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那邊林

    金崛起以後,西夏多數時候都是金的屬國,兩國關係大致可分為幾個階段:

    金前期與西夏的關係

    天會二年(夏元德六年,1124年),宗翰為西南、西北兩路都統,與夏達成和議。夏崇宗被迫向金奉表稱臣,金則割下寨以北、陰山以南、乙室耶剌部吐祿泊以西之地給夏。西夏保證不再援救遼帝;如金欲徵兵,亦當依應;若遼帝至其境,即當執送;此後,有別國使者路經夏境使金,夏亦不阻撓。“歲時朝賀、貢進表章、使人往復等事,一切永依臣事遼國舊例。”從此,西夏由遼的附庸變成了金的附庸。

    西夏自崇宗李乾順時起,國勢已弱,雖欲乘金、宋對抗之機擴充套件境土,終未能如願。它既不甘處於金朝勢力包圍之中,也無力改變受制於人的狀況。而各種反金勢力又都將它作為爭取的目標,因此,金對西夏的防範始終沒有放鬆。金在中原兩次援立藩輔,一次將河南、陝西地歸還宋朝,西夏卻始終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對金當然不滿。西夏一直是被動地對金履行藩輔義務的,雙方的矛盾、摩擦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太宗至熙宗初年,陝西、河東諸將一直懷疑夏與天祚、大石交通。天輔六年(夏元德四年,1122年),追襲遼帝時,雖已與夏議和,但宗翰、斡魯都懷疑西夏有異謀。天會六年(夏正德二年,1128年)伐宋時,在如何對待陝西問題上,河北、河東諸將的意見分歧也起因於西夏,河北諸將欲罷陝西兵,併力南伐;河東諸將則力言其不可,太宗遂以婁室經略陝西。婁室連下長安、鳳翔,並無歸地西夏之舉。西夏則欲藉機與宋爭關、陝,檄宋延安府,但終因懾於金的威勢,未敢出兵。

    金朝的三次食言自然引起西夏的不滿,南宋卻極力爭取西夏,以牽制金軍。夏則對金、宋兩許之,既不出兵助金,又遣軍躡宋軍之後。不久,宋又欲西結西夏,東連高麗,配合宗澤北伐,皆不得其要領。

    西夏國勢的衰弱和與宋的隔絕,使其不得不更多地依賴於金。金的主要對手是南宋,對西夏的方針也一直著眼於隔斷它與遼、宋的聯絡和使它在金、宋對峙中堅定地站在金朝一邊。天眷二年(夏大德五年,1139年),夏崇宗李乾順死,子仁孝即位,為夏仁宗。以仁孝即位為轉機,金朝對夏的策略也由以武力防範為主向以政治爭取的方向轉化。為了鞏固統治,仁孝也主動向金靠攏。金、夏關係有所改善。這一年,金朝遣使冊命,加仁孝開府議同三司、上柱國。

    但是,西夏群臣在對金的態度上意見不一。大慶元年(金天眷三年,1140年),夏州統軍、契丹人蕭合達因不願臣服於金而以夏州叛仁孝,聯合契丹餘部,以復興遼朝為號召,佔據西平府、鹽州。反叛雖被鎮壓,但西夏的實力也再次被削弱。仁孝更不得不借助於大國的威勢以維護其地位。皇統元年(夏大慶二年,1141年),仁孝請置榷場,與金互市,得到允准。此後,金相繼在綏德州、保安、蘭州、東勝、環州等地置榷場,與西夏貿易。金自榷場買進馬匹、珠玉等,夏則向金購進絲帛等物和生活必需品。

    至海陵南伐,夏又乘機攻佔了沿邊蕩羌、通峽、九羊、會川等寨(在今寧夏境內)。

    金中期金夏宗藩關係的鞏固

    大定初年,西夏以所佔沿邊堡寨歸金,要求金朝協助收回被宋軍所佔有的土地,並停止向夏索要正隆末年所虜人口、財畜。金世宗滿足了西夏的要求,金、夏關係再度調整。西夏經過了蕭合達的叛亂和大慶四年(1143年)蕃部人民起義,國勢更不如前。在鎮壓人民起義中漢人官僚任得敬勢力膨脹,党項貴族李氏的政權又受到了來自內部的分裂活動的威脅。

    西夏權臣任得敬,原為宋朝西安州通判,降夏後漸至貴顯,以女為崇宗乾順皇后,竊弄權柄。又在鎮壓蕭合達和蕃部人民起義中立功,而由尚書令、中書令進而為國相,族人皆任軍政要職,大權獨攬,野心日熾。他以靈、夏為根據地,“陰蓄異志,欲圖夏國,誣殺宗親大臣,其勢漸逼,仁孝不能制”。為了實現其篡權的目的,任得敬一方面尋求金朝的支援,一方面聯絡南宋,約其共同攻打西境諸蕃部,以擴大其控制範圍。大定七年(夏天盛十九年,1167年),他借朝命向金請求派遣醫生為己治病。次年,則以謝恩為名向金進獻大量禮品,被卻回。

    十年(夏乾佑元年,1170年),得敬逼仁孝劃靈州一帶歸己,向金上表為己求封。金世宗以“夏國稱藩歲久”,不能“無故分國與人”,決定若仁孝不能自立,即出兵助其誅討。得敬沒有得到金朝的支援,宋遣使所致的蠟丸書又被西夏截獲。在金世宗支援下,夏仁宗殺任得敬及其同黨,保住了對西夏的統治權。

    金世宗務求穩定,不貪屬國財物,不欲邊境生事,又不受任得敬貢物,不從其分國之請,使李仁孝感恩不已,金、夏宗藩關係得到鞏固。但世宗仍恐邊民貿易導致邊患,擬減少椎場,只留東勝、環州,在西夏的再三要求下,許保留綏德榷場,並允許夏使于都城會同館內互市貿易。

    但是,西夏對與金的邊界劃分和貿易限制政策一直心懷不滿,西遼和南宋又不時遣使聯絡或借道於夏以謀金,加之金朝的實力顯然已大不如前,因而在大定後期和章宗即位後,雙方在邊界上不時發生小規模的摩擦,夏兵曾入麟、嵐、石、坊、保安州和鎮戎軍等地劫掠人畜,甚至殺害金朝邊將。

    明昌四年(夏乾佑二十四年,1193年)至大安三年(夏光定元年,1211年)期間,金朝勢衰,對西夏控制放鬆,對西夏宗室的廢立活動也不再介入和干涉。金和西夏都進入了衰亡時期。

    金後期與西夏關係的再調整

    成吉思汗在漠北的崛起,對金、夏兩政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蒙古對金、夏的用兵造成了金、夏關係的重大變化。

    為了解除對金用兵時來自側翼的威脅,成吉思汗又先後於泰和七年(元太祖二年,夏應天二年,1207年)、大安元年(元太祖四年,應天四年,1209年)兩次出兵西夏,夏人招架不住,向金求援,衛紹王認為“敵人相攻,吾國之福”①,坐視不救,夏襄宗被迫向蒙古納女請和。從此,夏採取臣服蒙古,向金進攻的政策,金、夏宗藩關係發生危機。

    蒙古撤軍後,西夏立刻攻金葭州(今陝西佳縣),進行報復。大安三年,李遵頊立,為神宗。他繼續執行附蒙抗金的政策,不時侵掠金朝邊境州縣,卻通使如故。當他得知金軍敗於澮河堡蒙古軍直逼中都的訊息後,也派兵乘機侵擾涇、邠二州,圍攻平涼府。此後,又不時攻掠金朝邊境的保安、涇、會、慶原、積石等州和延安府等地。初,金朝還戒飭邊吏不得入夏境,後因夏兵侵擾不已,宣宗貞佑三年(夏光定五年,1215年),詔議伐夏,以陝西宣撫司奏“不宜輕舉”,遂罷議。而夏人自鄜延至環慶、臨洮沿邊地區侵擾頻繁,金也不得不還擊。四年(1216年),金軍攻鹽、宥、夏、威、靈、安、會等州。興定元年(夏光定七年,1217年)詔胥鼎以兵3萬伐夏,鼎力言“止當備禦南邊,西征未可議也”,又止。此時,金四面受敵,金宣宗有意與夏和,因慶山奴之言而止。

    西夏對蒙古稱臣,並未能使其擺脫戰爭的災難。蒙古常常徵調夏兵隨軍助戰。西夏既受制於蒙古,又屢為金軍所敗,致使生產破壞,國用匱乏。興定二年(夏光定八年,1218年),夏人有和意,要求重開互市、依舊稱臣,金朝卻未予響應。此後,雙方在沿邊堡寨互相侵攻不已,也各有勝負。四年,金陝西行省與夏議和,不果。自金夏關係破裂,“構難十年不解,一勝一負精銳皆盡,而兩國俱弊”。

    1223年(金元光二年,夏乾定元年),金哀宗即位,著手解決與西夏和南宋的問題。此時,夏神宗附蒙抗金的政策遭到部分官僚、貴族的反對,他們主張與金議和。這一年,夏神宗命太子德任統兵攻金,德任認為金兵尚強,與其兵連禍結,不如約和。遵頊不予採納,德任請為僧以避太子位,被囚。御史中丞梁德懿也提出同樣建議,被免職。遵頊以10萬軍助木華黎攻金鳳翔府,金人堅守,西夏士卒厭戰,統兵官見不能取勝,率軍退回。蒙古遣使問罪,遵頊讓位於次子德旺。

    夏獻宗李德旺改變其父的政策,決定與金議和。正大元年(夏乾定二年,1224年)九月,遣使與金修好。次年,和議成。規定兩國各用本國年號,夏帝以金帝為兄,互通使節,開放互市。

    既與金議和,西夏對蒙古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李德旺趁成吉思汗西征未回之際,聯絡漠北諸部,共抗蒙古,招致成吉思汗大軍的討伐。1227年(元太祖二十二年,夏寶義二年,金正大四年)西夏為蒙古所滅。

    金、夏互相侵襲,兩敗俱傷,客觀上為蒙古提供了機會,金哀宗和夏獻宗雖然扭轉了這一局面,但為時已晚,夏、金最終先後為蒙古所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語縮寫,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