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為你而綻放N

      (一)社會領域教育地位邊緣化 反觀我們當下的教育不難發現,它明顯呈現出“唯知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傾向,從而使教育的目的並不落在成“人”而是落在成“材”、成“器”上。在功利化價值取向的教育中,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單向度的人”的培養,而看不到一個“完整的人”的存在。現行的教育體制普遍重智育,輕德育;重視幼兒知識的獲得、技能的訓練,忽視幼兒適宜的社會行為和良好的品德習慣的養成。因為,在許多人看來,社會性教育不能給幼兒獲得將來立足於社會的知識、能力,也不能幫助幼兒很快獲得金錢、權利等實質性的利益。

    因此,被判定為“無用”,在教育中不予重視。很多家長迫於社會競爭的壓力,更關心孩子在幼兒園認了幾個字,做了幾道算術題,而不太在意孩子的行為是否得體,與同伴相處是否融洽。一些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的需求,也將開發兒童智力作為教學重點。同時,社會性教育本身的內隱性和長效性的特點,又決定其不可能具有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社會領域教育的地位在無形中被邊緣化了,與健康、科學、語言和藝術領域教育不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社會領域教育地位的邊緣化主要表現在目前中國許多幼兒園很少有甚至沒有專門的社會領域教學活動,只是將其附帶地加入到其他領域的教學活動中,作為副產品出現,或者是在想到時隨機進行。從不少幼兒園教師的反饋來看,他們承認社會領域教學活動較之其他領域教學活動比重是偏低的,它在幼兒園教育中算是“副科”,可有可無。這種做法其實是在某種程度上將社會領域教育泛化成“萬金油”了,即將它隨意滴入任何時間和場合,而沒有意識到其具有獨特的價值、目標、內容(包括核心經驗)、方法、途徑和評價體系。

    (二)社會領域教育目標大而空,不易操作 《綱要》中社會領域的教育目標是:“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綱要》對幼兒園實施社會領域教育具有提綱挈領的導向性作用,為教師制訂教育目標提供了可供參考的依據。但是這些目標本身並不適宜作為某一具體教學活動的目標。比如“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就要落實到是哪些社會規則;再比如“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在具體的活動中需細化到做好哪件事、責任感體現在哪裡以及如何培養等等。然而,在中國當前的社會領域教育實踐中,許多教師對這一問題認識不清,通常會把《綱要》提出的導向性目標照搬到某一社會領域教學活動中,因此在活動實施過程中常常感到目標設定大而空,不具可操作性。實際上,教師需要在《綱要》所提出的統領性目標的基礎上,制訂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目標,以及進一步細化到制訂某一具體活動的目標,務使目標具有可操作性。

    同時,許多教師儘管知道目標要具體化,但往往把握不好度。有的教師就反映可能是因為自己把目標定得過高了,以至於未能產生令人滿意的教育效果。例如,許多時候對幼兒開展社會情感教育是從引導幼兒愛他人開始的,思想境界有些過高,從愛父母一直到愛祖國,而且都是要求式的,並沒有為幼兒創設能產生這種愛的空間,有時恨不得透過一次教學活動就達到目標。以這樣的心態來制訂教育目標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實際上,一個人要真正愛他人,需要從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和周圍的人做起,要了解所愛的人和自己的關係,知道為什麼要愛他人,還要有一個切身感受的機會,而這正是我們目前教育中所缺乏的。 (三)社會領域教育內容窄化 社會領域教育內容窄化表現為許多有價值的內容並未引起教育者充分的關注,有些內容甚至被劃在社會領域教育的範疇之外。比如,禮儀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自然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幼兒生活技能和良好習慣的培養,良好個性品質的培養(自信心、自我判斷力、自主性、承受挫折的能力、責任心),尊重他人、團結協作、與他人共同生活、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生存能力的培養……其實很多生存技能的培養就是從扣紐扣、繫鞋帶開始的,是從學習自我服務開始的。這方面內容很多時候我們會放在健康領域進行,但這些恰恰是作為一個社會人所必須具備的社會常識和社會技能,也應是社會領域教育的重要內容。成為一個社會人,必須先具備獨立性、自我服務的能力和適宜的社會禮儀。 此外,就現有的社會領域教育內容來看,各部分比例分配不均,所佔比重較多的是社會認知部分,而涉及社會情感和社會行為的內容較少,對於培養幼兒積極的情緒、健康的個性、良好的品質和適宜的社會行為的關注程度不夠。 (四)社會領域教育方法重說教、輕體驗和實踐 教師普遍感到,社會領域教育涉及面廣,內容繁多,靈活性很大,與其他領域教育相比,實施起來難度較大,教學活動如果組織得不好,就會顯得生硬和枯燥。許多教師認為社會領域教學就是“空口說白話”。他們把社會領域的教育內容當成一種“知識”來教,外在教化痕跡很重。這實在是對社會領域教育的一種誤解。

    由於教師過分強調知識性,輕視幼兒社會情感、態度和社會行為的培養,社會領域教學活動往往成了單向的灌輸,幼兒的主體性體現得不夠,探索、體驗的機會過少,其後果必然導致幼兒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若幼兒僅僅知道一些社會性的規則和知識,很難達到真正理解、內化的程度,自然難以自覺形成適宜的社會行為。這樣的教育方法直接導致幼兒社會認知的表面化,社會行為的不穩定化和社會體驗的虛假化,造成社會領域教育的低效甚至無效。 (五)社會領域教育的隨機性、整體性、永續性體現不夠 在實踐中,許多教師沒有充分意識到社會領域教育的特殊性,具體表現為:

    1.僅僅期望透過專門的社會領域教學活動來達到教育效果,而忽視滲透在其他領域和一日生活中的隨機教育。隨機性是社會領域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但實踐中教師往往過分強調計劃性和系統性,幼兒只是在教師的引導下,按預設的進度和內容“參與”一番。這樣做事實上忽視了專門的教育活動之外的生活環節中的教育機會以及一些潛在因素的影響(如教師本身某些對幼兒社會性發展有負面影響的言行等),容易造成社會領域教育與幼兒社會行為和社會生活相脫節的現象。

    2.僅僅期望透過幼兒園組織的教學活動來達到教育效果,忽視家庭和社群的教育,各種教育資源之間沒能協調地共同發揮作用。社會領域教育是一個整體教育,存在於幼兒園、家庭、社群等方方面面,與其他領域教育相比,更需要依靠家園合作。比如,教孩子跳舞唱歌畫畫,不一定要同時教會家長,但社會性教育一定要注重對家長的教育,要把幼兒園、家庭、社群聯絡在一起,建立一種“成長共同體”。

    3.僅僅期望通過幾次教學活動就達到教育效果,而忽視社會教育的永續性特點。實際上,社會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教育過程,幼兒的表現

  • 2 # 米蘇里拉793

    1、社會領域教育地位邊緣化

    反觀我們當下的教育不難發現,它明顯呈現出“zhi唯知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傾向,從而使教育的目的並不落在成“人”而是落在成“材”、成“器”上。

    2、社會領域教育目標大而空,不易操作

    《綱要》中社會領域的教育目標是:“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3、社會領域教育的隨機性、整體性、永續性體現不夠

    在實踐中,許多教師沒有充分意識到社會領域教育的特殊性

    4、社會領域教育方法重說教、輕體驗和實踐

    教師普遍感到,社會領域教育涉及面廣,內容繁多,靈活性很大,與其他領域教育相比,實施起來難度較大,教學活動如果組織得不好,就會顯得生硬和枯燥。

    5、社會領域教育內容窄化

    社會領域教育內容窄化表現為許多有價值的內容並未引起教育者充分的關注,有些內容甚至被劃在社會領域教育的範疇之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羅斯福新政具體內容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