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pades13

    順義區李橋鎮所轄村簡介  南莊頭村  該村村域2.8公里,明初成村。此為皇家莊園,傳張氏為皇家莊園的莊頭,始名莊頭,後析為南北二村,該村居南,故名。該村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土壤為溼潮土。聚落平均海拔25米。清同治十三年大水,潮白河東南下,現從村東1公里處流過,屬潮白河水系。  北莊頭村  該村村域1.3平方公里,明初成村。此為皇家莊園,傳張氏為莊頭,故村名為莊頭。後析為南北二村,該村居北,故名。該村地勢北高南低。土壤為溼潮土。聚落平均海拔26米。村東1公里為潮白河,屬潮白河水系。  沮溝村  該村村域1.3平方公里,聚落面積20萬平方米。 明代從山西移民至此定居成村。村中原有兩條溝,後淤死,故名。曾名祖溝。該村地處潮白河漫灘上,地勢村中高,四周低。土壤為溼潮土。聚落平均海拔26米,高差4米。村東臨潮白河,為該鎮最東面的一個自然村。聚落呈長方形,有東西向主街一條,長約150米。  南桃園村  該村村域0.4平方公里,明代山西移民至此,有桃園分為南北兩片,後發展成村,因該村位南,故名。村址地勢中步高,四周低。土壤為溼潮土。聚落平均海拔24米。村西有潮白河引河流過。  安裡村  該村村域0.3平方公里,清丙午年間在此修“元興寺”取名庵裡村,後諧音改今名。該村地勢平坦。土壤為溼潮土。聚落平均海拔24米。村西有潮白河引水渠中壩河流過。  北桃園村  該村村域1.6平方公里,明代從山西移民至此,原桃園分為兩片,後發展成村,該村位北,故名。該村地勢平坦。土壤為溼潮土。聚落平均海拔5米。村西1公里有潮白河引水渠中壩河,屬潮白河水系。  永青村  該村村域0.7平方公里,明代山西移民至此成村,原名富各莊,因傅姓諧音得名,後因避重名,於1981年改為永青莊。該村地勢平坦。土壤為溼潮土。聚落平均海拔25米。村東2公里有潮白河流過,屬潮白河水系。  堡子村  該村村域1.4平方公里,明代成村。山東移民至此,為皇莊佃戶,後發展成村,莊頭佟姓,始名佟家堡,後佟家破產,改名堡子。該村地勢中部低,東、西部高。土壤為溼潮土。聚落平均海拔26米。村東1公里為潮白河,屬潮白河水系。  官莊村  該村村域1.6平方公里,明初由山西洪洞縣移民至此成村,因姓得名。該村地勢北高南低。土壤為溼潮土為主。聚落平均海拔26米。村東0.5公里為潮白河,屬潮白河水系。  南河村  該村村域1.1平方公里,明代成村,因位於潮白河南,故名。該村地勢平坦。土壤為溼潮土。聚落平均海拔25米。村西1公里有潮白河的引水渠中壩河流過。  郭莊村  該村村域0.8平方公里,清代成村,因姓得名。該村地勢中部、西部稍高。土壤為溼潮土。聚落平均海拔25米。村西0.5公里有中壩河流過,屬潮白河水系。  史莊村  該村村域面積0.3平方公里,明代山西移民至此成村,因姓得名。該村地勢北高南低。土壤為溼潮土。聚落平均海拔為27.8米。村東有中壩河,屬潮白河水系。  蘇莊村  為蘇莊村委會駐地,村委會轄蘇莊、小蘇莊兩個自然村,村域3.4平方公里,明代山東移民至此成村,因姓得名。該村地勢西高東低,村中高,四周低。土壤為溼潮土。聚落平均海拔27米。村東緊鄰潮白河,村西距中壩河0.5公里,屬潮白河水系。   小蘇莊,該村清末從蘇莊析出,因村小,故名。該村地勢平坦。土壤為溼潮土。聚落平均海拔28米。地處引河與潮白河交匯處。  沙浮村  該村村域面積2.4平方公里,元代已成村,因村處潮白河故道上,一遇大風便塵土飄浮,故名。該村地勢北高南低。土壤為溼潮土。聚落平均海拔28米,高差3米。村北有潮白河,村東有中壩河,屬潮白河水系。  蘆各莊村  該村村域面積1.8平方公里,明代建村,原潮白河從此經過,有一大片葦塘,村因以得名。該村地勢北高南低,土壤為潮褐土。聚落平均海拔25米。村東0.5公里有中壩河,屬潮白河水系。  沿河村  該村村域面積5.6平方公里,漢代已有居落,因村臨潮白河故道而得名。該村地勢西高東低,村中部稍高。土壤為潮褐土和溼潮土。聚落平均海拔26米。村東有潮白河引河,村西有月牙河,屬潮白河水系。  吳莊村  該村村域1.7平方公里,明代建村,因姓得名。該村地勢北高南低。土壤為潮溼土,聚落平均海拔27米。村東有潮白河引河,屬潮白河水系。  北河村  該村村域6.7平方公里,漢代已有人居住,遼代已見村名。因潮白河在村北故名。該村地勢西高東低。土壤為潮褐土。聚落平均海拔27米。  西大坨  該村村域約1.5平方公里,清代已成村。因村北有一大沙坨,故名。民國時期屬李家橋村,1949年前,析出獨立成村。該村地勢東高西低。土壤以潮褐土為主。村西有潮白河故道,屬潮白河水系。  西樹行村  該村村域面積1.5平方公里,清代成村。地處潮白河故道,河灘植樹成林,始稱大樹行。1949年後更今名。該村地勢東高西低。土壤潮褐土為主。平均海拔28.14米。村北依月牙河,屬潮白河水系。  王家場村  該村村域面積5.8平方公里,明代山西房姓移民之此建兩村,稱東房子、西房子。民國13年(1924年),因潮白河氾濫,衝坍東房子村後,該村居民西遷至西房子西側的王家場院,兩村混住,故更名王家場。該村地勢北高南低。土壤為溼潮土。聚落平均海拔28米,高差1米。村東臨潮白河,屬潮白河水系。  臨清村  為臨清村委會駐地。村域約1平方公里,唐已成村。遼、金稱臨清。元代稱小臨清。因東臨潮白河,河水清澈,故名。該村地勢較平坦。土壤為溼潮土。聚落平均海拔31.17米。村東0.4公里有月牙河,屬潮白河水系。  張辛莊村  該村村域面積約2.4平方公里,明已成村,因姓始名張辛村,後簡為今稱。該村地勢較平坦,土壤為溼潮土。聚落平均海拔28.25米。村西有中小河。  英各莊村  該村村域2平方公里。明代已建村,村以姓得名。該村地勢南部高,西南部低。土壤為溼潮土。聚落平均海拔28.07米。村東1公里有潮白河故道月牙河,村北1公里有七分乾渠。  李家橋村  該村位於城南10.1公里處,村域面積8.7平方公里。村名已見於,稱李家臺,明萬曆年間稱李家橋。該村地勢較平坦,土壤為溼潮土,平均海拔27.7米。村西有七分乾渠、小中河;村東有月牙河,屬潮白河水系。  南半壁店村  為南半壁店村委會駐地。村委會轄南半壁店、小葛渠兩個自然村。該村村域面積6.6平方公里。   唐代建村。村南曾有一大寺院,火災之後只剩殘垣斷壁,後在此設車馬客店,故名半壁店。1981年為避重名改南半壁店。抗日時期化名“中心村”。該村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28.1米。村東1.5公里處有小中河。  小葛渠村  小葛渠村,明代從通縣葛渠村遷來幾戶人家在此居住,後發展成村,故名。該村地勢東北高,東南低。土壤為潮溼土。  窪子村  該村村域面積1.3平方公里。明末成村,因地勢低窪,故名。抗日時期化名“高村”,舊屬大興縣第五區。1941年劃歸順義縣。該村地勢四周高,中間低窪,土壤為溼潮土,聚落平均海拔24.6米。村西有小中河,村東有七分乾渠。  後橋村  該村村域面積2.5平方公里。傳唐李世民徵東在潮白河上建橋兩座,南邊的稱前橋,北邊的稱後橋,村以橋名。該村地勢較平坦。土壤為溼潮土。聚落平均海拔27.8米。村東有月牙河。  莊子營村  為莊子營村委會駐地。村委會轄莊子營、王家墳兩村。該村村域面積1.7平方公里。  明已成村,莊姓首居於此,因姓得名。民國初年屬大興縣。該村土壤為溼潮土,聚落平均海拔30米。村西有七分乾渠和小中河流過。   王家墳村  王家墳,位於莊子營村西北,清代和碩和勤親王葬於此,有幾戶為其塋地看墳,後發展成村,稱王爺墳,1949年改稱王家墳。民國初年屬大興縣。該村地勢平坦,土壤為溼潮土。  頭二營村  該村村域面積4.5平方公里。明代為軍屯之地,附近設多處營地,頭營、二營、三營、四營。民國初年,頭營、二營合併為一村,稱頭二營村。該村地勢東高西低,土壤為溼潮土,平均海拔29.4米。村西有小中河。  三四營村  該村村域面積1.8平方公里。明代為軍屯之地,附近設多處營地:頭營、二營、三營、四營。民國初年,三四營合併為一村,稱三四營。該村地勢北高南低,土壤為溼潮土,平均海拔31.3米,七分乾渠穿村而過,村西0.5公里處有小中河流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長壽真的遺傳,為什麼長壽老人的兒孫反而去世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