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於芳林之中,採紅擷翠,每見枯枝敗葉,少有荒涼蕭索之感,反覺其新陳代謝,生機盎然。文學作品中也有類似的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由於作者恰到好處地寫出其外形或內心的某種“缺陷”而別具魅力。
《紅樓夢》中,聰明伶俐的史湘雲偏是咬舌子,把“二”說成“愛”,還有林妹妹的小心眼,寶哥哥的吃胭脂,晴雯的使性子;《水滸傳》裡,黑旋風李逵憨厚忠勇,卻又魯莽行事,拼命三郎石秀是一個精細人,而狠勁一上來,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銘心。古往今來,大凡成功的藝術形象,恰恰由於其若隱若現的微瑕,而顯出璞玉渾金的天然光芒。這就是美學家所稱的“缺陷美”。
我想“缺陷”之所以成為美,就在於它的真實。諺語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紅樓夢》《水滸傳》的例子,正是作者基於真實是藝術的生命這一著眼點,才在“完美”的面龐上點出“缺陷”的“痣”。即使作家在主觀上有某種“神話”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據生活進行創作,最終仍不得不歸於“人化”的描寫。魯迅批評《三國演義》作者“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筆者認為,欲顯長厚者,是作家或可揣摩的意願,似偽則是“七實三虛”的描寫所產生的客觀效果。至今民間仍流傳著“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的歇後語,可見似偽的一面卻是劉備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緣由之一。即使作為智慧化身的諸葛亮,作家在絕對化的描寫中,也還有被姜維識破計謀的千慮一失以及在先帝託孤時刻惶恐心理的筆墨。“缺陷”愈真實可信,作品就愈有生命力,於是就愈美。
“缺陷”之所以成為美,還在於其獨特和恰如其分。美人有痣,或浮於嘴角,或隱於頸後,總不相同;內心的“缺陷”更是千差萬別。這就是缺陷的獨特,否則,人人都學維納斯去斷臂,那還是一種美嗎?所謂“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過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醜態,亦非內心的惡德。這樣,“缺陷”便在真實的基礎上產生了特殊的韻致,是活生生的,又各具風采,藝術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是西施獨特的卻又風情十足的“缺陷”,竟使東施起而效顰一樣,憨湘雲醉眠芍藥,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們各自獨特的“不檢點”行為,相信《紅樓夢》的讀者不會據此而認為這樣的藝術形象是醜惡的。
徜徉於芳林之中,採紅擷翠,每見枯枝敗葉,少有荒涼蕭索之感,反覺其新陳代謝,生機盎然。文學作品中也有類似的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由於作者恰到好處地寫出其外形或內心的某種“缺陷”而別具魅力。
《紅樓夢》中,聰明伶俐的史湘雲偏是咬舌子,把“二”說成“愛”,還有林妹妹的小心眼,寶哥哥的吃胭脂,晴雯的使性子;《水滸傳》裡,黑旋風李逵憨厚忠勇,卻又魯莽行事,拼命三郎石秀是一個精細人,而狠勁一上來,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銘心。古往今來,大凡成功的藝術形象,恰恰由於其若隱若現的微瑕,而顯出璞玉渾金的天然光芒。這就是美學家所稱的“缺陷美”。
我想“缺陷”之所以成為美,就在於它的真實。諺語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紅樓夢》《水滸傳》的例子,正是作者基於真實是藝術的生命這一著眼點,才在“完美”的面龐上點出“缺陷”的“痣”。即使作家在主觀上有某種“神話”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據生活進行創作,最終仍不得不歸於“人化”的描寫。魯迅批評《三國演義》作者“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筆者認為,欲顯長厚者,是作家或可揣摩的意願,似偽則是“七實三虛”的描寫所產生的客觀效果。至今民間仍流傳著“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的歇後語,可見似偽的一面卻是劉備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緣由之一。即使作為智慧化身的諸葛亮,作家在絕對化的描寫中,也還有被姜維識破計謀的千慮一失以及在先帝託孤時刻惶恐心理的筆墨。“缺陷”愈真實可信,作品就愈有生命力,於是就愈美。
“缺陷”之所以成為美,還在於其獨特和恰如其分。美人有痣,或浮於嘴角,或隱於頸後,總不相同;內心的“缺陷”更是千差萬別。這就是缺陷的獨特,否則,人人都學維納斯去斷臂,那還是一種美嗎?所謂“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過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醜態,亦非內心的惡德。這樣,“缺陷”便在真實的基礎上產生了特殊的韻致,是活生生的,又各具風采,藝術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是西施獨特的卻又風情十足的“缺陷”,竟使東施起而效顰一樣,憨湘雲醉眠芍藥,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們各自獨特的“不檢點”行為,相信《紅樓夢》的讀者不會據此而認為這樣的藝術形象是醜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