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觀粉碎機
-
2 # 一念燦若煙華
為什麼會說明朝亡於日本呢,有這麼一種說法,主要是因為公元1592年至公元1598年明朝的“抗倭援朝”戰爭。又稱萬曆北韓之役、萬曆援朝戰爭,是萬曆“三大徵”之一(北韓稱: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慶長の役),是明朝幫助其屬國北韓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
此戰主要原因是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為平息國內的矛盾和削弱各個大名(諸侯)的實力於公元1592年而發動的對外戰爭,在日軍登陸釜山並連續攻克漢城和平壤之後,北韓宣祖李昖意識到,僅靠北韓無法抵擋日軍攻勢且有滅國之危,於是北韓遣使向宗主國大明求援,大明朝廷此時此時完成張居正改革,國庫充盈,革弊施新,還是有幾隻能打的軍隊(戚家軍),大明朝廷意識到日本侵朝,就是為後期侵略中國做跳板,援助北韓就是消除將來的隱患。遂派兵渡過鴨綠江正式援朝(畫風是不是和50年代有點像?)。
中朝聯軍歷經7年、兩次大戰數次戰役,最後明朝水師提督陳璘、副提督鄧子龍率領水師聯手北韓水師將領李舜臣在露梁海戰中全殲日本主力為結束。明朝方面雖勝,但卻帶來了嚴重的後果:一是削弱了遼鎮的軍事實力。此戰後遼鎮的戰鬥力開始下降,精銳損失殆盡。此戰後遼東的兵力減少了60%;二是讓本就剛有起色的明朝經濟又進入了死迴圈。因此戰沒有任何戰爭紅利,加上明朝脆弱的財政體系和奇葩的稅收制度拖累,遼東兵力根本得不到補充、防禦越發單薄。這恰恰成為一些有野心的少數民族首領提供了擴充套件勢力的良機,蟄伏已久的插漢部蒙古開始猖獗騷擾和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便是明證。
明朝經歷“三大徵”之後,人力物力財力均遭受巨大的損失,張居正改革的收益基本敗完,巨大的財政赤字使得明中央政府在後期應對天災人禍能力越發的無力,但這個說法有些片面,明朝滅亡,三大徵只是因素之一,還有小冰河時期氣候的天災和明中後期越發激烈的黨爭,以及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和後金的不斷劫掠。
-
3 # 饞嘴肥貓鏟史官
明朝是亡於自身,不是亡於日本。但日本對明朝的國政治理確實是有很大影響的,主要體現在三個階段的三件事情,分別對明朝造成了不同的影響。
一、嘉靖年間:沿海倭盜。
自嘉靖三十一年開始到嘉靖四十三年,這十多年中,倭寇對東南沿海諸如浙江、江蘇、福建以及廣東等地造成毀滅性破壞。
“破浙東、杭、嘉、湖、蘇、松、常、鎮、淮、揚至南通,州諸沿江郡縣不下數百處,殺傷人民百餘萬。守土以喪地被逮,總師以失律受誅者無數”。
倭寇所過之處,“村市蕩為邱墟”,廬室為之一空。明政府為平息倭亂也付出了慘重代價,10年間明政府頻繁換將,僅參將以下武職而戰死的就達107人,“軍民之死,軍需之費,不可勝紀”,“天下騷動,東南髓膏竭矣”。
影響:倭患不僅使沿海地區城鎮經濟發展迅速衰敗,其他地區的丁壯也因為要為抗倭的軍隊運送糧草器械,而“停耕廢織,稼稽失時”,老百姓的生命財產也遭到莫大的損失。 明政府為剿滅倭患,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
二、萬曆中期:援朝逐倭
萬曆二十年,日本侵略北韓,因當時的政治秩序和北韓的重要地理置,明王朝派兵支援北韓,共同抗擊侵略。
“北韓用兵,首尾七年,費帑金七百餘萬”,是以大明為後勤補給的,明軍抗倭損失數十萬人,國庫一空。 最精銳的遼東鐵騎傷亡慘重,精銳損失殆盡。
據戶科都給事中李應策統計,遼東原有兵額九萬餘人,至萬曆二十八年只餘下四萬多,也就是說減少了60%;這也給了努爾哈赤的後金崛起壯大的機會。 可以說,萬曆北韓戰爭,是引發明朝最終走向覆滅的原因之一。
影響:消耗了明朝巨大的資金和物力,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實力,給了明朝未來勁敵――後金發展壯大的機會。
三、萬曆晚期:德川統一
萬曆四十三年,也就是1615年。日本戰國時代結束,德川幕府統一了日本的行政管理,從此開始了德川時代。在此期間,德川幕府抑制商業,閉關鎖國,禁絕對外貿易。
影響:主要對明朝的商品流通和政府稅收造成了巨大影響,甚至導致了張居正改革的財務政策的失敗。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日本對於明朝的最終覆滅確實造成了巨大影響。從經濟、地區行政和軍事幾個方面都重創了大明王朝。更可怕的是,後金趁著這個機會,發展壯大了起來,直到後來一統天下。
-
4 # 這些歷史要讀
這個說法,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這個觀點是認為萬曆北韓戰爭,對明朝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而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1、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
北韓之役前後兩次,歷時七年之久。明朝共計投入12萬人入朝參戰(第一次4萬,第二次8萬),調集了宣大、遼東、浙兵等主力部隊參戰。這些部隊,每一支都是明朝軍隊的精華。而此戰,明朝軍隊傷亡在3-6萬之間。這樣的損耗,其實是相當慘重的。
除了軍隊的損失,財政損失同樣巨大!據《王德完傳》記載:“近歲寧夏用兵,費百八十餘萬;北韓之役,七百八十餘萬;播州之役,二百餘萬”。
由此可見,萬曆三大徵在短短八年間,就讓國家付出了高達一千一百六十餘萬兩白銀的軍費。其中僅北韓之役,開支就達七百八十萬兩之巨,佔了絕大部分。
而明朝的稅賦制度是不健全的,因此每年國庫的流銀本就沒多少剩餘,要應對突如其來的重大戰事,本就相當困難。一下子支出如此巨大,極大的擴大了明朝的財政赤字,這對明朝的財政打擊很巨大。
因此,此戰可以說是,為日後明朝末年的財政惡化埋下了深刻的一筆!
2、明朝遼東邊軍精華損失慘重;
北韓之役明朝雖然贏了,但卻是慘勝!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北韓之役,雖痛擊了日本侵略軍,殺傷日軍十萬之眾,但明軍自身也損失3-6萬之巨。要知道,這些可都是明軍的精華,是大明的骨血。如此巨大的損失,無疑是慘痛的。
由於戰爭中導致明朝邊軍精銳損失慘重,從而削弱了遼鎮的軍事實力,使得明朝對東北的軍事震懾大打折扣。
據戶科都給事中李應策統計,遼東原有兵額95000,至萬曆二十八年(1600)就只剩下40000,減員60%。這就為某些野蠻部落提供了擴充套件勢力的絕佳良機,比如努爾哈赤。
由於軍事震懾力的削弱,使得明朝在處理東北地區事務的能力大不如前。努爾哈赤伺機壯大,最終建立後金,成為明朝末年的頭號外患!
-
5 # 考拉的表哥
毛主席說了,內因起主要作用。明王朝之所以亡,一是歷史慣性,二是時運不濟。封建農耕王朝先天性不具有永續性,人口越多,土地兼併越嚴重,最終崩盤。崩盤之後王朝組織能力就跟不上了,對內無法鎮壓內亂,對外無法抵擋入侵。第二則是明朝末年天災太多,小冰河時期。
回覆列表
只能說是因素之一,卻不是決定性因素。持有這個看法的一定是認為發生於1592年到1598年之間的萬曆北韓之役對明朝在東北方面的格局影響太大,消耗了明朝在東北方向的軍力,以至於只能坐視當時的後金崛起,最後一發不可收拾吧。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萬曆北韓戰爭的經過。公元1592年日本實際掌控者,太政大臣豐成秀吉調動20萬人的部隊渡海侵略北韓,戰事於同年4月正式打響。當時北韓是明朝的藩屬國,北韓受敵,大明自然要出兵。於是在朝日戰爭爆發後,明朝集結四萬遼東軍支援北韓(包括剛剛北上不久的三千戚家軍,而也正是這三千人,可以說決定了整場戰爭的結局)。
萬曆北韓戰役一共打了兩次,明朝前後投入是12萬兵力,歷時七年最終以中朝勝利告終,而豐臣秀吉政權也因此徹底被打垮而走入滅亡。但是明朝來說影響同樣無疑是巨大的,大明遼東精銳僅此兩戰損了一半左右,中朝兩國的傷亡是遠遠超過日本的。也是趁這個間隙,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開始大勢擴張,並且整合蒙古諸部,面對後院著火,大明不是不管,是根本沒有多餘的兵力去管了。
所以很顯然這事一場努爾哈赤和大明賽跑的戰爭,如果大明能夠迅速從萬曆北韓之役中抽身出來,那麼自然有能力去扼制不斷膨脹的後金,可惜戰國後期的日本戰力同樣是東亞巔峰之態,最終事實證明還是讓努爾哈赤跑贏了。
所以說大明亡於日本,並不能講是錯的,沒有萬曆北韓之役後金絕對起不來。但是明朝的滅亡是一個多種因素結合的體制,日本的作用至關重要,並不是決定性的。以明朝當時的能力同時對抗後金和日本問題並不大,但是在種種因素下,最終還是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