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在何方20210218

    館校合作是構建科學學習生態的重要途徑,雖然調研中大部分場館都聲稱有面向中小學開展特定的教育活動或已有館校結合的專案,但在實施效果上,館校合作並未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館校合作的型別

    以發起者劃分,館校合作的形式主要可分為博物館發起、學校發起和第三方發起三種類型。

    1. 博物館發起

    這種模式主要以博物館攜資源進校園的方式開展。博物館將微型展覽、實驗演示、教學資源包、科普劇等內容送進校園。例如,重慶科技館為中小學教師撰寫《館校結合綜合實踐活動指南》,將展品和展教活動專案與年級、學科、教材體系、課程標準對應,開發特色教案和學習單。2016年該館與34所學校合作,為460個班級的學生開展了890節科學課。①上海科技館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援下,開展“利用場館資源提升科技教師和學生能力的‘館校合作’專案”。2015年底起,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與全市127所中小學簽訂合作共建協議。透過“博老師研習會”培訓中小學教師。透過讓一線教師觀摩場館、專家講座及課程設計研討等形式,幫助教師熟悉館內教育資源,提高教師利用場館資源開展教學的能力。之後,教師參與到參觀方案的設計中,設計更符合中小學教學實際的參觀方案。“校本課程”專案則以學校為主體,開發基於學校需求、利用兩館展陳資源的特色校本課程。該專案在2016年共有75所學校107個方案開展了117批次的試演,共計參與學生4236人次。②

    2. 學校發起

    學校主導型有自由參觀和有目的參觀兩種。前者在行為方式上常表現為春秋遊模式,沒有明確的學習主題。教師通常把教育的職責交給博物館講解員,自己維護秩序。有目的參觀又可分為兩種。一是學校預約博物館的特定教育活動。這些教育活動往往是博物館的特色內容或與學校教學內容有密切的相關性。第二種有目的的參觀會由教師來設計參觀線路甚至設計學習單。通常教師會先行參觀博物館,遴選參觀內容,設計參觀路線和輔助材料。

    3. 第三方發起

    第三方主要包括政府部門、非營利機構、企業等。目前該型別主要以政府部門為主,由博物館和學校的上級部門合作,形成館校合作專案,按照約定開展教育活動。比如,由中央文明辦、教育部、中國科協共同組織的“科技館進校園”專案。根據2016年資料,各省級行政區出臺館校結合政策114項,湖北、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在出臺政策數量上居前五位。教育部門參與釋出館校結合政策的省市中,湖北、北京、浙江、上海、陝西、河南居前六位。從機制保障看,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參與是政策實施成功的關鍵因素。③

    (二)館校合作的影響因素

    從對博物館教育主管人員和小學與初中校長、科學教師的訪談發現,在中國,目前影響學校利用博物館資源的因素來自雙方的認知。

    在對初中和小學教師的訪談中發現,學校與博物館的距離、交通及門票花費、安全因素、時間花費均是影響學校開展參觀和參與博物館活動的因素。但影響學校是否利用博物館資源更為重要的因素是學校決策者的支援、科學教育實施者對博物館的興趣和利用博物館的意願。

    學校決策者的支援表現為校長或教導主任對科學教育的重視和對科學類博物館教育功能的感知。在我們訪談的多個上海小學中,絕大部分學校都會在一至五年級間安排至少一次博物館的參觀活動,但通常是作為春遊、秋遊的一個選項。在去哪個館的選擇上,會考慮與教學內容相關,並以新開設的大型館為主。比如2015年新建成的上海自然博物館成為近兩年上海中小學參觀場館的熱門選擇。從組織活動的年級看,小學階段主要組織中高年級學生參加,初高中則組織中低年級參加。這與研究者對館校調查研究結果相符。④部分對博物館教育功能認可的學校決策者會有意識地加大這方面的投入。比如,上海市同濟小學,在5年在讀期間裡會組織學生走訪60餘家包括公園、著名建築、博物館在內的場館(學校層面40個,社團層面20個)。其中,除常規參觀外,該學校還開發以海洋為主題的校本課程,將同濟大學深海探索館,中國航海博物館等相關場館資源串聯成系列內容。

    在對科學教師、學校科技輔導員的訪談中發現,教師自身對科技類博物館的熟悉程度、場館型別的偏好對利用校外資源起到了主要作用。教師都表現出希望增強博物館參觀學習效果的願望,但礙於精力有限和缺乏利用博物館的經驗,大多希望博物館能提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教育活動。小部分教師會在參觀前到博物館的網站上瀏覽瞭解展項內容,小部分教師會下載並列印博物館設計的學習單給學生,極小部分教師會自己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學習單。在參觀博物館後,教師會讓學生透過作文、週記的方式記錄參觀的體驗,但利用課時進行參觀前引導和參觀後鞏固拓展的教師非常少。科學教師還表示,希望博物館對教師能提供更多門票上的優惠,便於事先學習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展品展項,安排有針對性的參觀路線。

    比較有意思的是,中小學對博物館資源的利用也反向影響學校對科學教育的思考。經常組織參觀的學校對博物館作為教學資源的認同度更高。透過走訪和收集出版物發現,北京、上海的一些學校已開始把結合博物館資源作為校本課程的特色。部分學校開發了結合課程內容的學習單、參觀指南,出版了相關的校本教材。此外,有些學校在進行學校環境建設、實驗室建設時也引入了博物館的建設思想,將互動性的科學展品作為校園環境的一部分。一些學校甚至建設了校園博物館。比如,地處上海楊浦區江灣溼地旁的復旦科技園小學,在學校內建有“城市溼地科普體驗館”,利用校外自然資源和校內場館,開展生物多樣性考察、自然筆記教學的特色活動。

    從科技類博物館的角度看,已把中小學生和家庭參觀者視作最重要的服務物件。在我們調研的74個博物館中,已有針對中小學群體教育活動或館校合作專案的佔到77%,12%的館表示有館校合作的意願,準備近期實施。科技類博物館普遍認識到中小學對利用博物館的主要需求是與課程內容的結合,並設法進行對接。比如,北京自然博物館透過向全市中小學發放《北京自然博物館服務學校資源單》來讓教師瞭解場館可為課堂教學提供的資源。中國科技館與多家學校聯合開發校本課程,建立遠端課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家鄉菜是當地人視作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