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茶養道
-
2 # 文藏
故142715 衝耳乳足爐 明 二級乙
故142715 衝耳乳足爐 明 二級乙
大眾賞宣爐,多以器為美、約定俗成,人云亦云;大家賞爐,必查經問典,必多方考究。以前人文論為研習,擇器而賞也。自古器物頗多,藏賞用度不一,數量多寡不同,參與人等各色。然唯有撰書著文,既及時總結提高於自家,又感悟交流傳諸眾人。
故142712 衝耳乳足爐 二級乙 明
世世接續,代代傳承。於是,有高濂《遵生八箋》之「燕閒清賞」,有劉侗《帝京景物略》之「城隍廟市」,有項子京之《宣爐博論》,有《沈氏宣爐小志》……不一列舉。更有「宣爐三譜」,使「宣爐文化」弘揚六百年不衰。即便今日抑或後世,眾人必仍以前人文論為經典,去粗取精,故以「文化」賞宣爐,自當為一等。若能就前人成果學用而悟、而新,作出自家文典,則又上一等。
故142787 衝耳乳足爐 二級乙 明
大凡宣爐精品,前有出處,後有傳承。餘等所見,生活普器居多、禮佛之器居多。此等普器,即使流傳有自,於「賞」恐亦無用。
故142764 朝冠耳三足爐 二級乙 明
清宮舊藏者、流出海外者,皇家貴胄遺存者,文人名士所用者,大家高賞珍藏者——其器必精。但皆因無文字留存,僅器物遺世,經幾代之後,器物流落他鄉無以為考……由是可見,文典記載至重極要,其次爐之款識才為重要——唯其可資證之全面,源流便知,精品佳器,復為貴重也。
例王世襄舊藏?衝耳爐,崇禎款識,又有先生《自珍集》所著錄銅爐傳承,自必須珍之。
故142763 朝冠耳三足爐 三級 明
凡世間器物,均非無根。草木山石,風雨陰陽,皆有源流。宣爐之源,依三代彝器、兩宋瓷爐為本,亦有變化,與時俱進,遂成佳器。自古鑑賞,以銅為本。餘之喜宣爐,先因其名,後博讀文典,才知曉銅之優劣是為爐本。
故142763 朝冠耳三足爐 三級 明
又如爐之形制、皮色、款識、工藝,歷代名仿,歷代文論,所見各類,需相互參證,比鑑之間,自有所得。閱佳爐萬般,藏爐、論爐,必有據為證。若明代宋濂賞宣爐,不僅鑑賞,又家蓄匠作,以「倭技」做宣器,其器精妙,自家又寫入書中。
故142844 衝耳乳足爐 明宣德(一四二六年~一四三五年)高一一·釐米 口徑一四·三釐米
又有吳融燒爐之法,若不一試,何言此法成敗?又如王世襄先生之「點金衝耳爐」,有崇禎「青來監造」款識,考證得知云云,有理據焉。故142844 衝耳乳足爐 明宣德(一四二六年~一四三五年)款識
禮樂法度,形儀規制,必求劃一,實用之器,劃一則多,成本低廉,消費之物也。唯古董雅玩,精美之外,則求獨妙,物以稀貴,物以珍寶。唯珍稀之器,方為傳世之寶。明清古人藏賞宣爐,以形分類;官紳貴胄以奢華陳設為崇;文人雅士則以素雅淡然為要。歷來富者以千金之資換華貴之器;文士資少求雅,於燒爐摩挲間尋獲娛愉。故177011康熙款戟耳圈足爐 清康熙(一六六二年~一七二二年)高七·五釐米 口徑一〇釐米
所謂「藏賞有別,而高下不拘焉」。故經典器形外,若有特形佳器者,雖不在譜列,卻別具風光。賞心悅目、特立獨卓者,亦為歷來所求也。吾有「大桔囊爐」,徑逾半尺,又有「紅色小海棠爐」者,徑只寸餘,自非主流,然凡見者,無不羨喜,摩玩於掌,久不忍釋,此則藏玩一樂也。
故177011康熙款戟耳圈足爐 清康熙(一六六二年~一七二二年)款識
雖然同為經典器形,則又許多不同。即若衝耳爐、蚰龍耳爐年份不同,型制有別,款識迥異,工藝不一,必求其中一二亮點,獨特於同類者,自當珍貴如樊何先生惠讓於餘之戟耳爐。同為戟耳,肥碩長垂,侈口弦足,堪稱卓絕,是為尚賞珍器。又有「阮元款缽爐」,形殊工精,重臣用度,其高可珍。故142717衝耳乳足爐 明崇禎(一六一〇年~一六四四年)高六·七釐米 口徑一〇·六釐米
初入藏玩,性多急熱,凡見爐器,即欲擁有。先入為主,既覺其美,不肯放手,此商者之樂——君早已為物所惑。又有欲盛者,凡見多爐,但憑義氣傾囊而入,乃至不能一日不進一爐……凡此種種,亦餘初入之狀焉。但隨識見漸廣,便能棄普選精,細細比較,謹選一二,恭請回府。於是佳器漸多,品鑑有道矣。又有一等爐器,初見佳美,久之覺次,水浸火煨,殘損暴露,坑窪修補,砂眼損缺,頗為惋惜,悔之晚矣。是故初時忌急、忌貪、忌躁、忌狂,循序漸進。故142717衝耳乳足爐 明崇禎(一六一〇年~一六四四年)款識
「譜」者,規矩、儀制也。無規矩不成方圓,「依法」是為傳承。選爐必依經典型制,必依雅緻之器、高尚之器也。《宣德彝器圖譜》二十卷本,即有爐式圖例種種,皆為古代有源流可考、有傳承可依之經典型制,乃古人對宣爐文化之總結,是為「譜」也。若有依「譜」創新,精雅妙致者,亦可藏。否則棄之。初入時,眾家薦器、查經問典,每見一爐均校譜錄;久之,便以文化為宗、傳承有序為要;經典器形為主,陳賞官器為要。文人雅器,清樸卓越,可賞、可用、可玩、可燒,人物合一,誠樂事也;然若精妙雅器,銅精工妙,形雅,色美者,亦不拘而皆藏矣。
-
3 # 只論真品
淺談銅爐的收藏與鑑賞
銅爐是古代祭祀焚香的器具,在宋代以前多用陶,青銅,瓷爐焚香。明代年間,官鑄銅爐,為當時宮廷焚香祭祀的專用器具,其因鑄造於明代宣德年間,(1428),故後人稱之為"宣德爐"亦稱宣爐。是明代著名的工藝珍品。
宣德爐是以歷代各婁名器刑製為蘭本,仿照鑄成的,而非出於臆造,據《宣德鼎彝器譜》記載,宣德皇帝曾命呂震諸人參照"《宣和博古錄》及《考古圖》諸書,並內庫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各大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設計宣德爐的形制,並繪製圖譜共計117種。並命工部侍郎依照呂震等人所繪圖譜一一《宣德鼎彝器譜》,於宣德三年(1428)開始鑄造。在銅爐的底部鑄有"大明宣德年制"楷書陽文方印形刀刻款。由於宣德爐所用的主要原料一一銅,是當年極為難得的風磨銅(紅銅),為了使鑄造出來的銅爐色澤晶瑩,溫潤,細膩,在熔鍊過程中還要滲入金,銀,錫等多種材料,然後再經過十數次精細提煉,才能達到鑄造要求。真品宣德爐是由紅銅,金,銀,錫等多種材料十數次精細提煉,整體的冶金合金品,並沒有描金,灑金,鎦金的情況,整體的合金是由裡到外一樣的。宣德爐於宣德三年鑄造,說法一,當時的鑄造數量很少,是深藏宮禁的御用品,說法二,鑄造了三千尊。由於重量重,直徑大,加上整體合金貴重金屬眾多,是歷次朝代冶煉毀搜的重要目標,在今天宣德爐,8一12釐米居多,15釐米少有,大於20釐米,重量8市斤以上的由紅銅,金,銀,錫,等金屬冶煉合金的宣德爐罕見風毛麟角。一句話明爐重韻味,清爐重霸氣。此大明宣德年製陰刻陽文方框刀刻款,楷書,紅銅,金,銀,錫,合金整體冶煉,整體一色內膛黃金溶斑點明顯,直徑,24.5釐米,高17.8釐米,重量4千克,八市斤,按比重,(估)黃金5百克,白銀5百克,錫,5百克,其它的八分之五為精煉的紫銅(紅銅)。為廟宙祭堂的宣德爐,僅供參考。
-
4 # 東山草堂珍玩
明代宣德銅香爐只因為它能成為爐中經典,是因為,大明宣德年追求制爐技術精益求精,從設計,製做,材質,冶煉工藝都儘可能做到最精最好,不惜工本用進口風磨銅經十三煉才達到標準!令後世匠人望洋興嘆;在加上戰亂毀壞,回收鑄錢等,存世可數,所以越發稀有,其實真正成為後事經典,主要是它的質量和高超藝術設計,讓後人很難超越!
回覆列表
大明宣德爐實為當時王公大臣所有香水,上朝前要用宣德爐焚香薰衣!(相當於今天的古龍男士香水,可不是上貢用的)
之所以奉為經典:
一、唯一以皇帝年號命名的。
二、宣德皇帝命臣工們用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洋銅經十二煉後鑄造鼎彝器,開創了古代銅器鑄造之先河;共鑄爐3000座左右(關鍵詞:材料稀缺、皇上監工、工藝首創,成品數量少);
三、明末國庫空虛,融銅造錢,毀了一批;
四、清末國庫空虛,融銅造錢,又毀了一批;(存世量非常少)
五、鑄造法及撒金、鑲金工藝曾一度失傳。
今天製作以陳巧生為代表,頗具把玩觀賞收藏價值!
以上為老翁個人愚見,並非專業,不足之處懇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