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蜜獾傳奇

    注重瞭解數學背景的文化底蘊

    現行的教材結合教學內容,從一年級開始就以生動有趣、易於閱讀的形式,以“你知道嗎?”為題,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數學家的故事、數學趣聞、數學發現、數學史的知識等等,透過這些豐富多彩的內容的呈現,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首先源於人類生活的需要,豐富學生的數學文化,體會數學在人類發展歷史中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如學習“四邊形”時向學生介紹“七巧板”的有關史料,特別是古人給出的七巧板構圖,使學生感受幾何構圖的優美和我們祖先的智慧。再如在學習“時、分、秒”時,教材呈現了古代的計時工具――刻漏(如下圖),學生知道了我們今天雖然是從鐘錶知道時間,但之前卻經歷了漫長的探索過程,體驗探索的不易及先人的聰明才智,激勵學生熱愛祖國文化,向我們的祖先學習。教學時如果能充分利用好數學新教材的文化特性,讓學生切實領會到數學的文化價值,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從心裡真正喜歡上數學。

    如何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

    注重加強數學活動的文化滲透

    數學活動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滲透數學文化,對於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擴大學生的視野,拓寬知識,增長才幹,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發展數學才能,有著積極的作用。

    數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富有吸引力,要靈活多樣,生動活潑,形式主要有、遊戲競賽、動手操作、實踐應用、講述故事、智力活動等。如講故事活動,可以結合有關的數學知識,講祖沖之與圓周率的故事;講華羅庚從小認真學習、刻苦鑽研的故事;講陳景潤摘取“數學王冠”的故事;講神奇的紙帶――莫比烏斯帶;講數學與文學,文學有“迴文”現象,例如天連水來水連天,數學也有“迴文”運算,例如3×51=153,12×231=2772=132×21;講數學和語言,“不管三七二十一”涉及乘法口訣,“三下二除五就把它解決了”則是算盤口訣;講數學和美學等等,這些對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數學的思想與情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滲透數學文化一

    大力挖掘數學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

    如在講授“黃金分割”中,可適當講述黃金分割在現實生活中的無窮魅力:漂亮的五角星圖案;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克/釐米3,月球的平均密度為3.4克/釐米3,月球與地球平均密度的比值恰為0.618;每晝夜24小時中需保持睡眠9小時,而9與15之比為0.618的近似值;人的正常體溫是37℃, 37℃×0.618≈22.9℃,在此溫度中,肌體的新陳代謝、生理節奏、生理機能都處於最佳狀態,人們感覺最舒適;報幕員站在舞臺的一個黃金分割點,最能給人一種美的感受……一件件實在的事例、一幕幕精美的畫面,有力地印證了黃金分割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美學價值,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熱情。

    借用現代化手段,展示數學文化的美

    教師可以藉助圖片、幻燈、錄影以及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展示數學文化的奇異和美,積極傳播數學文化。比如在講述圓時,可透過電腦展示一系列生活中典型而非常漂亮的有關圓的圖片:腳踏車輪胎、景德鎮出產的圓形瓷器、月球上的環形山、向日葵、光環、電磁波等;還可動畫演示一顆石子丟在平靜的水面上,水面盪漾出的美麗的圓形波紋,真正地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圓的無處不在,世界上因為有了圓才變得有此美妙。讓學生帶著高漲的熱情進入新課的學習。

    開展學科之間的文化交融與滲透

    如在講授有關溶液配製的應用題前,我先認真地鑽研了初三化學中有關溶質、溶劑、溶液等概念及其相互間的關係,並將糖水、鹽水這兩個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作對照,再將紅墨水滴入清水中演示溶質、溶劑和濃度間的關係,學生就能直觀地把握好各個概念的實質及其相互間的關係,並能準確地解答相關的問題。

    3滲透數學文化二

    數學課堂引進豐富的數學文化資源

    在大部分學生眼裡,數學知識是枯燥、乏味的。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有責任改變這一點。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來負擔。古今中外有著悠久燦爛的數學文化,出現過祖沖之、阿基米德、高斯、華羅庚、陳景潤等數學大師,我們有責任向學生展現數學所凝聚的一切,引領學生透過學習感受數學的博大與精深,領略人類的智慧與文明,使數學課堂成為一個審美的、情趣的、智慧的課堂,讓學生在充滿濃濃文化味的課堂中逐漸愛上數學。

    例如,學到圓周率時,如果只是考慮到教給學生計算的本領,那麼告訴他們圓周率是3.14便行。然而那樣的數學課堂失去了童真和趣味,失去了數學文化的韻意。因此我們向學生展現圓周率在數學史上走過的艱辛歷程,顯示圓周率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要為學生對未來圓周率的發展留下暢想的空間。

    滲透數學文化

    注重讓學生體驗“數學美”

    數學首先是“真”的,它是一門充滿理性,並“教人”理性的學科。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由此而放棄對數學“美”的追隨。哲學家羅素說:“數學,如果正確地看她,不但擁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數學提供了一種精確簡潔通用的科學語言,數學語言正是以她的結構與內容上的完美給人以美的感受。”

    如何在課堂向學生傳遞數學的美,讓學生們耳濡目染數學給我們帶來的關於自然有序、結構的美,體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同生共榮美好景象,獲得對大自然崇高和敬畏之感,或許,作為數學教師,我們首先就應具備對數學美感的良好的感受、捕捉和創造能力,並帶著自己對數學美的強烈體驗與感悟走進課堂、走進孩子、走進數學,與他們共享數學美、共創數學美。

    4滲透數學文化三

    (一) 從生活中感受數學知識,引導學生產生數學興趣

    “藝術來源於生活”,同樣的,知識仍舊來源於生活。數學產生的初始,是為了生活計數,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有記錄時間與食物數量的結繩記事,後來為了方便用繩子將珠子串起來形成了最早的珠算,在後來的阿拉伯數字的產生。數學就是在生活中不斷積累和發現中而形成的。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時,要擯除一切以教科書為主的理念,要教導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知識,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髮現縈繞在身邊的數學知識,例如:加法運算,可以讓學生觀察身邊的人、事、物,讓學生放學後觀察身邊有什麼東西相加的十,比如校門口的榕樹有幾棵,楓樹有幾棵,那麼他們一共有幾棵;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在學習三角形時,可以讓學生說出身邊的各種三角形及其特點。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傳授了課堂知識,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探索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另外學生在回答時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於學生心理自信能力的培養。

    (二) 將數學歷史納入課堂,讓學生在聽故事中學習數學知識

    據相關文獻的記載,數學從產生至今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悠久的歷史積累了一個又一個膾炙人口的數學故事。從小學生的年齡及生理特點來看,故事性教學的效率較高,原因在於故事能夠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對於故事中的知識接受能力較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一個數學小故事將學生的注意力拉倒相關的數學知識上來,然後透過講故事,提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解決課堂知識,在教學中,老師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讓學生對知識產生學習的慾望,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例如利用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利用浮力測量CROWN體積的故事引導學生學習浮力的運用等。

    (三) 豐富數學教學活動形式,讓學生遊戲中運用數學知識

    教學活動是數學教學的手段之一,利用知識競賽或者遊戲的形式,讓孩子在歡笑中學習數學知識。教師可以將相關的數學文化以及數學知識告訴學生,並讓學生回家後擴充知識,以知識競賽的形式來鞏固學生所學習的知識,獲勝的同學可以給與小紅花或者鉛筆、橡皮擦等作為獎勵,這種形式不僅使學生對於數學知識和數學文化更加了解,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增加了學生對於數學文化知識的掌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天發現得痔瘡了?誰有什麼好辦法嗎?聽說厲害了要做手術,好害怕,感謝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