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若是王你定為後

    真實情況: 孔明會勝,魏軍換帥,最好的結果是孔明連勝數陣,卻輸了大局,魏國損失很重。後續孔明還要北伐,司馬懿外,可拒孔明者,實在太少。運氣好,孔明可收復涼州。但……季漢,撐不了太久。

    演義: 孔明毫無懸念的大勝,收復長安,涼州。魏延掌涼軍,姜維防東吳,蔣琬王平隨軍,馬岱先鋒兼涼州督軍…………等等 魏國被逼到遷都,或者遷都前就被孔明滅掉

    陸遜不能坐以待斃,但蜀有諸葛亮在,只能攻魏,諸葛亮滅魏國主力,陸遜攻下樊城,佔據徐青二州。戰爭中,蜀漢出力最多,傷亡最大,最後收穫只堪堪和東吳持平。

    諸葛亮還在,陸遜知道伐不了蜀,孔明也清楚,陸伯言任東吳都督,自己也難攻吳。

    魏國還沒有徹底滅亡,領土仍是相當於當年的袁紹,自此,三家真正的平分秋色。

  • 2 # 歪弎格料肆

    結果依然是然並卵,估計蜀漢會晚幾年被吞併而已,天下大勢並不是一人一城一地所能改變的,更何況諸葛村夫只不過是過分誇大的產物

  • 3 # 輕鋼養殖舍

    其實歷史並不是一個人能左右的,特別是諸葛亮這種典型的儒家保守型文臣!1、打仗主要依靠國力!當時經過曹操多年的經營,曹魏(北方)是實力最強,內部安定、政策最好的,而且思想相對自由(看看後面的竹林七賢就知道了)蜀漢最弱,實力上蜀國必敗!2、人才。蜀華人才其實是匱乏的,後世儒家只推崇劉備諸葛亮,所以誇大蜀漢人才!3、主帥。諸葛亮是典型的儒家文臣,雖通戰略,奈何開拓不足,前期劉備赤腳打天下,無所畏懼。諸葛只是臣子,很看重名聲,承受不了失敗。4、地緣。蜀漢地處西南,閉塞多山,守業尚需勤勉謹慎,統一根本是不可能的。幾千年歷史,四川的政權有統一的嗎??(劉備是居漢中而非蜀地,主力是沛縣楚人)。5、主導思想和人心所向。諸葛亮是儒家傳統思想,主張恢復漢室,但儒家在和平時期效果明顯,戰時不靈。漢室本已分崩離析,諸侯誰想恢復漢朝?有腦子的諸侯更知道這只是劉備諸葛亮自私的大旗而已。蜀地居民能全力遠征從未去過的苦寒之地??而曹魏相對較為開明,源自曹操,從選拔人才、屯田、北擊烏桓,使得經濟發展最好、人才最多、思想最開明、北方蠻夷不敢南犯(比大漢牛),深得人心!

  • 4 # 白馬金貝

    魏國可不是主昏臣暗的國家,是當時東亞存在的超級軍事強權,與蜀吳的差距遠大於秦與六國,六國一百年人才濟濟名將如雲仍不免大一統。

  • 5 # 左將軍

    縱觀諸葛亮的數次北伐,只有第一次和最後一次的準備工作是最充分的。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國家經過了數年的發展,國內各個領域都上了正軌,各項指標也程上升趨勢。而且是首次發動進攻,有出其不意效。卻因個別人的剛愎自用而葬送了大好局面。

    諸葛亮隨後的幾次北伐就不盡人意了,面對魏國的深溝高壘,諸葛亮短時間內無法突破,糧草續不上,皆無功而返。

    最後一次北伐,蜀國經過了三年的發育,糧草器械充足、部隊建制齊全,而且諸葛亮面對魏軍嚴防死守,也做出了針對性措施,那就是開墾屯田。諸葛亮明顯是最好了長期消耗戰的準備,奈何時不我待,諸葛亮最終油盡燈枯。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那年病死的是司馬懿而非諸葛亮,會是怎樣一個結果。

    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之前諸葛亮與魏軍的對陣。

    先不談戰略,就戰術而言,諸葛亮首先是要拿下一塊根據地做為跳板,屆時後勤補給才能得到保障。

    魏軍方面,如果沒能在第一時間沒能擊退蜀軍,他們便立即轉入防守模式,等待中部戰區的增援。

    諸葛亮所帶領的北伐軍戰鬥力及其強悍,尤其擅長山地作戰,蜀軍戰鬥力的強悍離不開諸葛亮的功勞,史書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意思就是練兵有道,諸葛亮練出來的兵可不是吃素的。但是蜀軍兵少,經不起強攻所帶來的消耗。所以諸葛亮的意圖是想要把魏軍引出來,然後在運動戰中消滅魏軍。

    魏軍自知拼不過蜀軍,所以堅守待援,待中部戰區兵團抵達戰場後,再以大兵團優勢殲滅諸葛亮。

    這就是雙方的一個形勢,簡單來說就是蜀軍兵少但戰鬥力強,魏軍兵多糧足但戰鬥力不如蜀軍。

    司馬懿一旦在病逝,朝廷方面自然會立即換帥。

    曹魏的三大邊防戰區司令一直是有宗室擔任,但隨著宗室成員的凋零,外姓將領才接手重任。起初是夏侯懋管西路、曹仁管中路、曹休管東路,後來曹真接替了夏侯懋,曹仁和曹休死後分別由司馬懿和滿寵接替,曹真死後,司馬懿更是督兩路。如果司馬懿死後,朝廷肯定就會讓東路的滿寵過來接管,或者就地提拔郭淮。

    總之,不管讓誰督雍涼抵禦諸葛亮,魏軍都會採取堅守不戰的策略。

    大家不要以為堅守策略是司馬懿獨有的,高溝深壘,然後打防守反擊是曹魏軍事最高層制定的作戰方案。想當初諸葛亮羞辱司馬懿的時候,眾將領氣氛不已,但司馬懿知道不能出戰,而曹睿也清楚,為此,曹睿還特意派辛毗持節監督。

    魏軍在作戰方案上不是換誰就能改變的,因為大家都清楚,正面硬鋼確實打不過。

    也就是說,司馬懿死不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魏軍不改變作戰方案,諸葛亮就始終無法突破其堡壘。

    蜀軍又沒有強攻的資本,魏軍的堅守又毫無破綻,就這樣耗下去,估計諸葛亮也耗不過多久。

  • 6 # 史前日白佬

    結果會是什麼樣?我想結果可能一樣,不會有太多改變!

    沒有司馬懿,還有趙懿,錢懿,孫懿,李懿,魏華人才輩出,比如後期幾個耳熟能詳的,鄧艾,鍾會,羊祜,杜預等,就連蜀國的姜維之前也是魏國的,這也是我不看好蜀國徐圖發展的原因,地小人乏,拼不過啊,當然丞相七出祁山的結果大家都看見了,反正已經不是人力所能解決的,我們也不展開討論了。

    先回到正題,其實我想說的意思是魏華人才太多,當然,剛才說了魏國的幾個人才,鍾會,羊祜,杜預他們3個人年齡太小,可鄧艾此時已經37歲了,完全可以領兵對抗丞相的,就算鄧艾不領兵,魏國只要派個德高望重的人來繼續執行司馬懿的防禦方針即可,這應該不難吧,地球人都知道丞相糧草不濟,需要穩紮穩打,以戰養戰,魏國只需要做到防禦就行,堅壁清野,耗死丞相。

    退一萬步講,假如魏國被丞相佔領了一些城池,在丞相的盛名之下,魏國絕對會暫時放下內部矛盾,全力抵抗丞相這個外部矛盾,這個時候的曹魏軍民已經過了好幾代了,早已沒有了尊漢的思想,肯定會拼力抵抗,這是其一,三國之間沒有真正的同盟,如果魏國感覺到壓力,這個時候聯合吳國,讓吳國從荊州出兵的話,那丞相也只能班師回朝了,這是其二。

    隆中對中天下有變的意思,我覺得至少應該是魏國內亂,不然不管蜀國怎麼發展都打不過魏國,無他,蜀國國力太弱,人才匱乏且內部矛盾重重!

    最後說一句,丞相選擇了一個困難模式,真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7 # 復活的馬克斯

    結局還是一樣。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只不過是朝西北今天的甘肅進攻),明帝給司馬懿的指示就是堅守不出,所以誰指揮魏軍也是如此。諸葛亮為了求戰,使盡招數,甚至汙辱司馬懿是女人,司馬懿也不戰,不是他不想戰,甚至違旨要戰,明帝派辛毗監督他,他才無法戰,所以當他問蜀的使者諸葛亮的日常生活時,知諸葛亮必死無疑。

    不戰而勝,明帝聰慧。唯一的缺憾是司馬懿沒有抓住蜀軍的內亂攻擊蜀軍。

  • 8 # 夏雨風

    歷史如有反轉,後面的故事都要重新演義。假如諸葛亮把司馬懿困在山中,火燒山野,沒有一場暴雨解救司馬懿,諸葛亮完勝。也許就會採納魏延之計,派大軍斜插到曹魏老巢,或許匡扶漢室得以成功。

    諸葛亮拿下曹魏,佔據整個北方。孫權就會上書請劉禪稱帝王。劉禪被眾人扶著繼承了東漢政權。

    漢朝又得以傳承了二百多年,西晉的八司馬之亂丶五胡亂華避免了。

    諸葛亮實現了隆中大計,心情舒暢,又延年益壽。他用安撫四邊的柔和政策,中國大一統更加牢固了。或許不會有"崖山之後無華夏"的說法,中國的絲綢之路更加開闊,竟趕上了工業革命,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已是不可爭鋒的一流大國,至少日本在擠壓之下,乖乖地聽從大國調遣,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獨木難支。

    至少中國強大了,世界也要仰仗大國。說不定聯合國的總部在東方誕生了!1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細碎法杖好還是食人魔大王法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