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八弓塬
-
2 # 秦皇漢武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的故事,一直被後世傳為君臣關係的佳話,也體現了劉備對人才的重視,那麼身為當世大才,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有沒有其他人曾請他出山呢?
答案是沒有。在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有4種選擇,一是北上投奔實力最強的曹操,二是去西南投奔劉璋,三是就地投奔劉表,四是去投奔孫權。為什麼要用“投奔”這個詞呢?因為諸葛亮躬耕地襄陽隆中,屬於荊州的腹地,除劉表外,其他諸侯是不可能深入荊州腹地去請諸葛亮出山的,唯有諸葛亮主動出山去投奔。
前兩種選擇僅存理論可能,因為當時的諸葛亮並無什麼名氣,並且他跟曹操之間也存在世仇,曹操為父報仇時曾攻打徐州,沿路屠城,當時生活在琅琊的諸葛亮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被迫跟著叔父諸葛玄四處流浪的。至於劉璋,諸葛亮內心是看不上他的,正如他所說“劉璋闇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後兩種選擇對於諸葛亮而言應該算是最優的。因為諸葛亮跟劉表有親戚關係,而東吳則有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但諸葛亮也都沒有選擇這兩大勢力。為什麼呢?下面我們就分開來說。
劉表對於轄區內有諸葛亮這麼一位俊傑顯然是知道的,因為諸葛亮的岳母與劉表的後婦蔡氏是親姊妹,也就是說劉表其實是諸葛亮的姨夫,而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又在劉表帳下做幕僚,此外,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分別嫁給了蒯祺和龐德公之子龐山民,這兩家都是荊州的世家大族。但偏偏劉表對諸葛亮視而不見,癥結點在於劉表這個人“雖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諸葛玄在投奔劉表前曾依附袁術,而袁術與劉表是死對頭。所以,做了劉表幕僚的諸葛玄鬱郁不得志,不久就病死了,對於諸葛亮,劉表就更不會主動招攬了。那麼反過來,諸葛亮也就不可能主動投奔他了。
那麼東吳有沒有請過諸葛亮呢?或者說諸葛亮為什麼不考慮投奔東吳呢?東吳陣營中有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孫權如果想請諸葛亮出山,完全可以透過諸葛瑾這條線近水樓臺先得月,但孫權卻並未這麼做。這是諸葛瑾尚且是主動投奔的東吳,對於沒什麼名氣的諸葛亮而言,孫權是不會主動去招攬的,只能等諸葛亮主動投奔。
不過諸葛亮最終還是選擇了繼續躬耕,因為諸葛亮不願意放棄他在荊州積累的人脈,這是他寧願娶醜妻也要與黃承彥等荊州地主集團攀上關係而建立起來的人脈,是他能夠有所作為的政治資本。
既然劉表不願啟用自己,那麼劉備自然就成了諸葛亮最合適的主公。劉備當時落魄的很,名義上是一方諸侯,其實完全等同於替劉表看守荊州北大門的一員部將。但劉備這個人不甘久居人下,而劉表對於劉備也是“陰御之”,所以,劉備一直在私下尋求獲得荊州地主集團的支援。
但劉備在公元201年進入荊州,直到207年才三顧茅廬,那麼在中間的6年時間裡,劉備在幹嘛呢?其實劉備始終在荊州苦苦探尋人才,他先是找到了名士司馬徽,邀請其加盟,可惜被司馬徽以“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謝絕,不過司馬徽卻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但未引起劉備重視。直到徐庶的二次推薦後,劉備才趕緊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
可見,劉備對於沒什麼名氣的諸葛亮也是不信任的。後來還是靠諸葛亮的政治資源司馬徽、徐庶的先後推薦,劉備才三顧茅廬。而劉備和諸葛亮的組合,最終也取得了雙贏的效果。沒什麼名氣的諸葛亮,透過劉備成功出仕,並在這個創業集團中很輕易的嶄露頭角,而劉備也透過諸葛亮,建立起了與荊州地主集團的聯絡(諸葛亮的岳父是襄陽名士,諸葛亮的二姐是荊州大姓龐氏家族的代表龐德公的兒媳,潁川名士司馬徽又是龐德公的義弟),這為劉備日後入主荊州奠定了基礎。
-
3 # 超大口徑全自動噴子
諸葛三兄弟經歷。
父諸葛珪,泰山郡丞,芝麻小官,有一弟諸葛玄。生瑾,亮,均三兄弟及二女,亮8歲時病逝。叔叔諸葛玄在劉表處當官,得知訊息請了個上京奏報的差事,完事回程去接諸葛兄弟。
到徐州遇曹操大軍打陶謙,不得已半路去投袁術,諸葛瑾分開逃去江東,當時瑾大概十七八歲。此時劉備正在陶謙處,陶謙相讓徐州,諸葛第一次聽說劉備。
諸葛玄在袁術那沒待兩年被拔了,又帶著幾兄弟投奔舊主劉表,半路病發,落腳南陽,由好友醫聖張仲景照顧到死。亮隨即隱居南陽,師從司馬徽。
從諸葛成長經歷可以看出,他成年之前不可能接觸一方諸侯,學成後也無人知曉有他這麼一號人。
而幾個細節,諸葛玄半路發病,南陽離荊州不算遠,劉表肯定得到過報告,卻沒有理睬,大概是因為諸葛玄去了袁術那做了兩年官,劉表猜忌,心裡嫌棄,不搭理。所以亮也沒有去投靠劉表,這裡有原因。
而諸葛瑾18歲就和11歲的諸葛亮分開,獨自去江東,對這個弟弟成年後的能耐恐怕知道的也不多。瑾被孫權姐夫推薦給孫權,當時孫權還沒上位,幾年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才接班,自己都才18歲,哪裡顧得上名不見經傳的諸葛亮。
所以,諸葛亮周圍的勢力,曹操他肯定不去,就是因為曹操他家才逃亡。袁術他也不會去,因為對他叔叔不好,導致繼續跑路病死。而劉表有點小人,亮更不會去了。孫權那邊沒怎麼搭理他,不當回事,從日後龐統自薦去江東(赤壁戰後)路遇諸葛的談話,可知諸葛亮肯定被他哥哥舉薦過,孫權不在意,所以諸葛會勸龐士元說東吳未必能容他,可見諸葛對孫權印象也差。
至於西川劉璋,西涼馬騰,那不太現實,路途遙遠又不認識人,諸葛從小顛沛流離,哪會再去遭罪。
唯一他印象好的,恐怕就剩劉備了。陶謙為什麼讓徐州給劉備,因為劉備為搏口碑做足了戲,給人感覺劉使君是個賢君。包括後來跟著曹操回許昌,煮酒論英雄,又和獻帝衣帶詔盟誓誅殺曹賊,這演的活生生就是當代比干了。只是劉備最後借曹兵討伐袁術,趁機溜了,露底心虛害怕了,英雄氣概稍微打了折扣,也沒顧得上救什麼獻帝。
直到劉備投荊州,諸葛覺得機會來了,推出徐庶去投劉備,未必不是暗中觀察劉備為人。徐庶是怎麼認識劉備的?半道攔路,化名單福,上趕著把自己送給劉備,這麼主動就有問題,不排除是替諸葛投石問路。
諸葛跟了劉備後獻的第一計就是殺劉表奪荊州,可見他對劉表有很深的成見,因他叔叔的死,對劉表耿耿於懷。不過諸葛還算有尺度,沒出餿主意害劉琦。
不知道是天意還是人為,諸葛家算是三國裡面最會投機的。諸葛瑾在東吳做大官,兒子諸葛恪也大官;諸葛亮在蜀漢做丞相;堂弟諸葛誕在曹魏也做大官,三家通吃。可惜三人都沒有善終,諸葛瑾兒子諸葛恪權力太大被孫氏旁支滅族,諸葛亮父子都死在蜀漢,諸葛誕造司馬昭的反,被誅三族。結局諸葛氏也沒有成為輝煌計程車族,逃掉的後人躲到浙江諸葛村隱居,世間再無臥龍。
-
4 # 另眼看世界江雲
諸葛沒那麼高尚,在荊州時,數欲出仕劉表,將大姐、二姐送入豪門。自己不惜出賣色相,取悅黃承彥,取醜女為妻,在荊州就是笑話,時有“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彥醜女"的民諺。劉表作為名士,根本不會用孔明。(雖然諸葛還是劉表的內侄)諸葛的行徑也不屬於士人的標準,就是笑話。孫權,曹操就更別提了。諸葛求其次,只能投縣吏劉備。劉備後期機緣巧合,竄入蜀中,意外割據。歷史的偶然,造就了三國。成就了一些人。說本末倒置有點過,時勢造英雄比較貼切。
回覆列表
劉備"三顧茅廬"之前,是否有人來請過諸葛亮,史籍中不曾見到。但諸葛亮應該是在等劉備,這很容易看出來。
我們知道,諸葛亮常自比為管仲、樂毅,而管仲和樂毅這兩個人都不是隱士,諸葛亮會以他們自喻,這多少透露了他的政治企圖心。
既然如此,諸葛亮又為何多次拒絕劉備,是他不看好劉備的潛力嗎?倘若如此,諸葛亮在《隆中對》裡的計劃就叫人百思不解了,那分明是為劉備量身定做的。
綜觀當時的天下豪傑,還能佔有一席之地的,不過就是曹操、孫權、劉表、劉璋、劉備幾人而已,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批評劉表、劉璋,已表明他不可能投效這兩人;至於曹操方面,諸葛亮如果有興趣,他必然親自前往,而他一直沒有行動;而在孫權方面,諸葛亮如果有意思,大可透過哥哥諸葛謹的關係,但他沒有。由此可見,他的目標早已鎖定在了劉備身上。
諸葛亮既然鎖定好劉備,但他還三番兩次拒絕人家,這隻能理解為他想借此方式抬高自己的身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