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幸福狄克檀喜福
-
2 # 意威德林
我可以肯定的說不是天生的。
1.壓根就沒有天生這回事兒,一針見血的說就是自私。為什麼有天生這一說法呢,我覺得無非是一種責任的轉移,把這些不好東西都說是天生的,去責怪天吧!和我沒關係。
2.缺乏同情心,有時是被傷害過,不敢再同情。比如扶不扶啊!不扶沒同情心,扶了傾家蕩產也不夠啊,寧願不扶吧!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3.自私。容得下一個人,世界只有一個人,容得下兩個人,她的世界就只有兩個人,以此類推。太多的利益糾葛,同情心有時是物質的有時是精神上的,精神上的還好,物質上的是實實在在的金錢啊!同情了別人,自己的就少了。何況還有那麼多的反面例子:農夫與蛇啊,東郭先生和狼啊!世界上太多的無奈。很難用對與錯來做鑑定,只能是一種選擇,選擇的結果自己承擔就好,千秋功罪誰與評說。我們大都是芸芸眾生,小人物而已,只為柴米油鹽。
Andie
-
3 # 大自然的魅力
古代三字經曰:人之初性本善。可見人一生下來本性是善良的。缺乏同情可以從兩方面因素去理解。1.缺乏愛心,自私,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它是一種畸形的心態。這可能跟他的成長環境有關。受過傷害或者受某種因素影響。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性格。2。冷漠是一種閱歷的沉澱,它可以保護自己。有時候,壞人會利用人善良行騙,訛詐,生活中這些事情屢見不鮮。這時冷漠會保護自己。戰爭中的冷漠殺戮也是為了保護自己。。。
-
4 # 十九金
謝約:同情心屬於天生,這屬於一種愛的方式,只是它會隨環境變化而變化。
在我們(也可以以實際情況去觀察幼兒的實際情況可以瞭然)幼兒和童年時並不清楚什麼是羞恥,更不清楚什麼是對和錯,但有一點他(她)們懂得父母的惱和怒,更懂得在父與母之間誰是弱者,於是“同情”更可以說是在愛和護之時表現出來,當然這種同情(屬無意識)存在一定的“為己”的意思,但我們不能否認這種有同情的心就是今後同情別人的延續!
有同情心若能夠再去實行的話我們的內心及世界會有更多的精彩呈現!
同情心是天生,不被環境所影響是要我們付出更多才會明白的道理!、
-
5 # 媽媽充電屋
人的性格和心理特點,是因為遺傳,還是後天環境的影響,一直是心理學爭論的焦點。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阿德勒認為,性格特徵本質上是對於一種特殊習慣的維持,而不是一種遺傳的能力或個人秉性。英國的兒童心理醫生奧利弗·詹姆斯認為,人類心理層面的代際相似性,並不是基因決定的,而是後天培養造成的,幸福和不幸福的培養模式像基因一樣世代流淌。
在奧利佛的著作《天生非此》中,他透過的大量的案例及對基因實驗的質疑,證明了“你之所以成為你,是因為家庭的培養模式,而非生物基因”。我們並非天生如此,是家影響著我們的一生。奧利弗認為,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是透過言傳、身教、身份認同的學習機制,和父母對子女的關愛或虐待來傳遞。
為什麼父母會對子女有如此大的影響?奧利弗提出了個有趣的概念叫“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源自一場發生在斯德哥爾摩的綁架案,案件中人質對劫匪產生了認同感,甚至為劫匪的行為辯護。
奧利弗將這個概念引入到父母和子女的關係中。某種意義上說,幼年時期的子女,完全依賴於父母,所以他們是父母的“人質”,父母就成了“綁匪”。子女如同人質一樣的認同父母,竭盡全力地透過模仿父母的性格特徵,同父母也就是“綁匪”建立感情或獲得他們的喜愛。
從這個角度理解,我們每個人,既是父母的人質,竭盡我們所能去討好父母,獲取父母的認同;我們也會成“綁匪”,我們的孩子也會成為我們的人質,來討好我們。
人格分析心理學大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曾經說過,“原生家庭對家裡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後就越傾向於按照幼年時小小的世界觀來觀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
家庭生活如同一部電視劇,父母的童年經歷是主要劇作家,而反過來,他們的童年也受祖父母童年的嚴重影響,迴圈往復。
一代又一代,幸福的基因會傳遞,不幸的基因也不會中斷。
教育學博士塞西·高夫在《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中指出,人大腦中會經常回放一種聲音,叫“磁帶”,通常都是父母批評我們的時候在我們大腦中留下的印記,其效果往往是讓我們懷疑自我。
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是無可取代的,特別是幼年的子女,對父母的完全依賴感,讓父母成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子女的生命中,父母發出的聲音是與眾不同的。很多研究表明,負面童年經歷的數量是人格障礙的主要成因。
童年的經歷是無法重演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有意無意的言行舉止帶給我們的傷害,父母的言傳身教,關愛或虐待,都無法重演。
所以,缺乏同情心,也是因為家庭教養中被父母“言傳身教”,或者經歷過所謂的“虐待”導致的。基因不應該背鍋。
-
6 # 開啟心門鎖
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而且後天養成的。由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家庭環境、教育程度的不同,性格也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性格不是一塵不變的,是可以改變的。性格不好、缺乏同情心的人,也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而且改變這種缺陷。
缺乏同情心,主要的原因在於家庭的教育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實,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
首先,如果父母沒有同情心,那麼孩子也就很容易缺乏同情心。
其次,現在離婚率越來越高,單親家庭的孩子也越來越多,父母的離婚容易導致孩子性格孤僻、心胸狹窄,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還有,父母的溺愛也是造成孩子缺乏同情心的的重要原因。在父母溺愛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比較的自私、沒有責任感,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報,容易缺乏愛心和同情心。
所以,缺乏同情心不是天生的,往往都是父母造成的,想要改變孩子的缺陷,父母首先得做出改變。
缺少關愛的孩子,父母要多關心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感覺到愛的存在。溺愛重長大的孩子,父母要學會放手,然後孩子自己去面對一切,只有摔倒後才會成長。
缺乏同情心,並不可怕。透過周圍環境的影響,以及自身得努力,同樣可以擁有同情心。
-
7 # 心夥伴
在當今這個社會,我們從小就教育我們的孩子要對待其他人有同情心,有了同情心,這個世界才會變的美好。然而,隨著一些社會事件的頻繁爆出,讓我們不得不懷疑,這個世界真的存在很多具有同情心的人嗎?
讓我們追溯同情產生的原因。除了同理心之外,還與公平、正義、相互依存等情緒有關。它牽涉到人類在某個特定情境下的自由意志,被認為是人類天性之一,也是理性的根源。
同情心是人的天性,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幾個月大的嬰兒就能表現出同情心,這就不太可能是後天的東西。而且不僅僅存在於人類,許多哺乳動物,特別是靈長類,都能表現出強烈的同情心。
其實同情心也就是當別人遭遇某些困境時,我們會聯想到如果我們自己也遭遇了困境,那麼我們會希望得到幫助,同樣,這時候其他人也需要我們的幫助。
如何對別人做到同情心,其實很簡單,首先注意你對他人情緒的反應。仔細聆聽。眼睛看著對方,專注地問問題,重述以便確認你聽到的內容。接納對方的感覺。請記住,僅僅表達你的關心也能對他人有幫助。不要跟對方說不要生氣或傷心,我們需要做的不是解決問題,只要理解他們的感覺。
因此,同情心可以理解為一種換位思考,或者用中國的一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8 # 使用者95758802126
有的孩子有自閉症,會缺乏理解和缺乏人際溝通的能力。正常的孩子呢,他的同情心的產生和家庭的教養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他如果獲得了更多的耐心和愛。同時他看到父母之間是如何的表達愛意。這樣呢,它就會變得更加的富有同情心。孩子的行為是對周圍環境的反應。
-
9 # 如有來生不願做人
大腦缺陷造成的是智力上的傷害,與心理活動無關。
同情心是一種心理情緒上的活動,是一個人的教養問題,所以只是和所處的環境經歷有關,與一個人受到的教育有關。這裡說的教育不是說學歷智力上的教育,而是道德上的培育,就像一直提倡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這就是德的一方面。
具體怎麼教育培養,這個主要是環境影響,尤其是家庭影響,家長少吵點架,多點溝通談心,年齡小的時候,可以適當養點小動物,尤其是小狗是最好的,貓的話不建議。
-
10 # 粵鄂東哥30538753
缺乏同情心不是天生的,而是胎教、教育有關係的,一個人一出生是不會有同情心和無同情心之分的,關鍵是後天因素而形成,所以說教育是關鍵所在,當然有些人性格也有多少左右同情心作用。
-
11 # 李建中心理諮詢
缺乏同情心,對親情冷漠主要是後天的影響,家庭關係,父母的性格情緒的影響,你提到的大腦缺陷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不過一般在嬰幼兒期就已經明確知道了,那時候就會發現,孩子的反應很遲鈍,甚至沒反應,眼神不會跟正常的孩子一樣有神和靈活,行動上也比較遲緩笨拙,長大之後自然談不上同情心和熱情。
如果嬰幼兒期感覺孩子比較正常,長大之後慢慢發現缺乏同情心,對親情冷漠,主要的影響還是家庭父母的影響,包括性格,情緒,家庭關係,人際關係,溝通模式,相處方式等等,只不過家庭父母的影響也是從嬰幼兒期就開始了,所以有時候會看起來是先天就已經有大腦缺陷一樣,大多數人都會預設六歲以上才出現的情況屬於後天的影響,但實際上嬰幼兒期就已經開始有後天的影響了,主要就是家庭關係,父母的影響,有的孩子小於六歲就已經表現出缺乏同情心了,比如會殘忍對待小動物,會對小弟弟妹妹出手傷害等表現。會出現這樣的表現的,說明大腦功能本身是正常的,是心理上受過傷害的影響,導致了出現這樣的情況。
一般是兩種情況的影響,一是父母有一方對孩子有暴力傾向,包括身體暴力和語言暴力,同時另一方無力阻止和保護孩子,這樣的情況持續存在的話,孩子自發感覺別人是危險的,保持距離才能安全,遠離才能安全,所以會表現比較冷漠,因為曾經親近的人傷害了他,導致缺乏同情心,冷漠,甚至也會映象學習,也會對其他人有暴力傾向。二是父母沒有直接傷害孩子,但是情感比較冷漠,忽略跟孩子的交流,專注於自己的事情,有的父母是因為自己得了抑鬱症,無法照顧孩子,跟孩子的距離也很遠,也會導致缺乏同情心和冷漠的表現。總之,後天的影響,家庭父母的影響是最主要的,哪怕是父母不在身邊,也有很大的影響,缺失父母的影響就是很大的影響了,對愛的感覺會相對差挺多的。其次是身邊一直都在的人,包括常年陪伴的保姆。這些人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不是驚天動地的影響,而是默默地影響深遠,其實這些基礎性的影響才是最重要的影響,形成孩子的主導心理反應和狀態。
從你的提問來看,似乎挺期待是因為生理缺陷導致的缺乏同情心和冷漠,面對後天的影響,瞭解之後可能還需要去改變,確實是挺痛苦的事情,如果是先天的影響,自己可以不去面對和改變了,因為先天的因素自己無法改變。
回覆列表
謝邀,準確的說是也不是。部分人是從父母哪裡遺傳來,天生就缺乏同情心。更多的是後天形成的。我重點說一下後天形成,大致有以下幾個因素容易影響到人們的同情心:一是環境影響,比如現下經常出現的碰磁丶被誣陷等,會使人們對同情心產生懷疑,從而助長人們失去同情心。二是政策造成,比如國家的一孩化政策,在一定意義上是國家發展的需要,但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父母雙方都是一個孩子,他們要工作要生活,一旦老人出點問題,這部分兒女中可能就有力不從心者,如果他們旁邊的人也出了與他們父母一樣的問題就會產生同情心的問題。三是養成造成,常言道近株者赤,近墨者黑,人在成長過程中就看你與什麼樣的人接觸,在什麼環境下接受教育,在什麼樣的氛圍中生活、工作,久而久之就產生了自己的世界觀,這對同情心的培養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