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斯文影視劇
-
2 # 歷史逸事
這與兩人的人品,為人處世有很大關係。
楊廣,為人陰狠,擋他路的都要想法設法除掉,弒父殺兄淫嫂,試問還有什麼事他幹不出來呢。
李世民,為人坦蕩磊落,夫妻感情深厚,謀略過人,帶兵打仗,手下有一批為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在戰爭中為他帶來了很高威望。
這些都是楊廣不具備的。一個是暴君,一個是明君,沒法比。
-
3 # 陽光戰神407
楊廣當上皇帝后,沒有延續隋文帝的仁政,沒有想著團結朝臣去建設更強大的大隋而是對外窮兵黷武,對內是苛捐雜稅,光著重自己的享樂,弄的民不聊生,官逼民反,最後敗掉了大好江山。反觀李世民,上臺之後即採取了一系列的安民撫民的政策,使動亂的社會迅速的安定下來。他深深地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再加上一幫能臣的輔佐有了著名的貞觀之治。所以說李世民很成功。
(說歷史的女人——第805期)隋朝和唐朝有諸多巧合,或某種冥冥的暗合。比如隋文帝楊堅和唐高祖李淵都曾先立長子為太子,隋朝是楊勇,唐朝是李建成。可是結果呢,這兩位太子都沒有做上皇帝。是這兩位太子無能嗎?
非也,反而在民間或部分史家的評述裡,這兩位太子的評價還算挺好的。可惜的是,這兩位評價不錯的太子,卻都被自己的二弟被扳倒了,楊勇是被二弟楊廣,李建成則是被二弟李世民。唯一的區別是,結果都是死,前者楊勇是被做了皇帝的楊廣賜死,後者李建成則是被自己的二弟李世民斬殺。
楊廣殺楊勇,乃是形勢所迫,做了皇帝的楊廣,自然是無法留著前太子楊勇的存在。對帝位而言,這畢竟是一股潛在的威脅。因此,楊廣賜死楊勇,只能是政治需求的結果。
雖然楊廣賜死楊勇之行為,也不是多高尚的事,但比及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親手彎弓射箭、一箭射死自己的親哥哥李建成而言,楊廣的殘忍倒變得和善或溫和了許多,反倒是李世民的殘忍狠辣更加醒目。 不管從哪種程度來說,楊廣和李世民的皇帝之位都可謂是來路不正。名不正則言不順,那麼怎麼辦呢?
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正名。可是楊廣和李世民在登基為帝后,都曾經積極採取措施為自己正名,然為何最終李世民成功了、而楊廣卻失敗了呢?一個成了千古明君,一個則成了千古暴君,還是亡國之君?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看楊廣和李世民的正名方式: 第一方面是稱帝后,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 在這一點上,楊廣和李世民是不同的。楊廣繼位之後,他的內心是不踏實的。
這種心虛表現在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假隋文帝詔書賜死了前太子楊勇。
第二個層面是搞各種大工程專案,甚至發動戰爭,其目的是什麼呢?難道是楊廣真的喜歡搞工程策劃嗎?
顯然不是,他是想透過這些政績來為自己正名,顯示自己作為一個皇帝的豐功偉績,以征服臣民之心,獲其擁戴。 其實說白了,楊廣就是想透過這種方式為自己正名,讓人們忘了或忽略了他奪帝之位的黑暗內幕。
可是楊廣這種做法的結果是“樹欲靜而風不止”,越想為自己正名,反而效果越差,究其原因是他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何為擺正位置呢?第一點是既然已經稱帝,那麼就該踏踏實實坐在龍椅上,自己先認可自己,這是一種自信。其次,要勇敢面對自己的不足,虛心納諫,善待臣民。第三是要比老爹隋文帝更勤政,畢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更值得人們讚揚的。 但是反看李世民就不同了,他剛好是把楊廣犯的問題基本都避免了。
比如心虛,李世民也心虛,但不能心虛就好高騖遠。李世民做了皇帝后,該霸氣的時候毫不留情,該謙虛的時候謙卑無比,很快就獲得了臣民的擁戴和稱讚。李世民為何能取得這個效果?首要因素就是他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快速從奪帝陰謀的暗影中走出來。
他走出來,是要努力做一個明君的,所以他就照著明君的標準來貫徹執行,結果效果立竿見影。 第二方面是如何做皇帝。
針對如何幹好皇帝這份工作,楊廣和李世民的方式是不同的。 楊廣的側重點是希望透過大的政績來彌補奪帝之位的隱形錯誤,所以他就擔任起了帝國的大設計師的角色,先後設計了兩個大專案,一個是建新都洛陽,一個是建大運河。尤其,大運河是楊廣的傳世傑作。因此,有人認為,要理解隋煬帝楊廣,就必須弄懂他的這兩大手筆,即洛陽和大運河。也就是說,弄懂了洛陽和大運河,也就是徹底明白了楊廣是如何做皇帝的,以及他是一個怎樣的皇帝。 但反看李世民,卻沒有什麼這類浩大的工程。李世民是怎麼做皇帝呢,他直接來了一個“貞觀之治”。
這是很了不起的。所謂的“貞觀之治”主要是指貞觀年間在政治、軍事、農經、文教等多方面的成就。尤其是政治方面的成績最為突出,這個方面又主要分為三塊: 第一塊是開創了三省六部制的帝國管理模式。 第二塊是納諫,李世民政治生涯中最出色之一的表現就是善於納諫,從諫如流。
因此,李世民時期的唐帝國開啟了一個非常清明和寬容的帝國政治環境,也誕生了以魏徵為首的一大批諫官,他們為唐帝國的穩定發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成績。這幾乎是貞觀之治最為值得稱道的成績。 第三塊是李世民非常重視法治,廢除了很多殘酷的刑罰,故此組織人員編制了《貞觀律》。《貞觀律》是唐帝國的國家法律寶典,是帝國辦案的依據,是社會清明和人民能夠有序生活的保障之一。
這個意義是不能忽視的。 此外,貞觀之治在軍事等方面,也取得了很突出的成績。 但是兩人相對比,我們就發現其中的差別了。楊廣做皇帝后,是一直在折騰大專案,為了實現這些大專案的實施,他動輒百萬民夫徵調,不顧百姓疾苦,雖然成就了大運河,但是也把老百姓徹底拖入生存的低谷。
兩極分化,從來都是危險的。最終楊廣迎來的是老百姓的反抗和不斷起義,而隋帝國也基本是在各種起義的催逼下,最終“無可奈何花落去”。 但是李世民則不同,他沒有搞大專案,而是在做具體的事情,甚至是小事情,比如納諫,比如整治吏治等,當然也有軍事方面的成就,不過貞觀之治的魅力,仍然主要表現在李世民如何在做一個善於納諫的好皇帝。
第三方面是如何對待私生活。 楊廣在做皇帝期間,除了喜歡搞大工程和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之外,在私生活方面,也是頗為奢靡。最為爭議的便是帶著浩浩蕩蕩的船隊多次到南方旅遊,讓原本利在千秋的大運河似乎成了他的享樂之河。
據說更有甚者,楊廣曾下令選出千名美人,讓她們身著白色衣裳,扮作縴夫拉自己乘坐的龍舟。總之,在此期間,楊廣極盡豪奢之風,影響極其之壞。另外,楊廣在晚期好色、驕奢無度,稍有姿色之宮女,也常為其覬覦。努爾哈赤曾說:“從來國家之敗亡也,非財用不足也,皆驕縱所致耳。若……隋煬帝……鹹貪財好色,沉湎於酒,晝夜宴樂,不修國政,遂致身死國亡。”
皇家無私事,所以皇帝的私生活怎麼樣,其實也是衡量一個皇帝昏庸或聖明的一個標準。但是反看李世民,情況則不同了。 在私生活方面,李世民最為值得稱道的是他和長孫皇后之間那令人稱讚的感情。李世民做皇帝后,以善於納諫,深得臣民之心,但有一次他卻和魏徵發生了矛盾。
這事,讓長孫皇后知道後,長孫皇后沒有正面勸諫丈夫,而是換了一種方式,換上正式的朝服,出來跪在丈夫面前,恭賀丈夫。說恭喜丈夫能夠有這樣敢於直言的諫臣。
李世民頓時怒氣消失,不再遷怒魏徵,反而更加重用。 但是楊廣的蕭皇后卻沒有長孫皇后這樣的好命,蕭皇后本人也是非常賢惠稱職的,可是早年的時候,蕭皇后幫助、輔佐丈夫,甚至在丈夫有過失的時候,進行規勸,楊廣還會聽從,可是到了晚期之時,楊廣變得十分殘暴,動輒殺人,蕭皇后已經不敢直面勸諫,因此曾寫了《述志賦》進行婉轉的勸戒,但是效果依然甚微。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楊廣和李世民的區別,楊廣為了給自己正名,除了折騰大工程之外,幾乎沒有什麼成果,反而使得自己的名聲更加殘暴。但是李世民在不同,他不但在軍事、政治等方面作為很大,就算小到私生活,他也處理得十分得體。
因此,楊廣和李世民雖然都屬於帝位來路不正,甚至可以說李世民的帝位來路更加黑暗,但是因為在稱帝后,李世民會為自己正名,結果李世民反而成了一代明君。而楊廣卻因正名的方式不對,把自己給硬生生搞臭,弄成了一個亡國的暴君。可以說,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猶如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