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由的鷹28185386

    很有道理。諸葛亮的打法本身就給曹魏贏得了調兵和防禦時間。街亭無險要可守,即便在拉鋸戰中暫時守住,諸葛亮取得隴右,依然要在關西面對曹真大軍壓力,無非又是拉鋸,然後支撐多久退兵,也是時間問題。

  • 2 # 君山話史

    對於第一次北伐的失敗,除了馬謖無能失守街亭之外,諸葛亮在戰略上、用人上也有問題。

    其一,戰前策反孟達失敗

    在北伐之前,諸葛亮想先策反孟達。孟達本是蜀將,後來由於與劉封有矛盾,一怒之下投降曹魏。對於諸葛亮的策反,孟達態度比較曖昧,顧慮比較多。為了逼迫孟達趁早起兵,諸葛亮耍了一個詭計:他故意把孟達要起事的訊息洩露給魏興太守申儀。申儀是孟達的死對頭,馬上向朝廷檢舉揭發。司馬懿僅用八天時間,就滅了孟達。孟達之死,與諸葛亮的通風報信有直接關係。諸葛亮搬了石頭砸自己的腳,策反孟達失敗,失去一支可以牽制敵軍的力量。

    其二,選擇祁山為主攻方向,達不到奇襲效果。

    在戰略方向上,選擇偏遠的祁山,雖然達到“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目的,無奈距離敵人心臟遙遠,魏國可以有足夠的時間派出援兵,令突襲戰失去意義。

    從隴右進入川蜀,阻礙是比較小的,同樣,從川蜀進入隴右,風險是最小的。不過,祁山路線存在一個問題,不能直接進攻魏國的心臟地帶,只攻其偏遠的隴右地區,隔靴騷癢,點不到敵人的死穴。

    其三,用人不當。

    馬謖應該留在大本營當參謀,而不是當先鋒大將。

    關於馬謖這個人,許多人認為沒本事,這個看法值得細細商榷。諸葛亮認為馬謖是奇才,肯定有他的道理,而且在南征之役中,馬謖出謀劃策,提出攻心為上,得到諸葛亮的欣賞並加以運用。馬謖有什麼非凡之處,據史書可歸為兩點:其一,他至少能夠紙上談兵,對兵法他是熟悉的;其二,他口才是比較好的。

    閱人無數的劉備生前警告諸葛亮,馬謖這個人會誇誇其談,不能大用。做參謀工作是可以的,要獨立指揮作戰,這是不行的。有些人只是適合當謀士、軍師,而不適合當將軍。用人的最高境界,是把他放在合適的位置上,職位與才能相互匹配。譬如說曹操的謀士郭嘉,他有極高明的謀略,你非要讓他當將軍,他可能就只是蹩腳的將軍。

    謀士與將軍的不同之處,在於只點明方法而不做具體執行。會思想的人,不一定會辦事。用馬謖去守街亭,乃是諸葛亮的錯,而不是馬謖的錯。諸葛亮有更好的選擇,比如魏延、吳懿等人都是久經沙場的老手,但他卻讓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去指揮。

    其四,處罰太重。

    蜀國本就缺乏人才,只因為一次敗仗,就殺了謀士,自毀長城。

    由於馬謖指揮的失誤,直接導致街亭之戰的失利,這是勿庸置疑的。在他指揮下,蜀軍不僅管理混亂,還放棄重要水源,這都是失利的原因。戰後,諸葛亮把馬謖逮捕下獄,判處死刑,斬首示眾。

    問題是,馬謖該不該死呢?

    蔣琬是不贊成殺的,他說:“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

    諸葛亮回答說:“孫武之所以能制勝於天下,是因為用法嚴明;所以晉悼公的弟弟楊幹犯法,魏絳殺了他的僕人;如今四海分裂,交戰剛剛開始,要是廢棄了軍法,憑什麼來戰勝敵人呢?”

    諸葛亮講嚴明軍法是對的,但馬謖犯了什麼法呢?我們說,馬謖犯了四個錯誤,隊伍混亂、丟棄城堡、忽視水源,這三條,都不叫違法。惟一與違法有關的,是他沒聽諸葛亮指揮排程。即便是這一條,能否判死刑,仍然成問題。諸葛亮既然坐鎮後方,前方將領當然有權根據戰場的情況作出獨立的判斷,故而向來有“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說法。我們只能說,馬謖對戰局的判斷有致命的錯誤,而不能說他是違反軍令。

  • 3 # 八弓塬

    馬謖之敗,街亭失守,作為他上司的諸葛亮當然有責任。人是他用的,如果他不隨便將鎮守街亭這麼重大的責任交給馬謖,三國曆史也許有新的面貌。

    讓馬謖鎮守街亭,諸葛亮一定後悔了,後悔自己沒給馬謖磨練的機會,倉捉就授以大任。他自己剛出道時才二十七歲,劉備並沒有立刻重用他,而是由身旁的參謀當起;赤壁之戰後,升任軍師中郎將;搞定益州後,升任軍師將軍;蜀國建國後,升任丞相。這一路的步步高昇,都是以"有功勞"做基礎的,而非突然跳級上任。

    馬謖曾當過綿竹成都令、越嵩太守等官職,劉備逝世後,諸葛亮提拔他為身邊的參軍,這也只是個參謀性質的官位而已,之後就沒有任何晉升,也不曾有過單獨帶兵的經驗。諸葛亮沒有再給馬謖任何磨練的機會,卻將大軍前鋒的位置交給馬謖,要他鎮守街亭,與張郃交手。這實在是極為大膽的舉措!

    諸葛亮做這個決定時,其他人都認為太冒險了,應該把前鋒的重任交給老將魏延或吳壹才對。但諸葛亮不聽,他居然認為"好論軍計"的馬謖有辦法抗衡張鄰。

    張郃是何許人也?他一開始是袁紹的部下,後來投降曹操,曹操高興地拿他與西漢的韓信相比。他後來攻打袁紹、馬超,均有大功,又隨曹操在漢中與劉備周旋,表現也都很突出。《三國志》說他"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這樣一個連諸葛亮自己都不放輕視的大將,馬謖又算老幾呢?而諸葛亮竟如此輕敵,或者是對年輕的馬謖太有信心了,居然做這樣的安挑排程,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首次北伐由此而失敗,諸葛亮回成都後向劉禪認錯,並辭掉了丞相一職,以示負責。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尊重體制、賞罰分明的個性以及他對馬謖的內疚。

    不管怎麼說,街亭失守,馬謖之敗,諸葛亮該負用人不當之責。

  • 4 # 一半秋色

    街亭失守歸咎於諸葛亮用人失當。

    這馬謖,本是馬良最小的弟弟,而馬良和諸葛亮關係非常好,馬良後來在夷陵之戰中不幸戰死,諸葛亮自然對這個朋友的弟弟多些偏袒和愛護。

    馬謖熟讀兵書,喜歡高談闊論,經常與諸葛亮探討用兵之道。諸葛亮討伐孟獲時,馬謖建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這番建議還是有遠見卓識的,諸葛亮採取馬謖的策略,這才有了後來的七擒七縱孟獲,孟獲後來真心投降,蜀國大後方才得已安定,解決後顧之憂的諸葛亮這才騰出精力北伐中原。

    經此事後,諸葛亮對馬謖更加賞識,凡用兵必先參考他的意見,而每次馬謖都能提出中肯建議,諸葛亮愈加倚重他,把他當做接班人培養。

    可他畢竟寸功未力,沒有經過實戰歷練,諸葛亮一直找尋機會鍛鍊他。

    公元227年,曹丕剛死,新繼位曹睿政權不穩,人心不齊,這正是諸葛亮隆中對所述的“天下有變”之時,諸葛亮及時把握機遇,親自領兵十萬北伐中原,此時蜀魏之間已有數年未有徵戰,魏國防衛鬆懈,蜀國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攻取祁山及祁山以北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形勢一片大好!

    此時曹睿派張郃為先鋒司馬懿為軍師,領兵二十萬抗擊蜀軍,街亭乃漢中咽喉,司馬懿準備派兵先取街亭,絕其糧道,逼退蜀軍,諸葛亮預料魏軍或會派兵先取街亭,如此街亭變成戰爭勝負關鍵之所在,派誰守街亭呢?此時諸葛亮想到了魏延,魏延雖然久經沙場,勇猛無敵,但諸葛亮一直不喜歡魏延,因為他腦後有反骨,忠誠度有問題。他又想到了馬謖,熟知兵法,又頗有謀略,雖經驗不足,而此次確實是個揚名立萬的好機會,這時馬謖主動請纓,願立軍令狀,於是諸葛亮就答應了。

    諸葛亮為保萬無一失,派素來謹慎的王平一同把守,又派高翔和魏延領兵一左一右接應,可以說諸葛亮做了萬全準備,他用心良苦啊!

    可惜的是這馬謖非常不爭氣,犯了兵家大忌,致使街亭失守,壞了大局,諸葛亮北伐中原的大好良機遺憾的失去了!

    街亭之失主要責任在於諸葛亮,馬謖雖頗有智謀,但畢竟實戰經驗不足,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靠的是隨機應變的能力,兵法是死的,運用才是活的,照搬照抄兵法而不懂靈活運用不敗才怪!

    馬謖本是智謀之士,在身邊做個軍師參謀尚可,讓他領兵作戰,實在是強人所難了!

  • 5 # 慶軍145566234

    街亭丟失是諸葛亮謀殺馬謖的陰謀,馬謖是個不服孔明的人,從街亭駐守上看,馬謖就違背了.孔明的軍事安排,實際上不用劉備之說,孔明早就知道他早晚是個禍害,所以找理由殺他,別說王平和馬謖駐守街亭,就是馬謖不上山,在山下無險可守的街亭,就是讓魏延和王平也抵擋不住,以司馬懿與張合的十五萬大軍的進功,最多多抵擋一陣,阻住魏國的大軍是絕對不可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女兒是招商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