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愛福州

    孩子進入一年級,馬上就會遇到一些簡單的應用題,如:“媽媽買了7個蘋果、5個梨。蘋果比梨多幾個?”

    此時,老師為了使孩子們充分理解“什麼比什麼多”的含義,會擺實物圖:透過圖形進行形象、直觀的對比,使一個蘋果對應著一個梨。

    有的孩子很快就會發現有兩個蘋果沒有與梨對應,從而清楚地找出數量關係,發現解題規律,進行列式計算;有的孩子卻遲遲不會解答……

    01

    對應

    出現上述情況主要是因為孩子沒有很好地建立起數字與物體的對應關係

    所謂對應是人們對兩個集合元素之間的聯絡的一種思想方法。對應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維,也是現代數學思想的主要內容之一。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蘊涵著大量的對應思想。培養與建立對應的思維方法,是為將來進入中高年級解決較複雜的應用題打好基礎。

    因為,在較複雜的應用題中,間接條件較多,在推導的過程中,利用對應思維所求出的數,雖然不一定是最後結果,但往往是解題的關鍵所在。

    在分數乘、除法裡,這種對應思維突出表現在數量與分率(或倍數)的對應關係上,正確的解題思路的形成,就建立在清晰明確的量率對應的基礎上。

    因此,在學前期,要讓孩子充分感知生活中的對應關係,建立對應思維。

    02

    強化訓練

    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感知對應關係

    比如,儘量把需要一一對應分發物品的任務留給幼兒,讓他們判斷物品的“多”“少”以及物品與人員是否“一樣多”。

    鼓勵孩子在幼兒園做值日生,讓他們數一數每桌有幾位小朋友,需要幾把勺子、幾個碗,然後將碗勺送到每組小朋友的跟前。此過程可鍛鍊幼兒點數、掌握一一對應關係的能力。

    又如:在家裡用餐前,請孩子為家庭成員分發餐具,對應椅子發一雙筷子,對應筷子發一隻碗,對應碗發一個盤子等。用餐時,請孩子為家人分食物,一人一塊肉,一人一份菜,切好的水果一人分一片等。出門前,為家人做好準備,一人一雙鞋。

    引導幼兒進行物體的配對活動

    家長可準備一些具有一定對應關係的若干實物和實物卡,如有相聯關係的手套、襪子、鞋子……有相關關係的鎖頭和鑰匙、雨傘和雨鞋、毛巾和臉盆……有從屬關係的奶奶和眼鏡、妹妹和娃娃、醫生和聽診器……

    小青蛙跳荷葉全家參與遊戲,一人發令,其他人扮演小青蛙,聽到“蛇來了”。小青蛙急忙跳到荷葉上,每片荷葉上只能站一隻小青蛙。

    搶椅子

    椅子的數量比人數少一個。把椅子背靠背圍成圈放好,家人圍著椅子朝一個方向跑。音樂一停,立即搶椅子坐下,搶不到椅子的人算輸,退出比賽,然後搬一把椅子下去。

    種菜

    點菜

    比如,家長要求孩子配兩盤菜,每盤菜中要有1根黃瓜、2個雞蛋~3根蘿蔔、4個茄子等等。

    除了一對一地對應,生活中還有一對多的對應,比如一個人有兩隻耳朵、兩隻眼睛、兩個眉毛、兩隻手——這是一對二的對應;一隻手有五個指頭、一隻腳有五個腳趾——一對五的對應;一個人有十個指頭、十個腳趾——一對十的對應;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個月有四周、一週有七天、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一小時有六十分鐘、一分鐘有六十秒——一對多的複雜對應。

    這樣由對應就會產生數學的運算,比如一噸是一千千克,兩噸是多少千克呢?

    此外還應該告訴孩子對應還存在著從屬關係的對應,比如:老師vs學校、我vs家、臺灣vs中國、中國vs地球……

    並列關係的對應,比如左手vs右手、大一班vs大二班、北京vs上海、南京vs杭州、江蘇vs浙江……

    相反關係的對應,比如多vs少、寬vs窄、冷vs熱……

  • 2 # 親子快報

    數學思維一定是愈早培養愈好!很多小朋友三年級時數學成績會突然掉下去,這個現象稱為「梯次掉隊」,原因正正是數學思維根基打得不好。培養數學思維最好從小著手,家長可以激發小朋友學習興趣、紮實小朋友數學基礎及培養獨立思考三個方法,從小培養小朋友的數學思維...

    想要成為其他家長口中的「神童」,最基本的一點就是數學思維要啟蒙得早,意思不是從很早就讓小朋友學習很難的數學知識,而是早點接觸數學開啟數學思維。數學思維的培養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日積月累,從興趣激發到習慣培養,再到系統紮實的學習,數學思維是一步一步去培養的。

    接觸數學思維的早晚就好比「梯次掉隊」現象。什麼是「梯次掉隊」現象呢?我們都說一年級是啟蒙數學思維的時期,殊不知一年級也是從學前過渡到小學的適應期,一年級這個啟蒙時期就會拉開小朋友們之間的差距了,但是這個時候差距還不會太大,因為一年級學習的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是有限的。然而到了二年級,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會突然提升,在這個高階階段更會拉開差距。到了三年級,加減乘除混合運算,很多小朋友瞬間掉隊,追也追不上,小朋友自信心受到打擊而不想學習數學,在往後的學習中就更難提起興趣了。

    *三年級前的數學考試依靠記憶力去記住一些公式就可以,但三年級及以後只靠記憶力就不行了,也要具備邏輯能力,邏輯能力差的小朋友就會掉隊了,這個現象稱之為「梯次掉隊」。

    很多小朋友三年級時數學會突然掉下去,這個現象稱為「梯次掉隊」

    數學思維要怎樣培養?

    那麼怎樣才可以不掉隊?學數學就像起大樓,從小把根基打好,未來起的大樓才能起得高起得穩!家長可以從小就培養小朋友的數學思維:

    1: 興趣激發

    家長應該站在小朋友的角度去理解為什麼他們會對數學提不起興趣,或者說怎樣激發他們對數學思維學習的興趣。枯燥、抽象的數學學習只會讓小朋友提不起興趣,學習與遊戲或者生活場景互相結合,邊玩邊學才是激發低小年級小朋友學習數學思維最好的方式。

    從小激發學習興趣能長遠培養小朋友的數學思維

    2: 紮實基礎

    我們從來不提倡還沒學會「走」就學「跑」,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在相應的年齡只能學習相應的方法,如果給他學習他的年紀不該學習的方法,只會事倍功半。比如說小朋友加減法都還沒掌握好,家長就急著讓小朋友學習乘除法了,那當然會令小朋友混亂以及對於數學原理的理解不到位了。

    還有很多低小的家長在給小朋友講解題目的時候會用到方程的方法,我們是十分不建議的,也許小朋友懂得了這種抽象的方法,但是卻錯過了他這個年紀應該去理解和開發數學思維的機會。

    3: 獨立思考

    首先我們不建議家長給小朋友輔導功課,而是督促小朋友完成功課。

    原因有三個:

    【1】小朋友的功課應該是交給最專業的老師來輔導的,專業的事由專業的人做。

    【2】家長教授的方法可能不合適,剛剛上面也提到了相應的年紀就應該學習相應的方法。

    【3】家長在教授的時候可能會失去耐心,這時候就會打擊小朋友的自信心以及積極性了。

    綜合以上三點原因,我們不建議家長給小朋友輔導功課。其次,很多時候家長在看到小朋友做不出來題目或是思考到一半的時候,就會急著去告訴小朋友應該怎麼做,這個時候其實是剝奪了小朋友獨立思考以及完整思考問題的機會,這樣做無形中就會讓小朋友養成做題和思考的依賴性。

    總的來說,家長的引導真的很重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引導不是說做的事情愈多愈好,而是方法很重要,正確的引導方式才是培養數學思維的重中之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喬丹會是永遠的第一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