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德國在二戰根本無法獲勝。

    科技的發展與綏靖政策令德國膨脹,新戰術理念與普魯士軍人的基本素質結合則令希特勒縱橫馳騁並殲滅宿敵法國,號令大半個歐洲。

    然而,地理位置的先天不足導致英國與蘇聯始終橫亙在德國統一歐洲的道路上,何況還有一個更強大的美國在後面推波助瀾。說到底,美國不會允許德國統一併有充分的時間去整合以獲得整個歐洲的工業科技力量,否則那個令人顫抖的德國將徹底撕碎美國。

    所以,德國1940年打不下英國,哪怕敦刻爾克的21萬英國軍隊沒有逃離,德國依舊跨越不了海峽,英國仍然將戰鬥下去。

    同樣,1941年的德國也殲滅不了蘇聯。而德國如果不發動侵蘇戰爭或者沒有珍珠港事件,蘇聯的戰爭準備依舊會繼續並越來越強,且不說什麼大雷雨計劃,最多再遲一兩年,美國依舊會與英蘇合作來圍剿德國,所需不過是一個戰爭藉口而已。

    至於說什麼德國不去進攻英法而直接與蘇聯決戰就更是愚蠢到家。1939年的德國哪怕擊敗蘇聯又怎麼樣?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英法可以輕鬆殲滅精疲力竭的德國。

  • 2 # 坐古談今

    這個問題問得得先看後半段才能明白,先看德國犯的最大戰略失誤不是進攻蘇聯,再倒推第一個問題敵我不分指的是什麼。

    那麼,“二戰”德國首先進攻的是周邊國家、波蘭,然後就是英法兩國。這就與“英法德都是資本主義國家”為何先去打同一性質的國家,而不去進攻蘇聯。

    其實,這個問題很容易解答。什麼性質一點兒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利益。美國和沙特的關係就能證明一切。

    (1)德國和英法有“眼前”之仇,與蘇聯則有歷史之仇;德國與英法有核心利益之仇,與蘇聯有次等利益之仇;德國和英法有實質之仇,與蘇聯與信仰、思想之仇,其核心考慮點在“一戰”及其前後

    “眼前”之仇,就是指“一戰”後法國對德國的“抑制”,英國雖有緩解作用,但“英法”一體是“日俄戰爭”後法國的國策。所以,英法對於德國崛起的“抑制”是很明顯的。這正如“一戰”是帝國主義國家間因為殖民地爭奪而導致的戰爭一樣。

    “核心利益”之仇,就是指英法所在地區乃是西歐,乃是歐洲的中心地帶。東歐則只是邊角料利益,打敗西歐所能取得的戰略價值要比東歐強得多。

    “實質”之仇,就是打敗英法後,德國缺少了戰略對手得到了歐洲核心地帶,更報了“眼前”之仇,利於得到德國民眾地支援。

    “二戰”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戰”的延續。同樣,蘇聯與德國之間的矛盾,只是在沙俄崛起後到“一戰”前,請注意德俄之間的軍事歷史仇恨並不強烈。只是看不起這種心理作用。

    “一戰”後,德國是被懲罰國,蘇聯曾被“英法美日等十四國”侵略造成兩千多萬人死於饑荒、嚴寒中。可以說,德國、蘇聯與英法的矛盾才是主要的。

    (2)德國最大的戰略失誤是進攻蘇聯

    儘管,有人說進攻蘇聯是為了能源,但為了能源僅僅是戰術層面,還談不上戰略。當時,英國作為殖民大帝國擁有廣泛的殖民地領土和軍隊,他的後勁並非本土。

    那時的美國雖然躍躍欲試但因為國內民意,對於歐戰很難出兵。美國在軍售上袒護英法、決定出兵很大程度是受蘇德戰爭後,蘇軍起初的大敗而產生的的懼怕心理。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希特勒利用不斷地戰爭,扭轉國內軍方、民間的反對者的注意力,用不斷地勝利激發對納粹統治的忠心。

    但專心進攻英國本土是最好的選擇,甚至就此停戰,未來的時局變化就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問題就出在德國誤判形勢,因為“蘇芬戰爭”“大清洗”、情報失誤等原因,希特勒德國草率進攻蘇聯,導致蘇聯戰車在起初的驚慌失措後逐步站穩腳跟。

    從被消滅人數、戰役規模上看,蘇德戰爭才是德國納粹滅亡最主要的軍事原因。

  • 3 # 使用者6717935217

    其實德國失敗的原因就是敵友不分,而進攻蘇聯正是敵友不分的表現,而且也是最大的戰略失誤!首先:當時的德國和蘇聯表面上還是朋友,並且簽訂了10年互不侵犯的條約!其次:德國對義大利這樣的鐵桿盟友都痛下殺手!反應了法西斯的兇殘冷酷無情!更是敵友不分!

  • 4 # 超然視野

    這個問題問得莫名其妙!什麼叫亡國只因敵我不分?何為敵?何為我?二戰德國犯的最大的戰略失誤不是是進攻蘇聯?進攻蘇聯不是耗盡德國最後的精銳嗎?雖然不是主要原因,但不見得不進攻蘇聯納粹德國好像就能勝利似的!

    那麼納粹德國真的是戰略不恰當,導致的最終被擊敗嗎?很顯然有部分原因是,但不是全部,例如德國與蘇聯瓜分波蘭,實際上形成英法對德國宣戰的情況時,英法宣而不戰有希望德國將戰火燃燒但蘇聯,而不是直德國直接與英法作戰!此時英法顯然並沒有迫切的與德國交戰的需求,而此時德國卻被勝利衝破頭腦,直接進攻英法!

    這實際上重新犯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略錯誤,德國陸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術作用靈活得當,但德國的問題是始終沒有能力在海上取得控制權,這直接造成德國在對英作戰中的被動,雖然在對英作戰初期,德國空軍對英具備優勢,但海軍的不足導致德國始終不能有效的鞏固這種優勢!因此德國的陸軍精銳聚集在大西洋沿岸,除了被英國空軍轟炸之外,別無他用!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強硬實施登入作戰無疑是自殺行為!

    因此在納粹德國入侵波蘭時,德國壓根就沒有準備好,如何擊敗法國的作戰方案還算周全,但對英國作戰則完全沒有準備好!

    當然德國對蘇聯的作戰也是倉促的,雖然規模龐大且所向披靡的進攻,卻不能掩蓋德國軍隊的實施進攻的倉促,很顯然德國並沒有預料到蘇聯已經將大量的軍工生產能力轉移至更遠的烏拉爾山以東,對於這一方面的問題解決,德國壓根就沒有計劃,而恰恰是蘇聯這些工業能力的恢復,造就了蘇聯在二戰後期軍事裝備的供應充分,也是擊敗德國的依據!

    所以從戰略上分析,納粹德國在進攻波蘭之初就已經走入處於被動了,進攻波蘭直接使德國與英法處於交戰狀態,沒有了時間充實海軍以對抗英國的海軍,造成無法進攻並佔領英國本土,而與蘇聯瓜分波蘭,雖然擴張了領土,但也無形中將自己的威脅放在了身邊,自己對蘇聯是威脅,反過來蘇聯也是德國的威脅!若有波蘭的存在,蘇聯夠嗆幹自己進攻波蘭(當時英法是波蘭的盟國)!造成自己多面樹敵的被動局面!

  • 5 # 歷史醫生孔老大

    問得好。希特勒腦瓜有病,不知反市場必敗?你求利益是白病不犯,但是,你反市場這不矛盾嗎?其手段和其目的南轅北轍。哈哈哈,下場可恥。——希特勒最後打蘇聯,是上帝的巧妙。

  • 6 # 波蘭不驚

    並不是,德國二戰進攻蘇聯是個明智的決定,而且德國完全有能力擊敗蘇聯。

    首先,要了解的一點是,德國部隊的軍事素質遠超當時的蘇軍。不誇張的說蘇聯的勝利就是用人命堆出來。

    我們先來看一下幾場戰役。這是巴巴羅薩剛開始的戰略 。坦二集團軍和坦三集團軍迅速突破,完成了包抄合圍。30多萬蘇軍被俘虜。 蘇聯西方面軍徹底崩潰。

    不過西方面軍崩潰後,斯大林也不急,因為蘇軍還有第二道防線,斯大林防線。

    德國依舊採取了鉗形攻勢,由坦二集團軍和坦三集團軍進行突破包抄。結果就是蘇聯大敗,被俘虜45萬人。

    基輔會戰就不說,更是直接鉗形攻勢打空蘇聯70萬人。

    可以看出,蘇聯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狀態,偶爾想回一次擊 又被曼施坦因包了十幾萬人。不過經歷多次會戰,德國軍隊的進攻力早就殆盡了,資源跟不上了,這也導致了德國的結局。

    希特勒當時覺得,他能夠憑藉德軍的精銳,將蘇聯所有重要城市攻下,正如和法國一般,快速吞併。希特勒根本沒做好打消耗戰的準備,這導致了希特勒的失敗。

    如果,希特勒一開始就選擇打消耗戰,奪取蘇聯資源重地,壓迫蘇聯的戰爭能力,那麼德國能夠取得勝利很有希望。

    德軍當時應該要將最大的戰略目標定在巴庫地區,南方面軍調集德國所有主力。(而不是像歷史一樣,主力放在中部)一舉奪下巴庫地區,憑藉歷史德軍的戰鬥力很有希望,奪取後就建立防禦工事。

    巴庫地區當時是蘇聯最重要的石油產出地,蘇聯百分之70的石油都來自於這塊地方。如果蘇聯一旦失手,那他這架戰爭機器就很難開動。靠東部港口的美軍援助,根本不夠。

    而有了充足的石油,德國就能夠一直保持進攻力。不管是鉗形攻勢包餃子,還是裝甲部隊推進奪取資源產出地,都大有可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介紹塞罕壩的英語作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