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大勇

    一切物體都在向外輻射有顏色的光。普通的低溫物體一般是線上外輻射紅外線。。而高溫物體,比如燒紅的鐵,會輻射一些可見光甚至紫外光等等。

    所以說那些物體本身的顏色就是輻射的紅外線的顏色。就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紅的肉眼不可見的紅啦

  • 2 # 語境思維

    好題目。此色,不是美色情色的女色,不是色空亦空的物色,而是物理光學的光色。

    ▲因為太陽是光源體,所以太Sunny是本色光。降頻紅移法則:λ=kt/ρ

    也叫熵增加紅移定律。完整表述為:根據真空場空間能密遞減效應與熵增加原理,光源激發的電磁波必從高頻高能位逐漸發散到低頻低能位,遵從降頻紅移法則。

    ▲降頻紅移的圖示,光子之間連續推湧,所形成的“光子推湧錐”。

    換言之,電磁波波長(λ)與光程時間(t)成正比,與真空場質量密度(ρ)成反比,有紅移方程:

    λ=kt/ρ...(1),ρ=0.75m₀/πr³...(2),

    k是紅移係數,取決於主頻空間場的平均梯度,m₀是電子質量,光子半徑:r=λ/2π。

    普朗克衛星背景λ=7.35cm,t=R/c=1.5×10⁹ ÷c=3s,ρ=1.35×10⁻²⁵kg/m³,代人(1):

    k=λρ/t=3.31×10⁻²⁷[kg/m²s]...(3)。此k,適合地球場空間光量子的主控頻率範圍。

    顏色=光色=是電磁波的頻率或頻寬

    顏色反應,本質上屬於空間特定光子的震盪對視神經細胞電荷的場效應,即物理光學現象。

    純一色彩,即單色光。其純色度,即單色光的頻率,就是單色電磁波的頻率。

    複合色彩,即複色光或光譜,是不同頻率疊加的複合電磁波。

    相同頻率的電磁波服從共振原理,不同頻率的電磁波,是各自獨立併疊加在同一空間。

    白色光是複色光,經過三稜鏡會色散為狹窄的特色頻譜,包括赤橙黃綠青藍紫之七個色譜。其各自波帶大致在700~380奈米範圍。

    紅外線、微波(尤其毫米波)、紫外線,是典型的特色波帶或頻帶或頻譜,都是複合電磁波。

    單色光=電子即時速度激發的光;

    光電效應方程△Ek=h△f...(3),由於電子進動速度(v)變化對所激發的電磁波頻率有速度平方效應而極為敏感,可足夠近似為更好理解的廣義光電效應方程:½m₀v²=hc/λ...(4)。或者寫成波長的狀態函式:λ(v)=2hc/m₀v²...(5)。

    從公式(5)可見,由於速度是連續空間的位移函式v(x)=dx/dt,故波長也是一個連續參量。

    ▲白光是複色光,各單色光參與複合,雖然混合在一起,但是它們都是獨立共存的。

    這表明:波長、頻率、電磁波是連續變化的,不存在所謂的離散性的一個個獨立的光量子。

    我們只因為對空間場效應進行量化處理,才取名為光量子,不存在所謂的“波粒二象性”。

    那麼,為什麼物理科學界一百多年來一直弄不清楚光的發生機制,而只是牽強附會託辭為波粒二象性呢?

    關鍵在於:人們誤以為光子是從光源像發射子彈進入空間,電磁波像宇宙線。而真相是:

    電子進動對空間場施加了推壓作用力,迫使空間場吸收電子動能(Ek),轉化為光子的輻射動能(hf=hc/λ),這就是光電效應的本質。

    根據卡西米爾效應,更為重要的是:只要有實體(質量為m)的運動,就一定會激發電磁波。

    該實體有相當於n=m/m₀個電子,故有通用的光電效應方程:½mv²=(m/m₀)hc/λ...(6)

    式(6)是實體動能轉化為輻射動能之場效應方程,屬於能量守恆關係式。若改為波長公式:

    λ=2hc/m₀v²=ξ/v²...(7),

    該場效應方程表明:實體激發電磁波的波長只與進動速度有關。這裡的ξ,叫場效應係數:

    ξ=2hc/m₀=4.37×10⁵[Jm/kg]...(8)

    例如,若子彈與導彈的速度皆為1km/s,那麼雖然二者激發的輻射動能大不相同,但激發同樣的電磁波波長:λ=4.37×10⁵/10⁶=43.7釐米

    若用德布魯伊的物質波公式λ=h/mv計算,10g子彈的波長:λ=6.63×10⁻³⁵米,1000kg導彈的波長:λ=6.63×10⁻⁴¹米,這是絕不可能的。

    物體的本色=原子光譜的主頻光色;

    核外電子繞核,從近核點進動到遠核點進動有連續變化的不同速度,激發出連續變化的不同頻率或波長,在原子的外空間表現為原子光譜的超精細結構。

    其中,電子在近核點附近的進動速度,可以認為是主控速度,對應激發顯著的主頻電磁波,也叫主頻光色,是物體的本色。

    不妨把精細結構係數(α=0.0073)相關的電子速度所對應的電磁波頻率,叫主頻。根據光電效應方程,故原子的主頻波長:

    λ=2hc/m₀v=ξ/v...(9),ξ是場效應係數。

    例如,氫電子主控速度:v=αc=2.2×10⁶,其主頻波長:λ=4.37×10⁵÷(4.84×10¹²)=90奈米,屬於紫外線頻譜。

    反射光的頻率≤入射光的頻率;

    由於電磁波的熵增紅移效應與康普頓散射效應,反射光頻≤入射光頻,是司空見慣的 。

    入射光是外來的,不是物體內部電子運動所表現的原子光譜,反射光不外乎是原子內部的康普頓散射效應。

    因此,物體表現的反射光,不是物體的本色。

    本色光與反射光的關係

    本節是附加題,有點複雜。

    大家知道,在黑暗環境中,除了光源,絕大多數物體不會自己發光,都是黑乎乎的。

    這表明:原子光譜,作為物體的本色光,不可能在可見光的頻譜範圍。

    從上述氫原子主頻波長λ=90奈米來看,氫原子主頻本色是紫外線。

    當然,氫原子的本色並不排除還有非主頻光色,如紅外線、背景微波、毫米波。

    那麼,外來的入射光對物體的原子光譜有無影響呢?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尤其是高頻入射光,會迫使核外電子加速運動,改變原子光譜的超精細結構分佈。故,反射光頻≠入射光頻,有物體本色的影響。

    ▲螢火蟲是光源體,螢火色是螢火蟲的本色。結語

    本色光,來自物體(包括光源與非光源)內部亞原子的運動或熱核反應所激發的原子光譜,這些光或電磁波都是物體的本色。

    非光源體的本色光,主頻部分多為紫外線,但不排除非可見光。光源激發的本色光,當然最常見的是可見光,但也不排除紫外線、紅外線、毫米波。

    物體的反射光、散射光、折射光、衍射光,由於都來自外來的入射光,不是物體的本色光。

    Stop here。物理新視野與您共商物理前沿與中英雙語有關的疑難問題。

  • 3 # 冬哥譜科

    客觀物體沒有色彩,色彩是由物體吸收和反射的不同波長的光決定的。

    顏色是人眼對不同波長的光的主觀反映,在光譜中只佔有極其狹窄的一部分。

    產生顏色的必備條件是物體、光源和觀察者。物體的顏色是其對可見光波的選擇性吸收結果。從物理光學立場看,客觀物體沒有色彩,它對照射其上的光進行選擇性吸收和反射或透射,反射光或透射光混合成的顏色,就是觀察者看到的物體的顏色。物體分子吸收某一部分光,反射某一部分光是由其分子結構決定的,因而物體的顏色總是一定的。

    我們通常所謂的顏色,一般是指物體在Sunny下呈現出的色彩。同一種物質,在不同的色光照射時會呈現不同的顏色。

    按照量子理論的分析,各種物質之所以能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顏色,是因為物質在光源(太Sunny或其他燈光)發出的光子作用下,構成物質的分子或原子中的電子選擇性吸收一定波長的光從低能量躍遷到高能量狀態,或者由某一高能量狀態躍回低能量狀態,同時發射出特定波長的光子,從而顯示其特有的顏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澳熱身賽,三分三不沾,防守太吃虧,趙繼偉還有機會進入男籃最後的12人名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