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盪漾的可樂
-
2 # 獎賞與迷茫
首先說,兩人的戰略導向都是在海上力量孱弱,不得已向俄國開戰。拿破崙那時沒潛艇,為了執行大陸封鎖,打下封鎖鏈條的最後一個關口就是俄國。希特勒是執行海獅計劃不成,明知道美國遲早參戰,為了避免未來兩線作戰,在東方可以獲得石油等戰略資源,先行打擊俄國。其次是,這兩哥們確實高估自己力量了。拿破崙沒能消滅俄軍主力,直撲莫斯科,後力不足,證明佔領對方主要城市不是戰勝的關鍵。希特勒是注意消滅俄軍實力了,但在民族政策上太不得人心,戰線拉的太寬國內總動員太晚。再次是,這兩個人對俄戰略目標達到聯盟就不錯了,都能可能實際讓俄國戰敗。拿破崙是後方不穩,無論是西班牙還是普魯士奧地利,都是表面臣服,不然不會一戰敗就基本退到法國不遠的萊茵同盟了。希特勒更差,有美國對全世界的軍援,德國就不可能贏,即使佔領了高加索最後還是守不住。所以俄相對德法地大人多,達到勝利後迫使俄國結盟,對英美開戰才是正確戰略。
-
3 # hording
感謝邀請,恰好現在正在看地緣戰略方面的內容,這個問題,可以用德國大歷史學家,路德維希·德約在《脆弱的平衡:歐洲四個世紀的權勢鬥爭》中的有關國際體系中的大洋機理與大陸機理的關係分析來解釋。換句話說,想要分析為什麼拿破崙和希特勒都犯了同樣的戰略錯誤,進攻俄國(沙俄和蘇聯),需要從國際體系整體角度來分析。
根據路德維希·德約的解釋,拿破崙、希特勒這樣的霸權覬覦者,他們追求歐洲霸權最主要的動機之一,就是要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大陸經濟區,而他們用以對抗主導性海洋強國的重要手段,則是不同形式的大陸封鎖。因此,對於英國這樣的主導型海洋強國來說,一旦某個強國取得歐洲霸權,那麼歐洲(歐亞大陸)體系就會對它封閉起來。而英國這樣的主導性海洋強國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們在大洋體系和大陸體系間所起到的主導性商業中介作用,所以他們不可能接受大陸體系對他們的封閉。另外,一旦某個像拿破崙帝國,納粹德國這樣的霸權覬覦國控制了歐洲大陸,那麼帶來的不僅僅是財富的快速增長,而且有望使得霸權覬覦國在海洋能力上獲得急劇的提高,即取得歐洲(歐亞)大陸霸權將會使得一個大陸強國獲得足夠的資源,從而有能力動搖英國這樣的主導性海洋強國在經濟和海軍上的領先優勢。因此,如果英國這樣的主導性海洋強國,如果想要保持自己在經濟和海軍方面的領先優勢,進而保證自己的霸權地位,就必須要保證(歐洲)大陸體系和全球海洋體系向它開放。
正是因為對於英國這樣的主導性海洋強國,也就是自由主義霸權來說,它們的利益之所在就是必須保持歐洲大陸(歐亞大陸)體系和全球海洋體系的開放性,這關係到他們的自身利益。所以主導性海洋強國及其繼承者有著強烈的動機來阻止任何大陸強國取得歐洲霸權。歷史上歷次霸權覬覦國爭奪歐洲霸權的失敗,正是由於英國這樣的主導性海洋強國對於歐洲大陸局勢的不斷干預。所以德約才說英國是大陸均勢最雄辯的保護者,同時也是它自己全球主導地位最沉默的捍衛者。歷史上的“大洋機理”之所以能夠始終遏制並擊敗旨在取得歐洲霸權的“大陸機理”,關鍵是由於英國這樣的主導性海洋強國對大陸局勢的干預不僅激發了其他國家對拿破崙帝國和納粹德國這樣的霸權覬覦國的反抗,而且導致了霸權覬覦國與歐洲大陸東側的大陸強國的衝突。
拿破崙兵敗俄國示意圖(線條粗細代表拿破崙的軍力,淺棕色為拿破崙進攻路線,黑色為拿破崙撤退路線,同時對應的具體日期及當日溫度)
具體來說,由於拿破崙帝國和納粹德國在與海洋強國英國的較量中無法真正壓倒對方,取得勝利,所以無論是拿破崙還是希特勒,都轉而以相反的方向的進攻作為對沒能壓倒英國的補償。拿破崙和希特勒這樣的霸權覬覦者總是反覆的犯下這樣的錯誤,造成的結果就是潛在的歐洲征服者最終總是發現自己被夾在英國和俄國這兩個側翼強國中間,從而使得他們的稱霸努力最終註定要反覆遭到失敗。
希特勒而之所以拿破崙和希特勒一定要與俄國這一歐洲東翼的大陸強國發生衝突,其根源就在於俄國作為橫霸一方的心臟地帶大陸強國,與海洋強國英國同樣不能容忍其他國家取得歐洲霸權,因為這將嚴重威脅到它們自身的利益與安全。
第二次世界大戰動態圖歷史上拿破崙帝國以及納粹德國這樣的霸權覬覦國,不斷的以這種同樣的方式發展出一種只會不斷增加其失敗可能性的戰略,某種意義上為歐洲均勢的反覆形成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與拿破崙與希特勒爭奪歐洲霸權失敗相對應的是,歐洲大陸均勢實際上也正是歷史上主導性海洋強國優勢地位的核心要素之一,即英國這樣的主導性海洋強國的優勢地位與歐洲大陸的軍事是密切相關的。
因此,拿破崙和希特勒之所以會犯同樣的戰略錯誤,其實某種意義上,是他們在面對無法徹底征服英國這樣的主導性海洋強國的情況下,不得不將目標轉移到歐洲大陸東翼的心臟地帶陸上強國俄國,但卻又沒能成功征服俄國而帶來的必然失敗。這是歐洲歷史上的國際權勢鬥爭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
-
4 # 鄧海春
拿破崙和希特勒,來自完全不同時代、國家的兩個人,從某個意義上來看卻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是歐洲傑出的軍事家,他們所領導的戰役皆有不同程度的非正義性,他們最終的結局都是以失敗告終,而失敗的轉折點皆是由攻打俄國(蘇聯)引起。對此,不少人們不禁提出疑問:為何他們非要攻打蘇聯(沙俄),先統一其他地方,強大自己後再攻打俄國(蘇聯)不可取嗎?
回答:不可取,這是一場決定性戰役,贏了則稱霸歐洲、甚至全球,輸了就前功盡棄。先來分析下兩場戰役的歷史背景。
拿破崙在攻打沙俄前,稱得上戰無不勝。除了與英國的交鋒吃了敗戰,其餘戰役皆勝利,就連歐洲各國接連組織的幾次反法同盟都被他直接碾壓。不過歐洲大陸上還有一個國家不在他的控制範圍內,那就是沙俄。而他明白相比於英國這個冉冉上升的資本主義海洋強國,仍處於封建統治的陸地國家沙俄更利於攻打。他認為只有把沙俄踩在腳下才能征服英國,成為歐洲霸主。
而希特勒在攻打蘇聯之前,他幾乎打敗了歐洲大陸上所有國家,只剩下英國孤懸海外。眾所周知一直以來希特勒主攻西歐國家,他還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可就在英國命懸一線的時,蘇聯在“冬季戰爭”中慘敗芬蘭。這使希特勒改變了作戰方向,轉攻蘇聯。他認為蘇聯連小小的芬蘭都打不過,可見其實力一般。而英國怎麼說都是老牌兒的工業強國,且新上任的丘吉爾絕非等閒之輩,更何況它還擁有美國的支援。另外希特勒不論是從人種血統、國家性質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對蘇聯早已厭惡至極。除此蘇聯幅員廣闊、資源充沛,不僅有利於德國剩餘人口的生活與居住,還能解決德國工業原料供應等問題。也就是說,一旦拿下蘇聯,英國就唾手可奪,到時候德國就真的稱霸世界了。
但拿破崙和希特勒稱霸全球的夢想最終還是破滅了。實際上當時除了英國,大部分國家皆在他們控制下。所以題目中所謂的其他地方,無非就是英國。但從一個客觀的角度以及當時希特勒與拿破崙所掌握的情況來評判這兩個國家,確實選擇蘇聯(沙俄)更正確。一是軍事實力的懸殊對比,英國無疑更勝一籌;二是自然資源的富足對比,蘇聯(沙俄)誘惑力更強。換句話說,在拿破崙和希特勒眼中,蘇聯(沙俄)是一隻相對容易得到的大肥羊。但是他們忽略了戰鬥民族的堅韌性以及高緯度地區的極端氣候,而這兩點正是他們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其實以我們當下人的眼光看待拿破崙和希特勒的戰略,確實有所欠缺。或許攻打英國就真的贏了,但是我們絕不能站在上帝的視角去評判歷史,而是要設身處地的融進時代背景,否則歷史的意義就不復存在。
回覆列表
他們缺一張世界地圖。少一份實地踏勘。於是陌陌然在夏天發兵直奔莫斯科去了。連自家有多少糧。夠不夠滅俄國都沒算過。於是。。。都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