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歐比旺羅克

    世上有一種自我安慰的努力,叫偽努力,偽努力的方法就是重學輕行。有學生的重學輕行,就有學校的重教輕作,有需求就有供應,象市場經濟一樣簡單。

    一個人從幼兒園開始,然後是小學、中學、高中、大學,一生頭20年的時間在校園裡度過,很容易形成路徑依賴,一些同學本科畢業後有的不願意走上社會、不想走上社會、不敢走向社會。於是考研、讀博,博士畢業最好是能留校——對學校環境太熟悉了,校園裡太安全了。

    於是繼本科擴招後,研究生擴招、博士生擴招,浩浩蕩蕩的高學歷大軍競相拉低了學歷的價值,從前包分配到機關事業單位的中專學歷退出舞臺,大專變成職業技術工人,本科變成通往更高學歷的起點,研究生、博士生完全享受不到1980年代大學生“天之嬌子”的光環,淹沒在熙熙攘攘的求職人海中。全面的學歷競爭似乎並沒有讓高學歷群體獲得更多的益處,只不過是接受教育的時間增加了,成績競爭的戰線拉長了,比起上一輩人,婚育時間肯定是推遲了,如果不延遲退休,工齡也比上一輩人短了十來年。

    學習是手段,發揮所學做事情是目的。但在學校呆得越久,越容易把手段當成目的,加之“終身教育”的推波助瀾,很容易養成“學成了再做”、“條件成熟了再做”的思維習慣。少數行動能力強的人是不會等到果子熟透了再摘的,他們搶佔先機摘取了半生不熟的果子,放在自己的籃子裡捂熟,“重學輕行”的學生將會發現自己錯過了很多機會。

    另一方面,“重學輕行”也不完全是學生的惰性,更主要的是應對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無奈選擇。人類文明——特別是資訊時代積累了浩如煙海的知識,現代社會正是在這些巨量知識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那麼要想適應現代社會並脫穎而出,不從頭到尾擼一遍存量知識是不行的,可是每年的知識增量又多得嚇人,重學就成了沒有辦法的事情。

    誰都知道不可能所有人都去搞學術研究,但用人單位動輒要求985、211大學證書,學士、碩士學位,英語四級六級,雖然也許一輩子都用不著英語對話,但沒有哪個家長和學生敢輕易跳出學習學習再學習的這條賽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列顛之戰時期,希特勒的納粹空軍如果選擇繼續轟炸英軍重要的基地,最終勝者是不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