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艦艇有那些分類?艦艇分類:按排水量大小依次分為:航空母艦,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 航空母艦:是以艦載機為主要武器並作為艦載機編隊海上活動基地的大型軍艦,是海軍水面戰鬥艦種之一。按其所擔負的任務和艦載機效能分,有攻擊航空母艦、反潛航空母艦、護航航空母艦和多用途航空母艦,(現在已經基本不這麼分了);按噸位分,有大型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6——9萬噸以上)中型航空母艦(3-6萬噸)和小型航空母艦(3 萬噸以下);按動力分,有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和核動力航空母艦。 目前公認的第一艘航母是日本人建造的鳳翔號。第一艘核動力航母是美國的“企業”號,目前最大的航母是美國尼米茲級。目前最小的一艘是泰國的“查克里”號。 戰列艦: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武器,具有很強的裝甲防護和較強的突擊威力,能在遠洋作戰的大型水面戰鬥艦艇。又稱戰鬥艦。戰列艦是一種主要在遠洋活動、裝備有強大的艦炮武器、裝甲防護與防雷艙的大型戰鬥艦艇。戰列艦在歷史上曾作為艦隊的主力艦,在海戰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單縱隊戰列線進行炮戰,因而得名。大噸位、大活動半徑、最大口徑火炮、最強裝甲防護是戰列艦的四大特點。其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林立的艦炮群,最大口徑艦炮達460毫米,最大裝甲厚度與主炮的口徑相同或更大,,噸位達5萬--6萬噸,續航距離可為1萬-1.5萬海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核武器、導彈的出現,國際上出現了“大型軍艦已經過時“的議論。在這種情況下,各戰列艦擁有國從50年代紛紛使其退役,一部分報廢,另一部分被封存。然而,美國曾在越南戰爭、中東戰爭和海灣戰爭中三次重新啟用已封存的戰列艦,且三次戰爭均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 戰列艦實際又可分為: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區別在於,戰列巡洋艦航速較戰列艦高,而裝甲也較薄,主炮口徑也較小。 人類建造的最大的戰列艦是日本的大和級,其標準排水量64000噸,滿載排水量73000噸,大口徑主、副炮20餘門,航速27節,裝甲厚、防護能力強,同時命中2條魚雷或數枚重磅航彈也不致影響戰鬥,故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其主炮為三座三聯460毫米口徑主炮。副炮有3聯裝155毫米炮4座,分別設在上層結構的前面及艦的兩舷。這些副炮本是巡洋艦的主炮,效能比200毫米炮還好。此外,還裝有127毫米高炮24門,25毫米機關炮113門。整個軍艦像個奮起自衛的刺蝟,全身豎起了各種武器。 最晚退役的美國依阿華級,衣阿華級戰列艦是二戰期間美國建成的噸位最大的一級戰列艦,也是世界上最後一級退出現役的戰列艦。該級艦首艦從1943年始建,到翌年共建造了4艘,舷號分別是衣阿華號(BB-61)、紐澤西號(BB-62)、密蘇里號(BB-63)和威斯康星號(BB-64)。衣阿華級戰列艦長270.4米,寬33米,吃水l1.6米;標準排水量4.5萬噸,滿載排水量5.8萬噸;艦體最厚裝甲達430毫米。 這艘1944年6月l1日服役的戰列艦最初裝有3座三聯裝406毫米主炮、149門各種口徑的副炮和高炮,還載有3架水上飛機。艦上動力裝置由8座鍋爐和4臺汽輪機組成,採用四軸推進方式,總功率15.6萬千瓦,最大航速33節,當航速12節時續航力為l—5萬海里。全艦通體有裝甲防護,一般部位厚150毫米,重要部位達400毫米,是戰後世界上裝甲最厚的水面戰艦。它的裝甲足以承受1噸半重穿甲炮彈的轟擊,“飛魚”導彈轟擊到戰列艦的裝甲鋼板上也會被彈射回來,爆炸衝擊波只能劃傷裝甲。 巡洋艦:巡洋艦是一類與驅逐相比、其排水量更大、武備更強的大型軍艦。主要用於遠洋作戰。它除能擔負驅逐艦的各項任務外,並且有較強的獨立作戰能力和指揮職能。具體說它可完成以下各項任務: ⑴與航空母艦一起組成航空母艦突擊群。它可用於保證突擊群的作戰活動,在劃定的方向上擔負防空、反潛任務和攻擊敵水面艦艇;也可由航空母艦上艦載機擔負空中偵察,發現水面艦艇後,由巡洋艦實施導彈攻擊,艦載機進行空中支援。 ⑵以導彈巡洋艦為核心,導彈驅逐艦和護衛艦作為護衛兵力組成編隊。此時,導彈巡洋艦作為編隊的主力,平時可在重要海區和交通要道執行警戒巡邏任務;戰則用於襲擊敵方的戰鬥艦艇編隊或運輸船隊,以保衛已方具有戰略意義的海區和海上交通線的安全。 ⑶為已方主要突擊兵力、運輸船隊或登陸部隊擔任護航任務,為被護衛的編隊提供空中、水面和水下保護。 ⑷掩護部隊登陸。利用火炮、導彈壓制和破壞敵方岸上的火力及工事,為登陸部隊掃清灘頭障礙,以保證順利登陸。攻擊敵沿岸的海軍基地、港口和其他軍事目標,或與陸上部隊配合,對已方瀕海部隊突施火力支援。 巡洋艦根據其排水量大小和武備強弱而有重巡洋艦和輕巡洋艦之分;另外,以導彈為主要武器的稱導彈巡洋艦。 巡洋艦的排水量通常在6,000-15,000噸之間,最大的高達32,000噸,航速為30-34節。動力裝置一般採用全燃氣輪機或燃氣輪機與柴油機的聯合裝置;也有采用核動力裝置,惟因造價昂貴,難於被廣泛採用。 巡洋艦的武備過去以大口徑火炮為主要武器,並輔以各類付炮和魚雷。現代巡洋艦都裝有導彈和各種先進的電子裝置,在艦尾通常還帶有1-2架直升飛機。由於巡洋艦存在目標大、造價高、航速受到限制等原因,因此有些國家海軍對它在現代海戰中的作用持懷疑態度,而蘇聯目前仍在建造新的巡洋艦。(在二戰中,按主炮口徑劃分,口徑大於6英寸即152毫米的稱重巡洋艦,小於或等於6英寸大於或等於5英寸即127毫米的為輕巡洋艦)。 二戰中最為著名的德國希佩爾級重巡洋艦。 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美國提康得羅加級宙斯盾巡洋艦 目前最大的巡洋艦,俄羅斯基洛夫級 驅逐艦: 現代海軍艦艇中,用途最廣泛、數量最多的艦艇是驅逐艦,這是一種裝備有對空、對海、對潛等多種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面艦艇。它的排水量在2000—8500噸之間,航速在30—38節左右。驅逐艦能執行防空、反潛、反艦、對地攻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佈雷、火力支援以及攻擊岸上目標等作戰任務,有“海上多面手”稱號。 驅逐艦是伴隨魚雷艇的出現而發展起來的一個艦種。19世紀60年代,出現了一種以魚雷為武器的魚雷艇,它艇小、速度快,能給敵方大型艦艇造成巨大威脅。為了對付魚雷艇,人們建造了反魚雷艇——魚雷炮艇,它是驅逐艦的前身。隨後,不斷更新裝備提高航速的魚雷炮艇改名為魚雷艇驅逐艦,簡稱驅逐艦。它不僅有火炮裝置,還有魚雷武器,可用來對付敵方的魚雷艇和其它艦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驅逐艦已能隨艦隊遠航。故那時的驅逐艦又稱“艦隊驅逐艦”。驅逐艦隨著時間推移,排水量越來越大,從最初的400噸發展到現在的8000多噸;航速則提高到38節。多種新型的海軍武器裝備也大都裝備到驅逐艦上了,甚至有的國家還建造了反潛用直升機驅逐艦。 目前,全世界大約有30個國家擁有400艘驅逐艦。第一艘核動力驅逐艦是美國1962年建造的“班布里奇”號。(二戰期間,按口徑劃分是主炮口徑大於或等於3英寸76毫米小於或等於5英寸127毫米的)。 目前最先進的驅逐艦,美國阿利伯克級。 護衛艦:護衛艦是以導彈、艦炮、深水炸彈及反潛魚雷為主要武器的輕型水面戰鬥艦艇。它的主要任務是為艦艇編隊擔負反潛、護航、巡邏、警戒、偵察及登陸支援作戰等任務。 護衛艦是一種古老的艦種,早在16世紀時,人們就把一種三桅武裝帆船稱為護衛艦。到本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由於德國潛艇肆行海上,對協約國艦艇威脅極大,為了保護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協約國一方開始大量建造護衛艦。當時最大的護衛艦的排水量已達1000噸,航速達16節,具有遠洋作戰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潛艇故技重演,採用“狼群”戰術打擊同盟國的艦船,損失很大。作為對應策略,同盟國又開始大量建造護衛艦,整個戰爭期間共建造了多達2000艘的護衛艦。排水量達1500多噸,航速提高到18—20節,護航中的防空、防潛能力都有較大的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護衛艦除為大型艦艇護航外,主要用於近海警戒巡邏或護漁護航,艦上裝備也逐漸現代化。70年代後,導彈和直升機開始裝備上艦,出現了導彈護衛艦等新的概念。現代護衛艦已經是一種能夠在遠洋機動作戰的中型艦艇,滿載排水量一般為2000—4000噸,航速30—35節,續航力4000—7500海里。已成為噸位在600噸以上各類艦種中數量最多的一種艦艇。
海軍艦艇有那些分類?艦艇分類:按排水量大小依次分為:航空母艦,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 航空母艦:是以艦載機為主要武器並作為艦載機編隊海上活動基地的大型軍艦,是海軍水面戰鬥艦種之一。按其所擔負的任務和艦載機效能分,有攻擊航空母艦、反潛航空母艦、護航航空母艦和多用途航空母艦,(現在已經基本不這麼分了);按噸位分,有大型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6——9萬噸以上)中型航空母艦(3-6萬噸)和小型航空母艦(3 萬噸以下);按動力分,有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和核動力航空母艦。 目前公認的第一艘航母是日本人建造的鳳翔號。第一艘核動力航母是美國的“企業”號,目前最大的航母是美國尼米茲級。目前最小的一艘是泰國的“查克里”號。 戰列艦: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武器,具有很強的裝甲防護和較強的突擊威力,能在遠洋作戰的大型水面戰鬥艦艇。又稱戰鬥艦。戰列艦是一種主要在遠洋活動、裝備有強大的艦炮武器、裝甲防護與防雷艙的大型戰鬥艦艇。戰列艦在歷史上曾作為艦隊的主力艦,在海戰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單縱隊戰列線進行炮戰,因而得名。大噸位、大活動半徑、最大口徑火炮、最強裝甲防護是戰列艦的四大特點。其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林立的艦炮群,最大口徑艦炮達460毫米,最大裝甲厚度與主炮的口徑相同或更大,,噸位達5萬--6萬噸,續航距離可為1萬-1.5萬海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核武器、導彈的出現,國際上出現了“大型軍艦已經過時“的議論。在這種情況下,各戰列艦擁有國從50年代紛紛使其退役,一部分報廢,另一部分被封存。然而,美國曾在越南戰爭、中東戰爭和海灣戰爭中三次重新啟用已封存的戰列艦,且三次戰爭均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 戰列艦實際又可分為: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區別在於,戰列巡洋艦航速較戰列艦高,而裝甲也較薄,主炮口徑也較小。 人類建造的最大的戰列艦是日本的大和級,其標準排水量64000噸,滿載排水量73000噸,大口徑主、副炮20餘門,航速27節,裝甲厚、防護能力強,同時命中2條魚雷或數枚重磅航彈也不致影響戰鬥,故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其主炮為三座三聯460毫米口徑主炮。副炮有3聯裝155毫米炮4座,分別設在上層結構的前面及艦的兩舷。這些副炮本是巡洋艦的主炮,效能比200毫米炮還好。此外,還裝有127毫米高炮24門,25毫米機關炮113門。整個軍艦像個奮起自衛的刺蝟,全身豎起了各種武器。 最晚退役的美國依阿華級,衣阿華級戰列艦是二戰期間美國建成的噸位最大的一級戰列艦,也是世界上最後一級退出現役的戰列艦。該級艦首艦從1943年始建,到翌年共建造了4艘,舷號分別是衣阿華號(BB-61)、紐澤西號(BB-62)、密蘇里號(BB-63)和威斯康星號(BB-64)。衣阿華級戰列艦長270.4米,寬33米,吃水l1.6米;標準排水量4.5萬噸,滿載排水量5.8萬噸;艦體最厚裝甲達430毫米。 這艘1944年6月l1日服役的戰列艦最初裝有3座三聯裝406毫米主炮、149門各種口徑的副炮和高炮,還載有3架水上飛機。艦上動力裝置由8座鍋爐和4臺汽輪機組成,採用四軸推進方式,總功率15.6萬千瓦,最大航速33節,當航速12節時續航力為l—5萬海里。全艦通體有裝甲防護,一般部位厚150毫米,重要部位達400毫米,是戰後世界上裝甲最厚的水面戰艦。它的裝甲足以承受1噸半重穿甲炮彈的轟擊,“飛魚”導彈轟擊到戰列艦的裝甲鋼板上也會被彈射回來,爆炸衝擊波只能劃傷裝甲。 巡洋艦:巡洋艦是一類與驅逐相比、其排水量更大、武備更強的大型軍艦。主要用於遠洋作戰。它除能擔負驅逐艦的各項任務外,並且有較強的獨立作戰能力和指揮職能。具體說它可完成以下各項任務: ⑴與航空母艦一起組成航空母艦突擊群。它可用於保證突擊群的作戰活動,在劃定的方向上擔負防空、反潛任務和攻擊敵水面艦艇;也可由航空母艦上艦載機擔負空中偵察,發現水面艦艇後,由巡洋艦實施導彈攻擊,艦載機進行空中支援。 ⑵以導彈巡洋艦為核心,導彈驅逐艦和護衛艦作為護衛兵力組成編隊。此時,導彈巡洋艦作為編隊的主力,平時可在重要海區和交通要道執行警戒巡邏任務;戰則用於襲擊敵方的戰鬥艦艇編隊或運輸船隊,以保衛已方具有戰略意義的海區和海上交通線的安全。 ⑶為已方主要突擊兵力、運輸船隊或登陸部隊擔任護航任務,為被護衛的編隊提供空中、水面和水下保護。 ⑷掩護部隊登陸。利用火炮、導彈壓制和破壞敵方岸上的火力及工事,為登陸部隊掃清灘頭障礙,以保證順利登陸。攻擊敵沿岸的海軍基地、港口和其他軍事目標,或與陸上部隊配合,對已方瀕海部隊突施火力支援。 巡洋艦根據其排水量大小和武備強弱而有重巡洋艦和輕巡洋艦之分;另外,以導彈為主要武器的稱導彈巡洋艦。 巡洋艦的排水量通常在6,000-15,000噸之間,最大的高達32,000噸,航速為30-34節。動力裝置一般採用全燃氣輪機或燃氣輪機與柴油機的聯合裝置;也有采用核動力裝置,惟因造價昂貴,難於被廣泛採用。 巡洋艦的武備過去以大口徑火炮為主要武器,並輔以各類付炮和魚雷。現代巡洋艦都裝有導彈和各種先進的電子裝置,在艦尾通常還帶有1-2架直升飛機。由於巡洋艦存在目標大、造價高、航速受到限制等原因,因此有些國家海軍對它在現代海戰中的作用持懷疑態度,而蘇聯目前仍在建造新的巡洋艦。(在二戰中,按主炮口徑劃分,口徑大於6英寸即152毫米的稱重巡洋艦,小於或等於6英寸大於或等於5英寸即127毫米的為輕巡洋艦)。 二戰中最為著名的德國希佩爾級重巡洋艦。 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美國提康得羅加級宙斯盾巡洋艦 目前最大的巡洋艦,俄羅斯基洛夫級 驅逐艦: 現代海軍艦艇中,用途最廣泛、數量最多的艦艇是驅逐艦,這是一種裝備有對空、對海、對潛等多種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面艦艇。它的排水量在2000—8500噸之間,航速在30—38節左右。驅逐艦能執行防空、反潛、反艦、對地攻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佈雷、火力支援以及攻擊岸上目標等作戰任務,有“海上多面手”稱號。 驅逐艦是伴隨魚雷艇的出現而發展起來的一個艦種。19世紀60年代,出現了一種以魚雷為武器的魚雷艇,它艇小、速度快,能給敵方大型艦艇造成巨大威脅。為了對付魚雷艇,人們建造了反魚雷艇——魚雷炮艇,它是驅逐艦的前身。隨後,不斷更新裝備提高航速的魚雷炮艇改名為魚雷艇驅逐艦,簡稱驅逐艦。它不僅有火炮裝置,還有魚雷武器,可用來對付敵方的魚雷艇和其它艦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驅逐艦已能隨艦隊遠航。故那時的驅逐艦又稱“艦隊驅逐艦”。驅逐艦隨著時間推移,排水量越來越大,從最初的400噸發展到現在的8000多噸;航速則提高到38節。多種新型的海軍武器裝備也大都裝備到驅逐艦上了,甚至有的國家還建造了反潛用直升機驅逐艦。 目前,全世界大約有30個國家擁有400艘驅逐艦。第一艘核動力驅逐艦是美國1962年建造的“班布里奇”號。(二戰期間,按口徑劃分是主炮口徑大於或等於3英寸76毫米小於或等於5英寸127毫米的)。 目前最先進的驅逐艦,美國阿利伯克級。 護衛艦:護衛艦是以導彈、艦炮、深水炸彈及反潛魚雷為主要武器的輕型水面戰鬥艦艇。它的主要任務是為艦艇編隊擔負反潛、護航、巡邏、警戒、偵察及登陸支援作戰等任務。 護衛艦是一種古老的艦種,早在16世紀時,人們就把一種三桅武裝帆船稱為護衛艦。到本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由於德國潛艇肆行海上,對協約國艦艇威脅極大,為了保護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協約國一方開始大量建造護衛艦。當時最大的護衛艦的排水量已達1000噸,航速達16節,具有遠洋作戰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潛艇故技重演,採用“狼群”戰術打擊同盟國的艦船,損失很大。作為對應策略,同盟國又開始大量建造護衛艦,整個戰爭期間共建造了多達2000艘的護衛艦。排水量達1500多噸,航速提高到18—20節,護航中的防空、防潛能力都有較大的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護衛艦除為大型艦艇護航外,主要用於近海警戒巡邏或護漁護航,艦上裝備也逐漸現代化。70年代後,導彈和直升機開始裝備上艦,出現了導彈護衛艦等新的概念。現代護衛艦已經是一種能夠在遠洋機動作戰的中型艦艇,滿載排水量一般為2000—4000噸,航速30—35節,續航力4000—7500海里。已成為噸位在600噸以上各類艦種中數量最多的一種艦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