魟魚類的背鰭變化而產生一種尖銳的毒刺,人被刺時,有時會因此而死。毒刺每年會更新。魟魚一般生活在水深約淺於100米的海域。魟魚是以形如翅膀形狀的胸鰭以波浪狀的擺動方式來遊動,就如同在水中飛翔一樣,非常美麗。魟魚為了避免在多沙的海床下吸入過多的沙粒,在身體的上方,靠近眼睛的部分有一個具有如單向閥功能的孔口,魟魚可從這個孔口吸入海水,再從身體下方的鰓孔排出,可以過濾海水,避免吸入過多的沙粒。
某些生活在遠洋的魟魚,如:Manta Ray(蝠魟),其呼吸方式則與其他海洋魚類相同。魟魚特有的單向閥孔口使他們能夠在沙床下生活,並以貝類、甲殼類及小魚生物為食。魟魚與鯊魚的血緣關係相近,都具有軟骨骨架的身體,鰓為細長條切口狀。
魟多半是吃底棲小型無脊椎或是濾食浮游動物,所以它們的牙齒變成平板鋪石狀,而不像鯊牙的三角形銳牙這麼可怕。所以魟魚性情溫和也沒有攻擊性,在海里如果看到魟,一點也不用驚慌,可以慢慢靠近仔細地觀察。
尾巴特別細長的黃土魟,尾巴上的毒棘清晰可見。
當然魟也有它尋求自衛的方法,在它們的尾柄上通常有1~3根毒刺,必須要特別小心。一旦不小心被它掃起來刺到,會引起紅腫發燒,甚至喪命,所以漁民一旦捕獲它們常先把它的尾巴剁掉。
潛水人員在沙泥底活動時也要小心不要踩到隱身躲在沙地上的魟,或是故意去逗弄和激怒它們。中國沿海因為大量捕捉,所以在海里已經甚少看到鯊或魟。魟魚(圖2) 魟在分類上屬於軟骨魚類的亞目,全世界共有六個科158種。除了“深水尾魟”科臺灣沒有外,其他五個科臺灣都有。包括有六對鰓,吻部長而透明的“六鰓魟”,全世界的五種裡有四種還是臺灣發現的。
其餘的魟都是五對鰓,其中的“魟”科,尾細長沒有尾鰭;“扁魟”科有背鰭和尾鰭;“燕魟”科體盤特別寬,尾巴很短;以及頭部明顯鼓起來比體盤高,使眼睛和噴水孔變成長在頭兩側,胸鰭只延伸到眼的後面為止的“扁魟”科,包括了前面所提到體型很大的蝠,牛鼻和魔鰩三大類。
這其中的蝠魟長相最為奇特,因為在它的頭上還有向前突出,看起來像耳朵的頭鰭,它就是利用這兩片頭鰭把小魚或小蝦等獵物驅趕進入口中來幫助攝食。如果把這雙頭鰭也算作是附肢的話,那麼蝠魟大概是脊椎動物中唯一具有三對有功能附肢的動物了。魟魚(圖3) 產地:巴西、申古河流域
盤體可達50cm
水質:pH 5.5~7.2
水溫:24~32℃
黑色的盤,體上點綴著白色圓點(通常成3、2、1排列),是其最大的特徵。
永不退流行的黑白雙色系,造就黑白魟成為市場上超高人氣的魚種黑白魟身上白色圓點的大小、形狀、排列、顏色,及表面的粗糙度,會因採集地不同而有所差異。
當飼養過程中水質出現變化(水溫、PH劇烈震盪、亞硝酸太高...等)魟魚(圖4)
常會出現白點拖長的現象,也就是俗稱的“跑點”。
這是水質劣化的警訊,應立即加強水質管理。
蝦、泥鰍、小魚....等餌料接受度高。
在淡水魟魚中屬於飼養難度不高的品種。 英文俗名:earl ray
pH值屬於弱酸性,約為6.2~7.0,水溫維持在22~28度。
屬名後面出現“sp”表示這魚雖和這個族群魚種類似,但是還沒辦法確定它的學名,或許是個尚待鑑定的個體。
近4年來,新發表魚種,對其品系仍有許多爭議,最初出現在上,曾引起一番的討論。此魚的基底色為淺黃色,而斑紋為黑色的圓形斑點,部分斑紋會呈不規則,部分斑點上會呈現8字紋。曾被稱為88魟,曾創下魟魚史上的高價位…….....誰叫愛“8” 這個字。
一直以來都被認為珍珠魟類的變異個體,但依其進口數量來看,可能是一獨立族群,尚待確認。
飼養上,應與珍珠魟類似,未普及所以資料有限,最大體盤直徑40cm。 英文俗名:FLOWER RAY
又稱:金帝王魟;黃金帝王魟;巴西帝王魟;梅花帝王魟。
由於黑黃相間的紋路,的尾部(尾刺後)以及白色的腹部,而被歸為帝王魟。
早期,因從巴西進口,故稱巴西帝王,與秘魯進口的帝王魟(Potamotrygon menchacai)做區分。經查證,主要產地為,轉口巴西再出口,進口數量不多。
近2年,市場上改以金帝王魟或黃金帝王魟稱之由於每年進口均為20cm左右幼體,故價格上並不算高(比同size的帝王魟便宜)。
但是,德國的訊息,此魚報價比一般帝王還高,與臺灣完全相反,豈不怪哉?
飼養上具有較高難度,未見成體。 學名:Potamotrygon menchacai
英名:Tiger ray
水溫:24~29℃
pH值:5.8~6.5
體盤長:50~60㎝
產地:以南美秘魯一帶為主魟魚(圖5)
又稱為帝王魟或老虎魟。在澹水魟魚中算是體形較大的種類。圓形體盤的正前端,有略向前突的尖形模樣,與其他種類相比體盤較扁平。體表由不規則的條狀及圓圈狀之黑色或黃色花紋組合而成,勾畫成一幅迷幻的圖騰,十分美麗,突出的體色表現也使其成為廣受歡迎且知名度極高的品種,而其黃、黑條紋的色彩搭配,猶如老虎 身上黃黑相間的皮毛,老虎魟(Tiger ray)之名由此而來。此種算是較文靜的魟魚種類,飼養上不會太困難。 (豹魟、龜甲、綠豆魟…等)
產地:秘魯、亞馬遜流域
盤體50cm以上
水質:pH 5.5~7.2 >溫度24~32℃
大型的南美魟魚,體健容易飼養,是個不折不扣的。
豹魟變異種繁多,在紋路、點、棘刺等表現上有相當大的變化,所以很難具體描述其特徵,比較容易識別的有: 體色多為黑、咖啡色系; 圓點較小且多而密,分佈均勻; 體幅邊緣成整圈的淺色細邊。 又稱:假黑白魟
據AQUALOG的鑑別目錄“澹水魟(Freshwater Rays)”上簡稱代號~P12,和黑白魟極為類似。
主要產地:在巴西,只是河域不同,容易飼養的入門魚種最大個體可達60cm。
金點魟和黑白魟最大的差異: 金點魟的體色較偏褐色; 而點多為金黃色,點比黑白多且亂; 體盤的正負兩面外圍有碎金點環繞,腹部有明顯斑點; 面板表皮有明顯疣狀禿起物,為粗糙面,黑白則為絨質表皮。 pH:6.5~7.2之間
水溫:22~25℃
特徵:背部呈現出蜂窩狀的紋路魟魚(圖6)
產地:巴拉圭境內的河系和巴拉那河的下
遊地區。這是澹水魟魚之中最大型的品種,通常都在1公尺以上,最大者可超過1.5公尺。其全身呈灰褐色,並佈滿暗褐色的大龜甲形狀,尾部短而胖,只要餵食蝦,小魚即可,因此飼養並不困難。
而它們很容易經由以下共同性的特徵而辨別出來:比較小的眼睛;尾長明顯的比體盤的直徑還短。 pH:7.0上下
水溫:26℃左右
產地:巴西及
體累:最大45公分左右
其基本的體色是明顯的白色的底色,成體身上的斑點顏色也比較澹,而體盤邊緣的圓點較小,且有二、三列之多。
魚體的背部很粗糙,魚體尾柄前半段的小型突刺比一般魟魚較大而明顯,是它們的特徵之一。 學名:Potamotrygon motoro
英名:Ocellate river stingray;Motoro Stingray
水溫:24~26℃;pH值:5.0~6.0
體盤長:50㎝
產地:巴西、秘魯、境內亞馬遜河、奧利諾、科河及烏拉圭、巴拉圭河水域與多數的澹水魟一樣,此類魟魚在自然環境中多生活在澹水河域中的底層。觀賞價值高且價位合理的珍珠魟類,在魟魚中算是較普及且愛好者接受度很高的一種。雖然同樣名為珍珠魟,但由於產地的變異性、個體間的雜交及花紋的多樣化,使得以Potamotrygon motoro為名的珍珠魟類個體,每隻的花紋及顏色皆有著不同的表現。魟魚(圖7)
魟魚類的背鰭變化而產生一種尖銳的毒刺,人被刺時,有時會因此而死。毒刺每年會更新。魟魚一般生活在水深約淺於100米的海域。魟魚是以形如翅膀形狀的胸鰭以波浪狀的擺動方式來遊動,就如同在水中飛翔一樣,非常美麗。魟魚為了避免在多沙的海床下吸入過多的沙粒,在身體的上方,靠近眼睛的部分有一個具有如單向閥功能的孔口,魟魚可從這個孔口吸入海水,再從身體下方的鰓孔排出,可以過濾海水,避免吸入過多的沙粒。
某些生活在遠洋的魟魚,如:Manta Ray(蝠魟),其呼吸方式則與其他海洋魚類相同。魟魚特有的單向閥孔口使他們能夠在沙床下生活,並以貝類、甲殼類及小魚生物為食。魟魚與鯊魚的血緣關係相近,都具有軟骨骨架的身體,鰓為細長條切口狀。
魟多半是吃底棲小型無脊椎或是濾食浮游動物,所以它們的牙齒變成平板鋪石狀,而不像鯊牙的三角形銳牙這麼可怕。所以魟魚性情溫和也沒有攻擊性,在海里如果看到魟,一點也不用驚慌,可以慢慢靠近仔細地觀察。
尾巴特別細長的黃土魟,尾巴上的毒棘清晰可見。
當然魟也有它尋求自衛的方法,在它們的尾柄上通常有1~3根毒刺,必須要特別小心。一旦不小心被它掃起來刺到,會引起紅腫發燒,甚至喪命,所以漁民一旦捕獲它們常先把它的尾巴剁掉。
潛水人員在沙泥底活動時也要小心不要踩到隱身躲在沙地上的魟,或是故意去逗弄和激怒它們。中國沿海因為大量捕捉,所以在海里已經甚少看到鯊或魟。魟魚(圖2) 魟在分類上屬於軟骨魚類的亞目,全世界共有六個科158種。除了“深水尾魟”科臺灣沒有外,其他五個科臺灣都有。包括有六對鰓,吻部長而透明的“六鰓魟”,全世界的五種裡有四種還是臺灣發現的。
其餘的魟都是五對鰓,其中的“魟”科,尾細長沒有尾鰭;“扁魟”科有背鰭和尾鰭;“燕魟”科體盤特別寬,尾巴很短;以及頭部明顯鼓起來比體盤高,使眼睛和噴水孔變成長在頭兩側,胸鰭只延伸到眼的後面為止的“扁魟”科,包括了前面所提到體型很大的蝠,牛鼻和魔鰩三大類。
這其中的蝠魟長相最為奇特,因為在它的頭上還有向前突出,看起來像耳朵的頭鰭,它就是利用這兩片頭鰭把小魚或小蝦等獵物驅趕進入口中來幫助攝食。如果把這雙頭鰭也算作是附肢的話,那麼蝠魟大概是脊椎動物中唯一具有三對有功能附肢的動物了。魟魚(圖3) 產地:巴西、申古河流域
盤體可達50cm
水質:pH 5.5~7.2
水溫:24~32℃
黑色的盤,體上點綴著白色圓點(通常成3、2、1排列),是其最大的特徵。
永不退流行的黑白雙色系,造就黑白魟成為市場上超高人氣的魚種黑白魟身上白色圓點的大小、形狀、排列、顏色,及表面的粗糙度,會因採集地不同而有所差異。
當飼養過程中水質出現變化(水溫、PH劇烈震盪、亞硝酸太高...等)魟魚(圖4)
常會出現白點拖長的現象,也就是俗稱的“跑點”。
這是水質劣化的警訊,應立即加強水質管理。
蝦、泥鰍、小魚....等餌料接受度高。
在淡水魟魚中屬於飼養難度不高的品種。 英文俗名:earl ray
pH值屬於弱酸性,約為6.2~7.0,水溫維持在22~28度。
屬名後面出現“sp”表示這魚雖和這個族群魚種類似,但是還沒辦法確定它的學名,或許是個尚待鑑定的個體。
近4年來,新發表魚種,對其品系仍有許多爭議,最初出現在上,曾引起一番的討論。此魚的基底色為淺黃色,而斑紋為黑色的圓形斑點,部分斑紋會呈不規則,部分斑點上會呈現8字紋。曾被稱為88魟,曾創下魟魚史上的高價位…….....誰叫愛“8” 這個字。
一直以來都被認為珍珠魟類的變異個體,但依其進口數量來看,可能是一獨立族群,尚待確認。
飼養上,應與珍珠魟類似,未普及所以資料有限,最大體盤直徑40cm。 英文俗名:FLOWER RAY
又稱:金帝王魟;黃金帝王魟;巴西帝王魟;梅花帝王魟。
由於黑黃相間的紋路,的尾部(尾刺後)以及白色的腹部,而被歸為帝王魟。
早期,因從巴西進口,故稱巴西帝王,與秘魯進口的帝王魟(Potamotrygon menchacai)做區分。經查證,主要產地為,轉口巴西再出口,進口數量不多。
近2年,市場上改以金帝王魟或黃金帝王魟稱之由於每年進口均為20cm左右幼體,故價格上並不算高(比同size的帝王魟便宜)。
但是,德國的訊息,此魚報價比一般帝王還高,與臺灣完全相反,豈不怪哉?
飼養上具有較高難度,未見成體。 學名:Potamotrygon menchacai
英名:Tiger ray
水溫:24~29℃
pH值:5.8~6.5
體盤長:50~60㎝
產地:以南美秘魯一帶為主魟魚(圖5)
又稱為帝王魟或老虎魟。在澹水魟魚中算是體形較大的種類。圓形體盤的正前端,有略向前突的尖形模樣,與其他種類相比體盤較扁平。體表由不規則的條狀及圓圈狀之黑色或黃色花紋組合而成,勾畫成一幅迷幻的圖騰,十分美麗,突出的體色表現也使其成為廣受歡迎且知名度極高的品種,而其黃、黑條紋的色彩搭配,猶如老虎 身上黃黑相間的皮毛,老虎魟(Tiger ray)之名由此而來。此種算是較文靜的魟魚種類,飼養上不會太困難。 (豹魟、龜甲、綠豆魟…等)
產地:秘魯、亞馬遜流域
盤體50cm以上
水質:pH 5.5~7.2 >溫度24~32℃
大型的南美魟魚,體健容易飼養,是個不折不扣的。
豹魟變異種繁多,在紋路、點、棘刺等表現上有相當大的變化,所以很難具體描述其特徵,比較容易識別的有: 體色多為黑、咖啡色系; 圓點較小且多而密,分佈均勻; 體幅邊緣成整圈的淺色細邊。 又稱:假黑白魟
據AQUALOG的鑑別目錄“澹水魟(Freshwater Rays)”上簡稱代號~P12,和黑白魟極為類似。
主要產地:在巴西,只是河域不同,容易飼養的入門魚種最大個體可達60cm。
金點魟和黑白魟最大的差異: 金點魟的體色較偏褐色; 而點多為金黃色,點比黑白多且亂; 體盤的正負兩面外圍有碎金點環繞,腹部有明顯斑點; 面板表皮有明顯疣狀禿起物,為粗糙面,黑白則為絨質表皮。 pH:6.5~7.2之間
水溫:22~25℃
特徵:背部呈現出蜂窩狀的紋路魟魚(圖6)
產地:巴拉圭境內的河系和巴拉那河的下
遊地區。這是澹水魟魚之中最大型的品種,通常都在1公尺以上,最大者可超過1.5公尺。其全身呈灰褐色,並佈滿暗褐色的大龜甲形狀,尾部短而胖,只要餵食蝦,小魚即可,因此飼養並不困難。
而它們很容易經由以下共同性的特徵而辨別出來:比較小的眼睛;尾長明顯的比體盤的直徑還短。 pH:7.0上下
水溫:26℃左右
產地:巴西及
體累:最大45公分左右
其基本的體色是明顯的白色的底色,成體身上的斑點顏色也比較澹,而體盤邊緣的圓點較小,且有二、三列之多。
魚體的背部很粗糙,魚體尾柄前半段的小型突刺比一般魟魚較大而明顯,是它們的特徵之一。 學名:Potamotrygon motoro
英名:Ocellate river stingray;Motoro Stingray
水溫:24~26℃;pH值:5.0~6.0
體盤長:50㎝
產地:巴西、秘魯、境內亞馬遜河、奧利諾、科河及烏拉圭、巴拉圭河水域與多數的澹水魟一樣,此類魟魚在自然環境中多生活在澹水河域中的底層。觀賞價值高且價位合理的珍珠魟類,在魟魚中算是較普及且愛好者接受度很高的一種。雖然同樣名為珍珠魟,但由於產地的變異性、個體間的雜交及花紋的多樣化,使得以Potamotrygon motoro為名的珍珠魟類個體,每隻的花紋及顏色皆有著不同的表現。魟魚(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