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豐悟道
-
2 # 煩煩煩燥燥
自己就這麼正常的去改,希望渺茫。我認為,真的只有在一個重大的打擊下,才可能逼迫自己改變。。畢竟我也是這麼改過來的。
-
3 # 無非之舞
拖延很容易成為一種習慣化行為模式,準確地說,它是一種應對某種情境的行為方式。
最主要的表現就是總是無法按照自己的計劃行事,做的事不能朝向目標。
原因比較複雜,所以改善方式就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先給一些常見的解決方案,希望有些小幫助:
1.如果是完成計劃的動機不強,目標不夠吸引你,所以就容易被其他事情分心和干擾,導致拖延。就需要考慮清楚,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做這件事對自己的重要性。如果這個目標真的不那麼重要,那麼拖延也沒太大影響。
2.可能需要提高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學習如何明確目標、分解目標、尋找策略、執行並監控、修正計劃等具體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
3.可能是因為任務太難,可以試著把困難的任務分解為小任務,拖延也會減少。
4.減少身邊容易分神的事物,比如刷手機,儘量專門安排時間去做這些事。
5.有一個我自己都會常用的小方法,就是用一個表格記錄你的拖延過程(起止時間/在做什麼/收穫/心情),試試看,會有什麼幫助。
-
4 # 行走的鴨蛋
其實每個人都有拖延症,對於拖延症我們不必太焦慮,找到治療的方法,然後藥到病除。
我也覺得我自己是最不求上進的,懶癌晚期,拖延症晚期,重度賴床綜合症,輕度健忘,享樂主義者,死肥宅,沒文化沒學歷沒背景沒錢,過一天算一天,安於現狀...
知道這樣的狀態對自己不好,就是改不掉,明明知道這件事非常的重要,不自覺地拖到最後才來完成。最後導致事情沒有做到極致,把自己也搞得慌慌張張的。
那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克服自己的拖延症呢?
1, 在擺脫拖延症之前要做絕對完成的計劃
比如說計劃一週讀兩三本書,好多人根本完不成這個計劃,看到有的大咖一天讀一本書,想自己兩天讀一本應該差不多吧,不知大咖有強大的知識背景做支撐。
不如制定,一天都一小時書籍,這樣沒有閱讀數量上的追求,閱讀質量也會大大提高的。
2, 給任務做一個重要性排序
一件事情可以分為四種情況中:重要又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
3, 做的再差也比不做強
有的人是完美主義者,做事情的時候害怕 自己做不到極致,由於這種恐懼心理,總是前怕狼後怕虎的導致事情遲遲不肯開始
4,只做這些就夠了,給任務一個結束點。
好多人做事情的時候,感覺沒有時間限制,就好像老婆婆繡花一樣沒完沒了。我們要給任務一個結束點,這樣來倒逼自己,強迫自己來完成,進而養成一種習慣。比如早起倒逼早睡。
5,做到長期的堅持
我們要知道通往結果的路徑,不然堅持不了幾天,就放棄了。按週期完成任務,消除疲憊期,鞏固動搖期。對於自己在戰勝拖延症路上取得小小的成就要時不時的嘉獎自己。
回覆列表
1.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症。
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拖延症都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學生會因為拖延症在假期前最後一天拼命補作業、寫論文;員工會在deadline前一天通宵加班,勉強湊出可行方案提交;在生活中,更是有很多人給自己制定了讀書計劃、學習計劃、健身計劃,結果因為拖延症,最後全都沒能實行,依舊懶懶散散日復一日的過著。
拖延症不僅僅是對當下的事務有影響,甚至會影響到我們的未來。
有一個理論叫做習得性無助,大意便是完成計劃需要消耗我們的意志力,如果意志力被消耗,又沒有取得期望的進展,人就變得失望,會放棄努力,自暴自棄。拖延症正會帶給我們心理這樣的暗示:我無論做多少計劃都是沒用的,我堅持不下去,甚至根本不會開始。
那麼,作為一名懶癌晚期患者,我們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克服拖延症呢?
2.在談方法之前,不妨先說說拖延症的成因。
人類文明最早出現在250萬年前的東非,那時的人類還只能勉強算作“類人動物”,現在人們一般將其稱之為南方古猿。隨著時間不斷推進,尼安德特人、直立人、梭羅人、弗洛里斯人、以及我們現代人類的祖先-智人相繼在全球各地出現並演化。7萬年前,智人中開始產生語言,從而激發了認知革命。在隨後的幾萬年,智人的足跡從東非逐漸遍佈世界各地,所到之處的大型生物、甚至是其他人種全部慘遭滅絕。就這樣,到1.3萬年前,弗洛里斯人絕種,智人從此成為唯一存活的人類物種。
人類歷史進展到這裡,拖延症還沒有任何出現的機會。因為此時的人類,依舊過著以狩獵和採集為主的生活,每天只有透過勞動才能獲得糧食,但同時也不必擔心第二天的食物,因為只要第二天接著去狩獵或者採集,就一定會有吃的。用現在的話來說,當時我們的老祖先,正是過著和其他生物一樣的,“活在當下”式的生活。
但事情到了1.2萬年前發生了變化,人類開始進入農業文明。我們不去討論相比狩獵和採集時代,農業文明有著什麼樣的好處。我們來討論農業文明帶來的一個弊端:人類從這一刻起,必須要開始為未來考慮了。農業文明之前,人類從不必擔心第二天的糧食問題,但農業文明開始後,一年的糧食收成很大程度取決於今年的天氣情況。如果趕上一年大旱,顆粒無收,那人們就都要餓死。就這樣,人類一點點的學會了不再把食物全部吃完,而是想盡辦法預留出一部分,以備不時之需。進入農業文明的人類,養成了提前為未來做好準備,並根據未來有可能發生的情況來對當下的生活進行決策的習慣。而這一點,也逐漸成為了我們和許多其他動物的區別之一。
到這裡我們就不難發現,為未來制定計劃的思維習慣,是在近一萬年逐漸形成的,但我們的大腦在250萬年的演化中,其實一直以來所習慣的是“活在當下”的思維。因此我們的大腦更偏向於享受當下,而不會去為了未來犧牲當下的舒適,這可能是拖延症最深層的原因。
瞭解了拖延症的成因,我們便可以知道,拖延症其實是百萬年來潛藏在我們大腦深處的思維習慣,想要克服它,幾乎是不可能的。
3.雖然無法克服,但我們可以反過來利用拖延症,來幫助我們學習與工作。
拖延症在生活中的通常表現是,我們總是在執行一項計劃沒多久時,就因為拖延症,把它放在一邊,然後就跑去玩手機了。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會跑去玩手機而不是去做別的?原因很簡單,我們沒有給自己安排別的事情做,但時間就在那裡,總要做些事情來度過。想想你無聊的時候一般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沒錯,玩手機。
想到這裡,我們就可以輕鬆的得到一個結論:拖延症其實不可怕,只要我們給自己安排充足的,各式各樣的計劃,那當我們因為拖延的心理想要放棄一件事情時,自然就會去做另一件我們前期為自己計劃好的事情,而這兩件事無論我們做那個,對我們都是有益的。
就我個人經驗來分享下。我給自己下班後的時間安排了很多項任務:學習office等辦公軟體的使用、學習新媒體運營技巧、學習寫作並保持輸出、學習公司內部的線上培訓、學習喜馬拉雅和得到的課程、閱讀各類書籍等。這麼多工,我至今沒有一項完成的達到預期目標,但正是藉助於拖延症的心理,讓我每天下班後在這些任務中不停的切換,比如學一會兒PPT,覺得累了,就讀一會兒書休息一下,讀書覺得不好玩了,就去聽聽得到的課程。透過這樣的方式,懶癌晚期的我,下班後時間的利用效率要比之前切實提升了不少。
而這種方法的心理基礎便是:承認拖延症不可克服,不去逼迫自己必須完成某項計劃,放輕鬆,在提前制定好的諸多計劃中隨意選擇自己在那個時間節點喜歡做的就好了。這樣做帶來了兩點好處:一是我們每時每刻做的事都是我們當時想要做的,喜歡做的事情;二是無論我們做什麼,結果都是對我們有益的。對於像我一樣意志力不強的人,不逼迫自己堅持做不喜歡的事,利用拖延症的心理來進行學習,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
最後,借用何炅老師的一句話來結尾:
堅持真的很難,但是堅持一件快樂的事情,沒有那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