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鹿鹿哥
-
2 # 無為6777599135
王羲之東晉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他曾在浙江紹興蘭亭池畔“臨池學書”,日復一日,廢寢忘食地苦學各家書法之長,為節省時間,身邊的池水竟成了他順手涮筆的方便之處,日久天長,一池清水被染得墨黑墨黑。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兒子,他的父親很喜歡他。受到父親的影響,他很小就學著父親的樣子堅持天天寫字。
有一次,王獻之正在專心練字,父親在他身後看了很長時間,他一點都沒有察覺。王羲之悄悄伸過手去,猛地抓住了他的筆端,緊接著用力向上一提。王獻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寫字上,本就沒有想到父親會來抓他的筆。
讓王羲之高興的是,筆並沒有從他的手中抽出。他看到兒子寫字時全神貫注,旁若無人,筆握得牢,手下有勁,認為他一定能夠練出一手好字。為這事,他欣喜地誇獎了兒子。
王獻之的字有了長進,就有些飄飄然了。一天,他寫了很多字,其中一個“鵝”字漏掉了下邊的那個“點”,他放下筆走出書房幹別的事去了。父親來到兒子的書案,照例要看一看他寫的字,當他看見了這個疏漏,就順手提筆將一“點”補上去了。
不一會兒王獻之回到書案,拿著這些字請他的母親來評價。母親看了一會兒,說道:“你的字寫得還可以,但還透著稚嫩,只有這一‘點’,倒像是你父親寫的。”
說完以後,她的手指落在了那個“鵝”字的下邊。王獻之仔細地比較了一下,果然不同!他突然想起這一“點”當初忘了寫上去。他猜想是父親給他補上的,臉馬上就紅了。找到差距後,他打消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從此以後練字就更加刻苦了。
為了激勵王獻之持之以恆,王羲之指著放在院中的十八口大水缸,說:“你把這十八口大缸裡的水寫完,你的字也就練得差不多了。”
王獻之遵從父親的囑咐,堅持不懈地勤學苦練,寫幹了十八缸水,終於攀登上了書法藝術的高峰。
不懈的努力終有回報,與父親並稱書法"二王"
二人的書帖成為後書法界臨摹範本
-
3 # 聞者欣賞
對於王獻之書法上的成就,個人覺得跟各個領域取得了不起成就的人一樣,不外乎有先天遺傳,後天影響(環境,個人)兩個方面的因素。先天遺傳,我想其父王羲之的書法上面的優良基因,多少也會傳給王獻之一些,至少起步會比常人遠一截;後天學習培養部分,又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其中,社會環境,當時社會風氣,文化盛行,世人對書法藝術的尤為追捧(天時);家庭環境,王獻之從小在書法世家(地利)成長起來,長期受到其父每天進行書法創作的薰陶(耳濡目染),對其在書法造詣的取得,一定也有大的助力;最後還是感覺跟王獻之個人(人和)對書法藝術的興趣,熱愛與長期不懈努力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試想當代也不是有不少人,小的時候被稱為“神童”的人,後來由於各種原因,最後長大後變成了“普通”人。
-
4 # qSy112233864喜樂孩子
我認為主羲之是寫自己的字,楷書基礎打牢了,再就隨心聽欲的寫。
想想,寫蘭亭序的情景是不是這樣。
-
5 # 狂喜淡墨a
從小受到家族影響王獻之在書法藝術如何成功的?
王羲之兒女很多,只有王獻之有了繼承父親書墨,有了成功。寫的不差於父親。
從書墨取向豪蕩不羈上,勝於父親。今草的筆連,即王獻之影響了以後的今草發展。
獻之書墨
影響了張旭懷素狂草的創作,從草書的意氣激盪,筆畫馳鶩,皆得與獻之之情性。宋代米芾特喜王獻之。其中秋貼的臨摹達到以假亂真。
取氣勢者,皆從王獻之。寫草字者亦乃取其情性,無不學獻之的不羈放縱的個性。
雖王獻之留世作品少,而對其成就也就寡聞了。
但是王獻之具史書記載,率爾師心,冥合天矩,至於行草興合。若孤峰四絕,迥出天外。
獻之乃羲之七子,幼學父字,次習張芝,別創其法。性,高邁不羈,風流冠時。
獻之書墨
字,子敬,小字,官奴,徵拜中書令,又稱大令。
三四四年生,三八六年卒,壽域末進。大才早歿。遺憾。
-
6 # 顛張門徒
由於時代的發展,(書法)被認為就是拿著毛筆寫成漢字,就是書法。就像是把(音符)組合在一起就是音樂一樣。音樂是靠音符組成的,,但那只有真正的((音樂家))才可以做到!普通人在一架鋼琴面前就和一個白痴沒區別!!!只有在熟練掌握和運用(法度)的前提下用毛筆寫字才能成為書法,,由於用毛筆寫字的簡單性也讓很多外行可以(渾水摸魚),不講法度信手塗鴉………
王曦之有7個兒子,唯獨王獻之成了名家,,其他幾個孩子難道不會書法嗎??實事求是說書法肯定會但是不能自稱一家!!!
王獻之的成功首先是筆法的成功。王獻之繼承了王羲之的(內撅)筆法有創造性的豐富了筆法…就是(外拓)筆法!!!!新的筆法為書法的表現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簡單說就是讓書法更漂亮,更能讓大眾認可和欣賞!!!打破了書法作為士族大夫的專一產物,讓書法在民間更有市場………
光有超乎常人的功力還不能成為一代書家,,還需要一種獨立天地間,剛正不阿的正大氣象才可以成功……王獻之的一生其實是個(悲劇)人物,40多歲就離開人世!!!!!王獻之和他的妻子從小青梅竹馬感情非常好。但是由於王家當時的社會地位和王獻之的一表人才,王獻之被當時的(公主)看上了,皇帝讓王獻之休掉妻子和公主結婚,悲劇從此開始!!!正直的王獻之為了抗婚,,竟然自殘雙足,誓死抵抗………正是這種高潔的品質以及晉人的名士風骨,讓王獻之書法融合了形式和內涵的完美統一,成為獨領風騷的一代大家!
書法在中國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只有具備了超強的功力和超凡的胸懷才能成功,歷代書法大家莫不如此!!!!
-
7 # 墨海星緣
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世稱二王。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東晉書法家,家裡排行老七,六個哥哥雖然書法都有成就,但最成功者卻是王獻之。除了過人的天賦,他靠的更多的是勤奮!十多歲時他的字就寫的有板有眼,就去問父親“我的字再練五年應該可以了吧?”王羲之指著院子裡的十八大缸水說,你寫完這十八大缸水也許練好了。“用盡三缸水,一點象羲之”,可想他練字有多勤奮!王羲之行書凌空切入,其“骨法用筆”創造行楷體。王獻之“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其筆法上除了父親的“內擫”,更多了“外拓”,因而創造了行草體,唐初以前二百年的書壇一哥就是王獻之,風頭一度蓋過其父,可想而知王獻之的書法有多成功!
回覆列表
受家族的影響王獻之在書法上是怎麼樣取得成就的?
王獻之(公元344 —— 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曾經做過中書令的官,人家都尊稱他為“王大令”。在王羲之的七個兒子當中,王獻之是最小的一個。在書法上,他最有悟性,敢於思索。當他還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就煞有介事地向老爸建議“你大人平時所致力的章草書, 其實氣度並不宏逸,近來我反覆思考了這個問題,不如從流行在民間的和傳統書法大不一樣的稿草書、行書中進行突破,來一次新的變法改體。況且書無定法,事貴變通,古法也太侷促死板了。”老子聽了兒子的建議,經過冥思苦想,反覆實踐,從而把當時人們日常生活中已經廣泛應用著的,漢魏以來質樸粗糙的稿草書和行書,錘鍊成了“姿媚”橫出的今體。
王獻之由於穎悟好思天資高逸,書法才華不僅表現在繼承家學方面,並且還開創了一種“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草又處其中間”的新體,獲得了“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張懷瓘《書議》)的美譽。宋朝黃庭堅曾經把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分別比作“左傳”和“主周”的文章,意思是說一個精嚴緊密一個浪漫洛縱,真是再貼切不過了。他的傳世要跡如行書《世九日帖》,以及“非草非行”的《地黃湯帖》、《送聚帖》 、《鴨頭丸帖》 、《中秋帖》 等,都是寫得很有氣勢和姿態的藝林瑰寶。但是也有人認為,這些作品都是唐宋時人的摹本或者臨本。然而不管如何,那些作品在極大程度上儲存了王獻之書祛的風貌!另外他的小楷《洛神賦》,縱然是僅存刻本13行,卻寫得非但結體妍妙,字法端凝,並且還在疏朗的風姿態勢中躍出驗蕩的風神,被後人譽為“天下法書之冠”,把東晉的小楷書風流推進到了一個前所未有後人也萬難企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