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吉月文
-
2 # 薛白袍
沒啥原因,就是因為83版射鵰是很多80後90後看著長大的電視劇。
在那個精神生活相對匱乏的年代,電視幾乎是人們唯一的最高精神享受。
這時候港劇大舉來襲,射鵰恰逢其會而已。
而且那時候來的電視劇是一大波,啥《霍元甲》,《上海灘》之類的,但是最後被人記住的只有兩部:《射鵰英雄傳》和《西遊記》。
這兩部作品也有瑕疵,但是他們卻像釘子一樣釘入很多八九零的心中,為啥。
兩個原因:
其一,這兩部作品都是名著改編而來的。射鵰英雄傳沒有拍成電視劇前,就已經以盜版小說的形式在學生們中間流轉,在武俠小說盛行的年代,金庸古龍幾乎是這個門類的最高存在了,到了八零後九零後掌握話語權時,曾經在課堂,被老師說做精神毒草的武俠小說,被成功捧上神壇。
古龍早逝,金庸老爺子長壽,他的晚年被封神。
《西遊記》也是如此,86版西遊記之前沒有一部真正深入人心的西遊記作品,86西遊記拍的又太好了,在那個電視劇剛剛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時候,這部西遊記可謂瞬間飛入萬千人心中成了經典。而且西遊記的熱度一直沒有降下來過,周星馳的《大話西遊》系列,今何在的《悟空傳》,以及網路興起後對西遊記的各種解讀,一直讓這部作品熱度不斷。
其二,人物原因。西遊記的成功,六老師的孫悟空功不可沒,而一幫敬業的演員,也讓這部劇光彩奕奕。唐僧的頑固,八戒的憨直狡黠,沙僧的忠厚,無不和人們心目中的師徒四人相吻合。每個單元的神仙魔妖也都是請了很多很有分量的演員,比如女兒國國王,唐僧和女兒國國王原本沒這麼多戲份,電視劇強行加戲,讓女兒國這一幕成了經典。
83版《射鵰英雄傳》其實沒這麼經典,不論是人物還是劇情,有很多bug,小說裡的黃蓉也不是翁美玲那樣,而且電視劇加了很多畫蛇添足的情節,比如黃蓉把黃七公綁到海里,洪七公把黃蓉賣到妓院裡之類,但是,我總覺得的一件事成就了這部劇,那就是翁美玲的去世。
射鵰拍完兩年後,翁美玲在家中開煤氣自殺,年僅26歲。
坊間傳聞翁美玲自殺是因為和湯鎮業的感情糾紛,而想不開。
白袍同學還看過一個都市傳說,說翁美玲其實不是自殺,而是中了東南亞的蠱毒。
嗯,好吧。
翁美玲的死我覺得部分成就了83版《射鵰》經典的地位。
世間再無俏黃蓉,活著的人怎麼鬥得過一個死去的傳奇呢?
回覆列表
歷史契機,既有這部片子本身的,也有整個中國大陸的,所以要分開來談。
先看這部片子本身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83版射鵰英雄傳是港臺武俠文學長篇電視劇改編的第一槍。港臺武俠文學由金古梁三人在解放後與港臺兩地攜手開創,三個人也是朋友。武俠文學由於呼應了當時社會市民階層的通俗文化消費需求,因此一誕生便受到追捧。武俠文學的戲劇化改編,很早就開始了。比如早在83版以前其實就有多個版本的電影射鵰英雄傳。但是電視劇形態的改編就很少了。不過也不是沒有。但是短篇電視劇的改編,播出後效果不佳,而且連相應的資料都沒有能夠留存下來。目前只是徒留一些文字資料而已。長篇大部頭大製作的武俠小說改編電視劇的創作是從這一版射鵰英雄傳開始的。正如廣東人所說,喝湯要喝頭啖湯,也就是事情要爭第一才會有地位。這部電視劇以開創者的身份無論如何都會在文化發展史上留下一筆。
另外一個歷史契機,實際上就是邵氏集團影視業務發展的交替。邵逸夫掌舵邵氏集團的影視業務,曾經長期統領香港電影行業。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香港電影蓬勃發展,而電視還處於起步階段,公司重心完全在電影一邊。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邵氏電影的經營開始陷入困境。恰逢此時,電視行業開始興起。邵逸夫審時度勢,把精力從電影行業中抽出來,轉向電視行業。 TVB作為邵氏旗下的電視業務,因此得到了更多的資源傾斜。而這種此消彼長,到後來愈發明顯。邵逸夫乾脆終止了電影業務,專注於電視業務,直到21世紀後才開始重新發展電影業務。影視行業其實沒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行業壁壘,兩者高度相通。就83版射鵰英雄傳而言,大量的主創人員都是從邵氏電影部門過來的。比如香港著名導演王天林他,就是現在著名導演王晶的父親,也是香港電影早中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射鵰英雄傳中擔當編導主創責任。而他的徒弟杜琪峰,在本劇當中出任副導演。 後來也成為了香港著名導演,是香港電影由盛轉衰時期的代表性人物。邵逸夫將這部電視劇是為其自身轉型的一個重要契機,投入了大量資源。比如,公司專門為劇組斥巨資購入了制雪機。大量資源的投入為電視劇的品質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從大陸方面來看,歷史契機主要體現在2點上。第一就是開啟國門之後,民眾對於文化產品極度渴求。在這種情況下,從國外引入的大量文化產品都得到了中國民眾的普遍熱捧。影視文化產品作為受眾最廣泛,消費門檻最低的文化產品又成為熱度中的熱度。其實除了83版射鵰英雄傳,同一時期引進中國的很多海外影視作品的表現也非常不錯。比如日本的多部電視劇,姿三四郎,血疑等。美國的電影加里森敢死隊等。日本的電影追捕,西德的電影小小少年等。其實除了影視作品以外,境外的通俗小說在大陸也開始流行起來。但由於小說的欣賞門檻,畢竟還是要比影視作品更高一些,所以對於民眾來說,社會記憶就不是那麼深刻。此外流行音樂也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在國內廣泛傳播起來。這些都是通俗文化產品消費的具體體現。
第2個契機其實也就在其特殊的通俗文化子行業先鋒地位。具體來說就是把武俠文化尤其是新武俠文化帶進了大陸。武俠小說古已有之。從文學史的角度上看,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記的刺客列傳遊俠列傳。唐傳奇當中有不少也帶有濃厚的武俠小說色彩。宋元話本,宋傳奇,則進一步發展了。到了明清時期武俠小說其實已經成型。不過當時叫做俠義小說,最著名的就是水滸傳。晚清民國時期通俗小說其實有一定程度的發展。當時出現了兩大流派,一個是以女性讀者為主的鴛鴦蝴蝶派,代表人物是張恨水,周瘦鵑等。另一個就是舊武俠,這個名號是現在提出來的,當時就叫武俠,代表性人物是還珠樓主,王度廬等人。前者的著名作品是蜀山奇俠傳,後者的著名作品是臥虎藏龍。現在均已改編成影視劇。解放以後,民國時代的舊武俠文學傳統在大陸中斷。不過卻在港臺,因為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演變成了新武俠。代表人物就是金庸,古龍,梁羽生三人。對於大陸普通人來說,舊武俠的記憶幾乎已經不存,而新武俠憑藉著影視化的形態,一下子擊中了眾多大陸人的神經。作為最早啟蒙者的83版射鵰英雄傳,自然給人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
至於這部電視劇本身的製作水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促成其成為經典的一個因素,但是並不關鍵。從今天的眼光來看,當時的整體制作還是極為粗糙的。這是因為 TVB作為一個私人電視臺,在成本上面有嚴格的控制,而對於這個專案能否取得相應的回報,當時的電視臺高層並沒有十足的把握。當然就當時的整體環境來看,這部片子的製作也是較高水準的。在整體充分認可其水準的基礎上,我認為這部片子其實就算在當時也是有相當多的可進一步改善的餘地的。當然這麼說不是苛求當時的創作者,畢竟創作者的整個創作過程受限於整體大環境,尤其是預算的約束。
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心理情感因素。這是因為對於很多70 80後的人來說,這部電視劇是他們人生當中武俠文化的啟蒙者。這樣一個心理過程是如此深刻,以至於終身都不能釋懷。這種懷舊,會使得這些人在回憶的時候,自動的把當時的情形加以美化,從而構建出一種特殊的心理回憶過程。對自身體驗的美化和對作品的美化是一個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過程。因此對於這些人來說,這部電視劇已經不僅僅是經典,而且是其成長階段當中難以割捨的一個特殊座標點。
總的來說,我和一些鼓吹這部電視劇本身如何如何的人不太一樣。我認為,這部電視劇在大陸能夠留下如此深刻的社會印記歷史契機至關重要。這部作品本身的質量當然是過關的,但沒有達到可以被捧上神壇的地位。現在的一些懷舊性的言論往往和懷舊者本人特殊的成長經歷有關,這種主觀真實和真正的客觀真實是有很大區別的。不能盲信。在經歷了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契機之後,這部電視劇就取得了其他電視劇難以取代的歷史地位。翻拍者在製作水準上,就算是縱向比較取得了極大的進步也不能抹平這樣一種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