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桿軍迷

    而面對盛情難卻的國際友人,伊朗激動得表示:感謝你們祖宗十九代!

    雖然俄羅斯和伊朗一樣都是美國官方指定的戰略宿敵,但卻不意味著敵人的敵人就是兄弟。相反,對伊朗而言,俄羅斯不僅不是可信賴的盟友,反而是隨時會趁火打劫甚至落井下石的對手。

    而伊朗之所以如此警惕,根本原因在於從古至今的俄羅斯,看伊朗的眼神始終是捕食者的陰森。

    作為彼得大帝遺囑中“走向四大洋”的重要節點,伊朗在幾百年前就是沙俄的主要擴張目標,隨著沙俄在19世紀中葉徹底吃掉中亞和原屬於伊朗的喬治亞、達吉斯坦、亞塞拜然等地區,伊朗變得岌岌可危起來。

    伊朗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在傳統上是英俄大博弈的主要角逐地,在1907年英俄協議後也被兩國視為禁臠,不容第三國染指。

    而此時的波斯也和很多亞洲國家一樣,在列強的侵略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著英國也從英屬印度,像伊朗的侵略,1907年,俄國和英國劃分了在伊朗的勢力範圍,沙俄獲得了伊朗北部約79萬平方公里的勢力範圍,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沙俄滅亡。

    1921年伊朗軍官禮薩汗在英國支援下發動政變,建立巴列維王朝,但巴列維王朝建立後卻對英國虛與委蛇。

    而此時的德國,在凡爾賽體系的壓制下急需透過“外線作戰”的形式改善被英法等國圍追堵截的尷尬局面。此時的伊朗向北可威脅蘇聯向東,可壓制英屬印度,而且伊朗毗鄰的離海沿岸又是當時著名的石油產地,再加上希特勒公開宣佈伊朗人也是高貴的日耳曼人的一員,於是志得意滿的老巴列維在1935年將伊朗國民從波斯改為伊朗,意為“雅利安人的家園”。而伊朗也和德國展開了大量的合作,特別是資源和武器裝備的貿易,這讓蘇聯和英國都很上火。

    二戰爆發後,伊朗依舊和德國保持了密切聯絡。但是隨著1941年6月22日德國閃擊蘇聯,伊朗的命運迎來轉折。

    因為蘇軍的一潰千里,德國前鋒距離高加索地區越來越近,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巴列維不僅不向德國宣戰,反而有意配合德國讓蘇聯和英國勢力徹底滾蛋。而一旦伊朗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則美國對蘇聯的援助通道則會被徹底封死。

    進攻伊朗的蘇聯裝甲部隊

    於是在蘇聯和英國已經結盟的情況下,兩國在1941年8月分別從南北方向入侵伊朗,並於9月17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勝利會師”,而此時伊朗的12萬軍隊不堪一擊,老巴列維則選擇了跑路,隨後英華人扶持小巴列維上臺,充當蘇聯和英國的殖民地代言人。

    英蘇勝利會師

    按照蘇聯和英國先前出兵前的約定,等到二戰結束,蘇聯和英國都應該自覺地在戰爭結束半年內撤軍。二戰結束後,英國隊打回原形,雖然不甘心將伊朗拱手相讓。但在美國壓力下,力不從心的英國還是選擇了全面撤軍。一年後,英國從南亞撤軍,英國在亞洲的殖民體系開始土崩瓦解。

    但蘇聯不僅沒有元氣大傷,反而越打越強,加上二戰結束後,世界進入了美蘇兩極格局,與英國的實力根本就無法約束蘇聯的行為,所以能夠喝退蘇聯的,只有美國。

    而此時在美國忙於在歐洲搶奪地盤,對伊朗的訴求鞭長莫及,於是他們鼓動巴列維將蘇聯的罪行轉告到聯合國,企圖以國際輿論讓蘇聯知難而退。

     二戰結束之後,1946年3月2日,當初英蘇和伊朗三國同盟條約規定的佔領時限到來。英國軍隊按照協議撤出了伊朗。在二戰結束之後,英帝國已經自在崩潰邊緣,佔領伊朗對英國確實沒有太多的價值了。但蘇聯這時已經看到了冷戰即將來臨,而自己撤出之後,巴列維政權肯定會被美國控制。所以蘇聯儘管在3月3日也撤出了自己控制的最大城市大不里士,但卻顯得非常不情願。他們以伊朗境記憶體在對蘇聯的安全威脅為由,撤軍行動進行的非常緩慢。而伊朗這時當然也得理不讓人,在美國的支援下,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抗議。但很明顯聯合國安理會是沒法對蘇聯這個常任理事國採取任何懲罰措施的,不過蘇聯還是感到了壓力,在3月24日答覆會盡快撤出。當年4月,蘇聯和伊朗達成協議,伊朗許諾將其北部油田的開採權長期租借給蘇聯,5月蘇軍完全撤出了伊朗領土。

      

    但他們顯然低估了蘇聯的臉皮,此時的蘇聯在伊朗境內有17個師超過20萬人,按照斯大林的設想,即便不能長期佔領伊朗,也要在伊朗北部扶持一個傀儡政權作為蘇聯的代理人。

    不過美國似乎並沒有給伊朗這樣的準備時間,因為杜魯門再次祭出了令斯大林毛骨悚然的大殺器,即原子彈。

    由於此時的蘇聯還沒有原子彈,因此在與美國爭奪勢力範圍的過程中有苦難言,比如日本投降後,蘇聯就是因為麥克阿瑟的原子彈威脅才不敢在北海道登陸。而此時的蘇聯又不得不在伊朗屈從於美國的核威脅。

    杜魯門為斯大林下達的最後通牒是蘇軍必須在1946年5月1日前全部混蛋,否則原子彈不長眼。在技不如人的情況下,蘇聯才在1946年6月底慢騰騰地撤出了伊朗。

    巴列維與肯尼迪

    蘇聯撤軍後,小巴列維有關於美國的再造之恩,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代言人,即打手,依靠美國的先進武器援助,伊朗在中東一時風頭無兩,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1979年伊斯蘭革命爆發,巴列維王朝倒臺。

    而蘇聯在伊朗再度蒙受了奇恥大辱後,決心不惜一切代價研究核武器,並最終在1949年核爆成功。

  • 2 # 老蟲

    關於二戰期間英蘇聯合佔領伊朗的問題,伊朗人們一致認為英蘇是侵略。而英蘇兩國認為是出於對世界反法西斯的大局出發,所做出的正確選擇,他們認為是自衛行為。其實這就是一個小國,在大國夾縫之間生存的不易。英國要保證英伊石油公司的利益,蘇聯要建立一條經過伊朗的軍事運輸線路,同時德國也在這一帶活動頻繁,所以才導致了英蘇聯合佔領伊朗的情況。

    1、二戰前伊朗和西方大國

    伊朗很早就被西方大國盯上,因為他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向南可以控制蘇伊士運河。而蘇伊士運河是英國控制印度的生命線,伊朗也是俄國想擴張到印度洋的最短通道,再加上伊朗石油的發現,更讓西方大國眼紅。

    19世紀後半期伊朗首先和英國合作,其實就是把石油開採大權交給英華人。到了20世紀初,受到俄國革命的影響,伊朗立憲派登上政治舞臺。德國的崛起讓英國和俄國聯手,就是協約國的成立。於是兩國聯手鎮壓伊朗革命。一戰後期,伊朗已經被英國和俄國瓜分完畢。

    俄國十月革命後,蘇聯主動撤出在伊朗的部隊,並向伊朗伸出橄欖枝。但是新上任的伊朗政府親英國,並和伊朗簽訂英伊協定,英國在伊朗佔據優勢。蘇聯暗中支援伊朗的民族主義者,還擊敗了英國遠征軍,推翻了親英的政府,親俄政府上臺。

    此時,德國又在伊朗活動頻繁,德國和伊朗的貿易量猛增,英伊、蘇伊關係又下降到冰點。由於德國在伊朗有大量的貿易往來,伊朗境內滯留了大量的德華人。而且德華人還在伊朗的各行各業佔據著重要地位,這引起了英蘇的不滿。到了二戰中期,英、蘇出於對伊朗的不信任,害怕他倒向德國納粹,於是提前下手,將伊朗佔領。

    2、80小時戰爭

    1941年8月25日凌晨,早已宣佈恪守中立的伊朗,受到英國和蘇聯的南、北兩路夾擊。英國由波斯灣登陸,兵分兩路,西南路軍與伊軍進行了海戰,奪去了南部油田基地,西路軍推進到伊朗中路,接著進攻伊朗北部。

    蘇聯由3路大軍南下,西北路大軍從西北角進軍,北路大軍從裡海南部出發,東北路軍從裡海東南部出發。

    8月28日,伊朗宣佈停止抵抗,歷時3天“80小時戰爭”宣佈結束。8月30日,英蘇達成停戰協議。

    3、英、蘇、伊三方條約

    英蘇對伊朗的戰爭結束後,英蘇伊三國就和平條約開始談判。談判一直持續到1942年初,才達成共識。1942年1月29日,三國在德黑蘭簽訂條約,伊朗也由中立轉向了盟國。

    英蘇佔領伊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中東戰場的一次重大事件,也是蘇德戰爭爆發後的產物。德軍進攻中東地區,直接損害了英國和蘇聯在中東的利益。出於對現實的考慮,讓原本水火不容的兩個國家在伊朗問題上做出一致決定。

    在當時的情況下,伊朗這樣的小國,就必須為英蘇這樣的大國做出犧牲,這就是小國的命運,這就是強權政治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戰鬥機飛行員駕駛戰鬥機時為什麼要戴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