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合歡蠲忿
-
2 # 東皇
整個中國歷史上,倭寇最猖獗的年代要屬明朝嘉靖年間。在中國歷史大辭典中,倭寇的明確定義為,明朝時期在中國沿海一帶騷擾民間的日本海盜。而戚繼光之所以被稱為民族英雄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掃蕩倭寇的過程中,弘揚了民族正氣。但是歷史的真相真是如此嗎?以嚴謹的態度來說,明朝倭寇的起因於日本人真的沒多大關係。
最早出現爭貢的雖然是日本人,不過乘坐的卻是中國商船,但是雙嶼港事件與謝氏血案的主要肇事者是葡萄牙人。透過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明朝嘉靖時期的日本非常落後,根本沒有能力製造出可以橫渡大海的船舶,能夠抵達中國的兩艘朝貢船都是永樂皇帝贈送給日本的禮物。
最重要的是,明朝嘉靖時期還沒有蒸汽機,橫跨海洋主要依靠的是季風,一年往返的次數受到極大的限制,在加上當時的日本正處於戰國時期,各地混亂不止,在這種情況下,連基本交通工具都沒有的日本人根本沒有能力大舉侵擾中國沿海,這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那麼明朝嘉靖年間的倭寇到底些什麼人呢?據明朝嘉靖年間御史王忬曾上奏的名錄上說,海賊首領約有百人,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徽州王直、徐碧溪和徐明山、寧波的毛海峰和徐元諒、漳州的沈南山和李華山等,全都是浙江和福建沿海一帶的人口。並且在籌海圖編中詳細列出了十多股海盜首領的名字和籍貫,結果全是華人。明朝官員謝潔澤在《虔臺倭纂》中明確指出,倭寇首領的身份全是華人,即使有日本人也是極為罕見,最多也只能是一個小頭目而已,無法身居要職。那麼這些倭寇中到底有多少日本人呢!據文獻記載:賊中皆是我華人,倭奴十之一二。
而被倭寇綁架的人回憶,整艘海船兩百餘人,倭人髮型者十餘人,連十分之一都不到的數字,還不一定都是真實的,因為根據歷史記錄,這些倭人基本都是華人冒充的!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些倭寇非常受到沿海民眾的歡迎,在民間受到難以置信的支援,地方百姓不但任其堆放貨物,還為其躲藏打點護送,送鮮貨,贈酒水,或與農隱於田間鬧市,就連本地官兵也與倭寇裡應外合,創造出數千官兵卻被幾十倭寇攻城略地的記錄。假如真是外番入侵,又怎麼會出現這樣一幅水乳交融的畫面!
其實明朝時期之所以沿海倭寇混亂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人多地少,土地兼併特別嚴重,很多農民商人破產以後無力謀生,便加入海商團隊獲得十倍百倍的利潤,但是由於明朝時期閉關鎖國,多次下達禁海令十分不得民心。後來雙嶼港覆滅後,海商斷了生機,便開始由商轉匪劫掠盜竊為生,他們根本上就是一群冒充倭寇的華人。
-
3 # 超超9918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肯定會後悔 看的人也痛不欲生
用什麼船苜先要弄懂什麼是倭寇 但凡大一點規模的倭寇首領都是華人
倭寇出現在元代 大概是日本南北朝後期 大量失敗武士下海成海賊 當然也出現在中國沿海 數量少 無組織 大多用沖繩產的海船
第一代海賊王也是倭寇王姓林 一個明早中期的落地秀才 用船各國都有 以日本沖繩船為主 但到了後期主力是阿拉伯三桅船為主 有100多艘這位海賊王死於嚴嵩父子之手
第二代海賊王汪直 一個逃海的地主子弟 最盛之時就是和西班牙人爭菲律賓 有阿拉伯五桅船300多艘
第三代海賊王就是鄭可功的父親 鄭芝龍這位在東南被各國圍攻 打不下去了才降的明朝 鼎盛時主力近300艘 各國船都有 以阿拉伯五桅 七桅船為主
以前大家認為倭寇是日本人 其實不是 只是國內政治宣傳 現在提的很少了 事實日本人在倭寇中一直充當敢死隊 倭寇中最多的是華人 漢人
-
4 # 喬江寶
到明英宗十四年發生的“土木堡之變"後,國力日趨衰落,尤其是明世宗嘉靖年間,原本設施完備的海防體系由於得不到重視和維護而殘破不堪,如戰船、哨船、瞭望臺,十存一二。專業的海防士兵也剩下不到原來一半的兵力,這一情況被熟悉沿海地況的當地海盜通報給了倭寇,於是海盜和倭寇勾結起來大肆入侵沿海城鎮,燒殺淫掠,無惡不做。
那麼倭寇是怎麼起源的呢?在十四世紀初葉,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如同中國的魏晉南北朝一樣,進入到封建諸侯割據,為爭奪土地人口互相攻戰,社會進入到動盪時期。這一時期稱為日本的“戰國"時代,最終以南朝的失敗而告終,由北朝的足利義滿建立了室町幕府的統一政權。於是在戰爭中失敗了的一些南朝地主、武士、商人、流氓,組成武裝團伙到中國的沿海一地區與當地海盜勾結進行武裝走私,搶劫燒殺等罪惡活動,歷史上稱為“倭寇"。倭寇的初始階段的組織是很鬆散的,完全是撈點便宜就跑的心態,人員素質參次不齊,裝備也很落後。其渡海工具基本上都是中小型木帆船,因為比起中國的造航技術,他們要落後許多。但在同以汪直、徐海、陳東、葉明等大海盜團伙勾結一起後,倭寇在各方面都有長足的發展,比如情報,成員組織訓練,兵器裝備,交通工具等等。並以日本私中國沿海島嶼為據點,進退有序,幾乎已成為一個準軍事組織,兇狠異常。比起他們,常年缺少關注的沿海明軍守備,不但紀律松馳,人員訓練足,給養不足,幾乎在與倭寇的戰鬥中一觸即潰,不能有效地抵禦,幾乎到了談倭色變的地步。
據《明史》記載:出身於徽州歙縣人的大海盜頭目汪直,早年便在廣東打造了巨型海船,用以抵達日本列島通商貿易,回程後除了載一小部分貨物,大部分都是與之勾結的倭寇。後明軍繳獲的倭寇的戰船就是與此為藍本仿製而成。“鉅艦聯舫,方一百二十步,容二千人,木為城,為樓櫓四門,其上可馳馬往來"。這樣的船,恐怕連明軍都無法裝備,況且上面還有當時最先進的武器,鳥銃和佛郎機炮等。之所以倭寇可以長驅直入,所向披靡,這與中國的海盜在情報和技術上的支援是分不開的。
那麼海盜的猖獗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就與明朝的海禁政策有關了,明朝雖然與日本有貿易和文化交往,但這僅限於官方活動,對民間的貿易往來卻嚴加禁止,致使沿海許多以海謀生的商人、漁民失去生計來源,只好下海為盜,最終成為倭寇的一員,轉身殘害自已的人民,以發洩對明政府的不滿和抵抗。
-
5 # 合歡蠲忿
傳統倭寇一般用日本的土產船隻,大和民族並不是地道的海上民族,只是一個居住在島嶼上的民族。在人類航海科技的發展史上,古代日本就是一連串的杯具加餐具。在著名的白江口海戰中,日本的海船連龍骨都沒有,被人數只有自己幾分之一的唐朝水師吊打。日本之所以能參與北韓半島的事務,主要原因就是兩國離的太近了,日本的對馬群島到釜山的距離只有49.5公里。因此日本的九州武士才有手頭緊就到北韓搶一把的傳統。日本本土的船隻到了15、16世紀也只是用木片拼裝而成,船隻都是用鐵片連線在一起,整艘船連鐵釘都沒有。這種船隻最大的用處就是把日本的人渣運到目的地,不光沒有裝備艦載火炮,連和敵人進行衝撞戰鬥的能力都不具備。傳統倭寇的船隻遇到明代水師的攔截基本就是死路一條。明代水師的主要戰船有兩種,分別是福船和廣船。福船的特點是船頭尖,船尾寬,上寬下窄,船隻的適航性比較好,鄭和下西洋的船隻主要就是它。廣船和福船類似,它和福船最大的不同在於多采用鐵梨木。這兩種戰船遇上了倭寇的傳統船隻時,只要輕輕地一撞,就可以把日本船撞成碎片。《明太宗實錄》中記載為了對付倭寇、遠征越南,明軍一共建造了2700多艘戰船,這些戰船在對付傳統倭寇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船隻衝撞是人類海軍史上最古老的戰術,除了比拼船隻的堅固程度,還比拼船員的操船水平。在希臘羅馬時代,雅典和迦太基的海軍都擅長這種戰術。海上“碰碰船”戰術在16世紀大部分時候還沒有被淘汰,西班牙海軍就喜歡用這種戰術對抗敵人。倭寇船隻連這些都做不到,只能說明他們海上技術非常渣。傳統的日本船隻還無法攜帶大型火炮,豐臣秀吉侵略北韓時日本的船隻上都沒有裝備火炮,只能用火繩槍進行遠距離攻擊。戚繼光在對付倭寇時也發現了日本船隻的弱點,要求明軍乘風下壓,這樣就“鬥船力而不鬥人力”,獲勝就好比“車碾螳螂”。
除了海戰差,傳統倭寇的海船還有攜帶淡水少,只能靠天吃飯的毛病。倭寇最大的戰船也只能保證每人都400斤的淡水供應,每年只有春汛(3、4、5月)和秋訊(9、10月)時才能出動,而且嚴重依賴風向。
倭寇對自己船隻的特點心知肚明,他們的對策就是找中國合夥人,在中國沿海時就換乘中國船,甚至是中國的竹筏。在嘉靖年間,傳統的倭寇讓位於王直、徐海這樣的新型倭寇,新型倭寇的艦船得了世界另一端另一夥強盜的幫助,對明軍也有了優勢。
-
6 # 東皇
整個中國歷史上,倭寇最猖獗的年代要屬明朝嘉靖年間。在中國歷史大辭典中,倭寇的明確定義為,明朝時期在中國沿海一帶騷擾民間的日本海盜。而戚繼光之所以被稱為民族英雄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掃蕩倭寇的過程中,弘揚了民族正氣。但是歷史的真相真是如此嗎?以嚴謹的態度來說,明朝倭寇的起因於日本人真的沒多大關係。
最早出現爭貢的雖然是日本人,不過乘坐的卻是中國商船,但是雙嶼港事件與謝氏血案的主要肇事者是葡萄牙人。透過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明朝嘉靖時期的日本非常落後,根本沒有能力製造出可以橫渡大海的船舶,能夠抵達中國的兩艘朝貢船都是永樂皇帝贈送給日本的禮物。
最重要的是,明朝嘉靖時期還沒有蒸汽機,橫跨海洋主要依靠的是季風,一年往返的次數受到極大的限制,在加上當時的日本正處於戰國時期,各地混亂不止,在這種情況下,連基本交通工具都沒有的日本人根本沒有能力大舉侵擾中國沿海,這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那麼明朝嘉靖年間的倭寇到底些什麼人呢?據明朝嘉靖年間御史王忬曾上奏的名錄上說,海賊首領約有百人,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徽州王直、徐碧溪和徐明山、寧波的毛海峰和徐元諒、漳州的沈南山和李華山等,全都是浙江和福建沿海一帶的人口。並且在籌海圖編中詳細列出了十多股海盜首領的名字和籍貫,結果全是華人。明朝官員謝潔澤在《虔臺倭纂》中明確指出,倭寇首領的身份全是華人,即使有日本人也是極為罕見,最多也只能是一個小頭目而已,無法身居要職。那麼這些倭寇中到底有多少日本人呢!據文獻記載:賊中皆是我華人,倭奴十之一二。
而被倭寇綁架的人回憶,整艘海船兩百餘人,倭人髮型者十餘人,連十分之一都不到的數字,還不一定都是真實的,因為根據歷史記錄,這些倭人基本都是華人冒充的!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些倭寇非常受到沿海民眾的歡迎,在民間受到難以置信的支援,地方百姓不但任其堆放貨物,還為其躲藏打點護送,送鮮貨,贈酒水,或與農隱於田間鬧市,就連本地官兵也與倭寇裡應外合,創造出數千官兵卻被幾十倭寇攻城略地的記錄。假如真是外番入侵,又怎麼會出現這樣一幅水乳交融的畫面!
其實明朝時期之所以沿海倭寇混亂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人多地少,土地兼併特別嚴重,很多農民商人破產以後無力謀生,便加入海商團隊獲得十倍百倍的利潤,但是由於明朝時期閉關鎖國,多次下達禁海令十分不得民心。後來雙嶼港覆滅後,海商斷了生機,便開始由商轉匪劫掠盜竊為生,他們根本上就是一群冒充倭寇的華人。
-
7 # 超超9918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肯定會後悔 看的人也痛不欲生
用什麼船苜先要弄懂什麼是倭寇 但凡大一點規模的倭寇首領都是華人
倭寇出現在元代 大概是日本南北朝後期 大量失敗武士下海成海賊 當然也出現在中國沿海 數量少 無組織 大多用沖繩產的海船
第一代海賊王也是倭寇王姓林 一個明早中期的落地秀才 用船各國都有 以日本沖繩船為主 但到了後期主力是阿拉伯三桅船為主 有100多艘這位海賊王死於嚴嵩父子之手
第二代海賊王汪直 一個逃海的地主子弟 最盛之時就是和西班牙人爭菲律賓 有阿拉伯五桅船300多艘
第三代海賊王就是鄭可功的父親 鄭芝龍這位在東南被各國圍攻 打不下去了才降的明朝 鼎盛時主力近300艘 各國船都有 以阿拉伯五桅 七桅船為主
以前大家認為倭寇是日本人 其實不是 只是國內政治宣傳 現在提的很少了 事實日本人在倭寇中一直充當敢死隊 倭寇中最多的是華人 漢人
-
8 # 喬江寶
到明英宗十四年發生的“土木堡之變"後,國力日趨衰落,尤其是明世宗嘉靖年間,原本設施完備的海防體系由於得不到重視和維護而殘破不堪,如戰船、哨船、瞭望臺,十存一二。專業的海防士兵也剩下不到原來一半的兵力,這一情況被熟悉沿海地況的當地海盜通報給了倭寇,於是海盜和倭寇勾結起來大肆入侵沿海城鎮,燒殺淫掠,無惡不做。
那麼倭寇是怎麼起源的呢?在十四世紀初葉,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如同中國的魏晉南北朝一樣,進入到封建諸侯割據,為爭奪土地人口互相攻戰,社會進入到動盪時期。這一時期稱為日本的“戰國"時代,最終以南朝的失敗而告終,由北朝的足利義滿建立了室町幕府的統一政權。於是在戰爭中失敗了的一些南朝地主、武士、商人、流氓,組成武裝團伙到中國的沿海一地區與當地海盜勾結進行武裝走私,搶劫燒殺等罪惡活動,歷史上稱為“倭寇"。倭寇的初始階段的組織是很鬆散的,完全是撈點便宜就跑的心態,人員素質參次不齊,裝備也很落後。其渡海工具基本上都是中小型木帆船,因為比起中國的造航技術,他們要落後許多。但在同以汪直、徐海、陳東、葉明等大海盜團伙勾結一起後,倭寇在各方面都有長足的發展,比如情報,成員組織訓練,兵器裝備,交通工具等等。並以日本私中國沿海島嶼為據點,進退有序,幾乎已成為一個準軍事組織,兇狠異常。比起他們,常年缺少關注的沿海明軍守備,不但紀律松馳,人員訓練足,給養不足,幾乎在與倭寇的戰鬥中一觸即潰,不能有效地抵禦,幾乎到了談倭色變的地步。
據《明史》記載:出身於徽州歙縣人的大海盜頭目汪直,早年便在廣東打造了巨型海船,用以抵達日本列島通商貿易,回程後除了載一小部分貨物,大部分都是與之勾結的倭寇。後明軍繳獲的倭寇的戰船就是與此為藍本仿製而成。“鉅艦聯舫,方一百二十步,容二千人,木為城,為樓櫓四門,其上可馳馬往來"。這樣的船,恐怕連明軍都無法裝備,況且上面還有當時最先進的武器,鳥銃和佛郎機炮等。之所以倭寇可以長驅直入,所向披靡,這與中國的海盜在情報和技術上的支援是分不開的。
那麼海盜的猖獗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就與明朝的海禁政策有關了,明朝雖然與日本有貿易和文化交往,但這僅限於官方活動,對民間的貿易往來卻嚴加禁止,致使沿海許多以海謀生的商人、漁民失去生計來源,只好下海為盜,最終成為倭寇的一員,轉身殘害自已的人民,以發洩對明政府的不滿和抵抗。
回覆列表
傳統倭寇一般用日本的土產船隻,大和民族並不是地道的海上民族,只是一個居住在島嶼上的民族。在人類航海科技的發展史上,古代日本就是一連串的杯具加餐具。在著名的白江口海戰中,日本的海船連龍骨都沒有,被人數只有自己幾分之一的唐朝水師吊打。日本之所以能參與北韓半島的事務,主要原因就是兩國離的太近了,日本的對馬群島到釜山的距離只有49.5公里。因此日本的九州武士才有手頭緊就到北韓搶一把的傳統。日本本土的船隻到了15、16世紀也只是用木片拼裝而成,船隻都是用鐵片連線在一起,整艘船連鐵釘都沒有。這種船隻最大的用處就是把日本的人渣運到目的地,不光沒有裝備艦載火炮,連和敵人進行衝撞戰鬥的能力都不具備。傳統倭寇的船隻遇到明代水師的攔截基本就是死路一條。明代水師的主要戰船有兩種,分別是福船和廣船。福船的特點是船頭尖,船尾寬,上寬下窄,船隻的適航性比較好,鄭和下西洋的船隻主要就是它。廣船和福船類似,它和福船最大的不同在於多采用鐵梨木。這兩種戰船遇上了倭寇的傳統船隻時,只要輕輕地一撞,就可以把日本船撞成碎片。《明太宗實錄》中記載為了對付倭寇、遠征越南,明軍一共建造了2700多艘戰船,這些戰船在對付傳統倭寇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船隻衝撞是人類海軍史上最古老的戰術,除了比拼船隻的堅固程度,還比拼船員的操船水平。在希臘羅馬時代,雅典和迦太基的海軍都擅長這種戰術。海上“碰碰船”戰術在16世紀大部分時候還沒有被淘汰,西班牙海軍就喜歡用這種戰術對抗敵人。倭寇船隻連這些都做不到,只能說明他們海上技術非常渣。傳統的日本船隻還無法攜帶大型火炮,豐臣秀吉侵略北韓時日本的船隻上都沒有裝備火炮,只能用火繩槍進行遠距離攻擊。戚繼光在對付倭寇時也發現了日本船隻的弱點,要求明軍乘風下壓,這樣就“鬥船力而不鬥人力”,獲勝就好比“車碾螳螂”。
除了海戰差,傳統倭寇的海船還有攜帶淡水少,只能靠天吃飯的毛病。倭寇最大的戰船也只能保證每人都400斤的淡水供應,每年只有春汛(3、4、5月)和秋訊(9、10月)時才能出動,而且嚴重依賴風向。
倭寇對自己船隻的特點心知肚明,他們的對策就是找中國合夥人,在中國沿海時就換乘中國船,甚至是中國的竹筏。在嘉靖年間,傳統的倭寇讓位於王直、徐海這樣的新型倭寇,新型倭寇的艦船得了世界另一端另一夥強盜的幫助,對明軍也有了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