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雅晴熙熙
-
2 # 一朵愛媽咪
你好,以我家的孩子為例,我閨女今年一歲四個月左右,但是在一歲左右的時候,我和她爸爸說話,只要聲音大一點她都會很緊張,很害怕,所以父母不止是情緒上對孩子有影響。
我以前也很害怕父母吵架,特別是父母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就會莫名其妙的緊張。害怕那一點做不好會被父母責罵。
很多原生家庭出來的孩子,進入社會以後會受家庭的影響,別人心情不好的時候自己就會跟著緊張,所以父母不只是孩子的爸媽,他們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年鏡子,你的一舉一動都在影響著孩子。
-
3 # orchidQY
情緒,是環境下的產物,所以,並不絕對是道德層面的事情,比如一個富翁,後來不是了,進入了窮層,所有窮人會遇到的被動,都會經歷,假如不逢時轉不過來,你看他胃口會好,懂嗎?相反,原先比較窮,一旦轉富,以為還不會包裝投資自己?不要說氣質,氣質也靠投資自己得到的,包括外在跟內在,討論此類問題,沒有意義,就跟查微量元素一樣沒用,動態的
-
4 # 大話精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被孩子模仿,以下有十種情緒最易被孩子同化:
1、憤怒
有三種主要的不健康的憤怒型別:攻擊性憤怒、被動-攻擊性憤怒和抑制性憤怒。例如,如果父母因大喊大叫而生氣,他們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模仿同樣的行為,或者學會將這種行為轉變為自己的憤怒表現。父母要防止這種情況的措施就是,要學會將他們的憤怒轉化為自信的行為,而不是控制、貶低或操縱他人的慾望或需要。
2、恥辱
父母羞辱的話,如“你永遠不夠好”或“你很愚蠢”,會傷害了一個人的內心。在這些家庭中,孩子被告知他們必須遵守一些不切實際的標準,一旦孩子習慣了這種方式,他們還會經常強加於他人身上。對羞恥的反擊是寬恕和接受,這是父母接近他們的孩子,以結束傷害迴圈的正確方式。
3、內疚
在許多家庭中,內疚感是長期存在的。包括“如果你愛我,你會打掃廚房”或“一個關心媽媽的女兒會給媽媽打電話”等等,都是典型的父母利用內疚作為手段的例子。這種行為雖然很常見,但仍被認為是一種極端的操縱行為。
4、無助
無助通常是把自己想象成受害者的角色。比如,父母用他們過去的創傷作為不良行為的藉口:“我每天晚上喝酒是因為你媽媽離開了我”,或者“因為我小時候被遺棄,所以我表現得如此瘋狂”。孩子們會接受這一點,並根據自己的特點來為自己的錯誤辯解。
5、焦慮
焦慮是一種有益的情緒,它對你的大腦或身體是一種警告,就像汽車裡的油表變低一樣。這種感覺只能被認為是恐懼的前兆。但有些人的焦慮往往不受控制,嚴重影響正常生活。緩解焦慮的最好方法之一是冥想和接受這種情緒。
6、不安全感
兒童使用的一個基本的發展策略是傾向於研究父母,以便更多地瞭解自己。這種自我發現方法的問題在於,孩子往往也會吸收父母的不安全感。不安全感會導致父母因為恐懼而不去尋求晉升,這很容易讓孩子模仿,他們也會決定不參加各種各樣的比賽等。
7、自私
在孩子成長的早期階段,信任是必不可少的,信任建立不好都會導致依戀問題。反過來,這些問題又會導致自私和以個人為中心的行為。
8、批評
經常因為孩子的穿著、長相、表現或和誰在一起而批評他們,尤其是當這些批評被穿上堂而皇之的外衣時,“我這麼做只是因為我愛你。”對於一個聽著這些話長大的孩子來說,批評和評判他人似乎是一件很有愛的事情。事實上,它不是,它只會使人際關係更糟。表揚、讚美是批評行為的解藥。
9、孤立
人們因不同的原因而孤立自己:恐懼、抑鬱、悲傷和偏執。與其直面這些非常不舒服的情緒,一個人會孤立或隱藏這些情緒。父母經常這樣做,孩子們就會相信這是一種正常的應對方式,長大後也會這麼做。打破孤立的習慣意味著面對痛苦的情緒、創傷和/或虐待,不再對自己和他人隱藏。
10、嫉妒
“我們的家庭是嫉妒型的”,這是一個藉口,一些人用這個藉口來解釋他們在責罵、抨擊或打架時的糟糕反應。但是,因為一個人感到嫉妒而採取不恰當的行為絕不是藉口,當然也不應該鼓勵孩子這樣做。沒有人想要被傷害,但是在別人傷害你之前傷害別人是不成熟的表現。信任別人需要勇氣,冷靜地處理事情——這是消除嫉妒的唯一有效方法。
-
5 # 121同步教育
同樣對孩子說的一句話,20%是語言,35%是表情,45%是情緒,家長的不同狀態,說出來的效果千差萬別。偶爾的壞情緒是非常正常的,因為我們的情緒是存在波動的,當我們受到了不良的刺激,就會產生壞情緒。但是對於家長而言,在孩子們面前爆發的壞情緒卻能影響孩子們的成長。圖片源自網路,權侵刪前段時間“上饒小學事件”席捲網路,因為家長爆發的極端情緒,讓兩個家庭都變得支離破碎,也造成了不少孩子的心理陰影。就像嬰兒飢餓時的嚎啕大哭,人的情緒也會在某個時刻爆發,也許是一件小事、也許是月累,在某個時間點由於鑽牛角尖式的越陷越深而爆發了。但不論出於何種原因,家長在孩子面前爆發負面的情緒影響總是不好的;家長的行為舉動、解決問題的方式極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為人處世之道。“與母親吵架,孩子跳下高架橋”、“因為父母經常吵架,14歲的孩子不堪重負,多次與父母交涉無果,便絕望的從29樓跳下自殺,當場死亡。”.....現實悲哀不斷上演的始作俑者往往是不能良好控制自我情緒的家長們。孩子們的成長需要一定的溫度,家長的表情就是這個家的溫度。有了溫度,家長的“理”和“禮”才能順暢地流向孩子;反之,當一個家庭失去了溫度、當家長只會一味的呵斥、相互指責,那麼這個家就是一個空殼,也是孩子們生存精神喪失的起點。做父母的要學會接納孩子的各種情緒表達,要了解孩子情緒的根源,即使自己壓力很大,也要照顧好孩子的感受,別讓孩子壓抑自己,更不能對他們輕易體罰。圖片源自網路,權侵刪家長們在孩子遇到問題時,更多的該做的是引導、是教導;打罵、斥責孩子確實是能稍微舒緩你心裡的對孩子的不滿,但卻無法解決任何問題。所謂棍棒底下出孝子、所謂虎爸狼媽,也許在知識傳播途徑貧乏的當初,確實行之有效;但在資訊爆炸的當下,以變得搖搖欲墜了。孩子的教育不是簡單的打罵,更多的是要家長們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家長們學會和孩子交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了。我相信家長們希望孩子們學會的更多是自信、堅持和自制,也希望孩子們能懂得如何感恩,與人友好,希望孩子們能對這個世界充滿熱情、對生活的積極樂觀。也因此,家長們也需要參與學習,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在孩子面前剋制起伏的情緒。首先是要把心沉到教育的土壤上來,然後再談一些具體問題的做法,讓孩子這塊土壤上長出些小苗子。如果沒有把心沉下來的過程,土壤上長的就是“野花野草”,教育也就結不出果實,心靜理自明。
回覆列表
作為父母,我們是孩子最大的靠山,是幼兒最親密、最直接的生活與成長夥伴。為人父母者的情緒直接影響幼兒心裡健康發育。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標杆,是孩子心裡發育的影響指標。
父母是孩子認知世界的一面鏡子,父母情緒穩定,平和喜悅,那麼孩子自然會快樂、自信、勇敢的長大;反之,如果父母總是管不住自己的脾氣,充斥著憤怒、冷漠等負面情緒,那麼孩子就算擁有再多,也不會獲得幸福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會模仿、學習父母的行為習慣,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甚至是壞情緒都可能成為孩子效仿的目標。舉例而言,如果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大吼大叫,孩子便很容易形成暴躁的脾氣。
還有一些上班族的父母,常常把自己在職場上的壞情緒帶回家,並讓這些情緒影響到孩子。當工作比較順利的時候,父母看什麼都順眼,於是不管孩子多麼調皮,父母都會笑臉相迎;當工作遇到挫折的時候,父母心情較差,於是即使孩子比平時乖巧,父母也會雞蛋裡面挑骨頭,對孩子不停的埋怨和責罵,殊不知,這種行為很容易讓孩子覺得沒有安全感。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這對孩子健康成長十分重要。我們要學會用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滋養,從而獲得抵禦一切困難的力量。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