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南新洪

    先聽聽一位九十四歲老人是怎麼說的吧。

    他說:“我活著,就是你們的福,你們的福,都是我帶給你們的。”

    嗯,鏗鏘有力。

    這是去年老人節上聽來的一高齡老人的高論。

    我舉雙手贊成他老人家的說法。

    老人,活得越久,越是福,家有一老,勝似一寶,祖孫幾代,共享天倫之樂,其樂融融,這,洪福齊天了。

    我家一鄰居,老頭九十有五了,身體棒棒的,吃飯香香的,走路穩穩的,你能說他這樣不是福?

    即便是那些躺在床上的、常年不能下地走動的老壽星們,在兒女的細心照顧下,也能平平安安的、幸福快樂的活下去,你能說他們不幸福?

    這個福究竟是指什麼?可能有些人還沒有搞清楚,要我說,活著就是福,活得越久越是有福。

    有人說人死了就是享福去了,棺材板前頭就有一“福”字。死了的人還能享福?那簡直就是扯淡,活人的一廂情願罷了。

    “老了,不中用了,養著一個廢物,不如死了算了,別再連累我們,享福去吧”,這是不孝子孫的看法,簡直不屑一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聖先賢,早已告誡我們,福是自己修來的福,是一代一代人傳承下來的福。

  • 2 # 怒放的生命zhjm

    活著,是每個人的希望,好好活著,是每個人的追求!

    老人活得太久是不是福,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別人的揣摩,都是多此一舉。

    順其自然最好!

    老人能長壽,不僅是自己的福,更是子孫們的福。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曾經看到一位86歲的老奶奶,一米五幾的個子,不胖不瘦的身材,滿頭青絲,幾根銀髮,特別精神。只是最近頭有點懵,大孫子帶著去醫院輸液。

    說起話來才知道,老奶奶一直跟著大孫子,大孫媳婦一起生活。因為老奶奶和兒媳不和,因為孫媳婦和婆婆不和。於是,孫媳婦,婆奶奶有了新組合。

    婆奶奶在家做飯,看孩子,料理家務,孫子,孫媳婦在外辦了個轎車修理廠,生活,掙錢兩不誤。

    也是隔輩親吧,兩兩一對婆媳沒法相處,隔輩孫媳婦和婆奶奶卻互相疼愛有加,生活過得愉悅不說,還有聲有色。

    無論是成人還是老人,無論年齡大小,如果總是被動的接受生活給你的一切,那可能你的人生就令自己和他人都不滿意。

    如果懂得變通,懂得揚長避短,那麼生活帶給任何人的,可能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 3 # 金員力

    只要身體條件符合,活得久的老人就是一種福,說明壽命長,總不能說早“去”的人是福吧?一個不支援足夠生命的身體,哪有福氣可言?。

    什麼是福:

    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把福的形式和內容具體化了,福在中國文化中的含義不是物質滿足,主要是精神層面上的滿足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福”將成為人類歷史上一個永恆的主題!

    福缺的老人是不會長壽的,不會長壽就意味著身體差、不康寧。擁有一個能支援長壽的身體;其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一定是福有的。尤其是精神生活福有的人,輕易不會被各種困難所打倒,精神生活越福有,身體就越康寧。

    當然了,一般情況下,人們看到的都是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這些老人基本都掙扎在快要“西去”人生邊緣,感覺上不是福。但這些老人的年齡一定是有差距的;七十多的、八十多的、九十的,相比之下:一個才七十多就在“西去”的邊緣了,一個八十多了來到“西去”的邊緣,一個九十多了才到“西去”的邊緣,活得久那就是福呀!。

    我們小區有三個九十歲老人,兩女一男;張奶奶耳雖差但人很精神;譚奶奶整天在小區轉來轉去也很精神;秦爺爺就更不用說了,雪白的鬍鬚、談笑風生,精神的不得了;三人走路都跟六十多歲的人一樣,誰能說ta們沒福呢?

    因此只要身體條件符合,活得久的老人就是一種福,說明壽命長,總不能說早“去”的人是福吧?一個不支援足夠生命的身體,哪有福氣可言?。個人觀點!

  • 4 # 小雨點兒坐看雲起時

    這個問題要看老人的身體情況和自理能力,如果身體沒大毛病,生活完全自理,有退休工資,基本上不會給孩子添麻煩,那就開開心心的活著,是有福。如果身體不好,不能自理,活得太久真未必是福。因為現在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兩夫妻有4個老人1個孩子要照顧,現在的生活壓力這麼大,實在是難以承受。如果老人年紀在80歲以上的,孩子也到了60歲左右,他們同時要照顧老人和孫子,分身乏術,筋疲力盡。人老了大多自私,他們認為兒女就應該侍候他們,不管孩子多困難,他們都得排在第一位。我一個醫生朋友曾跟我說:現在90歲的人在要60歲人的命。

  • 5 # 閭傳濤

    確實是這樣的,我有位本家叔叔他活到105歲,在近106歲時自己絕食過逝了。

    因為他有生4子1女,4個兒相繼在40多歲不到50歲先後去逝,剩下了老爺子身子骨很好,胃口也很好、耳不聾、眼不花、說話聲音宏亮…。

    生活靠孫輩來照顧,他神志很清楚,他不想拖累孫輩自行結束生命。

  • 6 # 穆正月讀書

    90歲母親狀告5個兒子不養老,老三拿到起訴書後對母親大怒:我伺候你了15年呀!你讓老大把獨佔的12.8萬元拿出來!

    意外接到法院起訴書,三兒子楊志成震驚不已,狀告自己的正是自己悉心照料了15年的老母親。

    65歲的楊志成是長沙某街道一名普通的老人,他在街坊四鄰眼中是出了名的熱心腸,可是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了法院發來的簡訊,說他與一樁案件有關。

    楊志成自認為沒有做過傷天害理的事情,所以他就覺得這是一個敲詐的簡訊,也沒當回事。可是沒過幾天,楊志成居然接到了法院打來的電話,電話中讓他去法院取起訴書。

    這下子楊志成再也不敢大意,連忙去了法院拿了起訴書,這一看他傻眼了,自己成了被告,而原告正是自己照料了15年的老母親楊玉蘭。

    楊志成心裡不斷嘀咕,自己和母親感情很好,怎麼就被母親告上法庭了呢?楊志成怎麼也想不明白,他決定去找母親一問究竟。

    自己房子拆遷後,母親目前在四弟家住,端午節的時候他還去看母親,母親還是高高興興的樣子,可怎麼短短几個月的時間,母親就將幾個兒子都告上了法庭呢?帶著所有疑問,楊志成趕往了四弟家中。

    楊志成到了四弟家中,就質問母親:哪個沒有贍養你呢?我養了你15年呀,你把我告上法庭。

    老母親淚流兩行地說不知道。

    這時候四弟站出來了,他說這十多年都是自己和三哥一直在照顧母親,其他兄弟都沒有管過。尤其是前幾年母親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後,身體更是不好,吃飯要人端到跟前,時時刻刻身邊離不開人,自從母親到了自己家中後,重擔就落到自己一個人身上了,其他人沒有分擔。

    老母親說老四把自己也照顧的不錯,每頓熱菜熱飯給端過來,從來不給自己臉色看,可是把所有的重擔都壓在老四身上也不公平。

    聽了這些,老三楊志成生氣了。

    楊父有嚴重的家庭暴力,1991年楊玉蘭不堪忍受丈夫的暴力,就和丈夫分居了。在長輩們的調解下,楊玉蘭開始跟著老三生活。

    那個時候是老三最困難的時候,楊玉蘭又是一個十分勤快的人,她就賣青菜和茶葉蛋貼補家用,這也讓老三一家留下了話柄,兄弟幾人說他靠老人,說母親幫老三。

    老三十分委屈,自從母親住到自己家中,就悉心照料,在2018年9月份,母親心臟病住院的時候,都是他忙前忙後在醫院陪護,沒有一個兄弟來看老母親。

    這時,老四楊石金拿出了之前五兄弟一起簽訂了贍養協議,上面寫著每人輪流一個月,除了老二身體不好,不需要贍養母親外,其餘四兄弟是輪流贍養。

    如今老大不按規定來,下面的兄弟自然也都沒管。

    說到這裡,兄弟二人決定一起去找大哥。老大和老三家只隔了一條馬路,可是他們卻不知道老大家的門牌號,問了親戚後,才找到老大家。

    進門後,大嫂一聽兄弟倆的來意,就一肚子委屈,說自己老公如今是嚴重肺栓,如今只能在家養著,一天到晚吸氧器,自己是冠心病,倆人根本沒能力照顧老母親。更何況前兩年他做手術的時候,老母親和其餘兄弟幾人,沒有一個人來看望一下老公。

    當初公公有家庭暴力,他們早已經分開了,公公是老大和老五養父親,老三和老四養母親,如今父親已過世,母親還讓自己養,這不公平。

    這時,大家又提起了贍養協議中提到的一條:老大楊自新把母親的拆遷過渡費12.8萬元拿出來。

    12.8萬元的拆遷過渡費到底從何而來?兄弟幾人為何都對這筆錢耿耿於懷?

    2012年,兄弟五人的房屋分別拆遷。拆遷時有一條規定,如家中有四世同堂者,年長的老人可以享有退休金。

    當時,只有老大家有這個條件,他已經當爺爺了,為了讓母親也享受到退休金,經過大家同意,在父親的建議下,他同意將母親的戶口轉到自己名下,如此一來,母親每個月可以拿到2600元的退休金,這些錢也足夠母親的生活開支。

    當初這個決定是在父親的見證下進行的,如今兄弟們不感謝自己當初的這個決定,反而一個個來問他要錢。如果不是自己同意將母親的戶口轉到自己這裡,母親哪裡來一個月2600元呢?

    大嫂說自己和老公兩人勤勞,當初建了兩棟大房子,得到了五六百萬的拆遷補償款,兄弟們一個個眼紅,都來要這12.8萬元拆遷過渡費。

    大嫂說,婆婆每個月2600元退休金,還有幾萬存款,足夠老人用了,沒想到他們還是不滿足。

    況且這筆錢說是有這麼多,可是自己只拿到了5萬來塊錢,如今非讓自己掏12.8萬,怎麼可能呢?

    無奈之下,兄弟幾人又到了社群進行調節。

    關於這12.8萬,社群負責人說,當時根據計算有11萬多是在老人的名下的,但是老人在老大的名下,所以是直接轉到老大的賬戶的。

    如今兄弟幾人就是為這個錢鬧掰了。其餘兄弟都認為這筆錢老大獨吞不合適,這筆錢應該是老人專款專用,可是老大不願意,他覺得如果當時沒有自己的幫忙,老人連退休金都不可能拿上,所以這筆錢應該歸自己。

    兄弟幾人為這件事爭執不下,老大的兒子提議將老人送進養老院,他每個月補500。這個提議馬上遭到了老三和老四的拒絕,老三和老四都不同意將母親送敬老院,他們說:去了那裡,哪裡有家人照顧的好呢,去了只能死的快一些,不能去。

    這次調解就這樣結束了。

    老四回到家中,想起這些年兄弟幾人因為這筆錢鬧的不愉快,家中也不像其他人家一樣和睦熱鬧,就連一起吃一頓團圓飯都是奢望,他想到這樣,不禁落下淚來。

    母親更是想到了幾個兒子小時候,儘管過的窮苦,缺吃少穿,可是一家人在一起總是開心快樂的,那個時候窮的,就連別人給她一塊餅乾,她都不捨得吃,要帶回去分給幾個兒子吃,一想到這裡,老人流淚了。

    在所有人的努力下,社群進行了第二次調解,這一次到底會有怎樣的結局?

    幾天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社群對楊家進行了第二次調解。經過工作人員的勸解,大家都願意後退一步。

    老大願意一次性拿出8萬元補償款,作為老母親的贍養費用,老四也同意撤訴。除了老二意以外的兄弟四人按協議,每家輪流一個月,老人的所有費用都從老人的養老金以及老人的養老賬戶上支取。

    老大由於自身身體的原因,不能照顧老人,他把自己的贍養義務交給了老四,每個月承擔相應的費用。四兄弟在調解室再一次簽字按手印,開始執行新的贍養協議。

    作為一個擁有五個兒子的母親,不管是哪個兒子都是她的心頭肉,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她也是不願意把自己的孩子告上法庭,如今能有這樣的結果,對老母親來說是最好的結局。

    回到問題:

    “老人,活得太久,未必是福”你怎麼看?

    都說多子多福,孩子多了老了就幸福。可是最重要的是,不管你有幾個孩子,想要幸福的前提就是自己在力所能及的時候,對所有孩子是一碗水端平,這些孩子也是心地善良、不拘小節、寬宏大量的人,這樣才能保證年老的時候能夠有個幸福的晚年。

    不然,就像楊家奶奶一樣,已經90歲了,最小的兒子都五十多歲,大兒子已經70歲,說實話,這樣的年紀去照顧一個90歲身體不好的老人,不僅是物質上的付出,更是精神上的付出。

    90歲的年紀是老還小,楊家老四曾說母親有時候不吃飯,還要哄,一日可以,兩日可以,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就特別考驗人性,這個時候如果子女能夠寬容,那麼老人就會幸福一些。

    再則,就是兄弟之間要多加體諒,畢竟母親不是一個人的母親,而是大家的母親,體諒母親養育子女的不易,體諒兄弟照料母親的辛苦,自己也主動承擔起屬於自己的那份責任才好。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每個人都有年老的那一天,年老是每個人必經之路,是人生的終點。

    從起點走到終點,終究是不易,為了這份不易,且行且珍惜。

  • 7 # 清風的日記

    97歲的離休老幹部張老,癱瘓在床整整30年了。從67歲躺到現在,30年的時間簡直就是煎熬,想死又死不了,因為張老的一對兒女還惦記著他的退休工資。

    有些年輕人可能有所不知,離休的待遇和退休的待遇,簡直是天壤之別。

    所謂離休,就是在建國前就參加革命工作的老前輩們的待遇。

    張老上個世紀30年代參加革命工作,在80年代初就離休了。我2008年復員之前,張老的離休工資就已經上萬元,當時很多年輕人的工資還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

    1991年,張老67歲的時候摔了一跤,當時就倒在地上起不來。後來家屬發現送到醫院後,癱了。這一癱就是30年。

    從那以後,一對兒女每個月都高薪請專人照顧他的起居生活。因為兒女都有正常的工作,一年到頭張老都見不到她倆幾次面,只是每個月離休工資一到賬,兩個人會露一次面。

    前幾年,張老的一對兒女,陸陸續續的也退休了。張老雖然躺在床上不能動,但是心裡也想著這下他們總該來陪陪自己了吧?

    事與願違,大兒子每天忙著在家帶孫子,小女兒一年到尾都四處旅遊,成年見不著一次面。

    而且,現在不比以前,以前工資到賬是存摺,現在直接就是卡,手機就能轉走,兒女更不用露面。

    2006年左右,我在幹休所工作過一年,有幸認識了張老一家,我退伍後正好又和他的孫子在一個單位工作。

    曾經有一次單位幾個同事小範圍聚餐,席上就有張老的孫子。他可能那天喝多了,酒後失言,大著舌頭說道:現在我爸和我姑,根本就捨不得讓我爺爺死,每個月的醫療費用都能報銷,老爺子每個月還有好幾萬塊錢的離休工資,全是淨落的。她們才不管老爺子躺在床上幾十年,管他高興還是不高興,只要能保住命就有錢拿。

    我們聽了都砸了砸舌頭。

    那天起,我就在想一個問題,一個人,活了90多歲,單單是在床上就躺了30年不能動彈,他到底是有福氣還是沒福氣?

    一個老人,能掙這麼多錢,自己卻沒辦法花一分錢,家裡人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續命,只是單純的看上自己的離休工資,親情在金錢面前都是浮雲。久病床前無孝子,更何況一個癱瘓了30年的人?如果沒有一個月這幾萬塊錢的離休工資,恐怕自己這對兒女是巴不得自己早點駕鶴西遊吧。

    前一陣,張老剛剛度過自己97歲的生日。雖然身體一年不如一年,但是一有點不適,家裡馬上就安排一切資源為他看病續命,哪怕是戴上氧氣罩,戴上呼吸機,只要不嚥氣就行。

    結語:人常說“烏鴉尚知反哺,羔羊猶知跪乳,獸猶如此,人何以堪?”但是有的人卻偏偏不如烏鴉和羔羊,彷彿在他們眼裡,親人的性命還不如眼前的利益。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有的老人活的太久,未必是福。我覺得:我們中國自古講究孝道,如果一個老人,兒女都孝順有加,那他的晚年即使沒錢也是幸福的。但是如果一個老人無論多有錢,兒女到時候只認錢不認人,那麼這未必就是福。

  • 8 # 日生星雲

    老人活得太久就是福,老人活得太久也是給兒孫惜福的機會,希望家中有老人的兒女們,在老人的有生之年、抓住孝敬老人的機會,此生不留遺憾。

  • 9 # 大碩二妍

    村裡最長壽的老人活了104歲,一共有五個兒子,兩個女兒,死的時候孫子重孫一大堆送葬的隊伍從村頭到村尾,但是卻沒有一個哭喪的。

    我們這邊農村人有個說法,那就是家裡老人太長壽都是借的子孫命,所以她們家的小輩不管是兒子還是孫子再或者重孫子都有英年早逝的,這可能也是老人長壽不被待見的原因吧!

    長壽老人活到104歲,死的時候兒子還有兩個,女兒也就剩一個,其中有一個兒子還癱瘓在床。

    剛開始在兒子還能行動的時候還能輪流照顧老人,到最後老人的兒子都七八十歲了,連自己都需要小輩照顧,所以這個老太太就沒人願意管了,幾個孩子一合計就給送回老宅讓她自己生活,由孫子輩輪流送飯。

    畢竟只是孫子,也僅僅只是送個飯,連洗澡都是一種奢侈,老人滿頭白髮,年紀太大,行動不便,只能整天躺在床上,偶爾有親人探望才能到外面曬曬太陽。

    老人的子孫早就不想照顧她了,恨不得她趕緊死了 ,但是卻沒人說他們不孝順,因為活到一百多歲,就算孫子年齡也不小了,這樣家裡一下子多了兩個老人,農村人又沒有退休金,所以小輩們都不願意管她。

    再說人活到這個歲數,吃也吃不動穿也不講究了,連曬個太陽都是奢侈,連她自己都覺得活著沒意思,逢人就說還不如死了算了,但是就這樣也能堅持活了十來年。

    農村老人活這麼大歲數,真不是福氣,她們不能像城裡人一樣有著退休金,看病有醫保,實在不行可以請保姆照顧,她們活這麼大歲數只能拖累小輩,兒子歲數大了只能靠孫子,所以不被待見也正常吧!

  • 10 # 我是藍月

    其實,這句話不無道理。如果活得久,你能夠自理,不給後人添麻煩,活久點,還好說。那你想過沒有,如果活得太久,你自己又不能自理,你甚至不想活了,都沒辦法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活著就是一種痛苦,從何談福啊!

    “久病無孝子”不是一句空話,就是現實的真實寫照。“你這老不死的”也不僅僅是一句罵語,它包含著多少厭惡和嫌棄啊!無論後人有多麼孝順,都無法接受你長久帶給他們的麻煩和心累,這是很嚴酷的事實。

    我親戚家有位老母親,70歲以後不能自理,拉屎吃飯翻身都得讓人伺候,她天天就是躺著,望著天花板,什麼也不說,那是個什麼滋味啊!家裡四個兄妹,輪著來照顧,久而久之,都遭到了兒子女兒的嫌棄,更別說媳婦和女婿了。他們覺得心太累了,請了幾個保姆,工資太低了,人家又不願意幹,可他們都是農村的,又能出多少養老的錢給保姆呢!最後沒辦法就是二女兒養,因為二女兒脾氣好,什麼都不太計較,其他三個給二女兒每個月一千。

    二女兒一照顧就是五年,最後終於病倒了,住院了,而且是子宮癌。這下讓小女兒養,結果小女兒照顧了不到一週就要崩潰了,天天以淚洗面。她不知道姐姐是如何堅持下來的。最後兄妹之間是吵成一團,你推我讓,誰都不願意再養母親。老母親在這種情況下開始絕食。她雖然天天不說話,心裡明鏡似的。老母親最後終於走了,廋成了一把骨頭。這難道不是悲哀嗎?

    我同學的媽媽得了老年痴呆症,每天晚上鬧騰著不睡覺,大聲唱紅歌,搞得四周鄰居不得安寧,兄弟姐妹一個頭來兩個大,一會兒稍不留神又跑出去了,害得家人到處找她。我的女同學親口對我說:“我真的希望她快死。”我吃驚了,哪有這樣詛咒自己母親的?她說:“你不知道,稍有不慎,我的媽媽就和我們又吵又鬧,罵我們不孝順,詛咒我們不得好死,我大哥已經都讓她咒死了,我們這些兄弟姐妹都盼著她快死,我們就解脫了。”我聽完感覺心裡一陣悲涼,這就是給後人帶來無盡麻煩的老人,整的後人巴不得你快死,這真是令人感到悲催。誰之過呢?

    這就是老人活得太久,未必有福的最好寫照了。如果你真的活得久,要想有福氣,那一定要做一個聰明的老人。

    第一:首先就是自己能夠自理,能夠照顧好自己,不給後人找麻煩。

    我一直都很慶幸,我的父母都八九十歲了,雖然父親耳朵聽不見了,母親也是身體不好,不是這疼就是那疼的,但他們還能自理。平時都是老兩口自己生活,我們四個兄弟姐妹抽空回去看他們,彼此之間顯得特別親切。

    第二:能夠在兒女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

    我們的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要上班,天天忙得不可開交,父母就幫助我們帶小孩,所以孩子到現在都難忘外公外婆。

    哥哥的孩子,妹妹的孩子,弟弟的孩子,父母都幫忙照顧過。小孩子們現在長大了,都說最難忘外公外婆。

    母親勤快,家裡菜園,什麼都種,養雞生蛋,我們這些晚輩都吃過母親種過的菜和土雞蛋。我的母親特別能幹,手又很巧,什麼臭豆腐呀,泡菜呀,梅豆乾呀等等都會做,我們都不用買,都是從家裡拿。這樣的老人不僅不給後人添麻煩,還能出力幫助後人,誰不喜歡呢?我們這些當孩子的回去看望老人時,那就是大包小包,盡買一些平時老人捨不得吃穿用的東西,老人開心,我們也開心。

    第三:作為老人,最好是自己住,千萬別和孩子住在一起。

    都說遠香近臭,離開孩子遠點,孩子還會記掛著回來看看你。只要自己還能動彈,就不跟孩子住在一起,孩子清淨,你也落得清淨,想吃啥就做點啥,堅決不給後人添堵,也不讓自己鬱悶。

    第四:一旦要影響到孩子們了,那就選擇養老院或者放棄自己的生命吧!

    我們都在老去的路上,如果我老了,不能自理照顧自己了,我就選擇離開。不想給後人找麻煩。現實中,虐待老人的例項舉不勝舉。我也不想給後人道德綁架,讓孩子感到心裡不舒服。我記得曾經報道過上海的一個老人,檢查出癌症以後,她就穿戴整齊地躺在床上開始絕食,七天以後死亡,留下的遺書就是不想給後人找麻煩,死得很有尊嚴。

  • 11 # 側身天地我蹉跎

    我們老家那有個說法,人話的歲數太大了對後人不好,人丁不旺。我有個沒出五伏的大娘,前年才死了。她就是活到了九十多歲,她一生有四個兒子,有一個在很小的時候就夭折了。她活到九十多歲,又熬死了兩個兒子,一個在六十歲上死了,一個在六十九歲上死了,最後剩了一個大兒子,也七十多歲了,還不管她,她最後是死在了孫子家。

    我這個大娘一生強勢,但是卻受了一輩子的熬煎,我大爺"文革"時期,因過年寫了一副對子,被人告發了說他寫了反動標語,蹲了六年的大獄,出來沒多久就死了,那時她那幾個兒子還小,生活非常地困難,她就那麼拉扯著幾個兒子,艱難在熬過來了。

    說起大娘那個夭折的兒子,還有點說法,原因是大娘認了個乾兒子,把她自己那個親兒子給擠掉了,這是後來算卦先生給算出來的,說她一生命中註定只能擔四個兒子,她本身就有四個兒子,卻又實認了一個乾兒子,她這個乾兒子命又非常硬,所以,就把她的親生兒子給方掉了一個。

    大娘一輩沒享過一天福,吃糠咽菜終年勞累,九十來歲時,還自己上山去種地。後來不能勞動了,三兒子沒了,那兩個一點也不孝順,大兒子直接就不問她的事,死活不管。這人越是坎坷還越是能活,七、八十歲時,還什麼農活都能幹,走起路來咚咚的響。

  • 12 # 真誠河流Y

    我的一位親戚沈姨已經86歲了,農村人,也沒有退休工資。她生了四個兒子一個女兒,老太太50歲時丈夫患癌去世了,她身體一直很好,沒有什麼病患,活到了60多歲的時候,她二兒子夏天有一次下水游泳突然溺亡了,當時才30多歲人就沒了,沈姨特別傷心,後來二媳婦帶著小孩重新改嫁了。

    沒過幾年,最小的兒子得了肺癌,一檢查出來就是中晚期,沈姨知道後整天以淚洗面,說為什麼讓她兒子得這病,她自己寧願拿命去換,說蒼天不公,他兒子才四十歲。

    小兒子經過兩年治療,受盡了折磨,花了幾十萬,最後人財兩空,負債累累。沈姨為了幫助小媳婦撫養孫子,還出去做零工掙錢,這時沈姨已經快70歲了。

    過了幾年的太平日子,老太的三媳婦又查出子宮癌晚期,才剛50歲,一年後人就走了,這時沈姨已75歲了。

    前兩年,老太太大兒子腦溢血,大媳婦心梗又相繼去世了,都才剛過60歲。老太太哭著說:老天爺不公,為什麼不讓她去死,而把她的孩子都帶走了,現在老太太只剩下個三兒子。

    外界相信迷信的人都說老太太命狠,把她的孩子都剋死了,現在沈姨逢人就說,求老天爺把我帶走吧,我只剩下一個兒子了,只要上帝保佑我兒子平平安安!現在老太太已86歲了,身體也無大礙,生活費都是女兒負擔!

    寫到這裡,我看到沈姨活得很痛苦,老人活的久,首先自己要有經濟來源,其次子女要平安健康、順心如意!子女家庭幸福,老人才會感到幸福!

  • 13 # 書寫人間情

    凌晨4點,56歲的女子接到哥哥打來的電話:“咱媽去世了,你們趕緊過來吧!” 妹妹百思不解,母親前一天還好好的,怎麼突然就走了,她急忙回孃家奔喪,認為母親死因蹊蹺,不讓下葬,要求開棺驗屍 ,侄子說道:“你們當女兒的,誰像我這個孫子一樣孝順過奶奶?”

    84歲的周夢慈老人,凌晨3點左右,不知道什麼原因,她用一根繩子把自己吊死在窗戶前,兒子鄭新明住在樓上,半夜起來上廁所,見母親的房間燈亮著,他好奇地走近一瞧,眼前的一幕讓他癱軟在地上。

    他慌慌張張地把母親抱下來,此時的母親已經沒了呼吸。 緊接著他跪在地上失聲痛哭:“娘呀,你為什麼要走上這樣的絕路呢?”

    他的哭聲很快驚醒了附近的鄰居,老太太究竟為什麼要這麼做?每個人心裡都有不同的猜測,很快周夢慈的四個女兒都斷斷續續地趕回來了。

    大家哭作一團,小女兒鄭任遠哭得最傷心,她怎麼也接受不了母親會以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一生,她認為這肯定是跟哥哥脫不了關係,都是因為哥哥不孝順,連飯都不給母親吃飽,所以才導致母親輕生。

    面對妹妹的指責,鄭新明卻說純粹是一派胡言,自己談不上一個大孝子,但是一日三餐還是每天會準時準點給母親端過來,從沒有說讓她餓肚子。

    妹妹拿出一段母親生前的錄音,是母親曾親口告訴她自己吃不飽,鄭新明每天就拿一個小碗給她盛飯,下菜飯就是青菜,一個月難得吃上一回肉。

    妹妹越說越氣,認為母親就算是受了委屈,這麼多年都過來了,又怎麼會突然想不開呢,再說,她腿腳不方便,身高只有1.5米,窗戶上那麼高,她根本沒有力氣爬上去。 他懷疑是哥哥害死了母親,其目的就是為了她的錢。

    周夢慈老人育有一兒四女,按照農村的風俗養兒防老,這些年都是兒子贍養她,一年前,周夢慈老人走在路上被人撞倒,從那以後走路一瘸一拐,最後對方賠了七萬元。

    周夢慈以前自己還有3萬元養老錢,然而,母親去世後,哥哥卻對這筆錢的去向說不清楚,就是一句話:“都花完了,還不夠呢?”

    可是錢賠了以後,哥哥並沒有帶母親去醫院治療,據妹妹說有 一次,她回孃家,看母親疼得呱呱叫,在她的強烈要求下哥哥才找了個醫生過來打吊水,可是,只打了兩天,哥哥嫌花錢就不再讓對方過來了。

    妹妹再次來看望母親,被哥哥拒之門外。

    所以母親的10萬元錢,不可能這麼快花完了,這些都是被哥哥佔為己有,極有可能是因為這筆錢,母親才想不開,當然這也是幾個妹妹的推測。

    鄭任遠的丈夫越想越氣,直接把大舅子打倒在地上,連著踢了他好幾腳,也不知道他是裝的,還是真的疼,他躺在地上動彈不得,不過,他也並沒有還手。 只是一個勁地解釋自己不可能會做出大逆不道的事。

    發生這樣的事,大家的心情都很悲痛,他們在母親的靈堂上大打出手,相互指責和埋怨,女兒指責哥哥虐待了母親,這才導致母親生無可戀,哥哥指責四個妹妹平時對母親不聞不問,現在一出事,就對他興師問罪,如果平時,她們也能夠多回來看望母親,開導一下她,也不至會變成這樣。

    鄭任遠打電話到電視臺尋求幫助,希望弄清楚母親的死因,她不想母親就這樣不明不白地走了,事實上早在幾年前,母親就曾有過這樣的想法,有一次她離家出走,臨走時還寫了一封長長的信交給小女兒,希望以後等她死了,拿給孫子看。

    信中周夢慈老人將自己的一生都完完整整地寫下來了,她本是千金小姐,自幼父親教她讀書識字,在那個年代她唸了高中,後來因為一些歷史原因,周家家道中落,父母都相繼去世,19歲的周夢慈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

    以前柔弱的她,不得不變得強勢起來,後來,她經人介紹嫁給了一窮二白的鄭父,周夢慈和丈夫情投意合,鄭父雖然家窮,但是也是一個非常有想法,有上進心的男人,兩個人在一起聊得來。

    婚後,兩人生育了一兒四女,在那個缺吃少喝的年代,就算是再窮,再苦,周夢慈也總是想盡辦法讓孩子吃飽飯,她總是吃剩下的。

    夫妻兩人好不容易把五個子女拉扯長大,他們相繼都成家了,本以為可以安享晚年,誰想,年僅65歲的鄭父因病去世。

    周夢慈深受打擊,整整半年時間都悶悶不樂,臉上再沒了笑容。 而此時,婆媳矛盾也悄然而至,她的許多觀念和想法都跟兒媳婦不一樣,兒媳婦有時候可能會給她點臉色,而她為了維持家庭的和睦,選擇了隱忍。

    鄭新明是個沒有主見,有點妻管嚴的人,他夾在中間即便是母親受了委屈,也從沒有站出來幫她,周夢慈的晚年過得很不順心,她感嘆自己這一輩子活得很苦,很累。

    如今,母親不在了,再看當初她寫的這封信,她的心都在滴血,母親太不容易了,她受的苦太多,她現在想做的就是給母親討回一個公道。

    小女婿也哭得很傷心,稱當年他家裡沒錢,拿不出彩禮錢,所有人都反對這門婚事,岳母娘一分錢彩禮都沒要,婚後,見他們生活困難,還經常拿錢貼補他們,現在他們能有今天,最該感謝的人就是岳母娘。

    另外幾個女兒倒是沒說什麼,就是小女兒情緒最激動,哭得也最傷心。

    後來,她來到當地的警察局,希望他們能夠查明母親的死因,工作人員告訴他這隻要讓法醫驗屍 才知道,他們是看不出來的。

    可誰想,就在她還在諮詢的時候,接到姐姐打來的電話,哥哥準備要封棺,明天就讓母親下葬了,她跟丈夫急忙趕回家。

    此時,在外打工的兩個孫子得知奶奶去世,以最快的速度趕回來了。

    他們要封棺讓奶奶早日入土為安,鄭任遠阻止希望查清楚母親的死因再說,侄子認為她簡直是在無理取鬧,他的父親怎麼可能會是這樣的人。

    鄭任遠的丈夫覺得沒有做虧心事,就應該要弄清楚,為什麼現在要急於下葬?

    鄭新民的兒子一回來,聽說父親被這個小姑父打了,早就心裡有氣,此時,小姑父再這麼一說,他氣得要揍人,稱以前我奶奶在世的時候,你們身為女兒都不怎麼回來,這些年都是我父親和母親在照顧,你們這些當女兒的又為她做過什麼呢?

    我每年在外面打工,春節回來都會給她買衣服,給她零花錢,我們對她都很好,我承認母親和奶奶確實婆媳關係不太好,但是也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現在發生這樣的事,我們大家都很難過,也想不通奶奶為什麼會這麼做?

    以前她最疼的就是你的兩個兒子,可是他們長大後,幾年都沒有來看過這個外婆一次,他們有什麼資格指責我父親做得不好?

    至於奶奶那10萬元,究竟是怎麼花掉的?

    侄媳婦說公公婆婆確實沒有錢,因為現在辦喪事,還是他們兄弟兩人平攤,他們作為晚輩,就要幫著一起處理好奶奶的後事。

    這時,村民們也都憤憤不平,稱四個女兒平時很少回來。 鄭新民是個老實人,不可能會做出這樣的事,村民們堅決反對要驗 屍 ,覺得這樣的事傳出去會影響他們這個地方的聲譽, 鄭任遠如果非要一意孤行,那就有可能會兄妹之間反目,這麼做到底值不值得?

    在眾人你一言我一言的勸說下,鄭任遠終於不再堅持了。

    侄子對她說:“就算是我們現在鬧了點矛盾,以後還是一家人,血脈親情是割捨不斷的。”

    結語:

    “老人,活得太久,未必是福”你怎麼看?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家中有長壽的父母是一個家庭的福氣,可是當年邁的父母,生活不能自理時,總有一些子女會覺得父母就是一個累贅,不給她們好臉色,久而久之連老人都會覺得自己可能真就是一個“負擔”。

    螻蟻尚且偷生,不到萬一得己誰會選擇走上絕路呢?當一個老人有這樣的方式告別這個世界,我想無非就是這幾種原因:

    1:得不到子女的關心和照顧,讓老人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是子女們的負擔,覺得很寒心,心灰意冷選擇了輕生。

    2:想要體面地離開,人老了身體的各方面機能都下降,生活很不方便,特別是有些老人還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他們覺得很痛苦,想要早點解脫。

    3:自己身體不好,不想給子女增加負擔,覺得自己拖累了子女。

    不管是什麼原因,當父母用這樣的方式離開,作為子女都應該要好好反思,如果平時他們對父母多一點關愛,告訴父母:“我們仍然需要你。”

    像文中的這位母親,她養育了5個子女,到老了照顧她的卻只有兒子,在農村雖然出嫁的女兒可以在經濟上不用贍養母親,但是平時也應該多回家看看,母親過得不開心,能不能接過去住一段時間呢?

    明知道婆媳關係不好,有沒有從中調和呢? 出了事就去指責別人這樣顯然不對。

    讓父母老有所依,讓他們晚年活得無憂無慮,可以像孩子一樣“任性”,沒有任何心理負擔,不用在子女面前過得如履薄冰,覺得自己就是個多餘的人,子女就應該要給父母足夠的“安全感”。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盡孝要趁早。 不要光是嘴上說說,也不要總是盯著別人,每個人都要做好自己為人子女的本分,問心無愧即心安。

  • 14 # 開朗清風JU

    我村有一個老太,今年104歲,在養老院養老,有三個兒子,三個兒子都八十來歲,她孫子都做了爺爺。五世同堂,你肯定會說她是個有享的老太,可事實呢?

    在她100歲生日時,家裡兒孫為她過了個隆重生日,請了好多桌客,還請了戲班子演了一夜戲,可在當夜家裡人就把她送回了養老院,聽別人說,老人很想在家住一晚。

    老人的大兒子前幾年過世了,二兒子喉癌,瘦得不成人樣,村裡人說也不久於人世了,老人的二兒媳也半邊癱瘓。她的三兒子常對人說她媽要走在她二哥前就好,不然他要一個人安葬老母親。

    想當年老太也是個心髙氣傲的,常以生了三個兒子為榮,怎麼也不會想到老了是這樣度過晚年的

    老人自己能料理自己,兒孫身體健康,一大家子幸福平安!後代出落得大大方方,有模有樣,有出息,德才兼備,個個985,名牌高校,人人尊老愛幼,那麼這個老人是有福氣的老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創可貼怎麼用防治冬季手腳乾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