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研習社
-
2 # 冥蝶讀書
這個問題很值得探討。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去世。去世前,他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分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阿爾卡狄烏斯和霍諾里烏斯。霍諾里烏斯為西部羅馬的統治者,首都位於米蘭。阿爾卡狄烏斯統治東部地區,首都位於君士坦丁堡,這是東羅馬帝國的正式開端。從此以後,羅馬帝國再也沒能統一。內亂加上蠻族入侵,西羅馬帝國苟延殘喘到公元476年,最後一任皇帝羅慕路斯被廢黜,宣告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西歐從此進入中世紀。而東羅馬帝國則挺了過來,延續千年之久。為什麼東羅馬能夠避免西羅馬那樣的厄運?我們可以從經濟、政治、軍事等角度來分析。
一、帝國經濟重心的東移公元3世紀是羅馬帝國的危機時期,外有蠻族入侵,內亂不斷,皇帝走馬燈似的換來換去。在這種大環境下,帝國的經濟重心逐漸東移。帝國早期,經濟支柱農業主要集中在義大利、高盧、西西里、西班牙等地。但到了3世紀,義大利的農業衰落了,莊園入不敷出。而高盧等行省隨著奴隸制的衰落,農業以及手工業紛紛走向沒落。由於政治混亂,海上海盜盛行,西部的城市和商業也都紛紛衰落。而東部行省,農業原本就比較發達,奴隸制並不盛行,保留了大量的小自耕農,逐漸成為帝國的農業支柱。東部地區的城市和商業一直比較繁榮,在混亂時期,也比西部要好很多。拜占庭一直就是和亞洲貿易的橋樑和樞紐。
早在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將拜占庭建設為新都城,就可以看出來,帝國的政治重心已經移到了東部。羅馬城從那時候起就幾乎已經被拋棄了。君士坦丁堡的另一個名字是新羅馬,更早的戴克裡先時期,羅馬就已經失去了政治地位。戴克裡先在位的20年間,只去過一次羅馬。四帝共治期間,西部的奧古斯都也不住在羅馬,而是住在米蘭。政治重心的東移,則經濟重心東移的呈現。經濟重心的東移,當然就為東羅馬提供了物質保障,也為後來的改革奠定了物質基礎。而且在面對蠻族入侵的時候,如果軍事上一時無法取勝,東羅馬有足夠的財富去換取蠻族退兵。蠻族入侵無非就是劫掠財物而已。
二、東羅馬的軍事優勢從戴克裡先時代開始,羅馬帝國就開始實施軍事改革。之前的羅馬軍團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戰爭。軍隊開始了職業化道路,之前的羅馬軍團主要是強制羅馬公民服役組成的。經歷了幾次改革之後,帝國的軍隊以募兵為主。從3世紀開始,帝國主要的敵人就是北方的蠻族以及東方的波斯。進入公元4世紀,帝國跟萊茵區的日耳曼人達成了和平協議,允許他們耕種高盧等地荒廢的土地,並且開始吸收蠻族士兵加入帝國軍隊。東方的危機始終存在。
為了應對多瑙河流域的蠻族,控制馬其頓平原,帝國在多瑙河流域修建了大量的堡壘。後來在東方的波斯邊界也修建了不少。這些堡壘常常以城市為核心,擁有一整套的防禦體系。人們耕種土地,一旦蠻族入侵,會有崗哨發出警報,人們立即躲進堡壘,軍隊則依託城市抵抗蠻族。面對堅固的城防,蠻族無計可施。當然了,不排除有一些堡壘是人們主動放棄的。不過總體來說,東羅馬帝國在巴爾幹地區建立了一套城市防禦體系,而核心就是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擁有高大的城牆,還擁有地理優勢。蠻族缺乏有效的工程器械,在這個軍事堡壘面前毫無辦法。即使是後來的阿拉伯帝國,也在君士坦丁堡面前折戟。
外在的危機也迫使東羅馬帝國不斷進行各方面改革,來加強軍力,比如在6世紀,東羅馬建立了軍區制。軍區制的推行,不僅有效解決了人力短缺和財政困難問題,也提高了軍隊的效率,並且可以防止軍隊首領的反叛。公元6世紀,東羅馬的實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查士丁尼大帝幾乎恢復了羅馬帝國的輝煌,摧毀了西部許多蠻族建立的王國,重新控制了北非,被稱為“最後一位偉大的羅馬皇帝”。
三、東羅馬的文化優勢東羅馬統治的核心區域屬於古希臘文化範圍,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文明更加古老。羅馬文化雖然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它繼承和吸收了希臘文化。希臘人在羅馬帝國的地位很高,帝國早期的時候,希臘人在羅馬城中常常以學者智者的面貌出現。當然了,羅馬人同時也認為希臘人是騙子,生活腐化,這種抨擊恰恰說明希臘文化的發達。最典型的文化案例就是古羅馬的神話就是照抄了古希臘神話,只不過把神名換了。
羅馬城在3世紀的危機中不斷衰落,知識分子紛紛逃離,前往拜占庭。君士坦丁遷都後,文化中心也就跟著東移了,甚至連官方語言都由拉丁語逐漸變成了希臘語。有一種觀點甚至認為,東羅馬帝國實際上是恢復了亞歷山大的希臘帝國。文化優勢使得東羅馬帝國具備了內在的延續動力和潛力,說的簡單一點就是不可替代的正統地位。後來奧托一世建立神聖羅馬帝國的時候,一直被認為是名不正言不順。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頭銜的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想佔領拜占庭,為自己獲得正統性。拜占庭滅亡後,羅馬皇帝的頭銜被俄羅斯繼承了。這也是後來哈布斯堡家族和俄羅斯帝國一直往巴爾幹方向擴張的文化因素。
四、周邊環境因素西羅馬雖然是毀於蠻族,但是根本原因是自身的虛弱。東羅馬帝國的敵人其實更加強大,尤其是東方的波斯。波斯遠遠不是那些蠻族能夠比的,它的組織能力,經濟能力,比起蠻族要強大很多。在雙方的戰爭中,波斯多次擊敗東羅馬帝國軍隊。但是時間站在了東羅馬帝國這邊,在波斯完成改革時,東羅馬帝國也已經緩過來了。東羅馬人不僅利用城牆擋住了蠻族,還將蠻族收為己用,派他們去對付東方的波斯人。
北方的蠻族處於落後的半遊牧狀態,這些蠻族之間矛盾重重,為東羅馬的以蠻治蠻策略提供了機會。匈奴王阿提拉曾經控制了所有蠻族,建立起一個龐大的蠻族聯盟,但他在策劃攻打君士坦丁堡之前死了。阿提拉死後,蠻族聯盟也就瓦解了,蠻族又進入到互相攻伐的階段。
總體來說,羅馬帝國經濟重心的東移是東羅馬延續的基礎,文化的東移是東羅馬延續的動力,軍事上的改革則有效提升了戰鬥力,避免了危機,此外,蠻族和波斯並沒有形成可以對東羅馬造成毀滅性打擊的力量,使得東羅馬避開了西羅馬那樣的厄運。
回覆列表
公元476年,西哥特人廢黜了西羅馬人的最後一位皇帝,西羅馬帝國徹底覆滅,而在帝國的東邊,東羅馬帝國卻繼續延續了千年之久。為什麼東羅馬帝國會免於西羅馬的覆亡命運呢?
皇帝的智慧
公元三世紀後期,羅馬帝國的政治中心轉移到了東方的拜占庭,而來自巴爾幹半島北部的蠻族勢力也有愈演愈烈之勢,來自第聶伯河流域的哥特人與薩爾馬提亞人相繼渡過多瑙河,在巴爾幹半島掀起了腥風血雨,甚至一度威脅到了君士坦丁堡的安全。
在此危急存亡之際,塞奧多西一世皇帝挺身而出,他繼任皇帝后,改變以武力鎮壓哥特人的方針,推行任用哥特人的政策,不僅積極支援哥特人的基督教化,組建哥特人軍團,將防守帝國北部疆界的軍事職責交給哥特將領,而且任命哥特軍事貴族擔任帝國高階軍官和行政官吏。
圖/哥特人
在其統治的16年間,他分化了哥特人勢力,將其中以阿馬里人貴族為主的一部分哥特人生力軍納入東羅馬軍隊,成為了羅馬人可以依靠的軍事力量,又與以阿薩納裡克為代表的哥特人訂立和約令其保持中立,孤立了以阿拉里克(Alaric)為首的哥特人(後來侵佔羅馬的元兇),並巧妙而充分地利用哥特軍團的作戰力量,擊敗肆虐半島地區的哥特人,逐步清除了他們在巴爾幹半島西部的老巢和流竄搶劫的哥特匪幫。
禍水西引
塞奧多西一世皇帝去世後,西哥特人此後繼續向西北移動,進入伊庇魯斯山地,邊搶劫破壞邊與繼承者阿爾卡迪奧斯討價還價,並最終獲得了有利的條件,而後轉向西方,渡海進攻義大利。阿爾卡迪奧斯無力控制西哥特人,遂採取“禍水西引”的政策,任命在伊庇魯斯地區瘋狂破壞的阿拉里克為伊利里亞軍事總督,並授權後者向西進攻亞平寧半島。隨後,阿拉里克揮兵西進,最終洗劫了千年古都羅馬。
圖/阿拉里克攻陷羅馬城
東羅馬帝國透過分化利用的有效戰略,再加上禍水西引的手段,最終將兇狠的哥特人軍隊驅逐出境。
參考文獻:1. 陳志強著,巴爾幹古代史,中華書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