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現代以來,湖南、四川甚至湖北和安徽等省份湧現了許多開國元勳,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如果放眼歷史長河,民風最為強悍的地區我覺得應該還是古“燕趙之地”,也就是現在的河北地區。
“燕趙文化”,是指在河北地區從古至今形成的、以“悲歌慷慨”為質性特徵的地域人文傳統。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最先根據地理環境、民俗特徵把它概括為“好氣任俠”、“悲歌慷慨”,其後南朝梁文學批評家劉勰稱河北地區民風“慷慨以任氣”,同時代詩人江淹則徑直以“燕趙悲歌”表述之;到了唐代,“古文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則 稱“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中 唐詩人韋應物詩云“禮樂儒家子,英豪燕趙風”……經過歷代名人 的反覆陳述,燕趙文化精神的內涵終於確定下來,並逐漸形成了該地區的人文傳統,燕趙之士遂以慷慨悲歌、好氣任俠者自許。
河北地區歷史文化悠久,先秦時期人文活動已很繁盛,見於典籍者,從夏朝的有易氏、商代的孤竹國、至西周春 秋時期分封的燕國,加之戰國時代“三家分晉”之後有的趙 國,和北方少數民族狄建立的中山國,三大諸侯國軍事力量十分強盛,稱雄於列國之中,尤以燕、趙二國為最,被列入“戰國七雄”之中,而後河北地區一直稱之為“燕趙”,沿用至今。
燕、趙、中山等國軍事力量強大,是和燕趙人雄健尚武的習性分不開的,這正是燕趙民風的典型氣質之一。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的荊軻刺秦事蹟即為一例:“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柯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 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燕趙之地少溫柔敦厚的長者而多慷慨豪放之士,人們 少揖讓而多任俠,民風剽悍而少拘禁,由此可見一斑。
(燕趙大地)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對河北地域的文化風俗作出的總結是:“種、代,石北也,地邊胡,數被寇,人民矜懻、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桑。”司馬遷由地理環境、民生狀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民俗特徵來揭示出燕趙文化的精神,並把它概括 為“好氣任俠”、“悲歌慷慨”,得出的結論還是比較科學的。 “僄悍”、“矜懻”、“懁急”、“好氣”、“任俠”,正是燕趙之地民風的真實寫照;甚至女子竟 “遊媚貴富”,皆“仰機利而食”,與安於農桑注重名節之民大相徑庭。
這種民風的形成,當與燕趙之地處於中原與北方遊牧民族相接的人文地理環境有關,具有介於胡漢之間的邊緣性,燕趙人民廣泛而長期的與北方少數民族接觸、交往乃至融合,必然濡染其強悍、尚武的胡風豪氣,從而形成了了其慷慨豪放、好氣、任俠的民風。
(胡服騎射)
河北地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的山地海拔超過 1000 米,整個河北地區既有巍峨聳峙的高山,又有海拔不高的低平原,二者相差竟達 2000 多米。而正是由於河北地區的地貌高低起伏,復 多樣,才使得生長在這裡的燕趙人們長期面對險峻的生 存環境,更易形成慷慨不平之氣,和豪邁磊落的胸襟。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地區的燕昭王姬職勵精圖治,“千金買骨”、築黃金臺以招賢納士的事蹟。公元前 284 年,樂毅攻破齊國首都臨淄,下城池七十餘座,使燕國聲望達到極盛。趙國有趙奢、李牧、廉頗等捨身為國的名將、“完璧歸趙”的藺相如,以及慷慨悲歌,仗義刺秦的荊柯、高漸離,可謂人才濟濟,豪俊輩出,使得燕趙慷慨、悲壯之氣雄貫九州。西漢竇嬰,平定“七國之亂”,得封魏其侯;東漢末年張角、張梁、張寶兄弟三人,打著“蒼天已死,黃 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領導了轟轟烈烈的 “黃巾起義”;三國劉備,帶領同為河北人的大將張飛和 趙雲等,建立蜀漢政權,“三分天下有其一”。放眼整個三國,河北英豪縱橫馳騁,逐鹿中原,足見燕趙豪傑雄風。
(黃巾起義)
魏晉之後,則有聞雞起舞的祖逖、劉琨、馮跋、邢杲、須拔、竇建德、劉黑闥等河北地區的豪傑之士,以其雄心壯志,滿腔豪情,馳騁天下,各自建立了豐功偉業。
在燕趙文化中,與慷慨豪邁、任俠好氣之風相聯,又一直有著尊崇儒家尚質求實精神的傳統。河北地區不僅出現了荀子這樣的儒家代表人物,還出現了西漢大儒董仲舒,經學家盧植、劉劭、束皙、高允等儒家正統思想的繼承和傳播者。
南北朝時期,南朝重聲色之 美,而北朝尚質樸典正,河北地區顏家的《顏氏家訓》,就反映出了儒家尚質的思想。西魏的宇文泰在河北推行崇儒復古的文風改革,倡導古樸,反對浮華;唐代河北詩人的詩句中,更多體現了儒家尚質求實的思想。河北詩人尚質求實、雅好古調的作風,正是儒家尚質求實傳統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將慷慨豪邁、好氣任俠的 燕趙文化精神生動形象地體現出來,為後世稱頌不已。
“一榮一秀一悲慷, 厚朴堅韌亦國風”這兩句話,可以概括近現代燕趙文化層的主要特徵。 從明到清, 河北地區屬於北直隸省, 處京畿之要, 當首善之區, 為朝廷重視。這裡有首都之獨尊, 有天津之繁華, 有承德“上都”, 有保定重鎮, 有全國最先敷設之鐵 路、最先發起之洋務。無論就政治地位、經濟實力還是文化觀念, 河北都曾經有過自己的尊崇和榮耀。
(五四運動)
燕趙文化在歷史上曾經有過海納百川、相容幷蓄的大開大合,代表了中華民族的集大成精神。鴉片戰爭後, 中國社會開始走向現代化, 燕趙作為洋務運動的中心, 曾為全國之秀。開灤煤礦是近代最先開發、最早使用機械化的煤礦, 1860年天津被闢為通商口岸後, 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 由此開始的軍事、 鐵路、郵政、採礦、司法等方面建設, 均開全國之先河。
辛亥革命以後, 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 無不是發生在河北地區。 燕趙人民在近代反抗民族壓迫的鬥爭中, 重奏了慷慨悲歌的英雄主義篇章。武術大師霍元甲打敗俄國大力士、大刀王五積極營救維新派領袖譚嗣同、義和團以最原始的武器與八國聯軍及清廷浴血奮戰, 為近代華人民的反帝鬥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抗日戰爭)
河北還是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晉察冀、晉冀魯豫是著名的抗日根據地, 平原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百團大戰、狼牙山五壯士、英雄王二小, 這些燕趙人民英勇抗敵的事蹟都已永載史冊。
就自然條件而言, 燕趙並不是適合農耕的最佳區域,過去這裡海河為患, 旱災飛蝗, 人民比較貧窮。新中國建立後, 河北人民努力奮鬥, 改變了燕趙大地的模樣,他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所體現的強悍民風,值得人們驕傲的。
元朝以前, 燕趙作為獨立性很強的地理區域, 燕趙文化是一種具有強烈標示的地理文化。但從元朝定都北京後,京城文化使得原來的燕趙文化逐漸失色。元朝以後,大批燕趙文人出入朝政, 燕趙文化漸漸依附於皇權之下,文化自我意識逐漸喪失,造成了燕趙文化的衰落。
(今天的燕趙大地)
燕趙文化中“好俠、尚武”的文化性格, 最適於動盪年代, 社會的動盪為這種文化的發揮提供了最佳的舞臺, 而一旦進入和平時代, 這種善於在金戈鐵馬 年代創造奇蹟的文化性格, 必然體現出一定的不適應。另一方面, 由於長期處於政治中心的周圍, 小富即 安、溫飽即滿和不思進取的思想,讓今天的河北逐漸被其他地區拋在身後。
今天的燕趙人民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提出了“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拼搏自強、團結奮進”的“河北精神”, 力爭統一思想, 形成合力, 將燕趙文化發揚光大。我們相信,有著強悍民風的燕趙大地一旦覺醒,必然會爆發出不可想象的力量。
雖然近現代以來,湖南、四川甚至湖北和安徽等省份湧現了許多開國元勳,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如果放眼歷史長河,民風最為強悍的地區我覺得應該還是古“燕趙之地”,也就是現在的河北地區。
“燕趙文化”,是指在河北地區從古至今形成的、以“悲歌慷慨”為質性特徵的地域人文傳統。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最先根據地理環境、民俗特徵把它概括為“好氣任俠”、“悲歌慷慨”,其後南朝梁文學批評家劉勰稱河北地區民風“慷慨以任氣”,同時代詩人江淹則徑直以“燕趙悲歌”表述之;到了唐代,“古文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則 稱“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中 唐詩人韋應物詩云“禮樂儒家子,英豪燕趙風”……經過歷代名人 的反覆陳述,燕趙文化精神的內涵終於確定下來,並逐漸形成了該地區的人文傳統,燕趙之士遂以慷慨悲歌、好氣任俠者自許。
一、山川雄峻,地靈人傑河北地區歷史文化悠久,先秦時期人文活動已很繁盛,見於典籍者,從夏朝的有易氏、商代的孤竹國、至西周春 秋時期分封的燕國,加之戰國時代“三家分晉”之後有的趙 國,和北方少數民族狄建立的中山國,三大諸侯國軍事力量十分強盛,稱雄於列國之中,尤以燕、趙二國為最,被列入“戰國七雄”之中,而後河北地區一直稱之為“燕趙”,沿用至今。
燕、趙、中山等國軍事力量強大,是和燕趙人雄健尚武的習性分不開的,這正是燕趙民風的典型氣質之一。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的荊軻刺秦事蹟即為一例:“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柯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 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燕趙之地少溫柔敦厚的長者而多慷慨豪放之士,人們 少揖讓而多任俠,民風剽悍而少拘禁,由此可見一斑。
(燕趙大地)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對河北地域的文化風俗作出的總結是:“種、代,石北也,地邊胡,數被寇,人民矜懻、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桑。”司馬遷由地理環境、民生狀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民俗特徵來揭示出燕趙文化的精神,並把它概括 為“好氣任俠”、“悲歌慷慨”,得出的結論還是比較科學的。 “僄悍”、“矜懻”、“懁急”、“好氣”、“任俠”,正是燕趙之地民風的真實寫照;甚至女子竟 “遊媚貴富”,皆“仰機利而食”,與安於農桑注重名節之民大相徑庭。
這種民風的形成,當與燕趙之地處於中原與北方遊牧民族相接的人文地理環境有關,具有介於胡漢之間的邊緣性,燕趙人民廣泛而長期的與北方少數民族接觸、交往乃至融合,必然濡染其強悍、尚武的胡風豪氣,從而形成了了其慷慨豪放、好氣、任俠的民風。
(胡服騎射)
河北地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的山地海拔超過 1000 米,整個河北地區既有巍峨聳峙的高山,又有海拔不高的低平原,二者相差竟達 2000 多米。而正是由於河北地區的地貌高低起伏,復 多樣,才使得生長在這裡的燕趙人們長期面對險峻的生 存環境,更易形成慷慨不平之氣,和豪邁磊落的胸襟。
二、英雄豪俊,層出不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地區的燕昭王姬職勵精圖治,“千金買骨”、築黃金臺以招賢納士的事蹟。公元前 284 年,樂毅攻破齊國首都臨淄,下城池七十餘座,使燕國聲望達到極盛。趙國有趙奢、李牧、廉頗等捨身為國的名將、“完璧歸趙”的藺相如,以及慷慨悲歌,仗義刺秦的荊柯、高漸離,可謂人才濟濟,豪俊輩出,使得燕趙慷慨、悲壯之氣雄貫九州。西漢竇嬰,平定“七國之亂”,得封魏其侯;東漢末年張角、張梁、張寶兄弟三人,打著“蒼天已死,黃 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領導了轟轟烈烈的 “黃巾起義”;三國劉備,帶領同為河北人的大將張飛和 趙雲等,建立蜀漢政權,“三分天下有其一”。放眼整個三國,河北英豪縱橫馳騁,逐鹿中原,足見燕趙豪傑雄風。
(黃巾起義)
魏晉之後,則有聞雞起舞的祖逖、劉琨、馮跋、邢杲、須拔、竇建德、劉黑闥等河北地區的豪傑之士,以其雄心壯志,滿腔豪情,馳騁天下,各自建立了豐功偉業。
三、尚質求實的文化內涵在燕趙文化中,與慷慨豪邁、任俠好氣之風相聯,又一直有著尊崇儒家尚質求實精神的傳統。河北地區不僅出現了荀子這樣的儒家代表人物,還出現了西漢大儒董仲舒,經學家盧植、劉劭、束皙、高允等儒家正統思想的繼承和傳播者。
南北朝時期,南朝重聲色之 美,而北朝尚質樸典正,河北地區顏家的《顏氏家訓》,就反映出了儒家尚質的思想。西魏的宇文泰在河北推行崇儒復古的文風改革,倡導古樸,反對浮華;唐代河北詩人的詩句中,更多體現了儒家尚質求實的思想。河北詩人尚質求實、雅好古調的作風,正是儒家尚質求實傳統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將慷慨豪邁、好氣任俠的 燕趙文化精神生動形象地體現出來,為後世稱頌不已。
四、近現代燕趙文化特徵“一榮一秀一悲慷, 厚朴堅韌亦國風”這兩句話,可以概括近現代燕趙文化層的主要特徵。 從明到清, 河北地區屬於北直隸省, 處京畿之要, 當首善之區, 為朝廷重視。這裡有首都之獨尊, 有天津之繁華, 有承德“上都”, 有保定重鎮, 有全國最先敷設之鐵 路、最先發起之洋務。無論就政治地位、經濟實力還是文化觀念, 河北都曾經有過自己的尊崇和榮耀。
(五四運動)
燕趙文化在歷史上曾經有過海納百川、相容幷蓄的大開大合,代表了中華民族的集大成精神。鴉片戰爭後, 中國社會開始走向現代化, 燕趙作為洋務運動的中心, 曾為全國之秀。開灤煤礦是近代最先開發、最早使用機械化的煤礦, 1860年天津被闢為通商口岸後, 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 由此開始的軍事、 鐵路、郵政、採礦、司法等方面建設, 均開全國之先河。
辛亥革命以後, 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 無不是發生在河北地區。 燕趙人民在近代反抗民族壓迫的鬥爭中, 重奏了慷慨悲歌的英雄主義篇章。武術大師霍元甲打敗俄國大力士、大刀王五積極營救維新派領袖譚嗣同、義和團以最原始的武器與八國聯軍及清廷浴血奮戰, 為近代華人民的反帝鬥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抗日戰爭)
河北還是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晉察冀、晉冀魯豫是著名的抗日根據地, 平原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百團大戰、狼牙山五壯士、英雄王二小, 這些燕趙人民英勇抗敵的事蹟都已永載史冊。
就自然條件而言, 燕趙並不是適合農耕的最佳區域,過去這裡海河為患, 旱災飛蝗, 人民比較貧窮。新中國建立後, 河北人民努力奮鬥, 改變了燕趙大地的模樣,他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所體現的強悍民風,值得人們驕傲的。
五、新時期的燕趙文化往何處去元朝以前, 燕趙作為獨立性很強的地理區域, 燕趙文化是一種具有強烈標示的地理文化。但從元朝定都北京後,京城文化使得原來的燕趙文化逐漸失色。元朝以後,大批燕趙文人出入朝政, 燕趙文化漸漸依附於皇權之下,文化自我意識逐漸喪失,造成了燕趙文化的衰落。
(今天的燕趙大地)
燕趙文化中“好俠、尚武”的文化性格, 最適於動盪年代, 社會的動盪為這種文化的發揮提供了最佳的舞臺, 而一旦進入和平時代, 這種善於在金戈鐵馬 年代創造奇蹟的文化性格, 必然體現出一定的不適應。另一方面, 由於長期處於政治中心的周圍, 小富即 安、溫飽即滿和不思進取的思想,讓今天的河北逐漸被其他地區拋在身後。
今天的燕趙人民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提出了“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拼搏自強、團結奮進”的“河北精神”, 力爭統一思想, 形成合力, 將燕趙文化發揚光大。我們相信,有著強悍民風的燕趙大地一旦覺醒,必然會爆發出不可想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