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沒有含

    他士兵是哪裡人,士兵家人在哪裡,會跟他走嗎?想想就知道了,當初關羽兵敗,並不是部隊死光了,而是逃光了,為什麼逃,家被人端了誰還有心思打仗

  • 2 # 遼寧資深球迷二代

    有著這樣想法的人,恐怕也在想著這樣一個問題:

    公元257年的淮南第三叛,被惹急的諸葛誕直接拉走了曹魏集團15萬大軍,並在壽春進行造反,為此引來了司馬昭高達26萬大軍的進攻。那麼放到多年前的西北戰場,公元249年,夏侯霸面對家族遭到司馬氏迫害的困境,其為什麼選擇了隻身逃跑?

    話說他把隴西的軍隊拉走不行嗎?或者效仿一下淮南叛亂,集結隴西大軍高舉反對司馬家族的大旗,再招呼蜀漢政權派兵增援。自己明明是手握兵權的將領,卻為什麼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扔下了軍隊,自己一個人慌慌張張地跑進蜀漢呢?

    可以肯定的是,作為一軍之統帥,夏侯霸絕對算得上是專業的軍人,所以這樣的身份也意味著夏侯霸會有一副清晰的頭腦,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他沒有拉走部隊,也只能存在著一個解釋:軍隊根本不跟他走,或者說如果想拉走軍隊,自己也許就跑不了了!

    至少我們得先搞明白一個問題,夏侯霸麾下那支長期駐紮在涼州隴西的曹魏軍隊,他們是本地人嗎?

    1、如果是當地人,他們根本不會跟著夏侯霸走,因為他們走了,自己在涼州的家人怎麼辦?

    2、如果不是當地人,當地駐軍的大多數人只是外派而來,那他們更不會跟著夏侯霸走,因為他們的家人已經在司馬家族的控制之下。

    眾所周知,由於東漢末年持續數十年的戰亂,中原人口曾經經歷了數量極為驚人的削減,到了三國晚期,中原在賬面上的人口甚至不足1000萬。很多地區在戰亂的影響下早已經變得十室九空、人丁稀少!

    但在三國鼎立時期,為了對付南方的蜀漢和東吳政權,曹魏集團還不得不在多個區域佈置重兵用做防禦,西北涼州、荊州南陽、以及揚州北線的壽春一帶,都成為了曹魏集團的重兵集結地帶。可面對這些人口大量缺失的板塊,上哪去籌集兵力?最直接的方法莫過於從外地調派軍隊。

    當年關羽北伐樊城的襄樊之戰,為了援救這座南方城市,于禁統帥的七路大軍三萬步騎全部來自於北方,隨後的第二路援軍,由徐晃籌建的近兩萬以新兵為主體的魏國援軍,也是大部分來自於北方。可見在曹魏防禦蜀漢東吳兩國的時期,從外地派遣軍隊是曹魏軍事調配系統中最常見的步驟。

    連人口相對眾多的長江中游地區都是如此,更加偏遠的西北戰場就更是如此!

    所以當年夏侯霸進行的逃亡,他自己也許有這種想法,但他實在拉不走麾下的軍隊,至少對於手下的官兵來說,你夏侯氏得罪了司馬家族,但我們沒有得罪司馬家,你夏侯霸可以不顧家人生死一走了之,可我們的家屬被司馬家族控制,在沒招惹司馬家族的情況下,我們憑啥跟著你跑?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淮南三叛相繼失敗的原因之一,不管是王凌,毌丘儉還是諸葛誕,每個人都想帶著其麾下的軍隊造反。然而在自己只是外地駐軍,其家屬都在中原內地的背景下,造反大軍的戰鬥意識不強,甚至處於被裹挾的狀態。在規模最宏大的淮南第三叛中,諸葛誕明明掌握著15萬大軍,但面對司馬昭的圍攻,他的十幾萬大軍竟然只躲在壽春城裡避而不戰,因為這支大軍根本沒有拼死一戰的勇氣!

    而在當時的涼州雍州一線,夏侯玄夏侯霸這對親戚,由於夏侯玄鐵定選擇放棄兵權,應司馬家族的徵兆返回洛陽。而夏侯玄雖然是夏侯霸的晚輩,但名士的身份和與曹爽的特殊關係(曹爽表弟),身為徵西將軍,統領涼州雍州軍事並有假節鉞特權的夏侯玄,其級別反而大於夏侯霸。

    在失去這個鐵桿盟友和上司的背景下,夏侯霸對麾下軍隊的控制力已經進一步變弱。而夏侯玄的副帥郭淮長期與夏侯霸的關係貌合神離,也並不是曹爽一黨的人,面對夏侯霸可能的造反,連郭淮都會在第一時間給予壓制。自家的親戚放鴿子,還有一個郭淮虎視眈眈地盯著自己,下面的軍隊更不願意叛離,那夏侯霸也只能隻身一人逃亡蜀漢。

    當然,還有一個更大的原因,曹魏集團控制著整整中原九州,而蜀漢政權只是偏安西南一隅,誰強誰弱?是個人都看得出來,誰會放棄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跑到一個弱小的國家去?

  • 3 # 風去了無痕D

    夏侯霸投蜀時,支援司馬懿的郭淮接替其侄夏侯玄出任徵西將軍,都督雍涼。這樣,對夏侯霸已形成了極大的制衡。因為郭淮曾任其父夏侯淵的軍司馬,功勳卓著,軍中資歷與威望,更在夏侯霸之上。

    所以夏侯霸若是想帶兵投蜀,那麼或許他還未離開魏境,腦袋就會被士卒半路砍了下來拿去向郭淮請賞了。

    再則,夏侯霸的部隊是魏國軍隊,不是他私人的。士兵們也全是魏華人,父母妻兒皆在魏境之內,若是自己叛魏,那麼家人必受誅連。

    再加司馬懿要誅連的是曹魏宗族,而不是要清洗曹魏軍隊。既如此。士兵們憑什麼要跟著夏侯霸一起叛逃投蜀?

    所以,如果夏侯霸欲強行裹挾著部眾投蜀,那麼,必定會引起譁變,然後被士卒群起而攻,掉了腦袋,這是毫無疑問的。

    有人要問,司馬懿殺曹爽,誅其三族,這不是擺明了在政變篡魏嗎,為何魏軍還會忠於司馬懿?

    魏軍之所以支援司馬懿,原因有三。

    (1)曹爽對司馬懿的排擠,迫使司馬懿走上了事實篡魏的道路。但是,司馬懿並打出叛魏的大旗。相反,在挾持了太后之後、發出的明示天下的詔書中,曹爽才是弄權危害國家的叛賊,而司馬懿是魏國政權的堅定維護者。

    這就叫,成者王侯敗者為寇。

    誰能佔據中央、明詔天下,誰就擁有了大義。而司馬懿已成了朝廷代表,軍隊當然就支援司馬懿。

    所以,在魏國軍隊基層官兵眼中,司馬懿並不是反賊,曹氏以及曹氏的姻親夏侯氏才是反賊。

    (2)曹爽志大才疏,亂改國策,任人唯親,排擠元老勳臣,也引發了軍中宿將對其人的反感。

    說白了,曹爽的小圈子,就是一群由青年宗族親貴為主組成的理論派,最要命的是,這群理論派還很瞧不起實踐派。

    這就讓魏國的一大批擁有豐富實踐經驗且功勳卓著的勳臣宿將們,對曹爽生出了嚴重不滿之意。

    這就給司馬懿發動政變形成了土壤。高平陵之變,勳臣宿將們大多是支援司馬懿的。

    (3)曹真之後,司馬懿在軍中的威望,遠勝曹爽與夏侯系。

    實際魏國軍隊基層而言,士兵們才不會管他由誰主政,

    軍中士卒們,只服二件事。

    一者,誰能領著打勝仗就服誰,因為打勝仗就意味著少死人。而自曹真之後,曹爽與夏侯氏等曹魏宗親打仗能力,顯然嚴重下降了。

    二者賞罰分明,立功者能得賞,犯錯者必罰,軍隊就服誰。

    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

    曹爽集團既能在上層結小圈子,亂改制度、任人唯親,排斥異己。

    那麼這種風氣再延伸到基層,那就必然一團烏煙瘴氣了。

    如魏國名將郭淮、鄧艾等,這些人都是曹操時代就入仕的,從基層成長起來的、有見識的實幹派,而他們顯然都是支援司馬懿的。

    司馬懿長期統軍征伐,足跡遍及從荊襄、江淮到雍涼等魏國駐紮重兵集團之處。在魏國諸軍中威望極重,對魏軍而言,軍中基層官兵們對司馬懿的認同,是超過對諸曹及夏侯氏的擁戴的。

    所以,當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成功,誅殺曹爽,召回夏侯玄時。夏侯霸預感不妙,於是棄魏奔蜀。

    但是他決不會愚蠢到妄圖裹挾軍隊一起投蜀,因為這是不現實的。

    但是話又說回來,夏侯霸這樣的人,也是決不可能單騎出逃的。

    其人多年的將軍當下來,身邊長期身受其恩的衛士親兵,肯定有一批的。

    古人重義,所以這些人,則又是必然跟隨夏侯霸一同奔蜀的。

    而夏侯霸一逃,實際正合司馬懿之意,因為省得再羅織罪名殺了、又多背一劊子手之名。

    於是司馬懿一高興,以夏侯淵之舊勳赦免了夏侯霸的子嗣,免死,發配遼東。

    這樣既徹底清除了夏侯勢力,又落了個體恤功臣之後善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鋼結構施工過程中安全措施和質量保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