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未濟

    首先,清朝最終繼位的皇帝來看,嫡長子繼位者只有道光皇帝一人,道光皇帝排老二,但是他兄長已經先他而去,所以是嫡長子,也是皇后所生。除此之外,其他皇帝都不是嫡長子繼位。

    因為一開始就沒能做到嫡長子繼承,所以後來便對嫡長子沒有那麼深的執念,不像以前的王朝。努爾哈赤本來立了大兒子儲英為太子,到是最後廢了他,皇太極繼位。皇太極是老八,後來順治繼位,順治是老九,康熙是老三,而且他們的兄長也在世,不要說嫡子,長幼都沒那麼嚴格。

    從雍正開始,就是秘密立儲,秘密立儲可以考慮誰適合繼位,其實嫡長子繼承有利有弊,最好還是選一個適合的人做皇帝。

    後來從同治以後,皇帝都從宗室找了,皇帝連兒子都沒有了。嫡長子的概念在清朝一直沒那麼深。

  • 2 # 胖哥侃歷史

    縱觀清朝268年曆史,十二位皇帝只有一人是作為嫡長子成功登基成為皇帝的。這個人就是同治帝載淳。然而這並不是清朝實行了嫡長子繼承製度的結果,而是是咸豐皇帝與葉赫那拉氏只有同治帝這麼一個兒子,所以,這是隻有一個答案的單選題。

    清朝並沒有像其他王朝一樣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度,和一個人有很大關聯。

    這個人就是努爾哈赤的嫡長子褚英。褚英作為努爾哈赤的嫡長子,早年又立有戰功,很早就被立為儲君。但是褚英這個人的情商不高,和努爾哈赤最依仗的幾個大臣關係都很差,和自己的弟弟們的關係相處的也非常不好,終於在一次醉酒貽誤戰機,眾多大臣和皇子都說褚英的壞話,於是褚英被剝奪了繼承人的身份。褚英仍然不知道收斂,還分焚香詛咒,並揚言掌權後將瘋狂報復。(這話你別說出來啊?)努爾哈赤尋思這智商和情商難以掌控和發展我留下的事業,於是下令處死了褚英。

    而後清朝朝廷就一直沒有采用嫡長子繼承製度,一直到康熙皇帝。

    到了康熙時期,清朝的統治已經走向了正軌,民生髮展,政局穩定。受到漢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康熙想重提嫡長子繼承製度。於是就有了中國最後一任太子——愛新覺羅·胤礽。如果一切順利,康熙死後皇帝的寶座就是他的。然而康熙並不像一般皇帝那樣短命,以至於胤礽等啊等一直沒能如願登基。康熙某些方面的能力又很強,竟然給他生了一大堆兄弟(競爭對手)。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最終老四亂中取勝,得到了那個位置。從此以後清廷的掌控者為了避免“九子奪嫡”的情況再發生,採取了秘密立儲的制度。從此以後,嫡長子繼承製度在清朝就不復存在了。

  • 3 # 折緣

    實行嫡長子繼承製首先也要有個嫡子啊,可清朝的皇帝裡面,嫡長子要麼廢柴,要麼早夭,這還怎麼實行得下去?

    努爾哈赤時代,汗位繼承製還沒有確定下來,所以後來才有公推皇太極繼位,四大貝勒輔政的局面,而後來皇太極猝死,沒有留下任何繼承人的遺囑,多爾袞跟豪格之間的奪位之爭,最後便宜了小朋友順治。

    順治的兒子裡面,母親是皇后的有兩位,一位就是康熙,一位就是董鄂妃所生的早夭的皇四子榮親王,然而這兩位嚴格意義上來說也不算嫡子,他們的母親都是後來追封的。康熙的母親是因為康熙做了皇帝才成為皇后,而董鄂妃是因為死掉了,才追封的。

    到了康熙朝,太子胤礽確實是最正宗的嫡長子,可奈何人不行,加上清朝這一時期也沒有確立明確地嫡長子繼承製,全憑皇帝一言而決,所以九子奪嫡,最終康熙選擇了雍正。

    雍正確立了清朝的秘密建儲制,但實際上他的嫡長子愛新覺羅弘暉早夭,其他兒子也全部都是庶子,若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得原則,活下來年齡最長得應該是弘時,也是個不成器的,最後被削爵,抑鬱而死。

    到了乾隆的時候,乾隆雖然生了很多兒子,嫡長子也有,可也是早夭,喜歡的兒子,只要一立太子,就先他而去,真的是坑兒子第一人,最後沒得選擇,只能選相對看得過去嘉慶。

    嘉慶選的帝國繼承人道光,這位就是整個清王朝唯一的嫡長子出身的皇帝,他母親是嘉慶的嫡福晉,後來嘉慶成為皇帝順理成章坐上了皇后的位置。

    咸豐皇帝其實也算是嫡長子,他的三個哥哥,都是庶子出身,而這三位哥哥他還沒出身就全部掛掉了,而道光的皇后前兩位早死,等到咸豐2歲的時候,皇后的位置也輪到了他生母,從這個角度上而言,咸豐也算是嫡長子。另外一提的是恭親王其實也能算是嫡子,他母親是道光第四任皇后。不知什麼原因,清朝的皇后要麼生不出兒子,要麼就是死得太早,換得很勤.......

    咸豐只有一個兒子同治,選無可選,任何繼承辦法都沒轍,同治死得尷尬,沒有子嗣,自然皇帝的位置落到旁系,而光緒跟老佛爺前後腳一同奔赴黃泉,也沒留下個兒子,所以還是隻能抱別人家的兒子來做皇帝。

    綜上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清朝的繼承人制度還是有嫡長子的影子的,康熙是順治的第三個兒子,順治的長子早夭,次子福全的聖母地位並不高,相對而言康熙要更合適一些。

    如果按照“無嫡立長”的慣例,實際上清朝只有順治、康熙、乾隆三朝沒有遵循這個原則,其他的繼承人幾乎都是嫡子,或者是碩果僅存的年齡最大的兒子。

    我們再參考一下隊嫡長子繼承製執行得最嚴格的明朝,明朝皇帝裡嫡長子出身有三個,那就是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父子倆,以及明武宗朱厚照,其他的皇帝全部都是庶子出身,不過明朝貫徹執行了無嫡立長,全部皇帝除了非正常繼位的明成祖朱棣,明世宗朱厚熜以外、都是長子。(其中明穆宗和神宗倆父子是兄長早夭後年齡最大的)

    透過對比明清的繼承人制度,其實清朝的秘密立儲制度也並不比明朝的嫡長子繼承製高明多少,畢竟繼承人的選擇,有一個硬性基礎條件,那就是要有兒子,或者兒子能夠活到老子掛掉。像乾隆陛下,中意優秀的兒子都先他一步奔赴黃泉了,最後選無可選,哪種繼承製度也拯救不了啊。

  • 4 # 滄海拾遺錄

    說清朝沒有在官方層面正式確認實行嫡長子繼承製是有道理的,但是認為清朝一直都沒有實行過嫡長子繼承製則有失偏頗,清朝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都曾實行過嫡子繼承製。清朝是由遊牧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遊牧民族崇尚實力,因為唯有強者才能夠控制本部落,保障本部落的生存乃至發展壯大。這一點深深地影響了清朝的繼承規則。

    清朝在關外時期繼承大統靠實力說話

    從時間點看,以崇禎十七年為界,清朝可以分為關外時期和入關統治中原時期。在關外時期,努爾哈赤創立了八旗制度,由八旗旗主等作為主要成員的議政王會議是決定軍國大事的機構,清太宗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四子,他的上位也是經過了議政王會議投票透過確認的。公元1643年9月,皇太極驟然去世,儘管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才能出眾,且握有重兵,但是,此時的實力強勁的皇太極之弟多爾袞也對皇位有想法,雙方都難以在議政王會議上得到擁戴,最終妥協之下,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坐收漁翁之利,登上皇位。

    康熙皇帝曾公開立嫡長子為繼承人

    公元1644年,清朝入關並最終定鼎中原,由於滿清旗人不過數十萬,要有效統治上億崇尚儒家文化的漢人,在文化和政治制度方面學習漢族的好做法必不可少。特別是康熙皇帝繼位後,為了彰顯自己是正統王朝,在其皇后赫舍里氏難產去世後,立自己的次子嫡長子胤礽為儲君,並對其悉心培養,由此擔任儲君四十多年,甚至“兩立兩廢”,為了避免公開立儲導致皇族內部矛盾,康熙採取了秘密立儲制度,從此這成為清朝官方的繼承製度,但這並不表示秘密立儲就不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度。

    乾隆皇帝兩次立嫡子為儲君,均因其夭折被迫放棄,庶子永琰幸運地登上皇位

    同其父雍正皇帝一樣,乾隆皇帝也是庶出的皇四子登基。到了乾隆朝,滿清皇室漢化程度已經很深,乾隆皇帝有感本朝尚沒有嫡子登上皇位,再加上其與皇后富察氏感情深厚,決意如有嫡子必立其為儲君。皇后富察氏前後生有兩子,乾隆皇帝曾先後兩次秘密立兩位嫡子為儲君,可惜先後在9歲和2歲夭折,乾隆皇帝立嫡子的計劃泡了湯。到了乾隆皇帝晚年,在世的皇子已經沒剩幾位,只能矮個子拔高個,選擇了守成有餘魄力不足的嘉慶皇帝。

    道光皇帝和咸豐皇帝是清朝僅有的嫡子出身的皇帝

    自嘉慶皇帝之後的5位皇帝中,只有道光皇帝和咸豐皇帝是皇后所出的嫡子,並順利地繼承大統,其餘的同治,光緒和宣統都不是皇后所出,後兩者還是以外蕃身份入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雷軍與董明珠10億賭局勝負已定!小米去年營收較格力少251億,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