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崑崙之柏

    為什麼叫巜三國演義》?因為其它眾多爭雄的英雄豪傑各種勢力都被他們三股勢逐一消滅了,再基本上就是他們三股勢力就借勢成立國家之間來爭雄,“成在就是合理。”

    這三股勢力乃曹操的勢力最大,他們三股勢力成為國家後,從地理因素的原因,使三國的都有地理優勢。曹操雄居北方也就是中原地區,以許昌,洛陽為根據地,面積最大,俗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稱,這時候他最有能力統一全國。劉備的力量開始最弱,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輔佐後,借荊州,騙取益洲,透過無數次的艱難征戰,暫時抵制住了曹魏政權侵佔,與東吳孫權之間透過諸葛亮也是分分合合,互相利用和攻戰。劉備憑藉蜀地天險防守,暫時取得了偏安,他最想統一,以漢朝皇室的後裔號令天下,雖經諸葛亮的六出祁山的征伐,也被司馬懿避戰拖死。東吳孫權繼承父兄的基業駐守江東,他的實力僅次於曹操,在他的領導下,各種人才為其所用,他任用周瑜同諸葛亮合作打敗了曹操號稱80萬大軍的進攻取得了著名的“赤壁之戰”的輝煌勝利,鞏固了東吳的國土。

    這三家當時最有實力的唯有曹操能夠完成統一的征戰,如果他舉全國之兵首先無論是單獨征戰誰都能取勝。但是他也有弱點,如果他帶兵征戰誰能替代他守後方大本營,他最信得足並能接他的班的大兒子曹昂能夠完全大任,曹昂文武雙全,很受曹操喜愛,但在平叛張繡時戰死。二兒子曹丕當時只有九歲,不堪大任,所以這時候的曹操想統一,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暫時在他手上不可能消滅孫劉兩家。

  • 2 # 傲視蒼穹39

    “如果曹操從陸路進攻東吳,能不能打敗孫劉聯盟?天下是否會統一?”這個問題是見仁見智;統一天下並不是說你的國力強,就一定能統一的。各方面因素都要考慮,主要是看機會的把握;如果單憑拼國力,劉秀別說拼不過王莽,也拼不過劉玄。李自成更拼不過明朝!

    曹魏有兩次統一天下的機會;第一次是赤壁之戰前,得到了整個荊州。可是,曹操犯了極大的戰術錯誤;就是以己之短(水戰),擊敵之長(東吳擁有天下最精銳的水軍)。第二次是劉備東征的機會,如果曹操在世,很可能趁機再次奪取全荊州。曹魏一直在北方作戰,北方平原戰場寬闊,適合騎兵大開大闔的衝擊。所以,曹魏不但有天下最精銳的虎豹騎,連他的普通騎兵,也是當時天下第一的。可是,騎兵進入山區,就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大兵團作戰,遠沒有步兵的騰挪自如!要在水網地帶、尤其是要渡江作戰,同樣受到了限制。根本無法發揮出騎兵的優勢來;赤壁之戰,漢中之戰,就是最好的範例!

    首先看看赤壁之戰;赤壁之戰為人所津津樂道,但通常都是隻看結果。可很少去分析赤壁戰之前的問題,和考究此戰發生的主因和各方的心理;從曹操來講,赤壁之戰前,曹操的心理準備其實一直只是荊州。建安十七年春,曹操才徹底平定袁紹,回到鄴城。這時候才開始在玄武池訓練水軍;只有三幾個月的時間,還要在天寒地凍的北方,士兵能學會游泳、在船上站穩、駕船就非常厲害了。還別說要在搖晃起伏不定的船上,手持弓弩刀槍去拼殺了!而對於水戰的將才,那可不是單靠訓練就能成功的;大將之才,通常都是天份使然,像關羽那樣。是極其少見的!所以,曹魏一直沒有出過一個水軍的大將。唯一稍懂水戰的就是文聘,也僅是戰將的材料,難堪大任。蔡瑁、張允就更沒有什麼表現了。曹操初春開始訓練水軍,七月就大舉南征;這就證明,曹操根本沒有作好打大規模水戰的準備,訓練水軍的目的,也僅是強渡漢水。可是,他沒有料到的是;劉表居然會在八月就死了,讓他兵不血刃的,就得到了荊州全境(只剩得半個江夏在劉備、孫權手中)。也正因為曹操得到荊州太順利,心裡開始膨脹;想趁機一舉平定江東。但是,兵力又不足(83萬是小說家言),只好又臨時調兵,甚至還從西川的劉璋處調集兵員及糧草來用;“益州牧劉璋始受徵役,遣兵給軍。”而此時的荊州初得,各處尚未穩定,根本不具備繼續發動大戰的條件。但是,得到了荊州全境,卻有了統一天下的基礎。同時,也避開了水戰極弱的短板。看看荊州的地域;從漢水以北,一直向南延伸到了湘粵邊的郴州(桂陽)以南地區。其中長江、湘江、漢水都包含其中。只要用三兩年的時間穩定、經營好荊州、尤其是荊州南部,就是東征的最佳前進基地。完全避開了曹魏水戰弱的短板;之後,從巴陵(今岳陽、臨湘)、長沙、桂陽(郴州地區)三路出擊。僅管騎兵作用不如在華北平原的威力大,但東吳的陸軍卻是三國中最弱的。曹魏不需要倚仗騎兵的優勢,就可以碾壓東吳。能夠抵抗曹魏陸軍的,反而是劉備集團。可是,劉備集團實力太小,曹魏只需用巴陵東進的一路,配以文聘的江夏北岸水軍,牽制住劉備集團即可。其他兩路可以避開與劉備的糾纏,直接進入贛西、南地區,向建業攻擊。長沙和桂陽又是東吳的側、背,北面還有張遼的牽制,東吳首尾難以兼顧。只要東吳一滅,劉備集團就難以獨存。剩下的僅有馬超、劉璋、張魯了。這些人對於曹操來說,不過是小菜一碟!

    第二次,是劉備東征的機會;關羽死後,當時曹魏各大臣均認為蜀漢是小國,名將只有關羽一人,關羽死後就沒有人了,必定不會東征伐吳。只有劉曄認為劉備必定東征;因為關羽不但是劉備的大將,還與劉備“恩猶父子”。如果不出兵征討東吳,會被人認為劉備寡情薄義,為人沒有始終,會受到世人的非議!並在東吳向曹魏稱臣納貢的時候說;兩個小國,本來只能互為依靠,相護救援,才能避免滅亡。誰知兩國自己先打起來了,正是剿滅東吳的好機會;“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從戰略戰術來講,的確是如此,成功率極高。要是曹操在,或許就能成為事實。至少也可以令曹魏全佔荊州、或長江以北的區域。並闡述了不能向蜀漢用兵的原因;“蜀遠吳近,又聞中國伐之,便還軍,不能止也。今備已怒,故興兵擊吳,聞我伐吳,知吳必亡,必喜而進與我爭割吳地,必不改計抑怒救吳,必然之勢也。”點出了劉備的心態,只會趁火打劫,絕不會改計反過來相助東吳抗魏。可惜,極佳的機會讓曹丕白白浪費了!

    由於曹魏一直解決不了水軍的問題,上述兩次極佳的機會都因種種原因錯過了。之後,再也沒有從中路一統中原的機會了!剩下的唯一可能,就是從漢中全取西川,再從襄陽出動,另一路順江而下奪取荊州,從而仍然從荊州南岸出動,才有可能平定江東。司馬昭、司馬炎,就是靠這樣的方略成功的。但是,曹魏在諸葛亮時期的人才,已經形成斷檔。山地戰力,又遠不如蜀漢精銳。兵力還捉襟見肘;曹魏僅四十餘萬兵力,卻要東南(東吳)西(蜀漢)北(公孫淵)的四面佈防,只能變成熬國力了!

  • 3 # 史海尋蹤

    曹軍大多北方人,不善水戰,會暈浪。所以用鐵鏈連線戰船,上能縱馬,如履平地。這也被孫劉聯軍鑽了空子,一把火給燒的大敗。

    東吳所倚仗的不就是長江天險嗎?曹軍如何渡過長江,能否一舉踏平東吳,繼而一統?只能說這個想法太理想化了。

    •我們以解放戰爭時渡江戰役和盟軍諾曼底登陸來比較。這種決戰,一定是集結幾十萬大軍於岸邊,如此大規模的集結,防守方早已探知,甚至是多少人數,帶兵將領是誰,存糧夠吃幾天,都瞭解的清清楚楚,從而在防禦上做好相應的準備。

    比如二戰中,盟軍在加萊海岸煞費苦心的搞了一個假陣地,誤使德軍以為盟軍將於加萊登陸,即使如此,在諾曼底作戰中,盟軍仍然遭受慘重的損失。再如渡江戰役,其戰線更是沿江千里的強攻。因此說這種強行突破的過水而擊,即使在現代難度都相當大,何況古時。

    •那曹操以奇兵從東吳防守空虛之處渡江可否?東吳的長江防線必有偏重,重要的港口,繁華的地區布以重病防禦,而偏遠險處防守相對薄弱。理論上是可以,但是一則犯了分兵大忌,那麼長的戰線,攻擊方的大部隊調動,早就被偵查的清清楚楚,必有相應防範。而小股奇兵深入,又起不到作用。

    •目前看來,只能繞遠過江後,步步推進了。但要想想可以,實施起來不行。當時交通靠的人力畜力,通訊運糧也是如此,一個兵的後勤保障要依賴幾個人來滿足,而當時三國總人口能不能有一千萬,真正的地廣人稀,後勤保障怎麼跟的上,繁華之地重兵防守,於佔領區又無糧可籌,等這幫人熬到目的地,恐已餓的半死。

    況以傾國之兵繞遠攻擊,東吳會不會給來個趁虛而入反擊一下,以當時的通訊,連回援都來不及,實在危險。

    這下就能理解,前秦攻東晉的淝水,曹魏擊東吳的赤壁,只能以優勢兵力強渡速決,一舉擊潰防守方的主力,才能有取勝希望,這也是迫不得已之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從法律層面上看待崑山寶馬男砍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