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兮2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只是進行語文知識的傳授,還在於語文素養的提高和發展。中國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指出:“語言文字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語言學家呂叔湘也表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新課改理念也認為,語文教學的核心是語感的培養,它又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們應該從以下三方面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一、讀中感悟,訓練語感

    1.從範讀中傳語感

    凡是優美的課文,詞句間都包含著濃郁的情感。而小學生對課文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不深,很難領會到其中的情感。這時,如果教師範讀會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範讀時,要注意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文中,隨著作者情感的改變而變化。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姿勢等肢體語言,學生會受到薰陶;教師朗讀時的不同語調,時而輕,時而重,時而緩,時而急,時而停頓的朗讀技巧,學生會得到傳遞。教師以身示範,訓練了學生對詞句的感知能力,達到了傳遞語感的目的。

    如範讀《凡卡》一文,我以深沉的基調,用低沉而緩慢的語氣將學生帶入悽慘的情景中。當讀到凡卡捱打、捱餓、沒法睡這部分時,我朗讀的語調時而緩,時而急,表情之悲痛,讓學生感受到凡卡悲慘的生活。在範讀凡卡給爺爺寫信的段落時,我帶著悲痛的語氣去朗讀,使學生在朗讀語氣的感染下沉浸在對凡卡的無限傷痛之中。教師這樣的範讀,將學生的思緒和情感帶入到當時的場景中,讓學生的心靈和作者產生共鳴。

    2.從朗讀中悟語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讀,透過讀有所感悟,從中訓練語感,從而受到薰陶。”朗讀就是把文字語言轉換成有聲語言的過程。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快進入作者的情感,就要指導學生朗讀全文或重點句段,達到和作者情感的共鳴。在多種形式的自讀、小組讀、齊讀以及分層次的理解讀、體會讀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會不斷加深,對情感的體會會逐漸深入,從而達到訓練語感的目的。

    二、品味詞句,增強語感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會發現課文中的一些詞句,其表面意思容易理解,而且用得精妙傳神,教師應該好好利用這些妙句作為語感培養的訓練點。不單要把語言的品析與情感體味結合起來,讓學生去感受作者不同的情感,還要引導學生透過比較,反覆推敲、品味,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與奧妙之處。

    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中的一句:“他們把園內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掠走”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如何引導學生去品味它的感情色彩呢?我讓學生聯絡上下文去思考:“掠走”在文中指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掠走”指的是英法聯軍用醜惡的行為拿走所有的東西,表達了作者對英法聯軍可恥行為的憤怒,讓學生明白作者用“掠走”,而不用“拿走”的原因。學生透過琢磨,從“掠走”這個詞,不但品味出課文所表達的情感,而且還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魅力。

    又如教學《匆匆》一課中,“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一句時,我把句中的“跨”字與“走”字進行比較,使學生體會到這個“跨”字,能把日子來去匆匆的特點表達出來,讓學生明白作者對日子的逝去感到惋惜和無奈,從而懂得要珍惜時間。透過對“跨”字的挖掘,讓學生懂得了如何用最準確的詞語來表達文意,從而訓練了學生的語感,提升了學生的語感能力。

    三、展開想象,培養語感

    由於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可感性不強,而語感又是和想象緊密聯絡的,教師就要善於利用課文中的語言文字進行恰當引導,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把他們帶入課文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寫作意境,達到領悟情感的目的。

    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引導學生感受小女孩命運的悲慘時,我先用緩慢而悲慘的語調,對描寫光著腳流浪街頭的小女孩的語句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啟發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小女孩命運的悽慘。小女孩蜷縮在街頭的牆角里,她幾次幻想到種種美好的東西。這時我先用稍快的節奏和欣喜的情感去朗讀,彷彿把學生帶到溫暖的大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聖誕樹和慈祥的奶奶面前,讓幻想與現實之間形成鮮明的反差。當回到現實中時,卻是一捆燒過的火柴梗,一堵厚而冷的牆,這時我又用緩慢的語調,痛苦的情感去朗讀,從而達到了提高學生語感的目的,進而提高了學生的語感能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採取讀中感悟、品味詞句、展開想象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語感在學習的活動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進入深層夢境可以喊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