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彩坑
-
2 # art張小玉
底層生活不總是安貧樂道的,
有時它或多或少都會帶上混亂苟且的原罪,
這是小玉看《小偷之家》的最大感受。
西方繪畫作品中,
也有很多表現底層現實生活的。
來,
小玉和大家一起看看。
勞特累克畫中經常出現紅磨坊舞女,
她們看上去表面光鮮亮麗實際上卻是社會的底層。
畫中表現的,
正是這些舞女們在後臺化妝間排隊準備做下身體檢,
常年累月的工作性質讓她們非常容易患上各種難言之隱的疾病,
這是混亂生活的一種無奈。
這幅維達爾的《廚房場景》,
表現了另一種底層生活的混亂。
19世紀以前西方文化有這樣的傳統,
他們認為廚房和加工前食品都是不合禮儀、粗蠻和色情的,
所以尊貴的人不會出入廚房。
因此在繪畫裡廚房一直不討喜,
成了藏汙納垢的地方。
《廚房場景》中表現了底層勞工正在廚房忙碌,
這裡男女混雜,
畫面右側一對男女舉止輕浮正打得火熱。
當時其他很多廚房場景中,
也常會有不合風化的性事發生,
男的還會為女方的順從而付費。
料理和賣YIN並行,
這刻畫的是廚房粗俗低下的地位,
也正是底層生活的混亂一面。
荷加斯的諷刺畫《金酒街》是真實社會現實的反映:
大量民眾無所事事、沉迷喝酒,
畫面中心有一個袒胸露乳的母親已經醉的不省人事,
孩子從她懷裡掉下去也渾然不知。
濫用禁酒給人民帶來嚴重後果,
也引發了巨大的社會問題,
貧窮、瘋狂、罪惡和死亡在底層民眾中揮之不去。
-
3 # 吃素的穿山甲
酗酒、亂性應該是通常而言的混亂生活寫照吧。在繪畫方面,表現底層生活混亂的作品儘管不是特別多,而且由於畫面上人物身份就像隱藏在海面下的冰山一樣,難以直接呈現,故許多這類作品反映的主題並不常被人提起。
但,其實許多繪畫史上著名大家的著名作品反映的就是這種底層生活混亂的主題。
先來看一幅梵高的名作:《夜間室內咖啡座》。老闆在中間孤零零地站著,而五個東倒西歪的顧客三個看上去爛醉如泥,還有一對男女在角落裡竊竊私語,整個畫面透露出一種混亂讓人不安的氛圍。當年的梵高其實算得上是窮困潦倒,這個咖啡館的顧客也同樣並非達官顯貴,這幅畫中的人物的身份其實都是一些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和妓女等社會底層人物。梵高曾對此畫作過如此解釋:“我想盡力表現咖啡館是一個使人毀掉自己、發狂或者犯罪的地方。我要盡力以紅色與綠色表現人的可怕激情。我要盡力表現下等酒店的黑暗的勢力,所有這些都是處於一種魔鬼似的淡硫磺色與火爐似的氣氛中。”此外梵高的《飲酒者》這幅畫中的人物一看就是酗酒者,也應該是底層人物生活的另一種生活剪影吧。
梵高《夜間室內咖啡座》
梵高《飲酒者》
再來看看畢加索的一幅名作:《亞威農少女》。這是畢加索最重要的一副作品,開啟了立體主義的新浪潮。但亞維農這個地方當時其實是個著名的紅燈區,這幅畫作就是以妓女為主題的一副作品,這也是這幅作品當時瘦到廣泛詬病的原因之一。畢加索一生多次出入風月場所,而且傳聞還因此染過病。在這幅畫中,只有中間兩位少女的形象看起來比較正常,而左邊一位看上去像戴了面具一樣,右邊兩位的形象更加猙獰,其表達的是一種病態,一般認為隱喻著不道德桃色交易帶來的難言之隱的疾病。畢加索《亞威農少女》
最後看下巴爾蒂斯的一幅作品:《街道》。巴爾蒂斯貴族家庭出生,是當代法國聲名卓著的一位具象繪畫大師,據說畢加索稱之為“20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他的這幅《街道》普一現世,就引起極大的爭議,最主要的就是左下方一對男女,其中的猥褻的意味不言而喻。儘管畫中的人物身份不明,但從畫面主題來看,這種世俗風情畫畫中的人物應該就是芸芸眾生中的普通分子,也可以算得上是底層人物吧。
巴爾蒂斯《街道》
任何一個社會階層並不具有天然的道德優越性,這也是人性最本真的直接體現。所以在畫家的筆下,那種苟且、油膩以及墮落總是在各階層中人物中均有所反映,即使底層人物,他們當中一些混亂醜陋的一面也會繪畫作品中有所表現,這乃是一種必然現象。
-
4 # 布穀公社
食不果腹,居無定所,甚至是無家可歸等這類的詞語就是用來描繪社會底層人群的生活狀態。
但同時,在他們身上也提現一種常人沒有的忍耐力,頑強的生命力。
不少的繪畫作品,也對這一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的人文關懷。
實際上,社會底層人群的生活,因為物質的匱乏,會因此而陷入混亂不堪的境地。
但從內心來說,生活在底層的人群,他們與生活在社會各個階層的人一樣,對生活充滿了期盼與熱愛。
對生活的嚮往,人類不會因為貧窮而放棄最本原的追求能力,這一點與貧窮和富貴無關。
正如,上流社會的人群一樣,他們可能因為富貴而更加糜爛地生活,花天酒地,混亂無序。
當然,現實給予他們更多的是對生活和命運的抗爭。
芬蘭畫家艾克莎裡聖卡倫-卡勒拉(1865-1931),就創作了大量關注社會底層人群的藝術作品。其溫情的人文主義關懷,獲得了後人的高度評價。
回覆列表
“農民畫家”梵高,吃土豆的人為例!
梵高早期接觸社會下層,對勞動者的貧寒生活深有感觸,他受米勒影響,想當一名農民畫家。該畫便是他這時期的代表作。圖中畫面構圖簡潔,其房頂低矮,屋裡的空間顯得很擁擠,背景設色稀薄淺淡,襯托出樸實憨厚的農民一家人,圍坐在狹小的餐桌邊吃土豆,桌上懸掛著一盞燈,昏黃的燈光灑在農民憔悴的面容上,顯得很突出。
這些在一盞昏黃的燈光下吃土豆的人,他們有著骨節粗大的手,有著宜於在沉重的勞動中喘息的鼻。他們面對土豆做成的簡單食物,眼睛裡流露出渴望的光芒,以及感恩般的仁慈。在這幅畫上,樸實憨厚的農民一家人,圍坐在狹小的餐桌邊,桌上懸掛的一盞燈,成為畫面的焦點。昏黃的燈光灑在農民憔悴的面容上,使他們顯得突出。低矮的房頂,使屋內的空間更加顯得擁擠。灰暗的色調,給人以沉悶、壓抑的感覺。畫面構圖簡潔,形象純僕。畫家以粗拙、遒勁的筆觸,刻畫人物佈滿皺紋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軀體。背景設色稀薄淺淡,襯托出前景的人物形象。梵高他說: “我不想使畫中的人物真實。真正的畫家畫物體,不是根據物體的實況,……而是根據自己的感受來畫的。我崇拜米開朗基羅的人物形象,儘管它們的腿太長,臀部太大”。有人指責他這幅畫中的形象不準確,而他的回答是: “如果我的人物是準確的,我將感到絕望,……我就是要製造這些不準確、這些偏差,重新塑造和改變現實,是的,他們能不真實,你可以這樣說——但是比實實在在的真實更真實。”
畫家以粗拙、遒勁的筆觸,刻畫人物佈滿皺紋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軀體。周圍灰暗的色調,給人以沉悶、壓抑的感覺。它充分反映了梵高的社會道德感,反映了他與貧窮勞動者之間有某種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共鳴。梵高自己稱這幅畫是“表現主義的誕生”。
這幅畫,充分反映了梵高的社會道德感。他選擇畫那些農民,主要是因為他發現自己與這些貧窮勞動者之間,有某種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共鳴。他在給其弟弟提奧的信中寫道:“我想強調,這些在燈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們這雙伸向盤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這幅作品描述的是體力勞動者,以及他們怎樣老老實實地掙得自己的食物。”
梵·高自從於1880年學習了米勒的作品後,決心也成為一個“農民畫家”。在構思這幅畫時,他似乎感到自己就與畫上這些人物是一家人,他和他們一樣貧窮憨厚。為了描繪這個主題,他注意農民的形體和姿態。用粗獷的筆觸,濃重的色彩去充填他的畫稿上的素描。顏色由於反覆塗抹,已顯得混濁,缺乏一定的透明度。 畫上一家人圍坐在狹小的桌子前,周圍空間也很擁擠。低矮的房頂,給人以壓抑感。中間掛著一盞煤氣燈,右邊一個農婦在斟茶,與此相對的左邊一個男子在切土豆。一家人辛勤勞動,晚餐桌上只是土豆。後面端碗的老嫗和左近帶頭巾的婦女形象,顯得那樣蒼老而醜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