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xing

    1、師宜官:中國東漢書法家。曾為袁術部將,工書法,尤擅長八分書。西晉衛恆《四體書勢》說他是靈帝時期最著名的書法家。他的字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甚矜其能。

    2、王次仲:名王仲,字次仲。東漢書法家。東漢上谷郡沮陽縣人。少有異志,年及弱冠,變倉頡舊文為今隸書。次仲以楷字法侷促,遂引而伸之為八字之分,故號八分。

    3、梁鵠:字孟皇,安定烏氏人,少年時就愛好書法,拜師宜官為老師,因擅長書寫隸書而聞名,梁鵠擅長寫大字。

  • 2 # 使用者8356179280079

    隸書雖然漢初已經盛行,但直到東漢末年才達到巔峰。漢代著名書法家也多出自東漢。這也許跟碑刻到東漢才盛行有關。紙壽千年絹八百,如果不是刻石,西漢書法家要留下真跡也不容易呢。也許高手出自民間,也許西漢沿襲之前不留提款的習慣,很多高水平的碑刻都不知作者,有作者的也只能是傳說。來看看漢代的書法家有哪些。

    曹喜,字仲則,生卒年不詳,東漢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東漢章帝時為秘書郎,工於篆隸,尤善篆書。曾見李斯筆勢,悲嘆不已,作《筆論》一卷。他師承李斯而又有所創新,其所創篆書“懸針法”、“垂露法”為後世所重。但曹喜書跡不存於世。晉衛恆《四體書勢》雲:“漢建初中,曹喜善篆,少異於(李)斯,而亦稱善”。北魏江式《論書表》稱曹喜篆法“小異(李)斯法,而甚精巧”。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雲:“曹喜書如經論道人,言不可絕。”唐張懷瓘《書斷》卷中曰:曹喜“篆、隸之工收名天下。”又曰:曹喜“善懸針垂露之法,後世行之。”並將其小篆、隸書歸入妙品。張懷罐《書估》列曹喜書為第三等,與邯鄲淳、劉德升等同。

    漢碑額中如《鄭季宜碑》、《仙人唐公房碑》碑額篆書作懸針,《孔宙碑)、《華山廟碑)《趙勤碑)碑額纂書作垂露。東漢中後期所見篆書,已很少見到類似秦刻石那樣的玉箸篆了,筆法豐高了,結體也較生動活潑。名家中如蔡篆書採李斯、曹喜之法。邯鄲淳、韋誕書亦師曹喜。

    杜度,原名操,因避魏武帝(曹操)諱改稱為度,字度伯,京兆杜陵(今西安東南)人。善章草,很受章帝的重視,允許他以草書上事。因這種草書能用於章奏,故後世就叫做“章草”。

    章草本西漢元帝時史游所作的《急就章》。從書法來說,章草達到藝術上的成熟,則始於杜度。杜度的章草古逸高深,時人稱之為“聖字”。

    崔瑗,字子玉,涿州安平(今屬河南)人,早孤好學,善章草。曾做過濟北相,著有《草書勢》。他的草書,結字工巧不如他的老師杜度,但媚趣過之。時人稱之為“草賢”,與杜度並稱“崔杜”。

    張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性格高尚,不願出仕為官。他的書法藝術成就來之不易,是長期琢磨練出來的。他家的衣帛,必先書而後練;他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梁代庾肩吾的《書品》說張芝“功夫第一,天然次之”。

    張芝的章草學杜度、崔瑗,但又有所創新,他的草書稱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字與字之間偶有斷開,但也血脈相連。可謂精熟神妙,冠綸古今。他的草書精勁絕倫,史稱其為“草聖”。

    蔡邕,陳留(今河南杞縣)人,大名鼎鼎的才女蔡文姬的父親。蔡邕工篆、隸,尤為以隸書造詣很高,名望很重。後人常把一些東漢名碑(如《華山》、《郭泰》、《夏承》、《魯峻》等)附會為他所書,甚至有人把魏時的《三體石經》也說成是他的手筆。

    熹平四年,他請求正定六經,親自以漢隸書丹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一時間觀視及摹寫者眾多,車乘每天超過千輛,造成街道擁堵。此碑叫《鴻都石經》,也叫《嘉平石經》。

    靈帝命工修理鴻都門,蔡邕見工人用堊帚刷牆,受啟發而創造了飛白書。

    獻帝時,董卓掌權,聽說蔡邕的名氣,於是徵召他。蔡邕推說有病不能去。董卓大怒,罵道:“我有滅人三族的權力,蔡邕就算驕傲,也是不過轉足之間的事而已。”又急令州郡徵召蔡邕到府。蔡邕不得已只好應命,被任命為代理祭酒,很受董卓敬重。三日之內,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侍中、左中郎將等職,封高陽鄉侯,世稱“蔡中郎”。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誅殺,蔡邕在司徒王允坐上,不知不覺說起董卓來,併為之嘆息。

    王允勃然大怒,呵斥道:“董卓是國賊,差點傾覆了漢室。你作為臣子,應該一同恨他,但你卻想著自己受到過他的禮遇,卻把自己的節操忘了!現在上天誅殺了這個罪人,你卻反而為他感到痛心,這難道不是和他一樣是逆賊嗎?”並隨之將蔡邕收押交給廷尉治罪。

    蔡邕遞上書表道歉,請求受到刻額染墨、截斷雙腳的刑罰,以求繼續完成漢史。士大夫大多同情並想要救他,沒有成功。

    太尉馬日磾聽說後,急忙前往對王允說:“伯喈是曠世的奇才,清楚很多漢朝的事,應當讓他續寫解決後邊的歷史,讓它成為一代重要的典籍。而且他忠誠孝順的名聲一向顯著,獲罪也沒有緣由,殺了他豈不是會喪失威望嗎?”

    王允說:“過去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寫出毀謗的書,流傳於後世。現今國家中途衰落,政權不穩固,不能讓奸邪諂媚的臣子在幼主旁邊寫文章。這既不能增益聖上的仁德,又令我們蒙受毀謗議論。”

    馬日磾離去後告訴別人說:“王允大概不能長久於世吧。有道德的人,是國家的綱紀;寫作,是國家的典籍。廢棄了綱紀與典籍,難道還能長久嗎!”蔡邕於是死在了監獄裡。後來王允想明白了一點,想阻止殺他卻來不及了。當時蔡邕六十歲。群臣和士人沒有不為他哭泣的。

    著名經學家鄭玄聽聞蔡邕的死訊後,嘆息道:“漢朝的事,誰來考定啊?”兗州、陳留郡間都畫蔡邕的像來紀念他。

    劉德升,字君嗣,穎川(今河南禹縣)人,以創造行書名世。他的行書,豐贍妍美,風流婉約,獨步當時,影響後世,二王都受其影響。梁代庾肩吾《書品》中說其“鍾(繇)胡(昭)各採其美。”

    師宜官,南陽(今屬河南)人,靈帝徵天下工書者於鴻都門,應徵者數百人,師宜官的漢隸寫得最好。他寫大字,能寫一丈那麼大;寫小字,能在方寸的紙上寫一千字(古人有放大鏡嗎?)。

    師宜官好酒,沒錢買酒時,就在酒家木壁上寫字,引得觀者雲集,就有人給他送酒錢。酒錢拿得差不多了,他就把字鏟去或將模板焚燬。梁鵠慕宜官書法,乃更換木板,請宜官飲酒寫字,候其醉偷走木板回去臨摹。

    師宜官的作品沒有太多傳世,留下大名的只有趙州《耿球碑》,此碑乃東漢末一代梟雄袁術在宋子城所立,可惜目前只能見於早期(魏晉)的記載,近代史志都沒有標註此事。在今天的趙縣宋子城遺址,耿球碑早已不見蹤影,目前連它的拓片都沒有發現。

    胡昭,字孔明,潁川(治今河南禹州)人。中國三國時期隱士、書法家。胡昭善長隸書,與鍾繇、邯鄲淳、衛覬、韋誕齊名。有“鍾氏小巧,胡氏豪放”之說,世人並稱“鍾胡”。開始時到冀州避亂,辭謝袁紹的任命,歸回隱居故鄉。曹操任司空丞相後,頻頻以禮徵召。胡昭前往應答任命。到達以後,他自己陳述本是一個在野書生,對軍對國都沒有用處,歸心誠懇,請求離去。曹操說:“人各有志,出仕隱居,各異其趣,勉力完成你高雅的喜好吧,按道理我是不會勉強你的。” 胡昭於是移居陸渾山裡,親自耕種,以求道為樂事,以研讀經籍自娛。鄰里人尊敬並且喜愛他。

    建安二十三年,陸渾縣令張固受命調集壯丁,派往漢中服役,引起百姓厭惡和害怕。平民孫狼等人趁機起兵殺了縣主簿叛亂,縣鎮因此而被摧殘破壞。張固率領十幾個吏役士兵,在胡昭住所周圍,招呼聚集留下的百姓,恢復了政權。孫狼等人於是向南歸附了關羽。關羽授給他們官印,撥給士兵,回去成了草寇賊兵。到了陸渾以南的長樂亭,他們互相約定說:“胡居士是個賢者,不得侵犯他的部落。”整個地方依靠胡昭的關係,都用不著擔心害怕了。國內安定後,胡昭遷居到了宜陽縣。正始年間,驃騎將軍趙儼、尚書黃休、郭彝、散騎常侍荀覬、鍾毓、太僕庾嶷、弘農太守何楨等人相繼薦舉胡昭說:“胡昭心地天真,行為高潔,越老越是堅定。玄遠虛心,靜穆樸素,有伯夷、四皓的節操。應得到徵召任命,以勉勵世風世俗。”到了嘉平二年公車特召,胡昭剛好去世,享年八十九歲。

    梁鵠,字孟皇,安定烏氏(今甘肅平涼)人,善八分書,也是鴻都門下的書法家。他曾投奔劉表,曹操破荊州後,專意募求他,認為他的字比他的老師師宜官強,常把他的字懸在帳中或掛在牆上欣賞。《後書品》中說:“梁氏石書,雅勁於韋(誕)蔡(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讓孩子既愛學習又愛鍛鍊身體?