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演義,就是小說了,跟《隋唐演義》《封神演義》一樣,都是小說,歷史人物背景不變,故事虛構的,

    之所以以蜀漢為正統,是南宋開始後的事,之前是曹魏為正統,到了南宋就出現了爭奪正統性的問題,

    金國以得中原者為正統,南宋以大宋趙氏所在的南方為正統,於是再寫歷史,三國的蜀漢劉氏就成了正統,

  • 2 #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以劉備為正統的小說,所以把描寫的重點偏向了劉備。第一章就從桃源結義開始,給予了蜀國大量的筆墨,重點塑造了劉關張、諸葛亮、趙雲等,所以他們的形象才更深入人心。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在古代的道德觀、倫理觀裡,忠、仁是非常重要的,而劉備的表現恰好符合這一點,因為劉備以匡扶漢室為已任,又施仁義於四海,深得人民愛戴,所以把他作為重點宣傳是符合人民的意願的。而且忠、仁也是統治階級所推崇的,所以才得以流傳下來。

    二是由於南宋時期的境況和蜀國差不多,都是偏安一隅,為了讓自己的存在得到道義上的支援,就大力提高蜀國在三國中的地位,本來以前是以魏晉為正統的,到了南宋,為了政治需要,就把蜀國提到了正統地位。

    蜀國的正統地位一直延續到了羅貫中時期,所以羅只能以劉備為正統,其書才能得以發行。否則會惹禍上身,統治階級為了使自己的統治長久下去,都視自己為正統,所以教化民眾,要以正統為根本。

    三是因為曹魏確實是篡奪了漢朝的政權,這是公開的事實,如果要是以曹為正統的話,豈不是人人可以奪取皇位,而且名正言順,這是當朝者最忌諱的,所以這方面的宣傳被嚴格禁止。

    古代作家很難混的,不知什麼時候文字獄就來了,所以寫作時如履薄冰、備加小心,不敢有違一點統治者的意願,你就是甘願殺頭的危險,寫了禁書,也是要被焚燬的,根本流傳不下來。

  • 3 # 板鴨小桔子

    《三國演義》這個文學作品中,條件最好,發展得最好的政權,是曹魏。這個作者單純從寫作的角度上來說,並沒有偏袒誰,白紙黑字寫著的。

    其實魏蜀吳三個政權,在三國的最後,都沒有真正成為贏家,因為三分歸晉了,這就是歷史的魅力,老天的規律浩浩湯湯,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管你是官二代,還是富二代,還是草鞋二代,到了最後,都不過滾滾長江東逝水。

    但是感情上,我們看得出來作者對蜀的明顯偏袒,對曹操的那些事蹟,做得再好,作者都帶有一些黑色幽默的渲染,比如攻佔城池睡人家媳婦然後被反殺,比如被追殺不得不減掉鬍鬚,比如沒事就滿嘴跑火車,借人家腦袋,反正沒有往英雄的方向去塑造,但是對劉關張,無論是桃園三結義,還是諸葛亮的五丈原,都帶有極為強烈的同情,讚揚的色彩。

    這就是文學作品和歷史作品巨大的不同之處所在。

    如果我們只說歷史,曹操的成就無疑是最大的,曹魏在三國中玩的層面,是國家級的,而劉備頂多也就是個省級。曹操無論是挾天子,還是官渡,還是赤壁,都是極大的手筆,對於推動歷史進步,發揮的是積極作用,而蜀國後期的北伐,完全是加快蜀國滅亡。

    但是,文學作品是屬於人民大眾的,人們喜歡聽的更多的是“屌絲”兒童透過自身奮鬥順利逆襲的雞湯,更同情那些手無寸鐵就仗劍走天涯的草根。只有越貼近於草根,一個文學作品才可能越廣泛,長久地傳播。

    所以我們再來看《三國演義》

    曹操同學是一個標準官二代,先是把比自己更大的官二代袁紹給幹掉了,然後就是收拾富二代孫權和草鞋二代劉備,最後把事業做成了央企,在這個過程裡吃喝嫖賭的情節都有,離普羅大眾其實太遠了。

    孫權同學是個富二代,雖然家裡面沒有爹拜於廟堂,但是呢,給他留下了鉅額才慘。撕蔥的創業史,可能完全不如馬雲的創業史更為勵志。

    而劉備同學,雖然說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但是他這個老爹有幾十上百個後,到他這裡基本上也就是個落魄二代。然後他完全靠自己,靠兄弟一起混江湖,最後白手起家,白弄下了一片家業。如果我們單純從創業的角度上來說,劉備的先天條件是最差的,然而最後獲得的成功是最大的。這種晚年創業,白手起家,淒涼落幕,壯志未酬的人設,很容易引起普通人的共鳴和同情,讚許和肯定。

    此外,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都是要強調忠義,正統這些概念的,劉備雖然說到處哭到處騙城池,但是人家嘴上一直都是在說匡復大漢,忠於君主,愛護兄弟的。但是曹操的行為,卻更像一個“竊國大盜”,那麼那些酸腐文人是不會去讚揚這麼一個人的,所以戲劇,小說都會不斷醜化他。

  • 4 # 萌大叔來了

    把劉備捧得高,是宋朝開始的一種民間文化趨勢!畢竟蜀漢也是漢。正統嗎?你曹魏,再厲害,到了最後,還是篡漢了!是不忠阿!

    至於如何看?一部歷史演義的小說,看的是情節,就和看電視劇一樣,你能要求主角審美價值觀,都和你一樣嗎?對於劉備,評價,三國志最為公允!不需要後人評價!這就夠了,是提問者自己迷茫!那你看三國志去!

  • 5 # 懷疑探索者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明顯是奉劉備的蜀漢一系為正朔。這是符合中國古代封建綱常思想的。

    孫權和曹操,他們都不姓劉,都是一方諸侯,在名義上是大漢的臣子。如果羅貫中拔高二人,以東吳和曹魏為正統,那麼就不符合儒家的思想。以臣子的身份犯上,裂土稱帝,這樣的行為在他看來,等同是逆臣。劉備有一個漢室宗親的身份,雖然有點遠,但畢竟人家姓劉,他的身份也得到了漢朝廷的承認。劉備稱帝,起碼不會引起漢室支持者的強烈反彈。

    羅貫中贊同劉備的行為,是說的過去的。如果作者贊同曹操,就等於贊同臣子強大了可以取君主為代之,就等於把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的行為統統都贊同。而在民間也好,在史書上也好,這些人評價都不是很高。與君主爭政權,取而代之,這是歷代君王都厭惡的,羅貫中自然不會去支援這種事情。

    羅貫中對孫權比較“友好”,雖然孫權裂土稱帝,但那時候漢獻帝已經退位了,而且孫權之前並沒有學曹操劫持天子,所以還不能算得上是漢室的“亂臣賊子”。

  • 6 # 咚咚咚種菜咯

    三國演義是小說,電視劇也是遵照小說拍的。好好研究下中國文化中的“正統論”。蜀漢偏安一隅,但是依然是兩漢以來的正統,不需要捧,本來就高。東吳是個割據政權,曹魏雖然控制兩京,但是依然是亂臣賊子。

  • 7 # 夢歸秦淮

    說來作者的這種立場,會影響到很多對這一段歷史並不熟知的群眾,尤其是喜歡看《三國演義》的書或者是影視劇的人們,他們一開始會真的以來,除了劉備的蜀國之外,所有的政權都是亂臣罪子,更或者他們會覺得其他政權裡的首腦或群臣都是陰謀小人並且毫無度量。至少我有幾個從小認識的朋友就是這麼認為的,他們堅信《三國演義》就是歷史的全部。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承認作者的這個立場影響之大,但是我們也不能說什麼?因為在我們人類社會對於文學作品來說能做到應運而生實在是太重要,也太難得了。

    劉備,打著恢復漢室的旗號,是站在大漢後裔的路上,一路高歌壯大。

    作為作者同時期的老百姓,應該也是有著同樣的尊劉貶曹的風氣。我想人們應皆以劉備為漢室皇叔,無論在是否血脈相連,但是就這一同姓劉,號稱劉皇叔的蜀國首腦就毫無疑問地成了人們心目中的正統。要知道在老百姓的心中,正統永遠都是正義的化身,然而最終,劉備政權並沒有真正恢復漢室,相反的被曹魏打得抬不起頭。

    人們都有同情弱者的心理,更何況這個弱者還是正統,以此作為對比,當然會在心中痛恨曹魏順便還連帶著孫吳一起,誰叫他們都站在劉蜀的對立面呢。

    不說具體的誰被歌頌被神化,也不說誰被貶低被黑化,稍微明白的人都能看得出來。但是我們能明白,任何作者在書寫自己的著作之時,都是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的,這個猶如孩子般的作品他當然是要把自己的想法注入其中,無論是神化還是貶低,那都只是一部演義而已。影響的人多,證明這部著作的影響力確實夠大。

    歷史人物皆由後人評說,看了之後立場不對可以自行處理,或翻一翻《三國志》以及相關的歷史史籍,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喜歡當然就最好了,大家皆大歡喜。

    就如歌詞中說道: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附笑談中。

  • 8 # 百萬經紀人養成記

    古代比較看中君臣父子這些禮教,劉備作為皇室宗親,儘管隔了好幾代,但是皇權勢弱,不得不抓住這根救命稻草,尊稱他皇叔,這要在太平盛世,劉備皇帝的面都見不到。

    因此劉備作為正統軍閥自然受到後世推崇,這反應了當時價值觀。其實我們現在來看,劉備仁德得虛偽。為了安撫趙雲不惜把阿斗丟地上。要死的時候跟諸葛說,阿斗要是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直接把諸葛架在渴道德的制高點。諸葛只能是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 9 # 四川達州人

    劉備政權,在南宋以前都是地方割據。

    歷代一直承認的是魏晉南北朝,而從無三國兩晉南北朝。

    因為,過去說某人當皇帝是要講究法統的,就是說,曹丕劉備誰更具備皇帝的合法性。

    顯然,即便漢獻帝自身不願意,但在受禪臺上當眾捧玉璽奉獻給曹丕那一刻,曹丕的法統就確立了,受禪於後漢。

    劉備又憑啥當皇帝呢?

    是有漢獻帝的傳位詔書?

    還是統一天下的功勞?

    所以,正史都不承認劉備。

    這是官方態度。

    可是,自東晉之後乃至整個南朝,文人士大夫都開始逐步美化劉備及蜀漢政權了,因為同病相憐嘛。

    到了南宋時期,理學逐步確定優勢地位。同時也因為遭遇到南北朝時的困境,南宋官方就開始承認劉備為正統了。

    與此同時,自北宋徽宗開始,國家政權風雨飄搖,就正式造神,對關羽進行追封,企圖借關羽的忠來保佑王朝。此後越是到王朝末期如南宋末期,明末,清末,國家政權對關羽的追封就越厲害。光緒時的最後一次追封,關羽得到26字諡號,比清代皇帝22字標準還厲害。

    而佛儒道也在神化關羽。

    又,因北宋市民階層的精神文化需求,關於三國的戲曲評書大行其道,關羽就是重點。而關羽是忠義,劉備也必須是正統啊。

    所以,《三國演義》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被綜合創造出來的。尊劉貶曹就是主流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泥樓梯如何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