝,登上皇位。在他座上了帝王的寶座以後,就將自己的父親孫堅追封為了吳始祖武烈皇帝。而真正為東吳立下了大功的孫策,卻只是被他追封為了長沙桓王。孫權的這行為讓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不少人罵他忘恩負義。因為孫堅能有今天的皇位,他哥哥算是幫了他很多。再者來說,他這位置是從他哥哥孫策那裡傳下來的,不是從他父親孫堅那裡傳來的。這一個方面來看的話,孫權的確是有一點忘恩負義,不知恩圖報,過河拆橋的意思。

    但其實,大家若是站在孫權的角度考慮一下就會發現,他這麼做也的確是有理由的。孫權對他的哥哥孫策,一直都有著很深的感情,甚至可以這樣說,孫權在內心中一直都崇拜的哥哥。當年他哥哥帶著大軍擊敗了劉繇,拿下了江東六郡,他這樣英勇的身姿,如此霸氣的舉動,使得他成了無數江東男兒心中的英雄人物。孫權也是不例外的,他認為這樣的哥哥太耀眼了,是他心中的榜樣。

    但隨著時間,隨著對權力的渴望,孫權對哥哥的崇敬之情開始漸漸的變了。在孫策去世的時候,他讓孫權繼承了他的位置。孫權上位以後卻發現,自己的聲望一點都趕不上哥哥,不少人還喜歡將他和哥哥拿來做比較,因為覺得自己活在了哥哥的優秀陰影中,所以他對哥哥的崇敬之情開始漸漸消失,而開始對哥哥有了一點怨恨感。在他坐上皇位以後,他自然也不希望哥哥能再次壓他一籌。更重要的是,他害怕將哥哥追封為帝王以後。哥哥的後代們會以此生出野心,害怕他們以為自己才是正統,想要來爭奪王位。所以思來想去,孫權才將哥哥追封為王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皇族第一美人兒”,有30個面首的山陰公主,最後結局怎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