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中學地理楊老師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慘烈戰爭,這場戰爭深刻的改變了後來的世界格局。而談到二戰的轉折點,稍微瞭解一點歷史或者軍史的人們也都不會感到陌生,這場戰主要有三個戰場,蘇德戰場,北非戰場,以及太平洋戰場。蘇德戰場上的主對決是蘇聯與德國,北非戰場則是英國(法國)對德國(義大利),太平洋戰場則是美國、中國、英國對陣日本(僕從國)。

    中途島戰役

    最先發生轉折的是太平洋戰場,一直在賭博的日本不可能在每一次賭博中都獲得勝利。珍珠港事件之後,日本雖然趁機狂妄了半年,佔領了整個東南亞地區,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石油,但是也就半年而已。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在短短几天的時間裡,日本聯合艦隊損失慘重,明治維新之後積累了幾十年的海軍老本頃刻間沉入海底,日本政府甚至都不敢向民眾公佈失敗,這場戰役後,日本迅速由攻轉守。

    阿拉曼戰役

    北非戰場上的轉折點則是阿拉曼戰役,它發生在1942年的秋季,兵力上已經捉襟見肘的德軍在阿拉曼戰役中遭遇挫敗,被迫退回了突尼西亞境內,放棄了控制埃及的計劃,停止了在北非的擴張。

    蘇德戰爭

    不過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最殘酷的爭奪還是蘇德戰爭,蘇德戰爭中每一場大會戰都牽動著整個世界的神經,攻守形勢的變化也決定了整個二戰的走向。

    蘇德戰爭中的轉折點是哪一場戰役,多數人都會毫不猶豫的給出答案,那就是斯大林格勒會戰。在這場歷時200多天的大會戰中,德軍的第六集團軍全軍覆沒,保盧斯元帥及24名將軍被俘虜,2500多名軍官及9萬多士兵投降,損失和丟棄的技術裝備不計其數,這是德軍自二戰以來前所未有的潰敗,從此蘇德雙方的攻守逐漸發生改變。斯大林格勒會戰是蘇聯眼中的轉折點,也是世界各國對二戰的公認大轉折。但是實際上,蘇德戰爭中,雙方的反覆較量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絕不是一場戰役就能改變戰爭走向的。

    被俘虜的保盧斯元帥

    希特勒不止一次的幻想著給蘇聯致命一擊,試圖一招致命打垮蘇聯,在他看來,拿下莫斯科蘇聯就會妥協,佔領斯大林格勒,蘇軍的精神支柱就會瓦解,因此孤注一擲的發起猛攻。斯大林同樣也幼稚過很多次,總覺得德軍遭遇了幾次失利之後,就可以全線反攻。正是兩位領導人的“自信”,才使得蘇德戰爭中,雙方的損失都是空前絕後的,尤其是前蘇聯。

    蘇軍盲目反攻的哈爾科夫戰役

    德軍在莫斯科遭遇了第一次潰敗之後,斯大林就錯誤的認為德軍的好日子已經到頭了,轉折點已經到來了,立刻命令蘇軍進行反攻,致使蘇軍在準備不夠充足的情況下,盲目反攻,損失慘重,好不容易積累的一點優勢很快就再次葬送了。德軍不僅沒有被打垮,反而因為蘇軍的慘重損失再次燃起了勝利的希望,掀起了第二次夏季攻勢,重點進攻斯大林格勒。不過兵力上捉襟見肘的德軍再次輸在了綜合實力上,圍攻斯大林格勒的失利,使得德軍大規模的攻勢基本上結束。

    斯大林格勒會戰

    如果希特勒就此停止盲目的進攻,利用蘇聯與美英之間難以消除的隔閡做做文章,或者是利用“卡廷慘案”來掀起一些事端,緩和一下局面,拖上個一年半載達到緩兵之計的目的,或許後面的戰爭局勢很可能會發生改變。或者最差最差的情況,德軍停止進攻,集中精力進行防禦戰的話,蘇聯要想打敗德軍,恐怕要付出更為慘重的代價,一旦德國搶先研製出恐怖的核武器的話,那歷史很可能真的就要改寫了。不過希特勒並沒有收手,他的執著加速了蘇德戰爭轉折點的到來,也讓人類的文明得以喘息。蘇德戰爭轉折點的最終到來,是很多人忽視的一場戰爭,那就是1943年夏季的庫爾斯克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

    庫爾斯克戰役是二戰中存在感相對較弱的一戰大會戰,它似乎沒有列寧格勒保衛戰那麼悲壯,也沒有莫斯科會戰和斯大林格勒會戰那麼輝煌,但是這場戰役卻是蘇德雙方一次鬥智鬥勇,比拼先進武器裝備的大會戰,蘇德戰爭中規模空前的坦克戰和空戰都發生在這次戰役中。

    庫爾斯克會戰的德軍指揮官——曼施坦因元帥

    斯大林格勒會戰失敗後,為了挽回頹勢,希特勒進行了全國總動員。他趁西線的英美還沒有開闢第二戰場,抽掉了東線的全部精銳部隊,配備了大量的新型武器裝備,委任了經驗豐富的曼施坦進行指揮,發起了最後一次夏季攻勢。

    德軍投入新式武器——費迪南坦克殲擊車

    庫爾斯克戰役不同於莫斯科會戰和斯大林格勒會戰,蘇軍在軍隊數量上已經遠遠優於德軍,技術裝備也逐漸與德軍縮小了差距,甚至略有優勢。更重要的是,蘇軍已經提前偵察到德軍的行動計劃,做好了充足的準備。這是一場蘇軍以多打少,以逸待勞的防禦戰,結果可想而知。德軍毫無意義的進攻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不僅損失了十幾萬精銳部隊,也損失了大量的坦克、火炮與戰機。武器裝備損毀了,工廠還可以造出來,大量經驗豐富的老兵毫無意義的戰死了,這就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訓練出來了,應該說,庫爾斯克會戰是德軍的一次自殺性攻擊,也是蘇德戰爭中的最後轉折。

    損失慘重的德軍

    庫爾斯克會戰之後,德軍自此一蹶不振,被迫全面轉入了防禦,再也沒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進攻,蘇軍牢牢的控制了戰爭的主動權,自此開始了收復國土的全面反擊。

    所以說,蘇德戰場開始轉折是斯大林格勒戰役,而最終完成攻守逆轉的戰役則是庫爾斯克戰役,在這兩場舉世矚目的大會戰結束之後,英美也很快意識到了,繼續坐山觀虎鬥的話,大桃子就要被蘇聯全部摘走了,於是加緊了開闢第二戰場的準備工作。1944年6月,英美法等國的聯軍在諾曼底成功登陸,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因為一系列的軍事和政治上的失誤,最終一步步走向了墳墓。

    蘇軍攻克柏林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任何一場野蠻的侵略戰爭都很難取得最後的勝利,這是很多人眼中二戰最後結局的直接原因,但是不難發現,二戰中的歷次重大轉折點,軸心國基本上都是在兵力相對匱乏的情況下,輸掉了戰役,可見綜合國力才是決定戰爭結局的根本關鍵。歷史不可能倒退,但是歷史隨時都會重演,後人看過去的歷史,最重要的還是要汲取經驗與教訓,戰爭從來不會給任何國家的人民帶來快樂,珍愛和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才能讓人民安享幸福。

  • 2 # 戰略論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要搞清楚到底哪個戰場才是二戰中最具有決定性的戰場,二戰中大體有以下幾大戰場:東線戰場、北非戰場、西線戰場(包括前期的大西洋海戰)、東亞戰場、太平洋戰場。這幾個戰場其實並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存在著很大的聯絡,共同影響著戰爭最後的走勢。

    個人認為東線戰場是決定勝負的戰場,原因很簡單,東線戰場是一場退無可退的生死之戰,無論哪一方戰敗都將使自己失去大陸上的領導地位,甚至是導致滅亡。而其他戰場都不具有這個特點,大西洋海戰、北非戰場、太平洋戰場都只能算是同盟國的前沿陣地,而不是他們最後的陣地,即便失敗了也有可以撤退的地方。例如如果德國潛艇部隊成功的切斷了英國本土的航運並最終佔領了英國,英國也不會滅亡,大不了轉往其他殖民地繼續領導戰鬥,實在不行就撤往美國。美國同樣如此,萬一太平洋戰場打輸了,那就退回美洲,總歸是失敗不了的。

    蘇聯在同盟國中的重要性毋容置疑,它不僅擁有世界最龐大的陸軍,而且其所處的位置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它隔開了軸心國兩個最強國家德國和日本的陸地聯絡,同時牽制了德國陸軍的絕大部分和日本陸軍的三分之一到一半,一旦蘇聯戰敗,那麼對於同盟國的打擊將是致命的。那些解放出來的龐大的軸心國陸軍將全部用來對付英美同盟國,北非、東南亞的戰場幾乎肯定會淪陷,軸心國將佔據整個歐亞大陸,並形成一個真正的堡壘,介時失去了大部分資源地的英美只靠一個美洲去對抗歐亞兩大洲的軸心國顯然是非常困難的,勝利的希望微乎其微。

    在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時,一開始便確定了“先歐後亞”的基本戰略方針,說的直白點那就是保住蘇聯這個關鍵的盟友,第一就是對蘇聯實施全面的軍事援助,第二就是開闢新的的戰場和大力投入北非戰場,其本質都是為了儘可能的牽制一部分德國軍事力量,緩解蘇聯所承受的沉重壓力。當時同盟國裡制定了一個應急方案,即一旦東線戰場局勢出現急轉直下,蘇聯面臨被徹底打敗的威脅時,無論條件多麼困難,盟軍都必須立刻在西線發起登陸,對德國施加強大的軍事壓力,迫使其將主力調回國內。所以二戰的轉折點就是東線戰場,即蘇德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的性格養成是在什麼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