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韓城“大紅袍”花椒
韓城成為全國最大的花椒生產基地返回以盛產“大紅袍“花椒而聞名國內外的陝西省韓城市,歷盡8年艱辛營造的“百里雙千萬株花椒基地”最近通過了省級達標驗收。至此,韓城市成為全國首家花椒基地達標縣(市),也成為全國最大的的花椒生產基地之一。
2、韓城十三花
韓城川原戶戶養豬,逢事請客,必殺豬招待,既經濟,又盛情。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實踐,終於創造出了不同形色的豬肉系列菜餚,典型者,當推“十三花”。“十三花”就是十三道菜。分別為“五大、五小、一糕、一湯、一丸子”。“五大”即紅肉、白肉、酥肉、雜燴(雅稱“全家福”)、蛋卷;“五小”即燒肚絲、燒腰花、燒肥腸、燒蹄筋、海帶粉;“一糕”為甜糕,“一湯”為勾芡甜汁;“一丸子”為瘦肉丸子湯。十三個菜上完之後,再上主食。主食多為饃菜。菜一般為四個,稱“四座菜”,兩熱兩涼,兩葷兩素。兩熱為炒肉絲、炒白菜加豬肉臊子(俗稱“小炒”);兩涼為涼拌三絲和醋溜白菜(或醋溜蓮菜)。
3、羊肉餄餎
古稱“河漏”。羊肉臊子餄餎起源於唐代,韓城山區除了產羊,還產蕎麥。因為蕎麥適宜在瘠薄的土壤中生長,對耕作要求也比較粗放,以前地多人少的山區,在一些坡地上撒種些蕎麥,也不失為廣種薄收的良策。有了羊肉,又產蕎麥,羊肉餄餎便順理成章的發展發展成為當地的名小吃。羊肉餄餎的做法,最關鍵的是兩道工序,一是製做羊肉臊子和羊油辣子,二是壓餄餎。
羊肉臊子,韓城人稱之為“攔臊子”,攔,是陝西話中菜餚的一種加工工藝,與“炒”有別,做法是將羊肉切成八分見方的片,先用武火炒,後加入特製的麵醬和十全調料,再用文火慢煮;主要調料羊油辣子實際是老陝油潑辣子的做法類似,把菜油換成了羊油,將辣椒麵放入燒熱的羊油中,然後置入盆中冷卻即可。羊油辣子製做水平的高低也是決定羊肉餄餎好吃不好吃的重要因素。
4、韓城羊肉
就是羊肉泡饃。它的做法、吃法與西安等地的羊肉泡饃有很大區別。它的做法是,把洗淨的羊肉放在清水中浸泡,以拔盡肉中血漬,晚上置於大鍋中先用大火煮,後用文火燜,第二天一早,盛碗原汁湯,放幾片肉,調點大料水,泡上自家曬好的幹饃片,再不放任何調料,就叫吃“甜羊肉”;若調入點鹽、醋、辣椒,就叫“酸羊肉”。“羊肉”是韓城人的早餐食品。清早起來吃羊肉,是韓城人特有的食俗,所以,過去吃羊肉講究要早,及至太陽出來再去吃羊肉,鍋裡已空空無也了。
由於歷史悠久,美食家自然能品出個優劣。他們說,買羊,最好買上峪口的羊,由於當地水質的原因,這裡的羊肉不羶。論製作,還數新農村官道上的羊肉口味最醇。因為加工羊肉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它要求湯白而不羶,肉熟而不爛,沒有精湛的技術和上好的調料,是難以達到這個標準的。
5、羊肉臊子餄餎
羊肉臊子餄餎是韓城人的一個驕傲。幾乎所有到韓城的客人,必定會受到這樣一種美食的款待,並且差不多都是在第一次宴席上。羊肉臊子分層次進行製作。一是製作臊子。一斤羊肉切六十個小塊或小片,厚薄與大小,都大約像筷子頭。用羊油,摻鹹麵醬,羊肉最後投入,邊煎邊攪,加適量精鹽及調料粉。關中人把這樣的烹飪方法叫做幹“攬”。這個“攬”字應當是火字旁,而不是提手旁。一般電腦漢字型檔裡不會收這樣生僻的漢字。《現代漢語辭典》(修訂本)也末收入。《辭海》有這個字,解釋中有一義:“烤炙”。不過,權威的《中國烹飪百科全書》在烹調法一節中收入包括熗、焗、焐、漬以及琉璃、掛霜等四十五種烹飪方法,可謂洋洋大觀,卻竟然也沒有這個“攬”。大概是一種相當古老的烹飪方法。《西廂記》裡倒有一句唱詞提及。用這樣的方法炮製的臊子,水分極少,臊子是一片一片的,油汪汪,香噴噴。關中人喜歡這樣製作臊子。歧山臊子面也講究幹“攬”臊子,不過那做法不完全相同。
6、臊子餛飩
“餛飩”,含有“團圓美滿”之意。是韓城人過年過節、男婚女嫁、老人祝壽、孩子滿月等場合招待親朋厚友和貴賓的待客飯。韓城的餛飩與眾不同,非常之小,只有成人指甲蓋那麼大。大概一百斤麵粉,能夠包3-5萬個這樣的小餛飩。做工細緻,有模有樣,有稜有角,好吃好看。
餛飩的製作較為繁雜,一般是年前家人捏餛飩,或邀請鄰居幫忙,抽出一天時間捏餛飩。一般需要:白蘿蔔做餡(洗淨——切絲——滾水中除去暴味——撈出後擠幹水分——剁碎成餡——調之以十三香、鹽拌勻——待用);麵粉(清水和麵,稍軟,用擀好後,切成2-3釐米正方小塊)。捏時整齊擺放在篦子上,上籠屜蒸,大概30-40分鐘即熟。然後從篦子上剝落,晾乾後存放。
任何東西到了地方都有不同的風味,韓城的小吃也一樣,韓城餛飩在韓城就有不同的叫法,分為好多種。臊子餛飩,就是將事先捏好蒸熟的餛飩用開水泡軟,再澆上精心調製的豬肉臊子湯。這種臊子餛飩與外地的餛飩比較,明顯不同。外地的餛飩麵皮薄而較大,用竹籤在麵皮上抹點肉泥、對角捲起,然後將另外兩端捏合,煮熟,帶麵湯,調上調料即可。韓城餛飩的麵皮僅一寸見方,以白蘿蔔末作餡。製作時,在麵皮上放上少許餡,由下向上折起三分之一,再向上折一次,然後以一手之中指為軸,用拇指和中指將兩端捏合,一個挨一個放在篳子上,外圓中空,形如坐佛,捏完後上籠蒸熟,晾涼,裝在瓦器中備用。
7、韓城石子饃
石子饃是頗受群眾喜愛的傳統食品,又名古鏊餅。由於它歷史悠久,被稱為中國食品中的“化石”。石子饃的原料是麵粉、鹼面、精鹽、熟豬油、鮮花椒葉等,經和麵、加工石子,製坯焙焙幾道工序製作而成,其特點為酥鬆荃香,易於消化,攜帶方便,利於儲存。石子饃是渭南農村孕婦產後常吃的食品,也是饋贈親友、招待佳賓、出外旅行的必備佳點。
8、渭南雞蛋醪糟
醪糟重在作醅。江米泡入淨水缸內,水量以淹沒米為度,夏泡八時,冬泡十二時。米心泡軟,水空幹,籠蒸半時,以涼水反覆衝澆,溫度降至三度以下,空水,散置案上拌糯粉,裝入缸內,上面拍平,用木棍在中間由上到底戳一個直徑約半寸的洞。後,蓋草墊,圍草圈,三天三夜後醅即成。
賣主多老翁,有特製小灶,特製銅鍋。拉動風箱,卜卜作響,一頭灰屑,聲聲叫賣。來客在灶前的細而長的條凳上坐了,說聲:“一碗醪糟,一顆蛋”。賣主便長聲重複:“一碗醪糟,一顆蛋——!”銅鍋裡添碗清水,放了糖精,三下兩下燒開,呼地在鍋沿敲碎一顆雞蛋打入鍋中,放適量的醪糟醅,再燒開,漂浮沫,加黃桂,迅速起鍋倒入碗中。要問特點?酸甜味醇,可止渴,健胃,活血。
9、韓城風味芝麻燒餅
韓城風味芝麻燒餅,美味可口,聞名關中。餅呈圓形,主要用料是白麵、食油、芝麻、調料。做法精細,先將和好的白麵拉成扁狀長條,再墊入食油和調料,然後卷好壓圓,在圓心壓上芝麻,成形後放入特置的鐵鏊上油烙,然後置於鏊下的焦炭火旁烘烤即成。芝麻燒餅層層多,色澤黃,酥脆可口,人們尤喜伴食熱涼郱。
西北人很喜歡吃麵食,饃的品種千變萬化,除了肉夾饃專用的外脆裡軟白吉饃之外,泡饃的饃也是專用的,因為泡饃非泡,而是“煮”,非此,饃怎能吸取羊肉鮮湯的精華,還能不散不糊,柔韌可口,羊肉湯還要保持清爽。
饃用上好的白麵,加酵母,水(少),反覆多次合成麵糰(很重要),(因為不會做,只能大概說說),微微醒一會,(醒這個術語我非常喜歡,好像讓麵粉寶寶跟睡美人一樣)跟水完全的融合。但是並不要麵糰發酵。成為死麵饃。然後放到餅襠裡面烤熟,外面有一層白白的,有時候有點焦的麵皮,裡面是一層層、散發著麥面特有的清香的芯。可是記著了,實際上泡饃用的饃算是生的,不能吃,應該會消化不良。常見外地人將吃不掉的饃包起來說是晚上回去吃。我們都會好言相勸,不煮是不能吃的。
10、花椒芽菜
“花椒芽菜”是指花椒樹發芽期幼嫩的芽葉,油亮鮮綠,麻香味美,是芽苗菜中的珍品。可以熱炒、涼拌、油炸、涮鍋,麻香宜人,開胃爽口,具有獨特風味和豐富營養。舊時曾被列為宮廷貢品,供宮廷貴族享用,近年來在北方大中城市新鮮的花椒芽菜銷售價格達每公斤60元左右,在中高階飯店極為搶手;以花椒芽菜為主要原料開發的花椒芽菜辣醬更是鮮辣可口、麻香濃郁,產品供不應求;花椒芽菜還可以用作脫水蔬菜、食品、調味品輔料,新的系列產品正在不斷開發,用途廣泛市場前景看好。
1、韓城“大紅袍”花椒
韓城成為全國最大的花椒生產基地返回以盛產“大紅袍“花椒而聞名國內外的陝西省韓城市,歷盡8年艱辛營造的“百里雙千萬株花椒基地”最近通過了省級達標驗收。至此,韓城市成為全國首家花椒基地達標縣(市),也成為全國最大的的花椒生產基地之一。
2、韓城十三花
韓城川原戶戶養豬,逢事請客,必殺豬招待,既經濟,又盛情。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實踐,終於創造出了不同形色的豬肉系列菜餚,典型者,當推“十三花”。“十三花”就是十三道菜。分別為“五大、五小、一糕、一湯、一丸子”。“五大”即紅肉、白肉、酥肉、雜燴(雅稱“全家福”)、蛋卷;“五小”即燒肚絲、燒腰花、燒肥腸、燒蹄筋、海帶粉;“一糕”為甜糕,“一湯”為勾芡甜汁;“一丸子”為瘦肉丸子湯。十三個菜上完之後,再上主食。主食多為饃菜。菜一般為四個,稱“四座菜”,兩熱兩涼,兩葷兩素。兩熱為炒肉絲、炒白菜加豬肉臊子(俗稱“小炒”);兩涼為涼拌三絲和醋溜白菜(或醋溜蓮菜)。
3、羊肉餄餎
古稱“河漏”。羊肉臊子餄餎起源於唐代,韓城山區除了產羊,還產蕎麥。因為蕎麥適宜在瘠薄的土壤中生長,對耕作要求也比較粗放,以前地多人少的山區,在一些坡地上撒種些蕎麥,也不失為廣種薄收的良策。有了羊肉,又產蕎麥,羊肉餄餎便順理成章的發展發展成為當地的名小吃。羊肉餄餎的做法,最關鍵的是兩道工序,一是製做羊肉臊子和羊油辣子,二是壓餄餎。
羊肉臊子,韓城人稱之為“攔臊子”,攔,是陝西話中菜餚的一種加工工藝,與“炒”有別,做法是將羊肉切成八分見方的片,先用武火炒,後加入特製的麵醬和十全調料,再用文火慢煮;主要調料羊油辣子實際是老陝油潑辣子的做法類似,把菜油換成了羊油,將辣椒麵放入燒熱的羊油中,然後置入盆中冷卻即可。羊油辣子製做水平的高低也是決定羊肉餄餎好吃不好吃的重要因素。
4、韓城羊肉
就是羊肉泡饃。它的做法、吃法與西安等地的羊肉泡饃有很大區別。它的做法是,把洗淨的羊肉放在清水中浸泡,以拔盡肉中血漬,晚上置於大鍋中先用大火煮,後用文火燜,第二天一早,盛碗原汁湯,放幾片肉,調點大料水,泡上自家曬好的幹饃片,再不放任何調料,就叫吃“甜羊肉”;若調入點鹽、醋、辣椒,就叫“酸羊肉”。“羊肉”是韓城人的早餐食品。清早起來吃羊肉,是韓城人特有的食俗,所以,過去吃羊肉講究要早,及至太陽出來再去吃羊肉,鍋裡已空空無也了。
由於歷史悠久,美食家自然能品出個優劣。他們說,買羊,最好買上峪口的羊,由於當地水質的原因,這裡的羊肉不羶。論製作,還數新農村官道上的羊肉口味最醇。因為加工羊肉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它要求湯白而不羶,肉熟而不爛,沒有精湛的技術和上好的調料,是難以達到這個標準的。
5、羊肉臊子餄餎
羊肉臊子餄餎是韓城人的一個驕傲。幾乎所有到韓城的客人,必定會受到這樣一種美食的款待,並且差不多都是在第一次宴席上。羊肉臊子分層次進行製作。一是製作臊子。一斤羊肉切六十個小塊或小片,厚薄與大小,都大約像筷子頭。用羊油,摻鹹麵醬,羊肉最後投入,邊煎邊攪,加適量精鹽及調料粉。關中人把這樣的烹飪方法叫做幹“攬”。這個“攬”字應當是火字旁,而不是提手旁。一般電腦漢字型檔裡不會收這樣生僻的漢字。《現代漢語辭典》(修訂本)也末收入。《辭海》有這個字,解釋中有一義:“烤炙”。不過,權威的《中國烹飪百科全書》在烹調法一節中收入包括熗、焗、焐、漬以及琉璃、掛霜等四十五種烹飪方法,可謂洋洋大觀,卻竟然也沒有這個“攬”。大概是一種相當古老的烹飪方法。《西廂記》裡倒有一句唱詞提及。用這樣的方法炮製的臊子,水分極少,臊子是一片一片的,油汪汪,香噴噴。關中人喜歡這樣製作臊子。歧山臊子面也講究幹“攬”臊子,不過那做法不完全相同。
6、臊子餛飩
“餛飩”,含有“團圓美滿”之意。是韓城人過年過節、男婚女嫁、老人祝壽、孩子滿月等場合招待親朋厚友和貴賓的待客飯。韓城的餛飩與眾不同,非常之小,只有成人指甲蓋那麼大。大概一百斤麵粉,能夠包3-5萬個這樣的小餛飩。做工細緻,有模有樣,有稜有角,好吃好看。
餛飩的製作較為繁雜,一般是年前家人捏餛飩,或邀請鄰居幫忙,抽出一天時間捏餛飩。一般需要:白蘿蔔做餡(洗淨——切絲——滾水中除去暴味——撈出後擠幹水分——剁碎成餡——調之以十三香、鹽拌勻——待用);麵粉(清水和麵,稍軟,用擀好後,切成2-3釐米正方小塊)。捏時整齊擺放在篦子上,上籠屜蒸,大概30-40分鐘即熟。然後從篦子上剝落,晾乾後存放。
任何東西到了地方都有不同的風味,韓城的小吃也一樣,韓城餛飩在韓城就有不同的叫法,分為好多種。臊子餛飩,就是將事先捏好蒸熟的餛飩用開水泡軟,再澆上精心調製的豬肉臊子湯。這種臊子餛飩與外地的餛飩比較,明顯不同。外地的餛飩麵皮薄而較大,用竹籤在麵皮上抹點肉泥、對角捲起,然後將另外兩端捏合,煮熟,帶麵湯,調上調料即可。韓城餛飩的麵皮僅一寸見方,以白蘿蔔末作餡。製作時,在麵皮上放上少許餡,由下向上折起三分之一,再向上折一次,然後以一手之中指為軸,用拇指和中指將兩端捏合,一個挨一個放在篳子上,外圓中空,形如坐佛,捏完後上籠蒸熟,晾涼,裝在瓦器中備用。
7、韓城石子饃
石子饃是頗受群眾喜愛的傳統食品,又名古鏊餅。由於它歷史悠久,被稱為中國食品中的“化石”。石子饃的原料是麵粉、鹼面、精鹽、熟豬油、鮮花椒葉等,經和麵、加工石子,製坯焙焙幾道工序製作而成,其特點為酥鬆荃香,易於消化,攜帶方便,利於儲存。石子饃是渭南農村孕婦產後常吃的食品,也是饋贈親友、招待佳賓、出外旅行的必備佳點。
8、渭南雞蛋醪糟
醪糟重在作醅。江米泡入淨水缸內,水量以淹沒米為度,夏泡八時,冬泡十二時。米心泡軟,水空幹,籠蒸半時,以涼水反覆衝澆,溫度降至三度以下,空水,散置案上拌糯粉,裝入缸內,上面拍平,用木棍在中間由上到底戳一個直徑約半寸的洞。後,蓋草墊,圍草圈,三天三夜後醅即成。
賣主多老翁,有特製小灶,特製銅鍋。拉動風箱,卜卜作響,一頭灰屑,聲聲叫賣。來客在灶前的細而長的條凳上坐了,說聲:“一碗醪糟,一顆蛋”。賣主便長聲重複:“一碗醪糟,一顆蛋——!”銅鍋裡添碗清水,放了糖精,三下兩下燒開,呼地在鍋沿敲碎一顆雞蛋打入鍋中,放適量的醪糟醅,再燒開,漂浮沫,加黃桂,迅速起鍋倒入碗中。要問特點?酸甜味醇,可止渴,健胃,活血。
9、韓城風味芝麻燒餅
韓城風味芝麻燒餅,美味可口,聞名關中。餅呈圓形,主要用料是白麵、食油、芝麻、調料。做法精細,先將和好的白麵拉成扁狀長條,再墊入食油和調料,然後卷好壓圓,在圓心壓上芝麻,成形後放入特置的鐵鏊上油烙,然後置於鏊下的焦炭火旁烘烤即成。芝麻燒餅層層多,色澤黃,酥脆可口,人們尤喜伴食熱涼郱。
西北人很喜歡吃麵食,饃的品種千變萬化,除了肉夾饃專用的外脆裡軟白吉饃之外,泡饃的饃也是專用的,因為泡饃非泡,而是“煮”,非此,饃怎能吸取羊肉鮮湯的精華,還能不散不糊,柔韌可口,羊肉湯還要保持清爽。
饃用上好的白麵,加酵母,水(少),反覆多次合成麵糰(很重要),(因為不會做,只能大概說說),微微醒一會,(醒這個術語我非常喜歡,好像讓麵粉寶寶跟睡美人一樣)跟水完全的融合。但是並不要麵糰發酵。成為死麵饃。然後放到餅襠裡面烤熟,外面有一層白白的,有時候有點焦的麵皮,裡面是一層層、散發著麥面特有的清香的芯。可是記著了,實際上泡饃用的饃算是生的,不能吃,應該會消化不良。常見外地人將吃不掉的饃包起來說是晚上回去吃。我們都會好言相勸,不煮是不能吃的。
10、花椒芽菜
“花椒芽菜”是指花椒樹發芽期幼嫩的芽葉,油亮鮮綠,麻香味美,是芽苗菜中的珍品。可以熱炒、涼拌、油炸、涮鍋,麻香宜人,開胃爽口,具有獨特風味和豐富營養。舊時曾被列為宮廷貢品,供宮廷貴族享用,近年來在北方大中城市新鮮的花椒芽菜銷售價格達每公斤60元左右,在中高階飯店極為搶手;以花椒芽菜為主要原料開發的花椒芽菜辣醬更是鮮辣可口、麻香濃郁,產品供不應求;花椒芽菜還可以用作脫水蔬菜、食品、調味品輔料,新的系列產品正在不斷開發,用途廣泛市場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