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雲淡星河

    關於鐵真的很有意思,大於鐵原子核質量數(56)的為重核,小於則是輕核。鐵元素之前,聚變放能,裂變吸能,之後則完全反過來。也就是說核聚變到鐵停止,核裂變到鐵也停止。他們最終都向著鐵-56靠近。這是因為鐵原子中結合能最大。所以現在地球上比鐵重的元素,都是來源於超新星爆發和中子星合併。所以我們身體裡的重元素(鋅,硒,碘)都是來源於遙遠年代的恆星。所以說你是來自星星的你,我是來自星星的我。

    首先任何元素都很容易被測量,因為只需要根據天體發出的光譜來確定恆星的物質組成。只要不是絕對黑體或者是絕對零度,都會發出輻射,不同的元素會發出不同頻率的輻射,就好像是元素的“指紋”一樣。科學家依靠分析恆星光譜中各種元素的譜線特徵和強度,就可以確定恆星的物質組成了。

    因為所有處於主序星階段恆星基本都是氣態的,所以很容易檢測其組成成分,但是類似於固態行星的光譜檢測,只能檢測到大氣層和表面物質,但是深層物質還是不能很好的確定。

    因為鐵元素在宇宙中比例非常低,所以很難檢測到他的存在。在宇宙中鐵的丰度確實不及氫氦碳氧氖這些輕元素的,鐵是聚變終點的產物,但畢竟聚變也不是什麼自發反應,還是要特高溫高壓的條件的,而且越到後期條件越苛刻。

    只有那些數量極為稀少,體量巨大的藍巨星,藍超巨星,質量通常是太陽的數倍的才有可能或者說有資格去大量製造重金屬元素。

    就拿太陽來說,太陽的質量在恆星中算得上比較靠前的了,大約超過了90%的恆星,太陽最後白矮星的產物也才是碳和氧,和鐵還相距甚遠。

    所以說聚變不是常見的自發反應,條件苛刻。氫氦聚變最為普遍。多數體量小的恆星以碳氧聚變為終點,最終冷卻。產生元素週期表三週期之後的元素只能仰仗極其少數大體量恆星的終點狀態,但是往往大體量恆星終點又走向另一個極端,例如超越史瓦西半徑的黑洞,又不再大量聚變了。所以只有在超新星爆發之類的極短暫過渡期才有可觀重元素產生。

    同時,核聚變不是什麼可以隨意相加的加法。恆星聚變往往循著幾種特定的反應式進行。這也促成了碳氧氖鎂等幾種元素幾家獨大。絕大多數元素僅僅是副反應的產物。

    所以鐵元素的合成條件還是十分苛刻的,所以在宇宙中含量稀少。珍惜它們吧。

    當然,有關於真金白銀,你要知道你脖子上戴的大金鍊子那都是上古超新星或中子星合併後的殘骸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形容蝴蝶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