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獨史書
-
2 # 愛尚文史
如果讓黃忠來守街亭,估計結果比馬謖好不到哪裡去;相反,讓馬謖來打定軍山一戰,未必就贏不了夏侯淵;
關於這兩次戰役,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
定軍山一戰:
先主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興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正曰“可擊矣。”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參考,《三國志·法正傳》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降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參考,《三國志·黃忠傳》淵將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參考,《三國志·先主傳》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親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參考,《三國志·夏侯淵傳》郃率親兵搏戰,備不能克。其後備於走馬谷燒都圍,淵救火,從他道與備相遇,交戰,短兵接刃。淵遂沒,郃還陽平。——參考,《三國志·張郃傳》首先,劉備收復漢中的大戰略方針,由法正所擬定;是法正見曹操撤軍,獨留夏侯淵、張郃守漢中,推測出必定是曹魏的後方出了亂子,所以勸說劉備圖取漢中;曹操復出漢中,聽說是法正的計謀之後,說道“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可見法正之遠見謀略,當屬世之罕見;
所以!劉備出兵漢中的時候,最高指揮官為劉備自己,謀主法正隨軍策謀;
曹操撤走之後,夏侯淵部本來就兵力不足,聽說劉備大軍來攻;夏侯淵令張郃守護東面,自己則領軍守護南面;劉備選擇攻打張郃,張郃方兵力不足,情況非常不利;於是,夏侯淵就分拔了一半的兵力給張郃;可劉備攻不下張郃之後,又把矛頭轉向了夏侯淵,偷襲夏侯淵的營房,燒掉了夏侯淵的都營;夏侯淵急忙趕回去救火的時候,與劉備軍相遇,結果一戰而亡;
可見!黃忠並非此戰之關鍵;關鍵點在於:
計謀運用得當:劉備先打張郃,趁夏侯淵分兵張郃之際,突襲夏侯淵的大營,導致夏侯淵火速救援途中,被劉備的大軍所伏;兵將優勢:劉備的兵、將、謀士等各個方面,都優於夏侯淵;曹操的大部隊都開走了,夏侯淵部兵力缺乏,謀士武將嚴重不足;此戰屬於劉備親自指揮,法正精心謀劃;黃忠的作用,正如法正傳、先主傳所說;法正說“可以打了”,然後劉備趕緊下命令,派黃忠以高鼓譟擊之;黃忠只是一個最底層的執行者;
反觀街亭之戰,情況大不一樣;街亭一戰,馬謖為前線總指揮,前線的指揮大權,皆在馬謖的手中,諸葛亮的位置是在後方的西縣,換句話說,諸葛亮壓根就沒有參加這場戰鬥;街亭的指揮官,不是諸葛亮,而是馬謖;這與定軍山不一樣,這裡需要的是能夠獨擋一面的大將,必須要有都督之才,而不是普通的先登勇士;
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參考,《三國志·諸葛亮傳》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參考,《三國志·馬謖傳》馬謖都督的諸軍,至少也有數萬人之多,並不是統領幾百或者幾千軍馬,王平、李盛、黃襲都是馬謖的手下將領,他們手上,都各自擁有一支隊伍;街亭之戰是一場大型戰役,張郃方五萬大軍是有正史記載的,馬謖方的兵力也不在少數,因為諸葛亮曾說過“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所以這是一場投入數萬軍馬的大戰,劉備的夷陵之戰,尚且只投入了四萬多軍馬;
況且張郃與夏侯淵不同,三國志對其記載“郃識變數,善處陳營,料戰事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連諸葛亮等人,對張郃都有所忌憚;不光諸葛亮,劉備也一樣“淵雖為都督,劉備憚郃而易淵。及殺淵,備曰‘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所以張郃這個人,並不是那麼好對付的;況且!張郃深知定軍山一戰,夏侯淵吃過劉備“乘高鼓譟攻之”的虧;當再度面對馬謖的“居高臨下”的時候,張郃怎麼可能重蹈夏侯淵的覆轍;攻者,敵之士氣倍漲;圍者,敵之銳氣驟減;張郃選擇圍而不攻,絕其汲道,馬謖安能不敗?
回覆列表
雍熙北伐的時候,宋軍一開始的計劃是藉助太行-燕山山脈的山地優勢,發揮宋軍的步兵優勢,依山而近,依山而戰,遇到強敵則就近上山防禦,限制遼軍騎兵優勢。實際執行時,依託山地進軍的宋軍取得了很好的戰果,但是走平原的宋軍在趙光義以及將領的指揮下,跑了幾個折返跑,耗盡軍糧被幹掉了。
有馬謖守街亭和諸葛亮北伐受限於秦嶺山地而失敗的歷史還不知道嗎?山地是死地!
在這樣的鍵盤軍事家眼裡,上山都是一樣的,都是死地。
《竊明》裡描寫過這樣的鍵盤軍事家。太監吳穆看到黃石在狹路相逢兩翼安全的環境下發揮槍陣優勢堅決前進擊破敵軍,就在吳氏兵法上記載了一句遇敵前進就可以了……
在這樣的軍事水平下,就會覺得馬謖上山就敗了,黃忠上山就勝了,明明是一樣,結局怎麼不一樣。
搞笑版國足輸球原因總結裡就有這樣的情況。草皮太好不能限制對手發揮,草皮不好限制了本隊發揮。
上山是上山,山是不一樣的,山的軍事地理位置也是不一樣的。但是忽視了足夠多的細節,那麼所有的山上看起來都是一樣的“上山”。紙上談兵出問題也就出在這裡,由於忽略了大量的細節,很多實際上不一樣的戰術環境都被簡化的好像一樣了,以至於直接背誦複製戰例就可以在理論上獲勝了。然而到了實戰環境,即便是同一個作戰地點,敵軍靠近一里遠離一里,或者道路靠近一里遠離一里,戰術意義就是完全不同的。
馬謖守街亭時,單就他一方的環境是這樣的:
軍心。馬謖並非宿將,反而是侵佔了宿將的機會成為主將,很容易造成軍心不服。當然,這個缺乏直接資料,所以軍隊對其指揮是否足夠服氣咱也就不展開討論了。最關鍵的一點是,軍隊是否瞭解馬謖的指揮習慣,馬謖又是否瞭解自己的指揮落實到執行上一般會出現什麼問題,這樣雙方在協同上,是否應該做什麼改進。如果雙方比較熟悉,那麼軍隊會自動填補馬謖命令中沒有指明、但實際應該包含的內容,馬謖也會注意到軍隊執行時的行為習慣、在下達命令時點明關鍵點。然而馬謖倉促之間突然成為前軍主將,上手就和強敵放對,可以說全軍上下都處於迷糊狀態,指揮體制根本就沒有理順。
形勢。一般認為,此次北伐蜀軍突然襲擊,氣勢洶洶。但是具體到街亭之戰,形勢就不同了。此戰爆發時,雙方實際的戰術目的是爭奪具有戰略意義的隴山通道,但是魏軍已經先聲奪人佔據了通道,蜀軍無奈,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守衛街亭。也就是說,在具體戰鬥上,是魏軍氣勢洶洶。
地理。王平指出,上山無法控制要道,必須佔據大道與敵軍死戰。實戰中,馬謖也遭遇了被包圍之後切斷水源的窘境。這說明街亭附近的山雖然是個高地,但是距離上無法對軍事通道構成威脅,甚至無法控制水源。或者說,在上山設防時,不能控制要害,佈局存在嚴重錯誤。
這樣綜合起來說,馬謖退守山地,有整合軍事、避敵鋒芒、威懾敵軍後路的企圖,但是失去了前鋒力戰爭氣的意義,又沒有主動攔在路上、逼迫敵軍強攻挫敗敵軍士氣的決心,可以說,主動權盡失。
到了黃忠殺夏侯淵,形勢就明顯不同了。當時實際情況是劉備已經選擇山地建立工事,並且聯動防禦。劉備是多年老將,基礎經驗十分豐富,在山地設防時屏障要害、留出利於殲敵的戰鬥空間,是基本操作。然後黃忠本身又是老將,戰鬥經驗豐富。法正也是劉備謀主,善決軍機。這樣在夏侯淵與蜀軍爭奪戰術空間擴張防禦工事的時候,法正建議,劉備下令,黃忠出擊,一戰擊斬夏侯淵。
軍事上常說“調動敵人”,其實這是一個縮略的短語。我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調動敵人”這個短語的完整形式是“調動敵人到適於殲滅的地位”。但是很多紙上談兵的鍵盤軍事家存在的問題是,他們以為只要“調動敵人”,敵人就會自然而然地被殲滅。現實當然不是這個樣子。現實中,如果調動錯誤,還會將敵人調動到易於殲滅我軍的地位。比如說敵人原本不知道你的軍火庫在哪裡,結果你非要派一個團在軍火庫附近撩撥敵人,敵人就集中了一個師打了過來,結果發現了你的軍火庫……好了,敵人集中主力一頓猛攻,炸了你的軍火庫,你的部隊就彈盡糧絕了。
馬謖和劉備、法正、黃忠三人組最大的區別就是,他不是威望素著的三軍統帥,他不是君主信重言聽計從的謀主,他不是久歷沙場的宿將,這樣一來,命令容易打折扣,經驗又不夠,安排部署不會很全面。特別是戰前又和王平發生了衝突,宿將王平直接離開馬謖選擇的戰場。可以說,開局就是要完的節奏。
二者的區別極大,可以說除了都是山地作戰以外沒有什麼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