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581233299198

    態度一:子女始終不聞不問

      專家點評:

      父母之間的爭吵,子女不能完全不管,有些時候父母吵架也是引起子女重視的一種暗,所以遇到父母吵架時一定要他們爭吵的原因。

      當然,大多數情況下父母之間的拌嘴是不需要干預的,因為共同生活了一輩子,尤其年老了產生摩擦難以避免。而且有的老人挑起事端的時候純粹是為了調劑生活,就好像我們平時生活裡的問候和打招呼一樣,你一言我一語,並沒有橫眉立目,反而有幾分玩笑在裡面,包含了關懷與溫情。

      另外,父母爭吵只要不涉及原則性問題,可以讓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爭吵出現衝突,子女還是應該加以干涉,防止爭吵升級為冷戰甚至。案例中徐先生對於父母爭吵一律不管的行為也是不可取的,子女可以用一種較為幽默詼諧的方式來協調,說一句玩笑話,淡化一方的缺點或者過失,活躍氣氛,轉移話題,讓氣氛重新變得和睦起來,防止父母吵架出現新的問題,尤其是中老年人可能因為情緒激動而出現危險事件。

      態度二:一旦吵架強行拉開

      父母吵架大多都是些無關緊要的事,不阻止他們會越吵越來勁兒。父母年紀大了,吵架不僅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可能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甚至傷害感情。因此韓先生不希望看到父母吵架,每次看到他們為了一點小事爭執,他總是極力相勸,要是覺得他們動真格了,韓先生就強行把父母分開,以緩和一下情緒,否則爭吵升級,可就不是鬧著玩的,說不定要冷戰好久呢。

      專家點評:

      這種方式並不可取,作為子女參與父母的吵架,首先需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把握好分寸。晚輩干涉父母的事情,本身就有些不便,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對待問題的看法也不同,而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年齡差距,必然存在代溝,這樣不加協商地強行拉開正在吵架的父母,容易把自己置於裁判的位置,當裁判的裁決不能讓雙方信服時,換來的可能是父母雙方將對對方的不理解埋在心理,下次爭吵時更容易翻出舊賬。

      另外,強行拉開正在吵架的父母,從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父母吵架升級,但這也相當於強行剝奪了他們發表意見、相互交流的機會,有些事情在爭吵中反而能夠說清楚、講明白,強行拉開後可能話還沒說清楚又出現了新的誤會,使得矛盾越積越深。

      父母吵架的時候,子女最好的辦法是做完家務活,然後再來輕鬆地問一句,“你們吵完了沒有啊?我活都幹完了”,“吵完了就吃飯吧”,“吵完了咱們出去走走”之類的話,輕鬆地緩和氣氛,轉移爭吵的情緒,也給父母留了面子,可以說這是處理得比較好的一種方式。

       態度三:子女偏向一方

      熊女士因在工作,平時回老家的時間也不太多,回家如果是遇到父母吵架,她一般都是偏向母親。她的理由是,父親的主要精力都花在工作上,很少操持家裡的事情,不知道其中的麻煩,如果是因為家裡瑣碎的事情爭吵,很顯然父親是沒有道理的。另外,母親相對於父親而言,在發生爭執時,無論從氣勢還是聲音上都處於弱勢,女兒很自然的就會向著弱勢的一方。而且從情感的角度出發,父親在女兒心中都處於威嚴的位置,女兒自然與母親更親近些,所以當父母發生爭執時肯定偏向母親。

      而郝先生則認為,父母因為家庭瑣碎事情吵架,大多是因為母親太囉唆,一點小事總要嘮叨半天,父親難免會怒言相對。而且很多次吵架時父親的觀點自己也很認同,所以偏向父親讓母親妥協。

      專家點評:

      首先,當父母爭吵時偏向一方並非明智之舉,有時還可能激化矛盾。因為父母吵架時,如果子女在場,一種情況是為了家庭和睦不再爭吵,另一種情況是礙於面子力爭勝出。如果是後者,子女參加進來且偏向一方,另一方會覺得很失望,甚至因此更加惱怒。

      從案例中看,女兒更偏向母親,兒子更偏向父親,這其中也不免帶有感彩,這與子女各自對事物的看法有很大的關係。女性天生同情弱者,自然站在母親一邊,但如果是理在父親,女兒的這種偏袒,會讓父親感到委屈,下去,會導致父女關係的疏遠。而兒子因為很多看法和對事情的理解與父親相似,偏向父親在所難免。但兒子偏向父親給母親的傷害會更大些,因為當父母爭執時,母親更希望兒子站在自己這邊,因為兒子成人以後是一種力量的象徵,這種力量甚至高於父親,且大多數母親會更心疼兒子,看到兒子偏向父親,母親從情感上難以接受。

      子女最好的辦法不是積極干預父母的爭執,而是始終保持一種中立的立場來協調,做到不偏不倚,講出自己的觀點,讓他們冷靜下來,停止爭吵。

      態度四:當時不管事後協調

      自黃小姐懂事以來,她就覺得父母經常吵架,典型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以前沒有辦法,現在大了覺得他們吵架很影響感情,但又不知道如何制止他們吵架,只好等他們吵完後再去跟他們講道理,儘管效果不是非常明顯,但也沒有出現大的矛盾激化。之所以她選擇事後勸說,是因為父母吵架時,一旦她介入,父母就會吵得更兇,有時連他們爭吵的原因都不知道,勸架行為很難奏效。

      專家點評:

      這是子女對待父母吵架時一種比較普遍的態度和行為,特別是隨著現在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加,父母吵架時子女偏向任何一方都會導致另一方的孤立,當時很難插手,為了勸和父母只好事後找他們協調。

      相對其他辦法,這也是一種相對來說比較可取的辦法。因為這樣既不會導致父母礙於面子一爭勝負,也不會因子女的參與節外生枝。但要把握好一個原則,就是一定不讓他們出現超出常理的謾罵和行為,所以父母吵架時並非絕對旁觀。

      這種事後協調的方法也有一些好處,比如遇到父母因爭吵後出現“冷戰”幾天不說話的局面,子女可以在父母之間互傳歉意,遇到父母不能相互理解時,子女可以幫忙,儘量勸說父母,達到讓父母儘早和解的目的。

      專家提示

      1.絕大多數老人在生活中與老伴小摩擦比較多,屬於正常現象,兒女不必過於擔心。因為老人行動不方便、記性差、溝通能力也相對低一些,更主要的是,大多數老人的生活並不充實,很多時間都和老伴在一起,摩擦自然會多些。

      2. 一般情況下,兒女最好不要當時就直接參與父母的吵架。只要是不涉及原則上的問題,小摩擦很快就會被感情化解,兒女的參與反而會讓老人的小摩擦升溫。另外,有的老人會礙於面子開始較真兒,甚至大動干戈。有時候,事後和父母講道理不失為一種明智的做法。

      3.兒女更不應當做的是,站在父母其中一者的立場“幫忙”,這樣另一個老人就會覺得兒女不向著自己,感覺自己被孤立了,會產生寂寞感和嫉妒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學渣逆襲勵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