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化的,一定是特色的,包括地方風物,也包括地方文化。具體還是“六風”:風光、風貌、風俗、風味、風情和風物。這一切都是從這方土地裡生長出來的,有山水地脈,有原住居民的人脈,故而有了獨特的文脈。
地域化的,一定是差異化的,而這正是旅遊的主要訴求。旅遊就是差異化,旅遊不是要第一,而是要唯一,旅遊就是賣“不同”。
同一區域內資源大都是同質化的,優劣之間會有遮蔽效應,劣質資源利用得當便可以互補、聯動,這就要打出自己的特色,尋找不同點。
資源有限,創意無限。文化創意無極限,旅遊產業無邊界。做什麼產品主要取決於市場,資源次之,文化是靈魂。市場是立足點,資源是依託點,文化是創意點,產品是設計點。
——牧青隨感
到各地去調研文化產業,介紹者們往往會如數家珍地介紹當地文化,從歷史到人文,從物質的到非物質的。然而面對這些厚重的文化資源,怎麼轉變為現代的文化產業,大家都一籌莫展。也曾看到過一些非遺傳承人創作的作品很美、很精緻,一問銷量卻都寥寥無幾。深入溝通,就可以發現他們要麼在創作上沒有按照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去設計,要麼就是沒有時代性的營銷手段和方法,從而形不成從資源到產業的閉環系統。
文化產業要發展,對於文化資源豐富地區來說必然會選擇資源驅動戰略作為發展戰略之一,而且筆者也相信中國的超級IP,未來一定會有很多出自這些老經典。為此就必須對這些文化資源進行梳理,分層分級,找出那些老經典的IP。然後圍繞這些老經典進行打造,形成超級IP。結合超級IP的特點和要求,特色文化資源的IP開發應該做到“4個+”,即:專家創意+大眾互動、故事驅動+技術推動、場域建設+社群運營、平臺借力+生態體系。
一
專家創意+大眾互動
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IP開發一方面要依靠專家,但也不能完全依賴專家。把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即專家生產內容和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使用者生產內容結合起來,可以解決我們特色文化資源創意設計階段的兩個基本問題:一些專家對年輕人的審美觀和消費理念瞭解不夠導致創意出的IP年輕人不買單,大眾對特色文化資源的理解不深導致創意出的IP底蘊不夠。
透過這種專家創意與大眾互動相結合的方式還帶來一個更大的好處就是在IP的創意過程和營銷宣傳結合起來。因為在創意過程中,透過廣泛徵求大眾意見、徵集創意、廣泛投票等方式,讓大眾參與到創意過程中,讓大眾能更好的瞭解和接受產生的IP。
在幫一些地方進行吉祥物開發時,在前期創意階段就透過這種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透過網際網路平臺海選組建2支專家團隊,每支團隊包括漫畫師、動畫師、遊戲師、工業設計師、插畫師等不同人員組成,團隊組建完成後提交人設和漫畫創作,然後兩隊開始PK,在網上由大眾進行投票,產生出最終的形象。
二
故事驅動+技術推動
超級IP必須具備故事性,要按照“新、奇、獨、特、美”的特徵強化故事內容創意力,構建多元價值體系。
超級IP故事必須具備3個基本特徵:1、能引起共鳴,尤其是粉絲的共鳴。特色文化資源故事是歷史的遺存,很多已經跟現代生活方式不相適應。因此需要對其故事和內容進行再造,使之能引起粉絲的共鳴。比如《憤怒的小鳥》中,猶如要保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小鳥要保護自己的三個蛋,豬想吃小鳥的蛋,就去偷。豬會不停地偷來偷去,並在不同的地點重演,豬會變的更聰明,小鳥也會變得更強大。2、魅力人格化。好的故事必須有魅力十足的主角,這是IP的核心,也是能否吸引流量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要避免走中國傳統的“高大全,先完人,再聖人,最後封神”的道路,要按照符合當代語境的、有血有肉、有溫度、有瑕疵的平民英雄去打造。3、不斷創新。好的IP不是一成不變,而要不斷完善,逐步更新,快速迭代,不斷給人以新鮮感,從而吸引粉絲。
比如臺灣的白米希望木屐,1994年在“社群總體營造”背景下,白米社群以公母樹為背景和原型,挖掘自己的特色,嘗試以“木屐”來強調社群特色,建立木屐館生產木屐,並以“木屐”為核心發想出許多創意,第一步提升木屐美感,創作了巨型木屐、彩繪木屐、鴛鴦木屐等較好又叫座的產品。其次轉換木屐功能,開發出玲瓏木屐、木屐聘書、木屐結婚證書、同心協力屐等產品。第三步跳脫木屐意象,推出木屐畚箕、帽子、座椅、信箱、人行步道等產品。最後文化再生,傳播木屐的工匠精神,開發木屐舞蹈、舞臺走秀、白米風味餐、木屐咖啡等產品。
有了好的故事,還要有好的表現形式。3D、全息、VR(Virtual Reality,即虛擬現實,簡稱VR)、AR(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強現實技術,簡稱AR)、現代聲光電等技術的發展為特色文化資源的創新化、時尚化、體驗化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和可能。
三
場域建設+社群運營
如果說前面的“2個+”是超級IP形成的基礎和開始,那麼對IP的運營則是超級IP形成的關鍵。
透過特色的場域建設,營造與產品特徵、地方特色文化等相匹配的氛圍和環境,這是體驗化消費時代的特徵,也是特色文化產業傳遞高質美感的必要。另一方面透過特色的場域建設,又會吸引遊客、受眾等人的關注,有利於社群的形成,促進IP的形成和產品的銷售。場域也是傳達和表現特色文化產品調性的重要載體。
比如馬來西亞的手工藝品品牌THE ARCH,在銷售體驗店中借力吉隆坡規劃佈局展覽、搭建”I ?KL”的攝影點,營造出該品牌是吉隆坡文化旅遊特色名片的感覺。在內部佈局上透過活態展示館、品牌展示等形式展示公司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工匠精神,讓去的遊客在那樣的一個場景下都不由自主的消費、幫他宣傳、推廣。
透過前面的融合化發展的措施,讓特色文化資源形成的IP能夠自帶流量,形成IP的社群,因此後期的社群運營成為超級IP形成的關鍵。而這種社群運營必須具備三個特點:1、有身份有儀式,社群是一個有著獨特態度和相同價值觀的群體,因此在社群運營中必須要有一定的儀式感讓粉絲對這種文化和態度的認同;2、有趣有愛有溫度,這是IP人格化的特徵,是凝聚社群粉絲,讓他們覺得有歸屬感和認同感的關鍵;3、有參與有互動,參與是提升社群歸屬感的方式,是完善和提升產品品質的方式,而互動是提升社群的活躍度的關鍵。
四
平臺借力+生態體系
如果說超級IP的產業開發實際是經過流量層、發酵層和變現層三個過程的話,那麼專家創意、大眾互動、故事驅動、技術推動、場域建設等都是在吸引流量,而場域建設和社群運營就是在內部發酵,那麼變現就靠平臺借力+生態體系了。
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大部分的影響力還不夠,還不足以吸粉,所以需要藉助其它的平臺來發力,如政府平臺、BAT平臺。同時也要考慮在不同的階段藉助不同的平臺,如創作平臺、傳播平臺、社群平臺等。
而超級IP的終極目標在於形成自己的產業生態,形成自迴圈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平臺、中小微企業、創意者和諧生存,使用者、粉絲與創意者相互轉化,圍繞IP的一源多用開發形成動漫、遊戲、電影、電視劇、文學、主題公園、衍生品、酒店、藝術品、教育、培訓等相關產業共同發展。這樣的生態系統裡,有大樹,有幼苗,隨著時間的更替大樹會老去,而有些幼苗會成長為大樹。
地域化的,一定是特色的,包括地方風物,也包括地方文化。具體還是“六風”:風光、風貌、風俗、風味、風情和風物。這一切都是從這方土地裡生長出來的,有山水地脈,有原住居民的人脈,故而有了獨特的文脈。
地域化的,一定是差異化的,而這正是旅遊的主要訴求。旅遊就是差異化,旅遊不是要第一,而是要唯一,旅遊就是賣“不同”。
同一區域內資源大都是同質化的,優劣之間會有遮蔽效應,劣質資源利用得當便可以互補、聯動,這就要打出自己的特色,尋找不同點。
資源有限,創意無限。文化創意無極限,旅遊產業無邊界。做什麼產品主要取決於市場,資源次之,文化是靈魂。市場是立足點,資源是依託點,文化是創意點,產品是設計點。
——牧青隨感
到各地去調研文化產業,介紹者們往往會如數家珍地介紹當地文化,從歷史到人文,從物質的到非物質的。然而面對這些厚重的文化資源,怎麼轉變為現代的文化產業,大家都一籌莫展。也曾看到過一些非遺傳承人創作的作品很美、很精緻,一問銷量卻都寥寥無幾。深入溝通,就可以發現他們要麼在創作上沒有按照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去設計,要麼就是沒有時代性的營銷手段和方法,從而形不成從資源到產業的閉環系統。
文化產業要發展,對於文化資源豐富地區來說必然會選擇資源驅動戰略作為發展戰略之一,而且筆者也相信中國的超級IP,未來一定會有很多出自這些老經典。為此就必須對這些文化資源進行梳理,分層分級,找出那些老經典的IP。然後圍繞這些老經典進行打造,形成超級IP。結合超級IP的特點和要求,特色文化資源的IP開發應該做到“4個+”,即:專家創意+大眾互動、故事驅動+技術推動、場域建設+社群運營、平臺借力+生態體系。
一
專家創意+大眾互動
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IP開發一方面要依靠專家,但也不能完全依賴專家。把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即專家生產內容和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使用者生產內容結合起來,可以解決我們特色文化資源創意設計階段的兩個基本問題:一些專家對年輕人的審美觀和消費理念瞭解不夠導致創意出的IP年輕人不買單,大眾對特色文化資源的理解不深導致創意出的IP底蘊不夠。
透過這種專家創意與大眾互動相結合的方式還帶來一個更大的好處就是在IP的創意過程和營銷宣傳結合起來。因為在創意過程中,透過廣泛徵求大眾意見、徵集創意、廣泛投票等方式,讓大眾參與到創意過程中,讓大眾能更好的瞭解和接受產生的IP。
在幫一些地方進行吉祥物開發時,在前期創意階段就透過這種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透過網際網路平臺海選組建2支專家團隊,每支團隊包括漫畫師、動畫師、遊戲師、工業設計師、插畫師等不同人員組成,團隊組建完成後提交人設和漫畫創作,然後兩隊開始PK,在網上由大眾進行投票,產生出最終的形象。
二
故事驅動+技術推動
超級IP必須具備故事性,要按照“新、奇、獨、特、美”的特徵強化故事內容創意力,構建多元價值體系。
超級IP故事必須具備3個基本特徵:1、能引起共鳴,尤其是粉絲的共鳴。特色文化資源故事是歷史的遺存,很多已經跟現代生活方式不相適應。因此需要對其故事和內容進行再造,使之能引起粉絲的共鳴。比如《憤怒的小鳥》中,猶如要保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小鳥要保護自己的三個蛋,豬想吃小鳥的蛋,就去偷。豬會不停地偷來偷去,並在不同的地點重演,豬會變的更聰明,小鳥也會變得更強大。2、魅力人格化。好的故事必須有魅力十足的主角,這是IP的核心,也是能否吸引流量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要避免走中國傳統的“高大全,先完人,再聖人,最後封神”的道路,要按照符合當代語境的、有血有肉、有溫度、有瑕疵的平民英雄去打造。3、不斷創新。好的IP不是一成不變,而要不斷完善,逐步更新,快速迭代,不斷給人以新鮮感,從而吸引粉絲。
比如臺灣的白米希望木屐,1994年在“社群總體營造”背景下,白米社群以公母樹為背景和原型,挖掘自己的特色,嘗試以“木屐”來強調社群特色,建立木屐館生產木屐,並以“木屐”為核心發想出許多創意,第一步提升木屐美感,創作了巨型木屐、彩繪木屐、鴛鴦木屐等較好又叫座的產品。其次轉換木屐功能,開發出玲瓏木屐、木屐聘書、木屐結婚證書、同心協力屐等產品。第三步跳脫木屐意象,推出木屐畚箕、帽子、座椅、信箱、人行步道等產品。最後文化再生,傳播木屐的工匠精神,開發木屐舞蹈、舞臺走秀、白米風味餐、木屐咖啡等產品。
有了好的故事,還要有好的表現形式。3D、全息、VR(Virtual Reality,即虛擬現實,簡稱VR)、AR(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強現實技術,簡稱AR)、現代聲光電等技術的發展為特色文化資源的創新化、時尚化、體驗化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和可能。
三
場域建設+社群運營
如果說前面的“2個+”是超級IP形成的基礎和開始,那麼對IP的運營則是超級IP形成的關鍵。
透過特色的場域建設,營造與產品特徵、地方特色文化等相匹配的氛圍和環境,這是體驗化消費時代的特徵,也是特色文化產業傳遞高質美感的必要。另一方面透過特色的場域建設,又會吸引遊客、受眾等人的關注,有利於社群的形成,促進IP的形成和產品的銷售。場域也是傳達和表現特色文化產品調性的重要載體。
比如馬來西亞的手工藝品品牌THE ARCH,在銷售體驗店中借力吉隆坡規劃佈局展覽、搭建”I ?KL”的攝影點,營造出該品牌是吉隆坡文化旅遊特色名片的感覺。在內部佈局上透過活態展示館、品牌展示等形式展示公司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工匠精神,讓去的遊客在那樣的一個場景下都不由自主的消費、幫他宣傳、推廣。
透過前面的融合化發展的措施,讓特色文化資源形成的IP能夠自帶流量,形成IP的社群,因此後期的社群運營成為超級IP形成的關鍵。而這種社群運營必須具備三個特點:1、有身份有儀式,社群是一個有著獨特態度和相同價值觀的群體,因此在社群運營中必須要有一定的儀式感讓粉絲對這種文化和態度的認同;2、有趣有愛有溫度,這是IP人格化的特徵,是凝聚社群粉絲,讓他們覺得有歸屬感和認同感的關鍵;3、有參與有互動,參與是提升社群歸屬感的方式,是完善和提升產品品質的方式,而互動是提升社群的活躍度的關鍵。
四
平臺借力+生態體系
如果說超級IP的產業開發實際是經過流量層、發酵層和變現層三個過程的話,那麼專家創意、大眾互動、故事驅動、技術推動、場域建設等都是在吸引流量,而場域建設和社群運營就是在內部發酵,那麼變現就靠平臺借力+生態體系了。
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大部分的影響力還不夠,還不足以吸粉,所以需要藉助其它的平臺來發力,如政府平臺、BAT平臺。同時也要考慮在不同的階段藉助不同的平臺,如創作平臺、傳播平臺、社群平臺等。
而超級IP的終極目標在於形成自己的產業生態,形成自迴圈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平臺、中小微企業、創意者和諧生存,使用者、粉絲與創意者相互轉化,圍繞IP的一源多用開發形成動漫、遊戲、電影、電視劇、文學、主題公園、衍生品、酒店、藝術品、教育、培訓等相關產業共同發展。這樣的生態系統裡,有大樹,有幼苗,隨著時間的更替大樹會老去,而有些幼苗會成長為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