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寧遊俠

    明末的紅夷火炮基本有2個來源,一個是徐光啟為首的西法黨,藉助澳門的葡萄牙人引入紅夷炮,火攻摯要,西法神機,兵錄等書關於紅夷火炮製造的介紹都源自西法黨翻譯的《實用炮學手冊》。西法黨於天啟二年起陸續透過葡萄牙人夠買了幾十門打撈自英國沉船上的英國寇非林長炮,一種高倍徑比的前裝滑膛炮,現在在中國軍事博物館有收藏。這種炮被命名為紅夷大炮。

    這種紅夷炮自被明朝運到寧遠城中,並在天啟6年的寧遠大戰中取得很好的效果,自此紅夷炮被當做御虜神器得到廣泛使用。從崇禎元年開始,不僅徐光啟等人在北京仿製紅夷炮四五百門,還從廣東仿製,僅崇禎三年廣東就一次性運送300門紅夷炮入京。

    這就是一般認識的西法黨的紅夷炮路線。因為史料記載詳細,時間爭議不大。

    另一路紅夷炮資料則很欠缺,那就是福建沿海透過與西班牙佔領的菲律賓(呂宋)的貿易所獲得的紅夷炮。當時西班牙在呂宋鑄炮,部分南洋華人參與鑄炮習得技藝。

    這一路紅夷炮傳入中國早於西法黨,早在萬曆年間與明軍交戰的中國海盜就使用這類炮,只不過當時不叫紅夷炮。

    現在英國皇家火炮博物館內就收藏了一門萬曆四十八年鑄成的紅夷大炮,為福建布政司僱傭工匠所鑄。

    根據記載“ 在歲癸卯(1603),西洋人僅四百計耳,以用火炮,致我閩漳泉販夫賈 子被殲於呂宋者四萬。今西洋人潛住粵澳;實繁有徒,閩人尚多傳得其法。 戎政尚書黃克纘業捐多金,購閩人之善造者十數人輩至京,同泰甯侯造炮 於京營,已造成大炮一位,銅重三千斤”

    萬曆四十七年已經造了一門,這就是被稱作“呂宋大銅炮”的紅夷大炮。這種炮鑄造了三十門並用在遼東戰場上,但是因為遼瀋之戰大敗,這種炮並未獲得關注。

    此後,福建還用鐵鑄了很多紅夷大炮,其中有2門天啟四年紅夷大炮現存在泉州博物館。經過金相測定,這2門鐵鑄紅夷大炮為灰口鐵製品。

    明代在吸收西方制炮技術的同時,用自己的成熟鑄造技術對紅夷炮製造工藝做了很多改進,如鐵芯銅體複合工藝火炮,可謂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徐光啟曾利用中國技術將原西法500斤火炮在不減少火藥裝藥和火炮威力下,重量減輕到300斤,便於野戰機動。

    這些情況表明明末的紅夷大炮技術水平和製造技藝與西方並無差距。

    同時,當時的西方國家並非都掌握了鑄鐵炮技術,例如葡萄牙。葡萄牙反而是在與中國的交流中,從中國學會了鑄鐵炮技術,設在澳門的炮廠僱傭大量中國工匠,最終將鑄鐵炮技術反哺到葡萄牙本土。

    以上是明末紅夷大炮引入的基本情況。

    再談清朝

    清朝八旗最早記錄自行鑄造紅夷炮是天聰五年,皇太極詢到會鑄炮的漢人工匠命佟養性仿製紅夷,並在崇禎四年開始的大淩河之戰上首次應用。此後因孔有德降清,除了將山東登萊等地大量火炮帶到八旗外,還帶來了熟悉鑄炮的炮師以及接受過葡萄牙人訓練的炮手,西法黨孫元化在山東的練兵成果盡為八旗所有。

    透過明清在遼東的數次交戰,在松錦大戰時,明清雙方在一場戰鬥中可以各自推出三十門左右紅夷大炮互相轟,炮戰規模在當時的世界上也屬一流。

    清朝入關到康熙時期,在傳教士南懷仁的幫助下,造了一批水平非常高的火炮,包括武成永固大將軍炮(故宮藏),如下圖。個人認為這門炮達到了中國古代鑄炮技藝的高峰。

    但是康乾後,清朝鑄炮水平開始下降,造炮粗糙且不合法,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所鑄火炮在同等口徑和重量下,射程不及康熙所鑄炮。

    以上簡單脈路說清楚了再說題主的問題。

    事實上,一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外火炮技術並沒有發生質的飛躍,均為前裝滑膛炮,使用實心圓彈。以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國火炮為例,雖然鑄炮質量遠超清軍火炮,但是火炮的設計理念並未發生太大變化。英國火炮之所以優於清軍火炮,更多體現在火炮質量上。

    1 英國火炮採用砂型鑄造,優於清軍大量使用的泥模鑄造,縮孔氣泡砂眼少。

    2 英國擁有鏜鑽技術使火炮內鏜加工光滑,減少炮彈遊隙,火藥能量浪費少射程更遠。

    3英國火炮鑄造均為灰口鐵炮,材料效能優於清軍白口鐵炮。(白口鐵性脆)

    4清軍雖然開發了鐵模鑄炮,提高鑄造效率,但是鐵模冷卻速度快更容易析出白口鐵。(明末天啟4年兩門紅夷鐵炮為灰口鐵,清中前期很多火炮也是灰口鐵)

    英軍火炮從明末到一鴉製造技藝越來越精,清軍火炮製造技藝卻從康熙起退化,越來越差。此消彼長就讓人認為洋人船堅炮利。

    中西方火炮技術出現代差徹底將清朝甩開是第二次鴉片戰爭

    此時的英法軍所用火炮已經開始裝備後裝線膛炮,發射錐頭柱體炮彈的新式火炮了。

    補充:最高讚的答案那麼扯淡…居然把弗朗機炮當紅夷炮

    喏,隨便百度一下也不至於錯的如此離譜。

    這種炮是經過西草灣一戰被明軍繳獲仿製並大量普及。

    與弗朗機同時期被引入的還有一種發熕炮,與紅夷炮一樣是前裝滑膛炮,炮口有獸首裝飾(見籌海圖編),被普遍使用於沿海地區。

    最後補一張本人親自拍攝的明代自行設計的大將軍炮,可以看出與紅夷炮區別很大。

  • 2 # 北洋水兵

    準確點說,從康熙時代開始,清軍就並非完全是紅衣大炮打天下了。

    定遠平寇大將軍和碩安親王嶽樂疏言、逆賊吳三桂、聞臣進取長沙、必固守要害。非綠旗兵、無以搜其險阻。非紅衣礟、不能破其營壘。提督趙國祚、久在行間、熟練火器。兼統綠旗兵三千。屯墾都督陳平、有兵二千。乞俱令隨臣進討。其廣東送來紅衣礟甚重。路險難致。西洋礟輕利、便於運動。乞發二十具為攻剿之用。上諭、剿滅逆賊、平定湖南、俱賴安親王。練習宿將、及精兵、火器、俱不可闕。提督趙國祚、都督陳平、並所屬官兵、悉依安親王所請。南懷仁所造火礟、著官兵照數送至江西、轉運安親王軍前。王不必待礟到始行。亟由吉安、或袁州進發上以狹西提督陳福、勤勞邊疆、忠貞甚著、其弟刑部主事陳壽、從優以光祿寺少卿、鴻臚寺少卿用。

    這是從《清聖祖實錄》裡截的一段,由於戰爭的需要,紅衣大炮過於笨重,已經不利於野戰機動,而西洋炮則非常便利,利於野戰機動。可見清朝平定三藩之亂的時候,就不再一味的以紅衣大炮為主了。但是紅衣大炮作為一款加農炮(其前身為英制12磅長炮,還是給商船自衛用的民用版本),守口以及攻城都是不錯的火器,畢竟那個年代東亞大陸沒幾個城市的城牆能經受住紅衣大炮的持續射擊。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康熙年間南懷仁組織鑄造的銅炮,屬於紅衣大炮這一類的範疇。

    當然,清軍的武備庫裡不止這些,可以做一下簡要的介紹。威遠炮,屬於臼炮一類,發射爆炸彈沖天炮,也屬於臼炮一類,發射爆炸彈神威炮,屬於野戰炮一類的輕型火炮九節十成炮,屬於輕型火炮,可以拆卸運輸,便於山地作戰回炮,我感覺是重型火繩槍還有這種駱駝馱著的輕型火炮,不知道是啥還有這種重型西洋炮

    總體來說,清代火器比較全面,槍炮都有,輕重炮也有,有可以發射實心彈的,也有可以發射爆炸彈的。至於清代火器陣法,最主要的就是九進十連環陣。九進十連環陣,通俗說法就是排隊槍斃,輪換射擊,屬於明末清初軍事發展的積累,也不排除有南懷仁等傳教士的指點,我打眼一看還以為是西班牙大方陣或者是古斯塔夫大方陣,看來清軍總體水平相當於歐洲三十年戰爭時期。

    根據清代大閱圖,九進十連環陣中,清軍佈置了近五千杆鳥槍以及100多門神威炮、威遠炮等火炮;同時在陣中佈置刀牌手、長矛手用來肉搏以及保護火槍手;在兩翼佈置了大量的騎兵,以衝擊、包抄敵軍。當然這只是閱兵,實戰的話槍炮的編制必然會大幅增加,根據乾隆年間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西征軍,每百人中有75名火槍步兵,20名騎兵,5名炮手(一門火炮),可見清軍已經是全火器了。《道光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戰圖冊之阿瓦巴特莊之戰》,表現了清軍慣用戰術,步兵、炮兵居中射擊,騎兵兩翼迂迴。不過,各地綠營也根據自身特點創制了火器戰術,就不贅述了。

    總的來說,清軍扛著火槍火炮征服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從東南沿海到天山南北,從黑龍江流域再到青藏高原,都離不開槍炮的助力。簡單點說,就是槍炮雄威安天下。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航天員在太空越來越年輕,地球人越來越老,怎麼回事?有什麼科學依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